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部關於依靠群眾求勝利發言稿
樹立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維護群眾利益、做實群眾工作是新時期每一個共產黨員應盡的職責和義務,是我們幹好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基礎、是前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3篇,希望能夠幫到你。
篇1
雷鋒同志說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願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作為一名新時期的青年幹部,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努力培養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做到“思想上尊重群眾,政治上代表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要以民為主,以民為盾,以民為師,以民為鏡”。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創造和基本方針,是黨的傳家寶,是中國共產黨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必須心繫群眾。重溫黨和人民共同走過的光輝歷程,是一部部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披荊斬棘、艱苦卓絕的奮鬥史。我們黨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一個勝利走向一個新的勝利,最根本的就在於我們黨始終堅持並踐行“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走好群眾路線,不僅是我們時代的要求,更是歷史的使命。
心繫尊重就是要堅持以民為本。黨的報告提出:“完善黨員幹部直接聯絡群眾制度,要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從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們要忠於黨和人民的事業,時時刻刻把黨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處處、事事為黨和人民的利益著想,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掌好權、用好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決不能喊著為人民服務的口號,幹著謀一己私利的勾當。切實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絡,做到廉潔奉公、忘我工作。把無私奉獻當作人生的幸福,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和帶動廣大人民群眾。
心繫群眾就是要聯絡人民。密切聯絡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則是我們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群眾在你心裡有多重,你在群眾心裡就有多重。當你的主張不能得到群眾理解時,首先該把自己放在他們的位置上,用群眾的眼光、從群眾的立場來看問題、想問題、處理問題,充分考慮不同群眾的利益訴求和承受能力。帶著深厚感情,走到群眾中去,才能集思廣益,找到化解矛盾的方法,得到群眾的理解與支援。
心繫群眾更是要服務於民。焦裕祿、孔繁森、萬立春等等一些黨的好乾部,憑什麼贏得了人民的愛戴?憑的就是一顆為民服務的真心,憑的就是一腔真抓實幹的熱血,憑的就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品格!百姓心中有一杆秤,只要心中有人民,就能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和愛戴。 時至今日,將歷史的、辯證的、實踐的群眾路線作了進一步詮釋和發展 ,在答記者問時也說過這樣一句話“,幹一寸勝過說一尺”,這不僅僅是一個思想方法的問題,也是一個道德品行問題。光靠兩片嘴脣會說,沒有行動,組織不會信任,群眾更不會擁護。
積極走好群眾路線,大力開展黨的教育實踐活動,樹立為民務實清廉工作作風,既是時代所需,更是時代所“逼”。跨越趕超的號角已經吹響,巨集偉的藍圖振奮人心,神聖的使命催人奮進,讓我們一起,心繫群眾,為了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用我們的智慧和激情,鑄就明天的輝煌!
篇2
鄧小平說過: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黨的組織、黨員和黨的幹部,必須同群眾打成一片,絕對不能同群眾相對立。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群眾路線這個黨的傳家寶不能丟。
如今,一些黨員幹部感覺群眾工作難做:辦了不少關係民生的好事、實事,群眾還是不太領情;而稍有不足或失誤,群眾就會提出批評。這一困惑的背後是一些黨員幹部的群眾意識淡化,沒能摸準群眾的脈搏,沒能貼近群眾的心窩。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的趨勢,不僅有發展經濟這個大需求,還有許多細緻入微的訴求,如改善就業、就醫條件以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這些問題都涉及群眾的生活質量,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決,群眾就不滿意我們的工作。“百姓心中有桿秤”,在群眾眼裡,判斷黨員幹部是不是執政為民,最直接的標準就是有沒有真心實意地維護和實現他們的切身利益。客觀來看,當前,少數黨員幹部“雁過拔毛”、吃拿卡要、優親厚友、辦事不公等問題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引起了群眾的反感;有些黨員幹部不願意深入群眾,不願意到基層去,坐在辦公室裡閉門造車,致使決策有漏洞、工作有缺陷,群眾照樣不滿意;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更好地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持續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對於共產黨人來說,脫離了人民群眾,就如同魚離了水、樹斷了根,將會因失去力量的源泉而招致失敗。在血與火的年代,中國共產黨人與廣大人民群眾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血肉聯絡。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紅軍虛心向群眾學習、善於向群眾求教,群眾教會了紅軍用土法制鹽,還帶著紅軍上山採草藥,使得許多物資供應上的困難迎刃而解;淮海戰役期間,數百萬群眾奔走在通往戰場的大路小路上支援解放軍,“最後一粒糧,拿去做軍糧;最後一床被,蓋在擔架上;最後一個兒女,送到咱隊伍上”,形成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觀。歷史證明,真正的銅牆鐵壁、真正的英雄是廣大人民群眾。正是因為我們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給人民群眾謀幸福,才在各個歷史時期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援,黨和人民的事業才能從勝利走向勝利。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群眾路線這個黨的傳家寶不能丟。近年來,我省集中開展“連心、強基、模範”三大工程,提高了黨員幹部聯絡群眾的制度化水平和針對性,用實幹和實效贏得了群眾的認可。當前,我們要“在弘揚井岡山精神上走在前列”,更應繼承“日穿草鞋、夜打燈籠”的優良傳統,在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上與時俱進,切實瞭解群眾所思所想所求,解決群眾普遍關心的辦事難、辦事不公等問題,集中開展整治和查處基層侵害群眾利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在全省上下凝聚強大的興贛合力,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向著“綠富美”的美好前景砥礪前行。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只要廣大黨員幹部邁開步子問政於民、俯下身子問計於民、捲起袖子取信於民,我們黨就能鑄牢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夯實長治久安的基礎,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持續接力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篇3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人民群眾的根本立場和態度以及正確處理與人民群眾關係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貫徹到黨的各項工作中,融入到黨的全部奮鬥實踐中,團結帶領著全國各族人民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取得了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前不久,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概括和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每一個層面所反映出來的最核心的價值理念就是我們黨牢固樹立和自覺踐行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這既是黨在長期執政條件下維護好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絡的永恆主題,又是黨凝聚強大正能量,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保證。
一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唯物史觀的理論基石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創立中逐漸形成的,其核心內涵即“人民群眾主體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論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基礎上,第一次把對人的關注從抽象的人轉到直接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廣大勞動者方面來,從而形成了正確認識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的理論觀點。概括地說,就是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
