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值得一讀的兒童心理健康指南書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擁有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希望。希望在孩子有著健強體魄的同時,又能擁有一顆一塵不染的美麗心靈。這就需要父母們學習一些兒童教育及兒童心理方面的知識,探討做合格父母的成功之道,這樣才有助於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育兒知識,一起來看看吧!

  兒童心理健康指南

  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所下的定義是“不僅是沒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的完滿狀態。”由此可知,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同等重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特別是現在,人們生活相對富足,讓孩子身體健康已不是一件太難的事,然而倒是兒童的心理健康正日漸引起人們的重視。

  從全國22個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調查數字顯示,我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有關專家表示,存在心理與行為問題的孩子實際人數遠遠不止這個數字,關注孩子的“心病”,已經到了家長必須正視的時候。

  專家介紹,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應該具備以下五個方面的特點: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慾;

  2能逐漸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境;

  3能學會與周圍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與合作、尊重別人、樂於助人;

  4能自我接納,有自制力,能積極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困難,適應環境;

  5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全的人格。

  其實,不少孩子在幼兒期或學齡前期就出現了心理異常,只是表現比較輕微,沒有引起家長的注意,孩子上學讀書後,這些心理疾病影響了學習成績,家長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一般來說,兒童出現心理問題會在情緒、行為及生理方面出現異常變化,這些外在表現可以看作心理求助訊號。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情緒表現:恐懼,焦慮,不願上學,容易生氣,想輕生認為活著沒有意思,有度日如年的感覺,興趣減少或多變、情緒低落等。

  二是行為表現:離群獨處,不與同年齡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語,少動,精神不集中,有暴力傾向、逃學、偷東西等行為。

  三是生理表現:頭部腹部疼痛、噁心、嘔吐、厭食或貪食、早醒、入睡困難、耳鳴、尿頻甚至全身不適,而軀體檢查及實驗室檢查又沒有軀體疾病。

  專家指出,對於兒童的心理問題,如果不及時干預會引起嚴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礙,影響兒童適應社會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學業成績,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因此,家長要多瞭解兒童心理特點及有關心理疾病的知識,並對孩子的智力水平、興趣愛好等有更全面的瞭解,不能盲目攀比、模仿,還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氣質型別及特長興趣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對孩子的期望應有適當的水平。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學校教育工作的全過程中,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學會認知、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作為對孩子的終身教育目標,點點滴滴、持之以恆,讓孩子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均能健康成長。

  溺愛容易造就“小暴君”

  “兒子打老子”已經不再是阿Q的自我解嘲。一項抽樣調查顯示,初中生存在敵對、攻擊行為的佔5.1%。而更令人驚訝的是,一些在學校討老師喜歡的乖孩子,在家裡卻成了攻擊父母的“小暴君”。

  一位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說,從生理上來說,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隨著身體的成長,第二性徵急速發育,精神上攻擊性增強。另外,這種“小暴君”多是由父母一手造成的。“小暴君”的父母對孩子往往過分溺愛,一切都滿足孩子,對孩子過分保護,造成孩子不健全的人格,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係差,情緒不穩定,遇事優柔寡斷。這種孩子一旦在外面受到挫折,就會把責任推給父母,甚至產生暴力行為。

  農村孩子“心病”重於城市孩子

  在人們的心目中,農村孩子更加親近大自然,心理問題不該太嚴重。然而,我省婦聯等單位組織的一項歷時5年的調查顯示,農村兒童的心理障礙和行為異常要比城市兒童嚴重得多,檢出率高達19.8%,差不多每五個孩子中就有一個存在心理問題或行為異常,而城市兒童的檢出率只有8.1%。

  調查顯示,有12.2%的兒童存在心理和行為異常。其中,城市、縣城、農村的兒童心理和行為異常的比例依次為8.1%、7.8%和19.8%。農村兒童存在心理和行為異常的比例比城市、縣城高一倍還多。

  專家認為,在農村,仍然保留著“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模式,母親主要是照顧子女、操持家務,文化程度較低,給予子女在學業以及社會方面的幫助較少,因而農村母親感到的撫養困難較大。

  別因年齡小而輕視了孩子的“心病”

  專家提醒家長,如果您的孩子出現了以下幾種心理和行為問題,您就該引起注意了。

  孩子上小學後出現非智力因素的學習障礙、多動症、焦慮、厭學、膽小、說謊、不守紀律、打架等。對孩子的此類問題,不要歧視他,如果老師責備、家長打罵,孩子的症狀反而會越來越嚴重。

  中學生已經有成人感,常表現為父母的管教不願聽,與父母頂撞,有的在學校是好學生,在家卻與父母打架,有的還會出現厭學、考試焦慮等症狀。

  不少家長把這些心理和行為問題當成孩子一時的情緒化行為或偶然現象,或是以“孩子還小”作為安慰。專家說,其實,孩子這些有“心事”的表現應該為家長敲響警鐘了。

  擁有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希望。希望在孩子有著健強體魄的同時,又能擁有一顆一塵不染的美麗心靈。這就需要父母們學習一些兒童教育及兒童心理方面的知識,探討做合格父母的成功之道,這樣才有助於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畢竟,這是我們所有父母的責任!

別總說別人家的孩子了
這三個經驗助你教會孩子越來越獨立
相關知識
你值得一讀的兒童心理健康指南書
關於兒童心理健康的論文3篇範例
淺議音樂教育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及途徑論文
鄉村初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體會_鄉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感悟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關注兒童心理健康的手抄報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
關注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手抄報內容
培養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
兒童心理健康的手抄報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