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心得體會三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一)時刻牢記讓群眾滿意
群眾是黨和政府的衣食父母,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黨一貫倡導和堅持的群眾路線、群眾觀點、群眾觀念。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我們做好黨和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的執政理念和施政要領。溫的一句“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標準”,再次將群眾觀點、群眾觀念擺在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時也是對各級黨員領導幹部的提醒。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實踐中最有發言權的是人民群眾。因此,堅持“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這“唯一標準”,是求真務實、科學行政的具體表現,是黨的實踐觀、群眾觀的生動實踐。群眾說好,才是真的好,群眾滿意才是最高目標。目標對了,標準明瞭,才能指導和推進黨和政府的各項工作,否則,一旦目標不對、標準不明,則會使我們的工作失去方向、偏離重心。
當然,有了標準,不採用、不使用,再唯一、再最高的標準,也等於是白搭、空擺。堅持群眾滿意的唯一標準,就必須要求我們的各項考核指標、措施、政策,都必須始終堅持“群眾第一”、“群眾至上”的原則,必須將民意、民情真正吸納、充實到方案、標準的制定中,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充分尊重民意,廣泛徵求民意,將評判的標準和標尺交給群眾,讓群眾說話,讓群眾說得上話,讓群眾說話管用。群眾滿意、高興、答應的唯一標準,不是放在嘴上說說而已的,它必須落實到黨和政府的每一件事情中、每一項工作上。無論是徵求對政府工作報告的意見,還是做好其他一切工作、做出其他有關決策,都要廣泛、全面、真實地聽取群眾意見,並將結果交給群眾評判、讓群眾打分,只要群眾不滿意、不高興、不答應的,就堅決不做、不出、不行、不施。
(二)深入基層聯絡群眾
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防範和破解脫離群眾的危險是黨的建設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對於我們改進作風、密切黨群幹群關係有著重要意義。
深入基層聯絡群眾是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的需要。問政於民,求的是發展之道;問需於民,求的是和諧之本;問計於民,求的是創新之力。領導幹部只有深入基層聯絡群眾才能知得失,找準影響改革發展的困難和問題;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才能找到改革發展的好經驗。
深入基層聯絡群眾是改進調查研究工作作風的需要。深入基層聯絡群眾是克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等錯誤傾向,改進和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需要。只有堅持調查研究,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找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良方,才能把黨的方針政策真正落到實處,才能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倘若離開了調查研究,則我們就會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做官當老爺,就會使我們失去群眾基礎,影響我們事業的發展。
深入基層聯絡群眾是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的需要。深入基層聯絡群眾,才能密切幹群關係,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是共產黨人一切行動的最高準則,也是實現“三個代表”的必然要求。常言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只有切實解決黨同群眾的關係問題,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眾,政治上代表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工作上為了群眾,全心全意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才會避免出現“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局面。
(三)深入群眾為民服務
當前,在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中,幹部必須走在前列,帶著感情到群眾中去,加強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特別是要到最困難的地方去,到群眾意見最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開的地方去,多與幹部群眾交流,及時掌握群眾需求,用真情真心真意服務群眾,努力為群眾排憂解難,在火熱的社會實踐中作表率。
要帶著真情到最困難的地方去。幹部要積極與貧困村、困難企業、生活困難黨員、老黨員、下崗失業職工、農民工等“攀親結友”,為他們提供政策諮詢、致富資訊,協調資金、專案,力所能及地為基層和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真正“結”出感情,“幫”出實效。
要帶著真情到群眾意見最多的地方去。幹部必須樹立全域性觀念、大局意識,要到群眾中去,進百姓門,用雙腳踏平機關與田間地頭的那道坎。與農民交朋友,傾聽群眾的呼聲,知百姓情、解百家憂。
要帶著真情到工作推不開的地方去。工作推不開的地方,往往是群眾基礎最差、工作最難、條件最艱苦的地方。要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身入一線生活,心入人民群眾,贏得群眾的信任與支援。
