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武夷巖茶文化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9日

  產於福建武夷山。武夷巖茶屬半發酵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其主要品種有“大紅袍”、“白雞冠”、“水仙”、 “烏龍”、“肉桂”等。武夷巖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回味無窮。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群從的喜愛,曾有 “百病之藥”美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歡迎借鑑參考。

  茶 中國人骨子裡的文化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了茶這種植物,最先利用了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

  茶,是中國人骨子裡的文化,既可意會,又能言傳,不需技巧、不溯淵源,不分高低,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隨心所欲,這或許也是一種禪意。

  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品茶,可以在喧譁中七嘴八舌,喋喋不休;可以幾人對坐,高談闊論,古今付之於笑談;可以兩人相對,或輕言細語,或不置一詞而心有靈犀;更可以一杯在手,獨自品茗,茶洗塵埃,不覺心靜如水,物我兩忘。

  茶,這一葉承載中華五千年智慧的文化方舟,隨著中國這一東方睡獅的覺醒,將拉起昨日的鐵錨、揚起萬眾一心的風帆,駛離歷史的港灣,遠航未來的彼岸。

  萬里茶道:從武夷山走向世界

  第三屆“萬里茶道”與城市發展中蒙俄市長峰會,將於11月15日至17日在武夷山市舉行,這是弘揚“萬里茶道”文明,促進“萬里茶道”中蒙俄三國沿線城市文化傳承、經濟合作、共贏發展的一大盛事。

  就本屆峰會的籌備情況,本報記者10日採訪了武夷山市市長徐春暉。

  問:第三屆“萬里茶道”與城市發展中蒙俄市長峰會為什麼選擇在武夷山舉辦?

  徐春暉:“萬里茶道”是始於17世紀、繁榮兩個半世紀,橫跨歐亞大陸的國際古商貿通道,與“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齊名,被高度評價為保障中、蒙、俄三國文化交流、經濟發展的“世紀動脈”。

  歷史上海陸“萬里茶道”起點都在武夷山,陸上“萬里茶道”南起武夷山,經江西、湖北、河南、山西、內蒙古等地向北延伸,貫通亞歐大陸,抵達俄羅斯恰克圖;海上“萬里茶道”從武夷山出發,沿著信江、鄱陽湖到贛州,跨越梅嶺進入廣州,經馬來西亞吉隆坡、南非好望角等地,抵達英國利物浦。鑑於武夷山市在“萬里茶道”中擁有特殊的文化地位、起點優勢,在第二屆市長峰會上,與會31個沿線城市和地區代表一致認同,共同推選武夷山為第三屆市長峰會的舉辦城市,武夷山因而從內蒙古二連浩特市接過了市長峰會會旗,承擔起舉辦新一屆市長峰會的大任。

  問:作為萬里茶道的起點城市,近年來武夷山的發展情況如何?

  徐春暉:武夷山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地,風景秀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素有“碧水丹山”之美譽。境內擁有獨特、稀有、絕妙的自然景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人文底蘊豐厚,擁有朱子文化、宗教文化、閩越文化、茶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同時,武夷山還擁有“中國首批優秀旅遊城市”、“中國首批5A級旅遊區”、“全國十佳文明風景旅遊區”等品牌。

  近年來,武夷山充分發揮生態、人文、品牌三大發展優勢,主動對接高鐵時代到來,突出“專案建設年”工作主線,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2013年,全市生產總值109.89億元,比增12%;財政總收入11.24億元,比增16.28%,縣域經濟實力提升到全省縣市第12位,經濟發展質量在全省縣市中排第16位。今年1-8月,財政總收入7.17億元,比增7.3%;上半年,GDP、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利用外資、城鄉居民收入等10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高於全南平平均水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農民人均現金收入排在南平市第一。

  問:第三屆“萬里茶道”與城市發展中蒙俄市長峰會籌備情況有何進展?

  徐春暉:2013年9月,武夷山市長峰會的會旗之後,就緊鑼密鼓地開展籌備工作,上下聯動、全力運作,目前峰會各項準備工作進展順利。

  武夷山成立了以中華文化促進會領導為主任,武夷山市主要領導為副主任的峰會組委會,組委會下設執行委員會。根據具體活動內容,設立籌備辦公室、專案工作組、後勤保障組、宣傳工作組、外事翻譯組,把責任落實到具體單位、具體人員。市長峰會將與茶博會同期舉辦,既做到節儉辦會,又使兩場盛會充分融合、相得益彰,更好地向海內外及沿線城市嘉賓展示武夷山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良好的發展態勢。我們積極開展邀請工作,既突出沿線重要節點城市,又兼顧海上沿線城市和關聯城市,使參會嘉賓具有廣泛代表性。截至10月8日,已有38個城市回函確定參會。同時,配套建設紮實推進。突出“萬里茶道”起點下梅村文化旅遊綜合體專案的開發建設,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有序推進古村落修復、城市雕塑及廣場、景隆碼頭、鄒氏家祠等八項工程建設。

  問:本屆市長峰會在武夷山舉辦,對武夷山而言具有什麼意義?

