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文化苦旅讀書筆記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其實每一次旅行都是心靈一次美好的體驗,是對文化的傳承。我們讀了這本書,心得該記些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一

  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這天早晨,他打開了一扇轟動世界的門戶。一門永久性的學問,將靠著這個洞穴建立。無數才華橫溢的學者,將為這個洞穴耗盡終生。中國的榮耀和恥辱,將由這個洞穴吞吐。

  有時候真的很高興中國並不是沒有不懂書,不重書之人。很是慶幸文化遺產沒被搬空,還剩下了一些。但是王道士既不懂書又不重書,他用這些書交換來了一些銀兩,一個山洞的經卷,只是換了些銀兩!我卻根本不可能去恨他,他什麼也不懂。所以將這些恨轉給了斯坦因他們,可惜我沒有深厚的學識,我不能像餘秋雨說的那樣攔下他們的車,比比學問的高低。我不想聽他們說些什麼:我們無力研究。只是想請他們停下車:什麼都成,就是不能這麼悄悄地運走祖先給我們的遺贈。斯坦因他們的行為是強盜的行為。強盜又要如何研究敦煌文化?

  餘秋雨比我想的要深。這是一定的。

  攔下了又能怎樣?

  我不經又嘆息了,要是車隊果真被我攔下來了,然後怎麼辦呢?我只得送繳當時的京城,運費姑且不計。但當時,洞窟文獻不是卻也有一筆送京的嗎?其情景是,沒裝木箱,只用席子亂捆,沿途官員伸手進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兒歇腳又得留下幾捆,結果,到京城時宜零零落落,不成樣子。

  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於被官員大量糟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裡!這句話中就說得不太舒心。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該駛向哪裡?這裡也難,那裡也難,我只能讓他停住在沙漠裡然後大哭一場。

  篇二

  坦率的說,大師當年的《文化苦旅》以及《霜冷長河》的確有驚豔的地方,雖然還是免不了矯揉造作,但至少還流露出一點知識分子的小清高,不完全是媚而無骨之作。書的第三部分是秋雨老師的書法賞析,尤其是第四篇《鐘山之碑》,源於中山陵改造,秋雨老師在接受南京媒體採訪時曾表示,“這個碑文是我的真實心聲”。

  碑文中有這樣一段:“南京人民於甲申之年啟動整治巨集圖,斥資五十億,搬遷十三村,移民兩萬餘,增綠七千畝……一時氣象萬千,如畫卷新展,嶺苑初洗,經典再現……主事者命餘作文,方落數語,已煙霞滿紙,心曠神怡。”不知“滿紙菸霞”從何而來?秋雨老師才寫了三句話,就覺得字字珠璣,還毫不猶豫地誇自己“滿紙菸霞”。如果幸運的話,這塊碑傳個幾百年,“斥資五十億,搬遷十三村,移民兩萬餘,增綠七千畝”這些文字能夠留給後人研究當代中國的拆遷盛況,真是委屈了這塊石頭。

  何謂“文化”?大師自己恐怕也說不圓,因此他借謝晉之口說“我最大的苦惱,是遇到了不懂藝術的審查者和評論者”,而實際上,看起來嚇人的《何謂文化》,不過是以幾篇演講主打的雜碎拼湊,更本談不上宣傳中所謂對文化最“誠懇、最隆重的回答”,委屈了幾百張好紙。

  篇三:道士塔讀書筆記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篇文章,我認為這一篇極其經典。

  我並沒有去過莫高窟,以前是很想去的,滾滾黃沙,大漠孤煙,卻有敦煌壁畫,亦真亦幻。可現在我真的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那裡。我不配,我不能去真正的領悟古人對宗教的熱忱,不能真正的感受到現代研究者的辛勞和付出,不能更深地領會那個時候一個民族深重的危機並不只是外國的侵略,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去了跟沒去有什麼區別?只不過是再次加快了這些色彩脫落的速度,何況我要怎樣去看那個早被搬空了的藏經洞?所以就不要去了。

  敦煌本該失中華最值得驕傲的,比之長城它多了絢爛,比之皇宮它多了內涵,可最後它卻是中華之傷。

  在第二節裡,餘秋雨一開始並沒有寫他自己的感受,而是兩段的敘述,他寫王道士怎樣將洞壁上的“唐代笑容”、“宋代衣冠”刷白。他寫王道士怎樣將塑雕“婀娜的體態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了泥巴。”餘秋雨的筆觸很輕,只是略加了些修飾,讀來卻痛入骨髓。我自認為不是易動感情的人,別人可以看到哭的故事,我最多也只是皺眉或者面無表情。可能這次是真正的感受到了筆者壓抑在文字下的心情,並且被他帶動了。我想他寫的時候一定是在苦笑吧?苦是痛苦,笑是慘笑。

  之後的一段有一種亦真亦幻的感覺:

  我幾乎不會言動,眼前只晃動著那些刷把和鐵錘。“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過臉來,滿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閒人何必喧譁?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麼呢?我腦中一片慘白。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讀書筆記
餘秋雨文化苦旅讀書筆記範文
相關知識
餘秋雨文化苦旅讀書筆記
餘秋雨文化苦旅讀書筆記範文
餘秋雨文化苦旅讀後感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精選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優秀範文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範文
關於文化苦旅讀書筆記
暑假文化苦旅讀書筆記
餘秋雨千年一嘆讀書筆記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