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新課程學習心得體會
新課改是一種新理念,新思想。這對每個教師來說都是一種挑戰,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因此我們每一個教師都必須進行各種嘗試,不要瞻前顧後,要在不斷的探索中成長。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篇一
教育教學改革給學校帶來了新鮮的空氣,特別是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給學生注入了新時代血脈,新課程理念給傳統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衝力,科學發展觀指導了學校前進的方向。面對新課程改革,我校從以下幾方面做出了努力。
一、領導重視,周密部署
領導重視是成功開展各項工作的一條普遍經驗。我校劉鴻聲校長在2014年9月上任伊始,就提出了堅持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切實提高教學質量,爭取利用三年的時間把我校打造成農村教育的優質學校的目標。為此,學校成立了課改領導小組,劉鴻聲校長擔任組長,書記和主管教學的副校長擔任副組長,教務主任為主體負責人,各教研組和備課組組長為成員。同時聘請縣教研室的領導和教研員為技術指導。縣教育局、教研室領導多次親臨我校指導我們課改工作。記得縣教育局張局長在我校指導課改工作時就要求我們在課改工作上要有新舉措,不求能形成課改新模式,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新特色。
二、吸收、借鑑、形成自己課改風格
傳統的課堂是以灌輸知識為主要目的,以教師的講授為核心來設計和安排的,以組織教學——複習——講授新課——總結——佈置作業的“五步走”
的傳統教學模式在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面曾經發揮過巨大的作用,但隨著素質教學的全面實施和新課改的深入進行,這種傳統教學模式逐漸難以適應新形式的需要,它的弊端也日益顯現。為了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我們派出多為教師到有著良好課改經驗的學校參觀學習。在多種先進的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我校實際校情,我校探索
①以課題研究為突破口,引領教師開展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近年來,我校先後開展多個課題研究。其中《農村中學學生自主學習模式的研究》、《城門中學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研究》、《基於學案前預習的有效性策略研究》、《農村英語聽力的培養》均先後獲得市、縣級立項,這些課題,有的已成功結項,有的正處於課題研究中。通過參加課題研究的各種活動,教師不僅業務水平得到了加強,同時理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近幾年了我校教師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教學論文5篇,市、縣級的教研刊物和九江日報教學板塊上發表論文十餘篇。
②抓實抓細課前、課中、課後三大核心環節的工作。
課前教師方面我校倡導教師分工協作,集體交流實現智慧共享,每週集體備課活動規範進行,同級同科教師通過“集體備課”的方式,深入交流,提煉精華,形成高質量的本學科學生預習提綱和教師上課初案;學科教師再結合本班學生的學習實際及教師個人的教學素質,進行第二次加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的較為成熟規範的個性化教案。學生方面以預習提綱為載體,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實現學生學的自主性:學生藉助預習提綱,預先了解學習目標、查詢相關資料、解讀學習內容,並通過小組的交流與合作學習,解決一些基本問題,從而使學生建立起所學知識與已有的知識之間的聯絡,同時生成問題。提綱自主性預習的最大特點在它強化了預習的組織性和自主性,實現了預習的高效性,便“學跟著教走”為“教為學服務”。
課中以全校課堂教學公開課活動為載體,搭建骨幹教師成長交流的舞臺。每學期開始初,教務處就安排好每週不少於兩節的校本研究交流課。在這些公開課活動中,執教老師的每一堂課無一不是精心設計及富有個性的:有的側重展示教學活動的情趣化,有的關注學習過程的研究性,有的重在引導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這些個性鮮明的課堂教學讓參加觀摩的老師深感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的魅力與活力。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校主張教師大膽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既重結果更重過程,讓學生經歷探索過程,獲得理智的情感體驗,積累知識和方法。要告訴學生:“課堂是我們的,課本是我們的,這節課的學習任務也是我們的。老師和同學都是你們的助手,想學到更多的知識就要靠你們自己。”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始終處於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節課下來不但學到了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還使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展示他們的探究成果,並鼓勵其他學生也各抒己見,交流意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在這個思考與參與過程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課後教師方面我們強調教師課後的反思作用,凡是參與公開課展示的教師,教導處都要求其及時撰寫教學反思或案例,然後將反思彙總到教研組進行討論,再反饋給老師,使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得到提高成長。學生方面課後探索綜合實踐課、開展各種興趣小組活動,實施“書香校園”,讓學生從繁重的課業負擔重中解放出來,給他們充裕的學習和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啟用學生的思維,培養其綜合素質能力,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基。
篇二
當今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也不斷地改革更新,數學教學目標,也正發生著時代性的變化。在注重學生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關注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關注學生的發展。使數學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就此,在新課程實驗中談點體會:
一、設定問題情境化
