關於英漢語言對比論文發表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英語和漢語一個屬印歐語系,一個屬漢藏語系。兩種語言無論是語言特點、書寫形式,還是構詞方式,都有很大的差異。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英漢名詞化對比

  【摘要】名詞化是英語中語法隱喻最為主要的一種方式,但是一段時間以來對於名詞化的型別、漢語名詞化現象、英漢名詞化對比研究較少,本文從英漢名詞化簡介入手,進一步提出英漢名詞化兩方面主要的差異。

  【關鍵詞】隱喻;名詞化;實體

  一、語法隱喻及名詞化

  語法隱喻是韓禮德在1985年出版的《功能語法導論》中首先提出來的,根據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觀點,語法隱喻包括“元功能”和“層次”兩個方面,每個方面又可以細分為幾個層次。

  本文所談到的名詞化是概念隱喻的一種主要型別。通過對比中英名詞化現象,一方面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英語文章,特別是英語科技文章,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導英語學習者寫出符合英語使用者習慣的英語句子。

  二、名詞化的界定及分類

  名詞化現象或名詞化隱喻是創造語法隱喻的最有力及最常見的手段,通常將過程謂語動詞短語和屬性形容詞短語轉化為名詞,並直接將兩個過程合併為一個過程,從語義功能的角度來看,名詞化指的就是把某個過程或特徵看作事物,而詞性轉換隻是這種現象得以實現的一種方式。從韓禮德對概念隱喻型別的歸納可以看出,名詞化主要可以分為四類,即:形容詞、介詞、連詞、動詞的名詞化,從語義角度來說便是性質、過程、關係、環境的實體化。下面以英語為例予以具體說明。

  1.將過程看作實體

  在英語中過程一般是用動詞來表示的,但是名詞也可以表示動詞的作用,如:

  [1A]The police investigated the matter.

  [1B]The police conducted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atter.

  在例句[1A]中“investigated”用來表示一種動作,而在[1B]中這種動作也可以用名詞“investigation”來表示。通過名詞化,原本動態的過程變為靜態,為人們認識世界提供了新的視角。通過動態過程名物化,利用英語名詞短語可以包含若干個修飾成分的語法特點,增加名詞短語的資訊量,從而達到濃縮資訊的目的。

  2.把性質看作實體

  在一致式中,事物的性質是由形容詞體現的。而在非一致式中,則可以由名詞來體現。這就是說,講話者把性質看作實體,如:

  [2A]They were narrow-minded and I don’t like it.

  [2B]I don’t like their narrow-mindedness.

  在例句[2A]中主語“They”的性質是用形容詞“narrow-minded”來體現的,而在[2B]中名詞化為“narrow-mindedness”,表達了同樣的含義,但是通過將性質看作事物,性質載體如上例中的“They”轉為“their”在小句中資訊結構中的分量便減少了。

  3.把關係看作實體

  在一致式中,關係是用連詞來實現的,但是也可以用名詞來表示同樣的含義,如:

  [3A]We rushed and so became confused.

  [3B] The cause of our confusion is our rushing.

  在上例中,因果關係分別是用連詞“so”和名詞“cause”來實現的,伴隨著連詞的名詞化,同時動詞“rushed”形容詞“confused”也分別名詞化為“rushing”和“confusion”。通過名詞化,一方面施事者在小句資訊結構中的分量變少了,另一方面,隨著例句中動詞和形容詞的名詞後,可修飾成分也變多了。

  4.把環境看作實體

  在一致式中,環境成分一般由介詞引出,但是有時也可以名詞化,如:

  [4A]Your book is on the desk.

  [4B]There is a up-and-down contact between your book and the desk.

  在上例中,介詞“on”被名詞化為“up-and-down contact”後,原句的意義更為明確,但是表達變得相對煩瑣,因此,這種型別的名詞化在英語中是不常見的。

  三、英漢名詞化對比

  通過以上分別對英漢在名詞化四種類型具體體現,英漢名詞化主要在以下兩方面存有異:

  首先,漢語作為一種最缺乏屈折形態的語言,其語法結構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出較強的象似性。例如,漢語裡說“地球表面”,是遵循“先整體後部分”這個象似性原則的結果。而英語既有“the earth’s surface”,又有“the surface of the earth”,可見在這裡,這個原則對英語不具有約束力。現代漢語較嚴格地受“時間順序原則”的制約,而英語的表現不如漢語強烈。顯而易見,以動詞和其他成分組織的小句更易於體現這些象似性原則,而通過名詞化“打包”的語言則不然。

