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生自卑心理的論文2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淺談小學生自卑心理的論文篇二

  《小學生自卑心理分析與矯正策略探究》

  [摘要]小學生自卑心理的存在,已成為學校心理健康的重要問題之一。自卑心理對個體的生活、學習、交際產生重要的影響。本文主要闡述了小學生自卑心理的外在表現。在此基礎上,分析小學生自卑心理的影響因素:個體的生理因素、認知水平、智力因素;家庭環境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矯正方式:建立多元的評價標準體系,使小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引導小學生學會自我補償,增強自信心;關注和鼓勵學生,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引導小學生積極進行心理暗示和正確的心理輔導。

  [關鍵詞]小學生;自卑心理;自信心

  中圖分類號:G42

  2002年,教育部頒佈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1]小學階段是自卑心理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學生心理髮展的重要時期。小學生自卑心理的存在,已成為學校心理健康的重要問題之一,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一、小學生自卑心理的外在表現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經典的“自卑與超越”認為“個體的自卑具有積極意義,自卑感使人產生對優越的渴望,激發人們追求力量、追求卓越,成為推動人們爭取成功的動力,從而推動人格的發展。”[2]然而,如果個體產生自卑感,不僅沒有因此產生動力,反而被其壓抑,變得抑鬱和無力時,就會產生“自卑情結”,會給生活上造成很大的困難。

  小學生自卑心理具有如下特徵。首先,有自卑心理的小學生,往往會表現出性格比較內向、表現出自尊心較強或自信心不夠等。這樣的學生往往因為一些小小的挫折就容易灰心喪氣,甚至自暴自棄。其次,有自卑心理的小學生,常常表現為性格孤僻、不合群,喜歡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樂意與人交往,特別是與陌生人相處時,常常表現出侷促不安,無所適從的樣子,從而限制了自身能力的發展。總之,凡有自卑心理的小學生,往往表現出心理脆弱、少言寡語、膽小怕事、敏感和不合群等。

  二、小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的影響因素

  柳斌曾經強調:“未成年人的身體和心理能否健康發展,關係到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國家、民族的前途。”[3]小學生自卑心理的存在,是影響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因此,分析研究小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的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一個體的生理因素、認知水平、智力因素

  1.個體的生理缺陷

  生理缺陷是由於身體方面的先天或後天不足而造成的。比如:身患疾病、生理殘疾、身材矮小或肥胖、相貌醜陋等。隨著小學生身體和智力的發展,自我感覺逐步提高,對善惡美醜有了自己的評判標準。當發現自己長得“與眾不同”時,就可能懷疑或擔心自己被他人恥笑,不敢與同學主動交往,怕成為別人的笑料。著名節目主持人張越小時候就因為過度肥胖而自卑。在這一時期,外貌和性格相對處於劣勢的學生自卑感會逐漸增強。如果未能給予及時的引導,可能會使學生感到自卑。

  2.個體的認知水平

  根據德國精神分析學家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人的一生存在8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面臨著一種發展危機。其中,第4個階段是“勤奮對自卑”。如果兒童不能發展勤奮感,就會對自己將來能否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缺乏信心,從而產生自卑心理。[4]此階段,小學生開始進入小學學習知識,學生的認知主要來自於周圍權威人物老師,家長,同學的評價。通過這些外在的評價而認識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如果外在評價過低,就會導致學生自我認識不足;如果學生自我評價過低,對自身的能力產生懷疑,容易自卑。特別是當自己的某種缺陷在同學或者老師面前暴露出來時,受到譏笑或嘲諷時,這種自卑感會加強。

  3.個體的智力因素

  影響學生的智力因素包括:記憶力、思維能力、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等。但每個人的智力水平是有差異的。在學校,一旦學生在學業上失敗或成績落後,被貼上“差生”的標籤時,外在的輿論壓力比如父母、老師、同學讓其不堪重負。在學校裡,那些記憶力差、思維不活躍、想象力狹窄、接受新知識慢的同學經常受到其他同學的排擠和嘲諷。長此以往,這些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會受到巨大打擊,自卑感油然而生。