新課程實驗教材注重了兒童心理學,一年級學生從無知好動的幼兒轉變為小學生,對任何事物的興趣不能具有永續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盲目性和隨意性,注意力易於分散。新教材中通過設定問題情境,讓學生從中去發現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形成個體認識,在發現新知識的同時,不知不覺地進入數學學習世界。如:第一冊教材中所創設的情境具有直觀、想象、猜測的特點,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再現,把一些抽象的數學問題真實、有趣地展現出來,特別易於誘導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認知活動,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動地探索、發現新的方法,實現數學的再創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創設情境,依託情境,在情境中讓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
如:教學“0”的初步認識時,我先創設全班同學吹泡泡,學生邊吹邊數、教室裡充滿了五顏六色的泡泡,一會兒泡泡沒有啦,這時我抓住時機,誰能講一講你吹了幾個泡泡?現在有幾個泡泡?全破了、沒有了;沒有用什麼數表示?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的知識。從而揭示課題,緊接著再創設“小貓釣魚”的故事情境;讓學生數一數第一隻、第二隻、第三隻、第四隻小貓各釣幾條魚?當學生講第四隻貓沒有釣著時用什麼數表示?用“0”表示,充分讓學生體會把問題情境故事化;讓學生從中體會到學數學的樂趣,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學習內容生活化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著許多數學知識,在教學時融入生活中的數學,能使學生對數學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學習為生動接受,進而使他們感到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熱望。一年級教材,藉助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課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於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來取代,如:學習得數是“10”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用“分蘋果”,學習得數為“0”的減法用“小貓吃魚”,學習“5”以內的減法用“摘果子”,認識時間用“小明的一天”等一些有趣的課題表示,使學生學習既不陌生,又不枯燥,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學的實效性。三、學習方式活動化
活動是學生所喜歡的學習形式。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使其在自由、寬鬆、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索、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新教材在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中重視了以下活動:
1、重視操作活動。動是兒童的天性,將學生置於“學玩”結合的活動中,既能滿足動的需求,又能達到啟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如:教學“大家來鍛鍊”時,帶領全班同學參觀校園讓他們發現身邊的數學,從而提出數學問題,再解決問題。教學得數是“8”和“9”的加減法時,讓學生擺一擺、塗一塗,在擺和塗中去發現加法和減法算式。悟出方法,既發展思維,又開發智力。
2、重視遊戲活動。愛做遊戲是兒童的天性。特別是小學生通過遊戲能激發學習興趣,正如孔子說:“如之者,不如好之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如果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變苦學為樂學,就會產生強烈的慾望,積極主動地學習。實驗教材特別重視遊戲活動,如:“猜數遊戲”,“出手指遊戲”,“幫小動物找家遊戲”,“下棋遊戲”等,讓學生從遊戲中去體驗,去發現方法,從而享有玩中學的樂趣。3、重視模擬活動。好奇也是兒童的天性,在教學中,創設一些模擬活動。如:教學“認識前後”設定模擬賽車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模擬父母整理房間,模擬宇航員“遊星空”,“數星星”,提出數學問題,在情理交融中達到迅速理解,使課堂喚發出生機與活力。
4、重視合作交流活動。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的教學理念,是自主學習的重要形式,教學時以同桌或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在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多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空間,充分滿足學生的活動慾望。使學生在合作中學到知識,在交流中解決問題,找到方法。
5、重視評價活動。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評價活動是重要的一環,它是對知識、對問題的反饋。評價的手段,首先用教師的反饋評價影響帶動學生的自我反饋和評價。教師的反饋要全面、具體、民主,評價要公正、合理、具有激勵性,使學生知道從哪些方面和以什麼樣的標準評價自己的學習過程。其次要鼓勵學生自我評價,培養反思能力。如“你覺得這節課學得怎樣?你覺得自己的解法正確嗎?你選用的方法最好嗎?引導學生從比較中全面評價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後開展互評,既要會評價自己,還要會評價別人,發揮評價地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四、運用知識實踐化
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的道理”。因此讓學生在生活的空間中學習,在實踐中感知學會從生活中解決問題。如:教學得數是9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時,放手讓學生去實踐,通過自己塗一塗總結出加法和減法算式。當學生初步學會統計知識後,放手讓他們去統計自己的身邊的數量,如: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幾件,春夏秋冬的褲子幾條、鞋幾雙。小書架上的書,家中餐具、一月的水、電、氣等。這樣的教學安排,將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去,學生同時在實踐中學會了解決問題,獲得了一些數學的情感體驗。
總之,在新課程實驗中,老師要帶著新的理念,轉變教學觀念,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
學習數學新課程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