  此外,漢語中名詞化不甚顯著,也和漢語“以動詞為中心”的語法特徵密切相關。對此,陳健民先生在《漢語口語》中進而提出:北京口語有些句法的變化,如:“排電影票”、“搓肥皂”、“買頭個兒”、“歇禮拜”等等,則是由於中國人“動詞為中心”的語言心理造成的。因此,漢語在很多情況下保留動詞結構、“拒絕”名詞化,是有其深層理據的。

  四、結論

  語法隱喻是語言裡客觀存在的現象,名詞化結構是這種語法隱喻應用的代表。其作用在於利用隱喻手段把一種語法型別或語法功能轉化成另一類,從而生成新的經驗類別。名詞化是科技英語的重要特徵,體現了語體對成分功能的選擇;而英漢兩種語言在名詞化上表現的不同,又反映了兩種語言在意念、結構上的差異。因此,通過漢英名詞化現象的對比,對英語研究以及英語教學是很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1996.On grammar and grammatics[A].In R.Hasan,C.Cloran & D.G.Butt[eds.]Functional Descriptions.Theory and Practice[C].Current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121..

  [2]Halliday,M.A.K.1999.The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Faming of the English Clause.In R.Rossini & G.Sandri &R.Scazzieri[eds.]Incommensurability and Translation, 1999.

  [3]Martin,James R.1992.English and Structure,Philadelphia/ Benjamins.

  [4]胡壯麟,朱永生,張祿,李戰子.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朱永生.名詞化、動詞化與語法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2.

  篇2

  試論英漢對比翻譯策略

  [摘 要] 英漢語言的對比對於翻譯之中的語言轉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從五個方面比較了英語與漢語語法表達上的區別及翻譯方法。

  [關鍵詞] 英漢;比較;翻譯

  翻譯是兩種語言、兩種文化之間的轉換活動。不論是口譯還是筆譯、文學翻譯還是科技翻譯、人類翻譯還是機器翻譯,歸根結底都涉及到兩種語言的比較與對應。不論是嚴復的“信、達、雅”,還是傅雷的“神似”抑或錢鍾書的“化境”,都離不開對兩種語言的差異的研究。而語言最基本的特徵體現在其獨特的語法和修辭上。本文以《傲慢與偏見》為例,以連淑能先生的《英漢對比研究》為指導,主要從語法和修辭的角度探討英語與漢語表達方式的五大差別,並分析採取何種翻譯策略應對來這些差別。

  一、英語重綜合,漢語重分析

  綜合是指通過形態變化來表達意義的變化,而分析是指利用詞序及虛詞來表達不同的意義。形態變化是指單詞的形式的變化,包括動詞、名詞、形容詞等的詞綴變化,以此來表達人稱、性、數的不同。漢語則沒有字形的變化,而是通過變換字的順序和增減虛詞來表達不同的意義。

  例:“he came down on Monday in a chaise and four to see the place, and was so much delighted with it, that he agreed with Mr. Morris immmediately; that he is to take possession before Michaelmas, and some of his servants are to be in the house by the end of next week.”

  “他星期一坐了一輛駟馬轎車來看這座莊園,一看非常滿意,立即答應了莫里斯先生的要價;在米迦爾節之前他就要搬進來,下週末他先派幾個僕人來料理料理。”

  英文句中“came down”, “agreed”, “is to take…”利用詞形的變化來表達時態的過去、將來,而漢語中則用虛詞“了”、“要”來表達;英文句中“a chaise and four”,“ some of his servants”單複數的不同通過加詞綴來體現,而漢語中則通過加量詞“一輛”、“幾個”來表達。此外,英語中常把狀語放在句末,而漢語恰恰相反,所以要將“星期一”、“ 立即”、“ 米迦爾節之前”、“下週末”等提到前面,更符合漢語習慣。

  二、英語常物稱與被動,漢語常人稱與主動

  物稱是指從事物的角度來敘述,通常以客觀事物做主語。而人稱是指以人的口吻和角度來敘述,以人做主語,這是有中西思維方式不同決定的。

  例1:The astonishment of the ladies was just what he wished.

  不出他的所料,女眷們聽了無不驚喜。

  The evening altogether passed off pleasantly to the whole family.