  徐春暉:我們認為,辦好此次市長峰會,將為武夷山增創四個方面新優勢。

  一是新創一個“萬里茶道”文化品牌。通過前兩屆市長峰會,特別是今年5月在武夷山舉辦的八省“萬里茶道”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座談會,沿線城市已形成共識——推動“萬里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二是開闢一條國際觀光旅遊線路。“萬里茶道”沿線分佈著眾多歷史古蹟,沿線城市和地區具有各具特色的旅遊資源、市場、客源、服務和管理優勢。通過深度合作、互相補充,有望將“萬里茶道”打造成為一條國際旅遊黃金帶。

  三是贏得一批友好交流合作城市。“萬里茶道”以茶為媒,將沿線200多個城市和地區串聯在一起,互惠共贏延續兩個半世紀。如今,越來越多沿線城市和地區有意借復興“萬里茶道”文化之機,加強各領域交流合作。舉辦峰會,有助於推動武夷山走向世界。

  四是獲得一次國際活動舉辦經驗。“萬里茶道”市長峰會是一次綜合性國際會議,本屆市長峰會預計有超過50個城市和地區參加,經過多屆茶博會考驗的武夷山,將迎來涉外翻譯、民族習俗等新挑戰新磨練,為未來舉辦更多國際會議積累經驗。

  當武夷巖茶遇上藝術文化

  茶文化指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而其中品飲武夷巖茶一直是一種詩意雅興之事。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擇一雅靜之處,三五好友一聚,細啜慢飲,談天說地;或自斟自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

  有的人認為品茶就是品評茶味,不過在我看來品茶也是在喝一種文化,一種情懷,一種境界。

  以前大家喝茶就是規規矩矩的喝茶,

  今天,我們來玩玩不一樣的。

  當武夷巖茶與抽象水墨畫與書法藝術,一品味,一新穎,一傳統,如何相伴相生?

  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是中國傳統名茶,是具有巖韻巖骨花香品質特徵的烏龍茶。產於福建閩北“秀甲東南”的武夷山一帶,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有“烏龍中的明珠”“茶中之王”的美譽。武夷巖茶屬半發酵的青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武夷巖茶的形態特徵是葉端扭曲,似蜻蜓頭,色澤鐵青帶褐油潤.內質活、甘、清、香。有明顯的巖骨花香。

  茶,滲透和融合了自然與中國文化的精華,在歷史演變中,武夷巖茶是唯一一款融合了儒釋道三種文化的茶類,常飲武夷巖茶,不僅是在喝茶,更是一種精神文化上的享受。

  抽象水墨

  張強教授 的“隱逸棲息三十二立意之圖”採用大處方面著手的方法,頗有些像站在遠處來觀賞黛色雲霧縹緲之中的群峰,不僅可以清楚地欣賞到無數山峰的形態特色、形體氣勢、朝雲暮雨的無窮流變意趣,也可以瀏覽到更多的群峰整體變化意趣,這樣敘述出來的內容,形成一種遠觀群山天地間,山色空濛雨亦奇,使讀者能夠通過作者的敘述閱讀後,瞭解更多的整體變化意境。

  筆墨是水墨畫的主要“語言”。作為傳遞繪畫內涵的媒介與手段,它本身也具有文化符號性和精神意義;作為特殊的傳達方式和接受方式,它凝聚著中國文化獨有的意味與氣質。

  “儒、道、禪、玄”精神內涵與現今時代審美情趣糅和為一體後,胸有成竹的暢達抒發呈現,是一種繪畫藝術與藝術思想精神結合後的釋放,也是一種藝術情感綻放的過程。

  武夷巖茶“香”的世界與文化圖式

  上述巖茶和紅茶的空間結構,即茶葉的等級與山場空間分佈具有一定的對應關係,但其等級排序依據的仍主要是茶葉的口感和香氣。也就是說,茶葉的品質優劣取決於人們的感官體味。武夷茶種類繁多,品性各異,自唐宋以來,文人雅士們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文賦從不同角度闡發了他們對“茶香”的理解。以下三段文字分別選自清代董天工的《武夷山志》、樑章鉅的《歸田瑣記》與郭柏蒼的《閩產異錄》:

