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聽講座心得體會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8日

  通過大學聽講座的學習,為自己即將到來的職業生涯積聚著能量,我希望終有一天,我也能像我的老師們一樣,以自己豐富的學識、不俗的談吐去滋養我的學生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不知不覺我已近快畢業了,現在回憶起來,這大學四年來的聽講座,我從中受益匪淺。

  還記得第一次去聽講座場景,那時的我還只是一個傻乎乎的大一新生,只是聽說聽講座可以加學分就去聽。現在想想未免覺得有些荒唐,但卻就是這個看似荒唐的行為,讓我從此迷上了208那個有著濃濃的學術氣息的講學廳,讓我在大學的四年裡不至於真的荒廢了一切!

  大學這四年,聽過多少講座,早已數不清;這四年,聽過多少講座,說都說不過來。每一次講座,都有可供我們借鑑的地方。教授們、講師們,每一位,無不是陸海潘江,他們那幽默、詼諧、睿智的言語一直迴盪在我的腦海裡,激勵著我,指引著我。

  雖然有一些講座的具體內容我已忘記,但有一些卻留個我很深刻的印象。比如我聽過的趙玲玲教授關於“如何在面試中脫穎而出”的講座,聽完以後確實給了我很大的幫助。作為一名大四的準畢業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那我們應如何從中脫穎而出?除了高學歷的證書外,基本的面試技巧和職場禮儀也是我們邁向成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開始,趙玲玲教授講述決定第一印象要素中包括外表、舉止儀態、交談內容。講座圍繞著主題簡述以下四個方面:

  一:提出男女正確的著裝方式。套裝、配飾選擇與色彩搭配均以簡單、大方、穩重為主,衣服的面料要選擇質感好的。

  二:簡述正確的站姿、坐姿、行姿。如站時要挺胸收腹,行走時優雅穩健。

  三:從肢體語言方面提出建議。

  四:簡述應聘面試時的禮儀,包括進出門禮儀、交談禮儀、肢體禮儀。

  講座共分兩個環節:第一環節是老師對男女生的穿衣禮儀、穿衣色彩的搭配以及站姿、坐姿、行姿進行講解,還現場找了兩位同學手把手的教。第二環節是進行如何化好面試妝的介紹,達到了講座的高潮。老師親自為現場的同學作模特,給大家做示範,從各個細節入手,仔細描述在職場中需注意的問題。

  又比如我聽過的王樂夫院長關於《我的美麗祖國在長春》的講座,聽完以後我確實是有很大的感觸。講座是關於周遊方面的,旅遊能給人帶來靈感,很多時候,有一些難題一直被困住了,久久不能得到解決,有時侯出去逛逛,也許久突然來了靈感,一切難題都因迎面而解。旅遊還能使人的心胸更加寬廣,在很多情況下,喜歡旅遊的人心胸都是比較寬廣的,並不是因為其心胸寬廣才喜歡上旅遊,而是在旅遊的過程養成的一種氣質。愛旅遊的人,在遊山玩水的過程中,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和各式各樣的事接觸,漸漸地人也就變得大氣,而這種大氣會讓別人覺得更樂意與之相處。

  在這大學的四年裡,我很慶幸自己能堅持去聽了那麼多各種各樣的講座,我也在這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己,完善自我,為自己即將到來的職業生涯積聚著能量,我希望終有一天,我也能像我的老師們一樣,以自己豐富的學識、不俗的談吐去滋養我的學生們!

  篇2

  光陰似箭,轉眼間我的大學生活就要畫上句號了,猶記得在剛踏進廣技師的時候,心裡總是覺得這校園太小了,四年的時間要怎樣才能過去呢?然而時光從來都是白駒過隙般的,突然間鳳凰花開的時節就到了,畢業季也即將緊隨而來。回想起這四年青澀的校園生活,有太多的精彩,也有太多的平凡,其中排著轟轟烈烈的長龍去聽學校講座的畫面就是這些平凡中永遠也抹不去的美好回憶。

  人們都說:“大學階段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長階段,獨立的生活能力、獨立的思考和選擇能力以及獨立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都在這一時期基本成形”。對於這些道理,在踏進青青校園之前我總是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態,然而四年之後,我徹底地相信了這個講法。大學的生活真的是可以塑造人的精神,影響我們的一生。記得初進校園時,對生活以及學習都是那麼的陌生,對於大學生活期間的各種壓力和干擾總是那麼的無助,然而就在我們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疑惑的時候,學校的一場及時雨解決籠罩在我們身上的烏雲,他們邀請各種各樣的專家學者,組織開展一系列關於如何調整心態,如何面對壓力、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具有指導性思想的講座。雖然當初去聆聽講座的出發點更多時候是為了完成蓋章的任務,但是既然人去了,總會有那麼一點收穫,在那些教授學者聲情並茂的講說下,我們的思緒也不知不覺跟著他們的思維走了,聽著他們講關於生活、情感、人際交往、未來等等的一些話題,也情不自禁的思考起自己的人生。或許中國文化的精髓之處就是可以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人生觀,也或許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有好多次偶然的機會,都是能讓我在聽完之後豁然開朗、茅塞頓開。