  總的來說,這一家人這天晚上過得很快活。

  英文句中主語為事物“astonishment”、“ evening”,賓語為人,而轉換到漢語之中,從人的角度來敘述,以人“女眷們”、“一家人”做主語。物稱更加含蓄委婉,通常帶有擬人的修辭效果,而人稱則比較直接簡單,注重人的主體感覺。

  例2: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urhood, he is considered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

  每逢有這樣一個人搬進一個地區,儘管初來乍到,尚摸不清他的脾性如何,持何見解,但周圍的鄰居已把他看做他們不定哪個女兒的理所當然的財產。

  在英文句中,主語是 “脾性”、“見解”受動者,而漢譯文中,將施動者轉換為主語,被動轉為主動,譯為“摸不清他的脾性”、“把他看做…”而非“他的脾性被…摸清”、“他被當做”。英語中的被動句具有表達客觀、公正、間接的效果。而漢語中表達被動含義的詞語極為有限,如“被”、“把”,切通常指消極不好的事物,使用上受到限制,所以一般使用主動句。

  三、英語重形合與聚集,漢語重意合與流散

  形合是指句中不同成分或小句之間用語法詞和邏輯詞連線,而意合指不用連線詞、只靠各分句的意義表達整個句子的含義。聚集指英語句子中的嚴謹的主謂結構,句子嚴格按照主謂賓的結構進行,嚴密規範,各個成分之間講究語法、意義的一致;而漢語並不注重嚴格的語法規則,主語可有可無,句子靈活多樣,無特殊的形式要求。

  例:Elizabeth remained with no very cordial feelings toward him. She told the story, however, with great spirit among her friends; for she had a lively, playful disposition, which delighted in anything ridiculous.

  伊麗莎白依然坐在那,她對達西先生委實沒有好感。但她天性活潑、愛尋開心,凡是可笑的事情無不引起她的興趣,她便把無意聽到的這段話興致勃勃地都告訴了她的朋友。

  英文句中有“with”、“however”、“for”、“which”等連線詞表達同位、轉折、原因和定語從句的語法含義,句子嚴格遵循主謂賓嚴謹結構。而漢譯文中,小句之間沒有此類語法意義的詞作為連線,也沒有嚴格按照主謂賓的結構進行,主語頻頻轉換,靈活分散,但是意義集中,表達清晰簡短,一目瞭然。   四、英語多繁複,漢語多簡短

  由於英語大多遵循嚴格的語法規則,注重形式的一致和語法的連線與邏輯,所以多長句、複合句。而漢語是意合,因此句子鬆散短小、結構精簡,多流水句。所以,在翻譯中需要注意轉換。

  例:When to these recollections was added the development Wickham’s character, it may be easily believed that the happy spirits which had seldom been depressed before, were now so much affected as to make it almost impossible for her to appear tolerably cheerful.

  有這麼多事情重壓心頭,再加上威肯又現了原形,不難想象,她這個一向快快活活的人,也難強顏歡笑了。

  整個英文句子只有一個主語和謂語,其他成分用相關連線詞串聯起來,雖然冗長,但還只是一個句子,句中包含狀語時間從句和主語從句,結構嚴謹,邏輯明瞭。而漢譯文中,不在遵循單一主謂原則,不斷變換主題,且長句被分拆成了幾個小句,流暢自如。

  五、英語重間接與靜態,漢語重直接與動態

  英語表達多間接委婉語,如使用間接肯定、雙重否定、否定轉移等手法表達意義給人更加強烈的印象,而漢語則大多表達直截了當,非常簡潔。此外,由於英語中經常使用名詞化的表達,所以敘述偏重於靜態,而漢語則直接用動詞表達出動態的效果。

  例:It gives me great pleasure to hear that you have passed your time not disagreeably.

  得知你過得還算稱心,我高興之至。

  The favor of your company has been much felt,I assure you.

  我可以告訴你,你來我們這裡小住,我們深感是對我們的惠顧。

  句中“not disagreeably”使用雙重否定表達肯定的意義,極為委婉間接,而漢譯文中直接轉化為“稱心”而非“不那麼不高興”;第二句中用“favor”這一靜態詞表達“惠顧”這一動態意義,用“company”這一靜態詞表達“小住”這一動態意義。

  六、結論

  由於中西思維方式的不同,英語與漢語的語法表達方式也異常迥異,因此,認真分析兩種語言的各自特徵對翻譯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翻譯實踐中,需要根據以上差異,在譯文中進行相應的轉換,化綜合為分析、化繁複為簡短、化間接為直接,使譯文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

  參考文獻:

  [1]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秭佩.傲慢與偏見[M].甄麗麗,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3]趙元任.中國話的文法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M].丁邦新,譯.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68.

淺談英美文學教學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關於英漢語言對比論文參考
相關知識
關於英漢語言對比論文發表
關於英漢語言對比論文參考
關於英漢語言對比方面論文
有關英漢語言對比論文免費
英漢語言對比方面論文免費
英漢語言對比方面論文參考範文
英漢語言對比方面論文參考
關於班組安全管理論文發表
關於財務內控制度論文發表
有關新聞傳播學方面論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