  採摘以清明後、穀雨前為頭春,立夏後為二春,夏至後為三春。頭春香濃、味厚,二春無香、味薄,三春頗香而味薄。種處宜日、宜風而畏多風。日多則茶不嫩;採時宜晴不宜雨,雨則香味減。各巖著名者:白雲、天遊、接筍、金谷洞、玉華、東華等處。採摘烘焙須得其宜,然後香、味兩絕。第巖茶反不甚細,有小種、花香、清香、工夫、松蘿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紅。崇境東南山谷、平原無不有之。惟崇南曹墩,乃武夷一脈所產,甲於東南。至於蓮子心、白毫、紫毫、雀舌,皆外山洲茶初出嫩芽為之,雖以細為佳,而味實淺薄。若夫宋樹,尤為稀有。又有名三味茶,別是一種,能解酲、消脹,巖山、外山各皆有之,然亦不多也。

  靜參謂茶名有四等,茶品亦有四等。今城中州府官廨及富豪人家競尚武夷茶,最著者日花香,其由花香等而上者日小種而已。山中以小種為常品,其等而上者日名種,此山以下所不可多得,即泉州、廈門人所講功夫茶,號稱名種者,實僅得小種也。又等而上之日奇種,如雪梅、木瓜之類,即山中亦不可多得。大約茶樹與梅花相近者,即引得梅花之味;與木瓜相近者,即引得木瓜之味。他可類推。此亦必須山中之水,方能發其精英,閱時稍久,而其味亦即消退。三十六峰中,不過數峰有之。各寺觀所藏,每種不能滿一斤,用極小之錫瓶貯之,裝在各種大瓶中間,遇貴客名流到山,始出少許,鄭重瀹之。其用小瓶裝贈者,亦題奇種,實皆名種,雜以木瓜、梅花等物以助其香,非真奇種也。至茶品之四等,一日香,花香、小種之類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為無上妙諦矣。不知等而上之,則日清,香而不清,猶凡品也。

  再等而上之,則日甘。清而不甘,則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則日活,甘而不活,亦不過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須從舌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木,方能悟此訊息。

  凡茶,他郡產者,性微寒;武夷九十九巖產者,性獨溫。其品分“巖茶”、“洲茶”。附山為“巖”;沿“溪”為洲。“巖”為上品;“洲”為次品。九十九巖,皆特拔挺起。凡風、日、雨、露,無一息之背;水泉之甘潔,又勝他山;草且芳烈,何況茗柯。其茶分山北、山南;山北尤佳,受東南晨日之光也。“巖茶”、“洲茶”之外,為“外山”,清濁不同矣。九十九巖可三瀹;“外山”兩瀹即淡。武夷各巖著名者,“白雲”、“仙遊”、“折筍”、“金谷洞”、“玉華”、“東華”;餘則崇南之“曹墩”,乃武夷一脈,所產甲於東南。凡樹茶,宜日、宜風,而厭多風。日多則茶不嫩。採時宜晴,不宜雨;雨則香味減。武夷採摘以清明後、穀雨前,為“頭春”,香濃、味厚。立夏後為“二春”,無香、味薄。夏至後為“三春”,頗香而味薄;至秋則採為“秋露”。

  樑章鉅遊武夷時夜宿天遊觀,與道士靜參品茶,將武夷巖茶的特徵概括為“香、清、甘、活”四字,依次遞進,並強調“活之一字,須從舌本辨之,微乎,微矣!”樑是舉人,愛做筆記小說,算是才子,又官至巡撫,所以他的這段評價影響極大。今人概括武夷巖茶的特徵為“活、甘、清、香”四個字,並以此作為“巖韻”的標準,就是源自《歸田瑣記》。從三篇文章出現的時間來看,董天工的《武夷山志》成書最早,其次是粱章鉅的《歸田瑣記》及郭柏蒼的《閩產錄異》。從內容來看,三篇文章都依據茶香、茶味的淡薄將茶葉分為了幾等,如花香、小種、巖茶/洲茶、內山/外山、山南/山北,以及採摘時間上的頭春、二春、三春之分……

關於安溪鐵觀音文化
關於黃山毛峰文化
相關知識
關於武夷巖茶文化
關於中學生茶文化黑板報圖片
關於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的英語作文
有關傳統文化的經典散文_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散文
關於描寫傳統文化的句子
關於堅守傳統文化演講稿五篇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對聯的介紹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名言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資料
傳統文化保護名言_關於保護傳統文化名言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