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文化基礎論文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作為高職高院校必修的基礎課,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再適合各專業的發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淺談
摘 要: 本文作者從實際教學角度,提出了個人在教學中使用的方法,詳細說明了理論課和實驗課的具體組織過程,同時闡述了對教學方法的改革以及對新式教學裝置的使用情況。
關鍵詞: 計算機文化基礎 理論課和實踐課 教學方法 新式教學裝置
自1946年第一臺計算機問世以來,電腦科學與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大推動了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並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如今計算機已深入應用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能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顯得特別重要。
目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是各高等院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所學的第一門計算機課程,教學目的就是要學生掌握計算機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文化意識,並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和探索方法。學好這門課,可以激發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為學習後續課程打好基礎。怎樣才能達到這一教學目的呢?我結合自己幾年來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的教學經驗,提出自己的觀點與大家探討,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促進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方法的提高。
1.講好第一堂課
第一堂課是展示課程內容的最重要的一節課,我認為第一堂課不宜講太多內容,而且最好不要講解概念。我的觀點是第一節課多和學生聊一下計算機的發展過程和計算機在生活中的應用。首先是計算機發展史,不要闡述概念,簡單說一下計算機的出現過程,重點是現在生活中出現的計算機方面的新聞,尤其是有娛樂性的新聞和學生一起聊一聊,當然,聊的內容要提前準備好,最好是結合課本內容,把要聊的內容按章節部分串聯起來,現在的學生接觸計算機的機會很多,本身對計算機有一定了解,只要你精心準備,相信你聊的內容很多學生接觸過或聽說過,具體的原理不要著急解釋,可以留下一句話:“具體原理我們具體講,到時再給大傢俱體解釋。”這樣,既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以後講解埋下伏筆,讓學生想去上下面的課。另外就是計算機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講解現在具體生活中計算機的應用,尤其是辦公中的應用,讓學生了解以後工作中可能用到的計算機工具,這樣能讓學生了解到計算機在實際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加學生對學好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渴望。
2.整合教學內容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的教學內容一般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作業系統、Office應用軟體及網路基礎與應用等幾大部分內容。其中教學內容非常多,而且知識點分散,但是往往每學期總課時並不多,比如我們學校一學期為72學時左右,其中還要有一半為實驗課,完整的講解理論知識是不可能的,而且理論課多為概念術語,直接講解就會枯燥乏味,學生難免會對這部分知識產生厭煩心理。因此,我們應該對理論知識進行整理和調整。首先,在不影響理解和操作的情況下,一些內容讓學生利用業餘時間自學。另外在授課順序上作調整,把需要動手操作的課程內容提前,而把計算機基礎知識放在最後,學生在前面上機實驗的過程中也會對一些基本知識有所瞭解或產生疑問,比如檔案屬性和磁碟管理部分遇到的“位元組”的概念等,帶著問題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這樣能提高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效果,同時又不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
3.改變教學方法
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包括理論和實驗兩部分,兩部分內容應採取適當的教學方法。首先是理論課,理論課的教學最忌“照本宣科”,這種原始的教學方法會大大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現代的教學一定要把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結合,和實際生活結合。比如講到軟硬體的概念,教師可以讓學生列舉平時接觸過的各種軟硬體,由教師進行糾正和補充,講到軟體分類時也由學生提出,教師講解,這樣既能增加課堂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又能讓常用電腦的學生有答對問題的滿足感,讓接觸電腦較少的學生有發現不足而渴望知識的急促感。實驗課是對理論知識的驗證和實際動手能力的鍛鍊,所以更加重要,但是也更難掌握。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層次不一樣,而且往往差距很大,有的學生本身感興趣而且接觸計算機機會多,所以很多知識他們已經大致掌握,但是這部分學生往往容易產生自滿情緒,對這門課的重視程度不夠,在教師講課時就不容易集中精神聽講,而另外一部分學生平時接觸計算機很少,對計算機有一種特別神祕的感覺,容易產生畏難情緒,甚至不敢動手操作。這樣就需要我們區別對待不同水平的學生,在這裡我的經驗是對學生進行分組。我通過與學生交流和出幾道測試題測試瞭解學生的水平檔次,然後進行分組,根據水平較高人數分成若干小組,每組人數平均,每組有至少1個水平較高的,最多有2―3個水平很差的,這樣以後上機實驗課就分組進行。課程內容設定採取任務驅動方式,也就是根據考試和實用需要,每次課佈置相應題目,由學生先做,在第一次做之前,我先告訴大家:“計算機的各種設計都是人性化的,大家要敢於去猜操作,猜每一個操作會出現在什麼選單,什麼位置。”具體開始以後,水平較高的要去使用多種辦法實現,水平較差的則儘量先自己摸索著實現,實在不會則先在組內討論,仍不能解決則向老師提問,在此期間教師應多轉轉,瞭解所有學生的處理情況。等所有學生基本實現所有操作在進行綜合講解,這時就不需要具體每一步都講了,只需把學生感覺較難和沒用到但很實用的操作講解一下即可。這樣,既能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觀念,又能增強學生的成就感,而且有助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培養其獨立求知與思維的習慣與能力。
