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鄉土中國讀後感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8日

  《鄉土中國》讀後感2000字 韓寒的一句著名的語錄是這樣的:“世界上有兩種邏輯,一種是邏輯,一種是中..如果覺得很不錯,歡迎點評和分享~感謝你的閱讀與支援!

  《鄉土中國》讀後感2000字

  韓寒的一句著名的語錄是這樣的:“世界上有兩種邏輯,一種是邏輯,一種是中國邏輯。”我看到這句話的不僅覺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有時另我們自己都感到費解。確實,每個國家都有著一套自己獨有的文化體系,表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中國的人情社會,即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處世方式讓注重平等的西方人感到困惑。而西方人的一視同仁也讓中國人覺得有些缺乏人情味。作為中國人,我對中國特有的社會現象感到熟悉,但有時也會心生疑惑,為何中國人會有這些特點?

  《鄉土中國》描繪出了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裡的一種特具的、支配著生活各個方面的體系。因為是初次閱讀,我對於書中的內容真正理解的不太多,某些觀點也是讓我覺得似懂非懂。但本書描繪的體系解答了我對中國一些社會現象的困惑,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中過於西方的那些文化社會差異在我看來也更容易理解了。

  中國的人情社會有時也會令人感到苦惱。走出社會靠人脈,辦事注重人情關係,這些現象時常讓我對將來走出社會參與社會競爭感到一絲壓力,光靠個人的奮鬥還不足以使自己在社會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有時也會感嘆中國人為什麼無法像西方人那樣公平地靠個人實力競爭。《鄉土中國》的《差序格局》、《維繫著私人的道德》兩文中,作者費孝通先生論述了中西社會格局的差異,並從這差異出發解釋了中國人與西方人對待他人的不同道德觀念。費孝通先生認為,中國人與他人發生關係,是以自己為中心,如波紋般一圈一圈向外層推出,不同的人處於不同的圈子內,與中心的關係密切程度當然不同。因而,中國人無法對與自己關係密切程度處於不同圈子的人一視同仁。而西方人的觀念中,個人是依託自己屬於的團體而與這個團體內的人發生相互聯絡的。同時他們信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因而他們認為對每個人一視同仁是理所當然的。相比之下,中國人對待他人時更注重關係的親疏程度,所以就會對於自己關係更密切的人給予更多關照。

  人情社會有時令人傷腦筋,但不得不承認從另一方面來說它又是合理的。“親親相隱”和“大義滅親”這兩種行為相比,大多數人更認同“親親相隱”且實際行為也偏向於此。我認為“大義滅親”是殘酷的,人的私心使人在感情上很難做到真正的平等對待親人與陌生人。法律中有專門的迴避制度,當被審判的人與自己有著親密關係使,審判人員及其他相關人員必須迴避,從而保證公平也保證司法人員免受“法理親情衝突”的困擾。

  由於我學習的是法學專業,《鄉土中國》裡的《無訴》一文令我印象深刻。學習法律後,有了法律信仰,便相信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最好規範。讀《無訴》一文,文章的第一句“在鄉土社會裡,一說起‘訴師’,大家就會聯想到‘挑撥是非’之類的惡行。”便令我意外。一直把法律的發展看做是社會進步的發展,卻不知傳統社會中自有一套約束人們行為的“禮”。不同於今天的掌握法律需要專門的訓練,鄉土社會中的“禮”是每個人都熟習的一種道德。克己復禮,人們靠內在的良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而法律依靠的更多的是國家強制力。由此看來,“禮”在鄉土社會具有相當的合理性。

  雖然鄉土社會的“禮”具有合理性,但它對於現代社會來說是不適合的。從費孝通先生在書中表達的一些觀點中可以知道,傳統的社會以一個個小鄉村為單位組成的。鄉村的流動性很小,人們彼此熟識,因而變動性也小,人們之間靠經驗形成相處的規則也為彼此熟識。這套規則世世代代穩定地流傳下來且被認同。因此,年紀越大的人由於有更豐富的經驗,所以對於這套規則更熟悉。當有衝突發生時,往往年紀大,有威望的人當起仲裁者,給衝突雙方評理。由於人們對規則的認同與對年長者的信任,這些裁決往往足以另他們信服,從而他們可以不採取“法”來解決問題。