  二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出身和家長教育方式

  家庭環境對人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然而小學生因為認知能力有限,承受能力較低,不能很好的面對自己的家庭出身。比如:單親家庭的孩子、父母離異的孩子、家庭貧困的孩子、來自農村的孩子等等。這些孩子特別容易因為別人的嘲諷而否定自我,否定自己的家庭,抱怨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社會地位低和經濟能力較差是促使小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家長的教育方式不當。現如今中國的家庭教育已由“多子女家庭教育”轉向“獨生子女家庭教育”。這些孩子承載著父母過多的期望。但當這些孩子達不到家長的期望時,有的家長選擇的是抱怨、訓斥、打罵;有的家長不分場合當面批評孩子;有的家長放任孩子,甚至不管不問。在這種教育下的孩子容易滋生自卑情緒,自怨自艾,自暴自棄。

  三、小學生自卑心理的矯正方式探索

  《指導綱要》明確指出:“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導,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性與實效性。”[5]因此,對小學生的自卑心理問題應及時疏導,做到標本兼治,使學生走出自卑,讓自信紮根心靈。

  一建立多元的評價標準體系,使學生學會自我評價

  在小學生中建立多元的評價標準體系,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多元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和家長要改變“學習成績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的觀念。同時,心理學研究表明:“自我評價是一個人從外部評價向內部評價逐步過渡、逐步內化的過程。”[6]學生的自我評價往往會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氣質。樂觀的自我評價,使學生能看到自己的長處,相信自己,不自暴自棄。作為教師,要深入瞭解學生情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長處和優點,正確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特別是對於有自卑心理的學生,老師要肯定他們的長處,“放大學生的閃光點,為學生搭建自信的平臺”[7]。這有利於學生樹立自信,重建自尊。

  二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補償,增強自信心

  “自我補償是通過發揮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優勢或特長來彌補自己的某一缺陷,從而將某種缺陷轉化為推動自我前進的力量。”[8]小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弱,老師要讓學生明白“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開啟一扇窗”;讓孩子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克服自卑心理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導小學生學會自我補償。對於小學教師來說,通過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補償,使學生認清自我,接納自我,欣賞自我。通過鼓勵和表揚,使學生感受到老師是瞭解自己,喜歡自己,讚賞自己,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三關注和鼓勵學生,與學生家長進行有效溝通

  有研究表明:“教師對學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評價形成了期待效應。”[9]對小學教師來說,如果發現班上有自卑心理的學生,不能放任自流,而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鼓勵。對於那些成績較差的後進生,老師要經常與他們談心,瞭解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情況,不斷地啟發和鼓勵他們;而對於性格內向和孤僻的學生來說,老師要真誠的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給予學生心靈的慰藉。同時,“家庭是學生的第二課堂,把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寓於家庭教育之中”。[10]為了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教師不僅僅是關注學生,還必須與家長進行良好的溝通。建立“教師——學生——家長”三方的聯絡橋樑。讓家長和老師一起努力,使孩子走出心理障礙,使之健康快樂成長。

  四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和正確的心理輔導

  李林認為:“人人都有發展的可能性和能力,強調每個人天賦的潛能在解決自身心理問題、促進自身成長中的積極作用。”[11]因此,積極進行心理暗示,能使人產生積極的情緒,改變消極的狀態。如果小學生在遇到問題或面臨挫折時能不斷暗示和鼓勵自己,那他最後往往能戰勝一切,獲得成功。當學生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功,自我效能感會逐漸提高,從而增強自信心。同時,教師還可以設立成長小組,通過開展一些趣味的心理遊戲,激發小學生的積極性。對於自卑內向的學生可以鼓勵他們參加演講比賽、課外活動等開發他們的潛能。同時,有針對地進行一對一的心理輔導,使老師瞭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增強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5]國家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R].2002,8.

  [2]阿德勒著,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3]李明香.成長的煩惱—我國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對策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0,23.

  [4]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43.

  [6]張獻慧等.讓自信紮根學生的心靈[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111.

  [7]胡金華.如何幫助小學生克服自卑心理[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23.

  [8]巴黎.小學生自卑心理干預策略探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129.

  [9]時曉梅.體育活動幫助兒童青少年克服自卑—自卑心理的產生及防治對策[J].201219.科技資訊,201219.

  [10]艾芬傑.讓自信紮根學生的心靈[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75.

  [11]李林.積極心理學觀對學生心理輔導的意義[J].教育評論,20063.
 

孩子學會正確玩的方法
怎樣教育孩子的徵文作文精選
相關知識
淺談小學生自卑心理的論文2
如何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的論文***2***
淺議大學生戀愛心理的論文
論小學生逆反心理的論文
如何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的論文
淺談大學生挫折心理的相關論文
淺談幼兒園幼兒心理的論文
有關大學生戀愛心理的論文
如何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論文
淺談旅遊者旅遊心理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