4.合理使用教學裝置
現在的教學裝置越來越先進了,由最早的黑板寫板書到使用幻燈片,現在大多數學校已經開始使用“教師機”型別軟體,這樣教師就可以使用教師機進行幻燈片講解理論知識,牽涉到具體操作可以直接演示,進行試驗時,可以設計好題目,直接通過教師機發送到每臺學生機上,這樣既方便操作,又能讓學生有最直觀的感覺,可以把感性和理性理想的結合起來。
以上就是我個人通過實際教學總結出來的一些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效果不錯,教學質量明顯得到提高。不當之處希望各位同仁指正,有更好的辦法也希望各位指出,一起討論進步,讓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得到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馮博琴.計算機基礎教育新階段的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大學教育,2004,9:7-10.
[2]伏秋平.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應轉向資訊科技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04,6:79-80.
[3]韓烈琴.計算機創新人才的培養[J].人才培養,2004,5:41-42.
篇二
衛校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究
摘要:作為目前衛校普遍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應根據教學現狀和存在問題,加強五方面的改革,一是學生可根據計算機測試水平結果,選取合理的修讀方式;二是豐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三是加強實踐訓練,提高學習效率;四是採取任務驅動式教學,培養創新能力;五是考核形式多樣化,注重實踐能力檢測。
關鍵詞:計算機文化基礎 教學 實踐 創新
計算機文化基礎是目前衛校普遍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隨著資訊時代的飛速發展,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已經成為當代中專生的必備素質。為達到教好的教學水平,使學生切實掌握好這門應用型學科,本文結合當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五個方面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一、學生可根據計算機測試水平結果,選取合理的修讀方式
新生在進校前,由於各地經濟和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學生所具備的計算機知識和技能水平差異性很大。而這種學生之間基礎水平的差異性,勢必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基礎好的學生,感覺課程內容重複、枯燥,無興趣的學習情緒也會影響到課堂教學氛圍;基礎差的學生,感覺跟不上進度,學習吃力。
針對學生計算機基礎水平的參差不齊,可由開課系部首先設計一個計算機基礎水平測試題庫,由學生在開課前,提出申請,進行基礎水平測試。通過測試達到合格的同學,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取合理的修讀方式。1、通過測試,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的同學,可以免修理論和上機課;2、通過測試,認為自己對計算機基礎知識有一定了解,但操作並不熟練的同學,可以免修理論課。而對於測試不合格的同學,就只能從零開始,參加整門課程的詳細學習。
二、豐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目前,計算機文化基礎的內容已基本定型,主要包括:計算機基本組成、Windows作業系統、Word文書處理、Excel電子表格、Access資料庫、Powerpoint簡報和Internet基礎知識等。很多軟體的基本使用,學生在中學時代就接觸過,所以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不能僅侷限於課本內容的照本宣科和某種軟體的逐項講解、示範演示等。
計算機文化基礎應該作為一門技術更新較快的課程,通過學習一種應用軟體,使學生繁衍到相關及流行軟體的掌握上,注重培養學生對計算機學科新思想、新知識和新技能的理解和自學能力。例如在講解Windows作業系統時,除了介紹Windows作業系統基本功能和操作,可以增添諸如Linux等相關作業系統的介紹;學習Word文書處理軟體時,要求學生在此基礎上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能掌握Word多個版本、WPS等文書處理軟體和Office系列其它軟體的基本用法。此外,還可以結合課本內容,增加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例如多媒體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最新計算機病毒的防治和發展、人工智慧機器人的發展和使用等。
三、加強實踐訓練,提高學習效率
計算機文化基礎是一門實踐性教強的課程,通過上機操作練習,學生才能在此過程中發現問題、鞏固知識。通常,許多學生會忽視上機課的重要性,上機課就是聊QQ、看網頁、打遊戲,或者進行完簡單的計算機操作後便是無事可做。
針對上機課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可以使用一堂一練,給學生提出明確目標和任務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在每堂理論課後,精心設計出相關的實驗內容,每個實驗都附有相應的實驗目的、實驗內容、實驗步驟和操作提示等,在上機課時要求學生按進度完成,課後通過郵箱提交實驗成果和實驗小結。另外,教師亦可以把所有實驗內容歸納成一本針對性教強的實驗上機指導手冊,方便日常教學需要。通過加強實踐訓練,在有效銜接學生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的同時,又提高了上課效率。
四、採取任務驅動式教學,培養創新能力
當前,在各衛校的人才培養中注重對學生實踐教學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計算機文化基礎作為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可以採取任務驅動式教學,讓學生帶著學習任務,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不斷創新的能力。