  現代社會是一個具有高度流動性的社會,我們每天都將接觸各種不同的人,用費孝通先生的話說,“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於是鄉土社會的“禮”起著越來越小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複雜的法律。打官司如今是很常見的事情。法律是適應這個時代發展產物。在我看來,當今社會的普通人一般很難做到像鄉土社會的人們信仰“禮”一樣信仰法律。因為“禮”在鄉土社會的人們看來是被實踐檢驗過的適合社會的規則,也是時代相傳的人們理應熟記的規則。而在當今中國,法治的發展歷史還太過短暫,法律暫時還不能做到像“禮”一樣深入人心,為人所信仰。但我也相信,隨著法治社會的不斷髮展、健全,法治取得良好成果並獲得人們的認同時,法律的基本原則不斷為人所認知時,法律信仰將在社會樹立,整個社會變得更加有序。

  雖然對於這本書,我還有許多不太理解的地方。90後的我沒有經歷中國傳統社會,對於中國的一些獨特現象往往熟悉卻不知其因。《鄉土中國》幫助我瞭解到一些未曾體驗過的傳統,總的來說讓我對傳統中國社會的內在體系有了一定的瞭解。

  

  畢業參加工作以來,因自己的職業性質,都是以解決問題為主。作為每天跟法律實務打交道的律師,書架上本來不多的法哲學、社會學等基礎理論的著作鮮有光顧。自己一直以來也願意做“多解決問題,少談些主義”的胡適派,加之近十年來,目前耳聞的大學大家們寫的東西是越來越看不懂,也不知道是自己膚淺還是人家深沉,總之對於那些解構-重構-再解構的“大家學說“,是愈加的不感興趣甚至厭煩,總是抱怨離基層和實際太遠,牛角尖書生氣的東西太多。所以,我即便有興致耐心去做讀後感並形成書面文字,那至少是這本書須真正的在解決問題,在打動人,歷史能夠證明其價值的著作。國外的很多社會學名著已經不少;國內而言,很多現在講的中國社會問題,實際上在我看的費孝通老先生的《鄉土中國》,在解放前就已說的再透徹不過了。

  請原諒我對社會學背景的無知,看費老《鄉村中國》之前,我僅僅是從朱蘇力的《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法治及其本土資源》這些個在校大學生喜歡看的暢銷書中的一些內容中瞭解到進而查詢這本書的。之後,我心裡有種不太願意承認的感覺,前面蘇力的兩本書似乎都在偷師費老的研究方法,甚至一些文風和語氣也是有模仿之嫌,儘管不是所謂抄襲或山寨,但卻讓人不適。這也難怪,我們八十年代以後培養的前面幾批法學博士們,現在都基本上是中國法學界的執牛耳者,但是卻一直沒有出現過一個至少讓人敬仰的大師,大概也就是在浮躁的空氣下博古通今,模仿古今甚至抄襲古今內外的結果,幾無創新、突破。

  費老的《鄉村中國》實際上是其以《鄉村經濟》為基礎,並結合在西南聯大任教時編的講義整理後,於1948年出版的一本反映中國農村問題的社會學著作。按照費老的說法,這本書不是完稿,也不是定稿,只是一種嘗試的記錄罷了。十三篇短文,短短一萬多字的薄皮書,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把中國三十年代封建農村社會活脫脫的解構的清清楚楚。這本薄書多次再版,其內容過去60餘載,依舊沒有過時,堪稱經世大作。

