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乘橋的傳說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千乘橋位於屏南縣棠口鄉棠口村,橫跨棠溪之上,雙拱木拱橋,中間有一橋墩,形制上有些象閩清縣的合龍橋,關於千乘橋有一個傳說故事,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如今當人們途經屏南棠口村,遠遠便可望見一座氣勢巨集偉、古樸凝重的木橋宛如長虹臥波,威然雄跨於棠溪與白溪的匯水口。可誰能想到,此前這座厝橋卻三建三毀於洪水的肆虐,傳說厝橋建而毀,毀而建是因兩河伯爭長所致,其間不知有多少人葬身魚腹,多少人繞道懸崖艱難往返,望河興嘆。

  棠口地居屏南中心,此橋為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實不能一日無橋。人們冥思苦想,有何法能使厝橋永固?清朝周大權,樂善好施,為建橋一事寢食不安.一天夜裡,周大權夢見一隻金雞下凡,站立於河面,那伸展的雙翅正好搭在兩岸,朦朧中又見一菩薩站於雞背上,把水引向兩邊.一覺醒來,已見晨曦,周大權思之夢境,頓有所悟,認為這是神仙指點,當即挺身為首募捐再造厝橋,聘請各方能工巧匠,憑夢中記憶,整座橋按公雞形象設計,把正中石墩砌成三角雞頭形,橋面左右為兩翼,象徵著公雞振翅,昂首報嘵。

  建橋伊始人們踴躍投工獻料,可謂一呼百應,八方支援,僅一個秋冬就建成。橋長70米,寬6米,正橋用260根杉木構架,不用寸釘片鐵,只憑椽靠椽、桁嵌桁,相交相接,互依互靠。橋底拱而橋面平。橋面兩旁整齊勻稱,豎立著百根欄柱,橋頂瓦簷鱗蓋鬥角鉤心,造形酷似古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建築,確係匠心獨運,巧奪天工。傳說厝橋落成之日,周大權等首事為感念菩薩託夢昭示特備福禮,供謝天。

  午夜時分,伺俸香火的周大權等隱隱聽到溪水喧譁似雞翅拍水之聲,雞角石發出哄亮清晰的公雞啼叫聲,一時全村公雞齊鳴,千百名男女老少“聞雞起舞”,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紛紛湧至橋邊。眾百姓跪拜橋頭,燒香唸經,向天祝禱保佑厝橋千秋永固。事後,周大權根據夢見的菩薩形象,塑身於橋的正中,面向潮頭,即現時人們尊稱的王顯靈帝菩薩公,供奉香火,千秋紀念。周大權撰橋志勒碑豎立橋頭,並載人縣誌。為圖吉利,人們便將厝橋改稱為千乘橋。

  千乘橋的基本構造

  千乘橋全長62.7米,寬4.9米,橋面距水面高度9.7米。東有石階40級,西有15級。一墩二孔,墩呈船形,為花崗岩石砌築,墩尖端雕刻為雞頭形狀。每孔跨度27.5米。橋屋有24間99柱,懸山飛簷翹角頂,橋中設神龕,祀五顯靈官大帝。兩邊有條板椅,供行人憩息。兩旁尚存檔風板,以御風雨侵襲。

  千乘橋附近的景觀

  距橋十米處有清乾隆四年1739的石坊一座及八角亭、林公廟、祥峰寺和兩口龍井,附近還樹有新四軍三支隊六團北上抗日紀念碑。千乘橋若長虹臥波,雄偉秀麗,橋志銘中“架木凌空,上擬虹橫百尺;臨淵累石,下同鼎峙千秋”之句是該橋的最好寫照。

  千乘橋的碑記

  在千乘橋的南端,有四通碑記,其中三通記載著捐款人姓名與金額,一通為周大權撰寫的千乘橋記。碑文雲:周制徒槓輿樑成,歲不廢修,今闕不講者,賴磐石之堅,一構動經數百載也。棠溪有橋,顏曰千乘,雙峰其對峙也,雙澗其匯流也。雖居僻壤,而北抵縣城,南通省郡,實往來之通衢。自宋以來,重建已三次矣,迨嘉慶十四年,兩河伯爭長,又蕩然無存。行人病涉,時以小艇濟之橋也,而變為渡焉。特是羲馭西沉,誰作漁郎之喚;鴨頭春漲,那為舟子之招。緬彼徵人,其自涯而返者,來易更僕數也。爰與諸同人募金再造,於嘉慶二十五年仲冬下浣,重協力重興。臨淵累石,下同鼎峙千秋;架木凌空,上擬雲橫百尺。自此乘駟長卿、騎驢高客以及農工商賈,鹹不必於棠溪岸上覆須一葦之杭,是禳往熙來,依然有千乘橋濟厥巨川也。落成後倚欄憑眺,爰窮源竟委而歷志之雲。


人魚公主童話故事
伏羲和女媧的傳說故事
相關知識
千乘橋的傳說故事
萬年橋的傳說故事
鵲橋的傳說故事
千手觀音的傳說故事
關於長城的傳說故事
關於青石龍的傳說故事
劉三姐的傳說故事
神話十二生肖鼠的傳說故事
有關年的傳說故事
地心的傳說故事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