所謂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方法。例如,在結束Office系列軟體的課程後,教師可以預先設定好題目,通過有目的地設定內容、格式要求和問題,讓學生採用相關軟體,按照任務要求,在規定學時,設計和呈交出作品。教師通過給學生布置相關知識的綜合性、設計性任務,可以誘發學生主動思考,採取相互交流、網上查閱資料等方法,設計出具有個性創造力的作品。在學習、總結知識的過程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考核形式多樣化,注重實踐能力檢測
傳統的考核方式都是以理論筆試為主,總評成績以平時成績和筆試成績相結合進行考核。這樣的結果使得計算機操作能力較弱,只要死記硬背理論知識的學生就能輕鬆過關,從而不能夠真實地反映出學生計算機應用水平的強弱。
為了提高對學生的能力考核,加強學生對計算機技能水平的掌握,可採取以下三項措施:1、建立考試試題庫。試題庫覆蓋課本全部內容,題型除了選擇題、填空題外,還要包括實際操作題。試題庫對學生全開放,學生在網上就可以練習操作;2、運用網路考試系統進行考核,每個學生的試卷都是隨機生成的;3、總評成績以平時實驗成績20%、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成績20%和網路系統考試成績60%相結合進行考核。考核形式的多樣化,其根本目的在加深學生對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理解的基礎上,注重提高實踐動手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技能。
計算機文化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技術更新較快的課程,其教學體系仍在不斷完善與發展當中。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要與時俱進,及時對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作出調整,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才能使教學水平更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黃福員.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改革探討[J].繼續教學研究,2009,4
[2]張國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山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91
[3]周世兵.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探究[J].江南大學學報,2008,2.
篇三
基於行動導向的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實踐
摘要:“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主要針對的是非計算機專業的大一學生,這門課程不僅要培養學生操作計算機的能力,更要培養學生的計算機素質和技能,為以後能更好的投身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能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基本技能,提升計算機的素質,並極大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行動導向;任務驅動;二元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9-0017-02
當下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正開展得如火如荼,作為其必備技能之一的計算機,也成為了大一新生必修的課程。作為未來的社會中堅力量,大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計算機知識,更要熟練的掌握計算機的使用方法,並不斷培養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然而在目前的大一新生中,學生們入學時掌握的計算機水平差距很大,有的學生已經會比較熟練的使用因特網來收發郵件了,而還有的學生對基本的使用方法一無所知。因此再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按部就班的教學,很難滿足現在的學生的需求,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喪失學習興趣。特別是在職業教育中,上述問題更嚴重。通過近幾年的教學研究發現,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的發展,實踐證明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是在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中的理想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傳統的教學法相比,行動導向法對提高教育質量,提高學生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何為行動導向教學
1.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概念。行動導向的概念最早是從德國的職業教育中提出來的,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在不斷的進行課程改革,歐美髮達國家紛紛把改進學習方法作為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以德國為例,“二元制”是德國職業教育的基本模式,二元制職業教育,是一種將傳統的“學徒”培訓方式與現代職教理念相結合的企業與學校合作辦學方式。具體操作為四分之三以上的初中畢業生將接受職業教育或培訓。他們先找就業單位,然後再到相應的職業學校學習必須的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理論。“二元制”就是:企業和學校兩個學習地點,同時又是兩個施教單位,兩地教學方式相互交叉,相輔相成。企業負責實踐方面的課程,並由專門的實習指導教師負責。學校教育服務於企業實訓,負責教授所需理論課程,時間分配為2:1。由此可以看出,德國的職業教育與傳統的教育方式相比,它更加關注學生的實踐,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為主線,使其在畢業後更好的適應企業的需要。目前,這一方法在世界上廣受好評,各國都在不斷的研究和應用。
