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鑑史問廉心得體會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7日

  《鑑史問廉》是一部通過歷史的教訓來指導現在的建設的一部影片,觀看後令人新潮澎湃,很有韻味,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供大家學習和參閱。

  關於

  道德是不同於法律的,道德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累積的,是一個人明辨是非的準則。這一集的“道德之擇”向我們講述了為官所應的選擇。為政以德,是安邦治國的準則。中國傳統文化對為政者的道德修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用道德教化來贏得民心,則是古代政治家們成就一番偉業的祕密。

  道德修養是個人修養的根本。在漫長的歷史中,克偏、戒巫、範家、全節、修身,以及清慎勤這些被稱為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一直被歷朝歷代視為官德的重要內容。除了制度因素,道德約束是剋制腐敗發生的有效方式。古今中外,法律和制度只能從外部圍追堵截腐敗發生的可能性,但道德卻可以從根本上消除腐敗的“迷思”。歷史上不乏這樣的正面事例,如清朝大臣張英和其子張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禮的見證。這些流傳至今的人物和故事,已經成為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厚德載物。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那些恪守為官之德的政治家們用自己的選擇和堅守,譜寫了中華文明的閃亮篇章。在漫長的歷史中,那些面對利誘、黑暗和不公拍案而起的浩然正氣,已經成為中國人精神家園裡的一座豐碑。這種用生命和熱血寫就的高尚,直到今天還在感動著我們。

  道德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遵守的規則,是明辨是非的準則。為官之人更要懂得如何選擇道德,如何用合適的方法給老百姓樹立表率。

  觀看鑑史問廉心得範文

  《鑑史問廉》第一集“興衰之思”看後,引人深思,讓人清醒。“廉則興,貪則衰”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治國之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的經驗,其中包括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社會動盪的深刻教訓。

  《鑑史問廉》這部紀錄片是用情景再現和專家講述相結合的手法把中國的興衰史一覽無遺的展現在國人面前。先從秦朝說起,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封建帝王,秦朝的亡國是因為修長城、修馳道、建驪山,老百姓徭役太重,不堪重負。秦始皇還集全國之力,用百姓血汗修築“阿房宮”,是中國歷史上奢侈浪費的恥辱代表。秦始皇好大喜功,橫徵暴斂,弄得民怨沸騰,只傳二世。

  西晉王朝,從皇帝到大臣人人都在比闊鬥富。在當時的西晉王朝,無論是石崇還是與他鬥富的富豪,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官員”。後世的歷史學家認為西晉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敗最拜金的政權之一。西晉文學家魯褒在《錢神論》中辛辣的譏諷道,“錢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錢之所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西晉王朝迅速陷入整體性腐敗和社會潰敗之中還有另外的因素:政治上,它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用人只看門第,看血統,而不看才能,把做正事幹實事的這些人當作俗官,濁流,被社會看不起。經濟上,它施行佔田制。所謂佔田制就是當的官越大,經濟利益就越大。所以,這樣一個王朝,它不可能長久。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老百姓愛戴的明君,他對能臣廉吏愛戴有加,當一生清廉節儉的魏徵去世時,唐太宗感到十分悲痛和惋惜,他感慨的講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去世,我失掉了一面鏡子。唐太宗以身作則,提倡節儉,嚴格要求朝中的貴族和大臣,同時制定了一套有效的監察制度來預防貪汙,皇帝率先垂範,官吏安守本分,貪腐和濫用職權的現象沒有了,一個偉大的時代出現在了中國的大地上,這個中國歷史上空前的盛世,被後世的歷史學家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一個政治清明的時代,是一個國家安寧的時代,是一個和諧向上的時代,是一個賢臣輩出、國泰民安的盛世時代,也是一個讓現代的中國人懷念的時代。

  唐玄宗在位期間,任命一位不學無術,卻精通音樂的李林普做宰相,把朝中大事交給李林普掌管,從此沉溺享樂不理朝政。在李林普的掌控下,正直有才能的大臣遭到排斥,小人得到重用。在腐敗的全面侵蝕下,各級官吏貪汙受賄成風,唐帝國逐漸消亡。

  北宋初年,國家百廢待興。那麼北宋王朝是如何選賢任能再創盛世繁華的呢?北宋的官員都是經過嚴格的科舉考試進入朝廷的,朝廷對於官員的婚喪、宴飲、車馬、服飾、有著嚴格的限制,對違反者嚴加制裁,終身不得為官,對於貪汙受賄的則處於極刑。宋真宗即位後,任用端莊持重、勤政廉潔的李沆做宰相,旋馬家聲的故事就出在李沆身上。在皇帝和賢臣們的共同努力下,北宋進入了一個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這是中國古代又一個盛世。但是,這個空前盛世的朝代是如何走向衰敗的呢?宋徽宗,這是一位在書畫方面造詣極高的皇帝,他是一位真正有才華的藝術家,尊通道教,當上皇帝后,他開始在開封建一個供自己修道的園林艮嶽。奸臣蔡京是他的宰相,朱勔為修艮嶽運送奇花異石,贏得了皇帝的歡心,很快從一個平民晉升為節度使。朱勔的快速晉升掀起了一股採辦花石的狂潮,各地官員爭先恐後向皇帝進獻花石。宋徽宗這種追求享樂,追求奢華、不顧民生的做法最終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縱觀歷史,可以說,廉潔和腐敗是決定國家興衰的關鍵因素。目前,我們國家正處在大繁榮大發展的關鍵時期,不能任憑腐敗現象蔓延。腐敗是私有制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的毒瘤,社會要發展,就必須加強反腐倡廉建設,根除毒瘤。在社會主義中國,法律面前沒有特殊公民,,黨紀面前沒有特殊黨員。一個黨員幹部,不管地位有多高,權利有多大,只要違法亂紀,終究逃脫不了黨紀國法的嚴厲制裁,以身試法者必亡!

  

  今天收第三集《清濁之辨》,每天定點收看這個紀錄片,覺得很有意義。突然瞭解到河南省有這麼多清官的典範,有這麼深的廉政文化。今天學習到的是清和濁的辨別。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清和濁常常成為忠與奸、正與邪、廉與貪以及君子與小人的代名詞。那麼,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國人又是怎樣去激濁揚清、追求公平正義的呢?《清濁之辨》通過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展示在歷史上的轉折點上清官能臣和貪官亂臣不同的人生軌跡,剖析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擇,向觀眾講述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價值追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邪不壓正,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中,腐敗從來都是被唾棄和否定的物件。在貪與廉、清與濁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步發展的條件。國家的興衰、吏治的清廉與否,不僅僅決定於高居廟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級官吏,而是需要全體國人共同的努力。中華文明的前途,取決於這個文明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幾千年來,正是無數中國人的堅守和戮力犧牲,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才得以不斷髮展興旺。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之中。

  看完這集紀錄片,感觸頗深,邪不壓正,清和濁就在一念之間,為官之道,就是要學會如何辨別清和濁,如何真正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

  相關文章

有關新黨章學習心得體會
穹頂之下觀看心得體會
相關知識
觀看鑑史問廉心得體會
觀看鑑史問廉心得體會範文大全
觀看鑑史問廉心得體會3篇
黨員看鑑史問廉心得體會4篇
收看鑑史問廉心得體會3篇
黨員觀鑑史問廉心得體會4篇
蛻變鑑史問廉心得體會例文3篇
觀看生死抉擇心得體會
觀看第一書記心得體會
觀看八一講話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