淺談如何堅持群眾觀點群眾立場
警察學習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心得體會
群眾是黨和政府的衣食父母,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黨一貫倡導和堅持的群眾路線、群眾觀點、群眾觀念。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我們做好黨和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的執政理念和施政要領。溫的一句“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標準”,再次將群眾觀點、群眾觀念擺在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時也是對各級黨員領導幹部的提醒。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實踐中最有發言權的是人民群眾。因此,堅持“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這“唯一標準”,是求真務實、科學行政的具體表現,是黨的實踐觀、群眾觀的生動實踐。群眾說好,才是真的好,群眾滿意才是最高目標。目標對了,標準明瞭,才能指導和推進黨和政府的各項工作,否則,一旦目標不對、標準不明,則會使我們的工作失去方向、偏離重心。
當然,有了標準,不採用、不使用,再唯一、再最高的標準,也等於是白搭、空擺。堅持群眾滿意的唯一標準,就必須要求我們的各項考核指標、措施、政策,都必須始終堅持“群眾第一”、“群眾至上”的原則,必須將民意、民情真正吸納、充實到方案、標準的制定中,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充分尊重民意,廣泛徵求民意,將評判的標準和標尺交給群眾,讓群眾說話,讓群眾說得上話,讓群眾說話管用。群眾滿意、高興、答應的唯一標準,不是放在嘴上說說而已的,它必須落實到黨和政府的每一件事情中、每一項工作上。無論是徵求對政府工作報告的意見,還是做好其他一切工作、做出其他有關決策,都要廣泛、全面、真實地聽取群眾意見,並將結果交給群眾評判、讓群眾打分,只要群眾不滿意、不高興、不答應的,就堅決不做、不出、不行、不施。
(二)深入基層聯絡群眾
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防範和破解脫離群眾的危險是黨的建設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對於我們改進作風、密切黨群幹群關係有著重要意義。
深入基層聯絡群眾是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的需要。問政於民,求的是發展之道;問需於民,求的是和諧之本;問計於民,求的是創新之力。領導幹部只有深入基層聯絡群眾才能知得失,找準影響改革發展的困難和問題;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才能找到改革發展的好經驗。
深入基層聯絡群眾是改進調查研究工作作風的需要。深入基層聯絡群眾是克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等錯誤傾向,改進和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需要。只有堅持調查研究,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找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良方,才能把黨的方針政策真正落到實處,才能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倘若離開了調查研究,則我們就會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做官當老爺,就會使我們失去群眾基礎,影響我們事業的發展。
深入基層聯絡群眾是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的需要。深入基層聯絡群眾,才能密切幹群關係,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是共產黨人一切行動的最高準則,也是實現“三個代表”的必然要求。常言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只有切實解決黨同群眾的關係問題,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眾,政治上代表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工作上為了群眾,全心全意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才會避免出現“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局面。
(三)深入群眾為民服務
當前,在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中,幹部必須走在前列,帶著感情到群眾中去,加強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特別是要到最困難的地方去,到群眾意見最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開的地方去,多與幹部群眾交流,及時掌握群眾需求,用真情真心真意服務群眾,努力為群眾排憂解難,在火熱的社會實踐中作表率。
要帶著真情到最困難的地方去。幹部要積極與貧困村、困難企業、生活困難黨員、老黨員、下崗失業職工、農民工等“攀親結友”,為他們提供政策諮詢、致富資訊,協調資金、專案,力所能及地為基層和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真正“結”出感情,“幫”出實效。
要帶著真情到群眾意見最多的地方去。幹部必須樹立全域性觀念、大局意識,要到群眾中去,進百姓門,用雙腳踏平機關與田間地頭的那道坎。與農民交朋友,傾聽群眾的呼聲,知百姓情、解百家憂。
要帶著真情到工作推不開的地方去。工作推不開的地方,往往是群眾基礎最差、工作最難、條件最艱苦的地方。要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身入一線生活,心入人民群眾,贏得群眾的信任與支援。
警察學習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