2.行動導向教學法的特點。行動導向教學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以學生以主體,通過設計一個又一個案例來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它與傳統的以教師以主的教學法相比,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感受,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加強師生的互動,對學生的教育以模擬實際工作流程為主,學生可以自行組織學習過程,學習多以小組進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最大程度的避免了“高分低能”現象的出現。行動導向教學法具體包括引導文教學法,考察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媒體教學法,微觀教學法以及專案教學法等主要方法。在實際的教學操作中,包含了資訊的匯入,計劃,決策,實施,評估,轉移等主要步驟。其基本的結構如圖1所示:
圖1行動導向基本要求
行動導向教學法符合計算機課程的層次性和實用性,學生可以由淺入深,由表入裡,逐步精益求精的學習計算機知識和技能。在學習的不同階段,可以採用不同的具體教學法,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其與傳統的教學法比較見圖2:
傳統四階段教學法〓〓〓現代四階段教學法
圖2行動導向教學與傳統教學比較
二、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實施
為調動高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以引導為主,學生邊學邊練,在操作中完成學習任務。
1.結合學生情況,設計教學任務。行動導向教學法的關鍵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行之有效的操作任務,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的角色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根據大一非計算機專業新生的實際情況和培養目標,在課程開始前就給學生制訂了這門課程的總體教學目標,將其具體劃分為三個任務:①完成Word文稿的處理,並各小組相互評價。②完成PPT電子簡報的製作,各小組進行交流。③完成Excel電子表格的製作,以完成實際工作中的專案。任務流程圖如圖3所示:
圖3計算機文化基礎工作任務流程圖
由上圖可知,上機的實驗任務包含了計算機文化基礎的全部知識,從收集資料,製作Word文件,製作Excel表格到PPT,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學習過程,把學習任務巧妙的安排在一個個實驗中,在上機中學習,在嘗試和摸索中領會學習方法,掌握技能,無疑對其以後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技能,團隊合作完成學習任務。通過行動導向教學法,能夠使學生在每一個任務的引導下,邊學變練,一邊學習知識,一邊訓練其技能。精心設計的實驗貫穿於整個學期,與理論教學相一致,與教學大綱難度相當。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始終處於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習過程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學習的不斷加深,激發其對學習的熱情,克服其高職中普遍存在的畏難情緒。在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後,就會想著如何去完成每一個任務,並通過自己參考教材,閱讀資料文獻,互相討論等各種方法培養學習方法,既完成了學習任務,又加深了對各種技術裝置的使用,最終達到了掌握知識,提高技能的目地。由於這門課程的學習時間有限,因此採用了小組的協作學習的方式來完成全部的學習任務。事前,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指定一名學生作為組長。通過各小組的互相討論,一起查閱資料,互相交流資訊,取長補短,從而培養其團隊合作的精神。在製作PPT的過程中,各小組根據任務,別個討論,並通過在網路中查閱資料,形成自己小組的簡報,這樣做出來的作品各具特色,並能夠極大的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同時,協作學習還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良好的人際關係,為其以後走上工作崗位打下了基礎。
三、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實施效果
每當學生完成一項任務後,教師不是主觀的對其打分,而是通過交流展示和學生間的互相評價,讓學生們自己自由評比,從而發現問題。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審美水平,又可以客觀的評價學生們的學習成果。每一個學習成果對學生而言都是一個學習階段,不論其效果怎樣,都是學生的心血,一學期下來,每一名學生都有著非常大的進步。教師根據學生們的完成情況對其點評,並總結規律和技巧,將實踐上升到理論,在總結過程中突出完成教學任務的重點。通過點評,能夠讓學生們增強對學習的動力,並能看到自己的不足。通過一學期的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教授和實施,教學實踐證明,在計算機文化基礎中運用“行動導向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自覺的投身於學習中去。
行動教學法的成功與否,極大程度上在於教師的引導。因此,教師必須不斷的學習,與時俱進,從確定課程的培養目標到具體的每一個單元設計模型的安排,最後的教後反思等,都需要很多的付出。也正是因為如此,通過此方法,也培養出了許多受到企業歡迎的優秀高職畢業生。實踐告訴我們,要培養21世紀的高素質人才,“行動導向法”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優秀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祝朝映.任務驅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探索和實踐[M].職教論壇,2003,10.
[2]蔣友明.計算機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初探[M].現代技能開發,2003.
作者簡介:黃源1980-,男,重慶人,碩士,講師,畢業於重慶工商大學計算機系,現工作單位是重慶航天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系,於2003年至今任專職教師,負責講授計算機專業課程,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有關推薦:
計算機軟體技術基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