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與慢病防治
人體健康狀況會受到先天遺傳與環境、飲食等諸多外界因素的共同影響。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中醫養生防病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祖國醫學博大精深,中醫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強調預防為主。如何治未病,其實就是重視養生,而養生之道就是治未病的主要途徑,故不通養生之道者,就不能稱“上工”、“良醫”。
養生又稱攝生,是通過各種方法來頤養天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對其學術思想進行研究探討,有助於進一步通曉養生理論,指導人民養生祛病,更好地保護人民身體健康,特別是對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腫瘤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病的防治是大有裨益的。
中醫養形與慢病防治
養形,指通過體育保健,各種導引功法、鍼灸按摩,以及飲食、藥物養生等方法來強健體魄,適量的運動能增強體質,促進氣機通暢,使氣血調和,脈絡通達,從而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養形應注意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即注意飲食和生活起居以及不過度勞累,同時還應注意適度的運動。
飲食養生 中醫飲食養生強調飲食有度、有時、不偏嗜,這本不會導致營養失衡。但傳統飲食養生講究“四氣”、“五味”等,這是現代營養學所欠缺的。如何糅合傳統飲食養生與現代營養學之精華,總結推出更為科學、合理的飲食準則,也是今後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飲膳正要》中說:“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就是根據四時寒暑變化,通過調整飲食以達到協調機體內外陰陽的作用。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寒溫差異也較大,對其飲食應有所選擇。如氣候乾燥的西北高原,應常食銀耳、梨等柔潤之品;而氣候潮溼的東南山區,吃蠶豆等健康食物。
中醫調理慢性病的優勢
未病先防,注重養生
中醫“治未病”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三方面含義,強調重視保養身體,顧護正氣,提高機體的抗邪能力,達到未生病前預防疾病的發生,患病後防止病情的進一步發展,疾病痊癒後防止復發的目的。“治未病”倡導早期干預,截斷病勢,在養生、保健、治療與康復等方面採用早期干預的理念與方法,有效地實現了維護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在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理論指導下,系統的認識人體,針對不同機體疾病狀態,建立個體化的診療方案,使機體逐步恢復陰陽平衡的健康狀態,針對機體危險狀態“未病先防”,減少慢病發病率,完善慢病防治早期干預措施,提高慢病患者生存質量、減少慢病死亡率。
整體觀念與整體調節的防治手段
中醫對人體的認識,在整體觀念指導下,全面動態地把握人體的生理病理資訊,注重人體陰陽平衡、臟腑協調、形神統一、天人相應,注重人體內部整體恆動及與自然、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生存狀態,形成整體調節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這種整體調節的治療方式,如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益氣活血、滋補肝腎等等,對病因複雜、多臟腑罹患的慢病,特別是在現代醫學缺乏有效診治模式的慢病危險狀態等領域具有明顯優勢。
辨證論治、遣方靈活
慢性病症狀多,甚至有的患者全身不適,一天要吃很多種藥物,常聽患者抱怨每天吃藥都吃飽了,哪還吃得下飯。中醫看病是綜合患者的症狀特徵,分析所屬證型,根據人體的健康狀況和生命資訊把握疾病動態變化,運用望、聞、問、切四種診法,收集人體外在資訊,在確定主證的基礎上,辨證施治,還可以根據次要症狀靈活加減。通過綜合、分析、判斷人體的整體狀態證候,確定相應治療原則和方法。這種診療模式,一方面真正實現了個體化診療,另一方面可以早期干預、防止疾病傳變,從而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和調的以人為本的醫療保健目標。
手段多樣,簡便易行
慢性病病情複雜,往往需要綜合多種治療措施。中醫藥治療手段靈活多樣,如內服、外用、鍼灸、按摩、理療等等,可多種方法並用。如鍼灸治療中風後遺症具有非常顯著的效果,婦科疾病外用中藥洗浴方便實用,像老年人的骨關節疾病,推拿按摩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按摩、艾灸、拔火罐、刮痧等操作簡便易行,老百姓在家中就可以使用,省去到醫院看病的麻煩。
調理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有些慢性病目前找不到明確的病因,如一些功能失調性疾病、亞健康狀態,患者終日有不適症狀,但檢查不出具體疾病。還有些慢性疾病雖然病因明確,但還沒有非常理想的治療措施,或者由於費用很高,患者無法針對病因進行治療。中醫根據症狀、體徵、舌象、脈象等分析辨證,立法處方,綜合調理,能夠起到調節臟腑功能,改善臨床症狀,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中醫養生瑜伽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