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從未表露出“人民主體地位”的價值理念,剝削階級的政黨更是從未關注過這個真理,僅僅把人作為“會說話的工具”而已。馬克思主義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點上向人們揭示出了社會發展史就是物質資料生產者本身發展的歷史這一最簡單最不容否定的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終於找到了開啟人類歷史發展之謎的鑰匙——離開了物質資料的生產,就沒有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160多年前所指出的,“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這徹底顛覆了以往哲學家把物質世界的一切變化,甚至人本身的一切活動都視為神靈、上帝的產物的謬論;有力駁斥了資產階級思想家既主張“天賦人權”,又把人民群眾看作低俗、愚昧、缺乏理性的代名詞,故需要通過契約把權力讓渡出來,交給所謂社會精英的怪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正是在對歷史唯心主義進行徹底批判的基礎上向人們證明了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即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始終把人作為現實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最高的價值目標。這既是遵循唯物史觀的必然結果,又與無產階級政黨終身為之奮鬥的崇高理想完全一致,為無產階級政黨更好地領導人民群眾,發揮出創造歷史的作用,肩負起推動人類社會最終走向“自由人的聯合體”的歷史重任提供了根本的精神支撐。
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彰顯中國共產黨奮勇前行的鮮明立場
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試金石。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奮鬥實踐中得到最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援,根本原因就在於始終站穩了群眾立場,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踐行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生動呈現了對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自覺追求,深刻詮釋了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的價值理念。
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之初就牢固樹立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始終把“人民主體地位”作為自己堅守的理想信念,並以此為核心把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黨最鮮明的政治立場,發出了“為天下勞苦大眾謀幸福”的錚錚誓言。在戰火紛飛的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曾深刻指出:“共產黨員在民眾運動中,應該是民眾的朋友,而不是民眾的上司,是誨人不倦的教師,而不是官僚主義的政客。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應以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應以個人利益服從於民族的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我們黨正是堅定地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才能以“星星之火”嘹亮整個神州大地,建立了新中國。在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也正是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我們黨才能夠帶領著全國各族人民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篇章,不僅創造了經濟騰飛的“中國奇蹟”,還交出了人民滿意的“中國答卷”,書寫了人民幸福的“中國故事”,邁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新徵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同樣始終要求全黨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雄辯證明,雖然時空適時變遷,但亙古不變的則是根植於中國共產黨人心中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意。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作為決定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核心價值理念,關乎人心向背,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的興衰成敗。只有牢固樹立群眾觀點、站穩群眾立場,時刻牢記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始終堅持以滿足最廣大人民的需求為中心來成就黨的事業,才能衝破前進道路上的藩籬,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
三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匯聚起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力量源泉
黨的以來,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刻闡述了“中國夢”的重大戰略思想,吹響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軍號角。同志強調指出的,“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把追求人民幸福作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價值目標,這本身就充分體現了人民性的本質,蘊含著“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價值理念一脈相承。只有人民,才是美好未來的創造者,才是最終實現“中國夢”的主體力量。
無論是從我們黨的歷史發展經驗看,還是從長期執政的現實經驗看,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不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不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所有美好的目標和夢想都無從談起。當前,我國正向開放、多元的現代社會急速遷徙,已進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區”和“攻堅期”。隨著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以及生活方式的深刻變化,我們面臨著各種思想文化交融、交鋒、較量的新態勢;面臨著廣大人民群眾對過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面臨著利益多元化背景下價值觀念多元多變的新特點;可以說,只有使廣大人民群眾在思想認識上達成對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認同,才能夠贏得改革的最終成功。那麼,我們究竟要用什麼樣的價值理念來實現這種認同和共識呢?對此,同志明確指出,“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這三個“共享”把個人夢想融入到國家民族的最終夢想之中,將個人利益與國家民族的整體利益辯證地統一起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價值理念,涵蓋了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利益,找到了當今時代協調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中國夢”。“中國夢”是團結凝聚人民群眾共同奮鬥的精神旗幟,而人民群眾則是最終實現“中國夢”的主體力量。我們只有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牢固樹立和自覺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極端重要性,運用實踐的標準,反映人民的願望,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人民群眾的活力和創造力,才能積聚起推動改革、攻堅克難、成就夢想的強大正能量。
歷史是客觀規律性與主體創造性的統一。展望未來,美好的光明前景與現實的發展憂患並存,改革發展的持續動力與前行道路的困難阻力並存。如何化解矛盾、規避風險,引領當代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億萬人民群眾的美好未來?歸根到底還是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始終堅守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家園,在新的發展實踐中傳承和運用我們所積累的寶貴經驗,真正把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融入到自己的肌體裡,真正把黨的事業融入進自己的血脈中,才能凝聚起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彙集起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看完“”的人
1.黨員幹部講奉獻有作為發言稿
2.黨員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發言稿
3.社群黨員艱苦奮鬥攻難關發言稿
4.黨員艱苦奮鬥攻難關發言稿
5.艱苦奮鬥攻難關發言材料
講政治有信念做政治合格的明白人發言稿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