  第一篇《鄉土本色》為概述。文章描述了中國30年代鄉土社會的基本輪廓。第二篇《文字下鄉》、第三篇《再論文字下鄉》論述文字或教育對於鄉土社會意義與侷限。

  第四篇《差序格局》最為經典和重要。與西方社會的團體社會不同,中國社會結構中存在差序格局。這是鄉土中國全書的核心概念。鄉土中國中人與人的關係就是差序格局,費老將其比喻為石子投入水中引起的漣漪:1以自己為中心,根據親疏關係不同對待。即對家族親屬要“孝”、“悌”;對待知心朋友要“忠”“信”。2存在差序,水波由中心向四周擴散,一圈一圈,越向外,波紋越淺。鄉土社會中的人們以己為中心,在這種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內看可以說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說是私,是己。兩者無清楚的界限。在這種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內看可以說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說是私,是己,兩者無清楚的界限。緊接著《維繫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等加強論證這層中國農村特有的人際關係。《禮治秩序》。《無訟》、《長老統治》各自對農村禮教秩序等治理架構和習慣進行了描述。而《無訟》倒是蠻符合中國的目前情況和我們律師碰到的現實。中國社會群體都有厭訟心態,無論從面子問題、經濟角度還是對審判者、代理者的不信任,造就了善良老百姓能不打官司就不打官司的思維定勢,也造就了打官司的人基本上都是刁民的誤讀。

  最後的三篇《血緣與地緣》是對中國農村“入土為安,葉落歸根”的論述;《名實的分離》是對時勢造英雄背景下的個人功名探討。《從慾望到需要》表達了費老對中國社會成長的遠景。以上三篇均是都是講鄉土社會的變遷,從動態角度描述鄉土社會的現實現象。

  費老已經離開我們五年多了,他的這本《鄉土中國》寫就也有60餘年光景。我們中國鄉土社會表現的熟人社會特徵,在差序格局下的親疏關係,在儒家禮教的文化傳導下,活生生的向世人展示出中國社會的整個面貌。

  儘管我們國家在城市化的道路上,已經給傳統的中國農村社會生活和生產秩序帶來了巨大沖擊,包括我們沒有了大院鄰居經常性的互相串門;儘管我們不像父輩那樣會親自下廚燒菜在家待客,而是每每在酒店宴客應酬;儘管我們的交際圈子越來越朝著價值利用的功力角度,人是認識的越來越多,吃過飯、遞過名片都稱很“熟”,而知音的真心的知心的確是越來越找不到;儘管我們的孩子包括父母都在被日後視為無用的奧數班消磨時間,而不願或不敢讓孩子去社會實踐…這些衝擊仍然無法改變中國社會的傳統社會倫理觀念和家庭觀念“內孝外和”。

  同樣,如果借用這本書來描述一下自己在律師行業解決現實問題的啟發意義,也是非常明顯的。我們律師在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充分的感受到我國律師行業與歐美西方國家的律師有著非常不同的文化:西方律師的按照小時收費的方式,和我們按照包乾收費的方式,也直接映射了不同社會文化早就的結算方式;西方社會的以牙還牙的法治強力維權,和我國的止訴息訟甚至全民調解的社會治理理念;西方社會的懲罰性違約損失,與我國填補損失的違約責任形成的不同追責方式等等。按照我自己的比喻,在中國的律師,和西方的律師區別,就好似中國的中醫,須有治本的理念;而西方的律師,追求的是指標的效果。與其激烈、快速的干預社會生活不同,我們強調溫和、根本的尋求解決問題的路徑。所以,在中國做律師,也須考慮到中國的熟人社會的人際關係格局,考慮到中國的儒家和諧文化底蘊。如果說這是從《鄉土中國》能夠得到的職業啟示,我想也是非常不錯的。


關於水滸傳讀後感
中國上下五千年讀後感
相關知識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後感範文
鄉土中國讀後感作文精選
鄉土中國讀後感
大學生築夢中國心得體會感想_築夢中國觀後感範文
感動中國觀後感範文
築夢中國觀後感範文_觀築夢中國有感
初中生讀後感範文
有關初中的讀後感範文
袁氏當國讀後感範文
輝煌中國觀後感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