  大學生活中的指導性講座能夠改變我的價值觀,讓我的大學生活變得更加一帆風順,那麼學校組織的一系列講座中的學術性講座就是能夠豐富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的知識更加全面,人生更加豐實的營養。聽完了這些教授學者關於社會方方面面的演講之後,我們這些還處在象牙塔中的學子也逐漸萌發思考社會現實問題的想法,因此聆聽此類的講座,就真的是我們夢寐以求的,而且每次去的人都是特別的多,排的長龍更是可以排到飯堂。這不僅是因為講授者多是該領域的資深人士,更多的時候是因為他們能帶給我們更多的知識,擴大我們的視野,培養我們的思維能力。聆聽著這些學者教授講述關於科學的奧祕、漢字的精髓、經濟的起伏、歷史的蹤跡等等一些精妙絕倫的演講,心中總是會多幾分對大自然神祕的嚮往、對科學世界的崇拜、對現行經濟危機的擔憂。可能是因為有點厭倦了課堂上中規中矩的知識傳授,對這種講座那樣的自由式知識接受就變得有一種從未有過的好感,平時覺得難以理解的知識有時候通過聽講座的方式就變得易容反掌。而如今,大學時代的講座就要離我們遠去,認真反思著這幾年在講座中的收穫,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態度決定生活,這是我在其中一個講座上聽來的名言。雖然在聽這個講座之前,早就已經聽說過這句話,並且可能早已熟記於心,但是這也僅僅就停留在他的表層意義上。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軌跡,有的人成為單位的中流砥柱,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有的人一直碌碌無為;有的人牢騷滿腹,總以為與眾不同,而到頭來仍一無所。但是眾所周知,除了少數天才,大多數人的稟賦相差無幾。那麼是什麼在造就我們的不同呢?我們做任何事情,成敗的關鍵不在於客觀因素,而在於我們做事的態度。客觀困難的確存在,但關鍵在於我們是直面困難、解決困難,還是迴避困難、在困難面前放棄,這便是一個態度問題。魯迅先生曾說過:“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現在我們即將告別青青校園,步入社會,重新面對人生的另一挑戰,或許道路不一定那麼平坦,但是隻要我們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困難,不為困難所嚇倒,一定就能夠戰勝困難,成為一名生活和工作中的勇士!

  2、學無止境,要時刻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四年的時光,在這屬於我的校園中,聽過的講座內容逐漸也隨著時光的消逝慢慢淡出我的腦海,但是依稀還記得曾經的某一次講座是討論學習這個話題的。從一個人呱呱落地到他的生命結束,整個過程都在不停地學習,人的生命太渺小了,而世界又是那麼的大,我們只有不停的汲取生活中的養料,才能夠不停地增長見識以面對這個足夠強大的世界。而當今的社會更是以光速般的速度時刻進行更新,你如果想要在生活面前做一個強者,就必須不斷地完善自己,學習不同的事物,只有這樣才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因為聽這個講座的時間是在幾年之前,可能老師當時講的話我已經不能完全一字不漏的敘述出來,但是他的道理大概就是這樣。而現在,經過大學四年的洗禮,我們這群學生即將轉變身份投入到社會的大家庭中,雖然學生時代的生活將要進入尾聲,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們的學習也就此宣告結束,步入社會中等待我們去學的知識更多,我們更要時刻保持謙虛、虛心的求學態度,繼續學習生活著本大課本。

  如今,伴隨著大學生活的結束,想要在聆聽這些講座的機會就真的是微乎其微了,回想這幾年在大學校園中收穫的點點滴滴,從學校組織的這些講座中獲得的就不少,雖然說這些講座不能讓人醍醐灌頂,但至少能讓我受益匪淺,它們是我人生旅途上的一道亮麗風景,是指引我不斷向前攀登的一盞明燈。

  篇3

  從剛進入大學到而今大學四年生活即將結束。此間聽了很多場的講座,現在就聽過的人文與科技講座談談自己心得。

  科學和人文從來都是兩個性質不同而又相互聯絡著的領域,它們代表著人類探索研究自然的兩個方面的成就,同時也代表著人類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精神狀態。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也可以說是一種主體精神。其核心就是把人作為評判一切的標準,作為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的總稱。科學精神就是指由科學性質所決定並貫穿於科學活動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是體現在科學知識中的思想或理念。實事求是,是科學精神的核心;開拓進取,是科學精神的活力。科學精神要求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的態度看待問題、評價問題而不借用非科學或者偽科學的手段去解釋和看待。

  人文精神也可以說是藝術精神,亦即詩意的精神。這種精神以想象為其主要特點。它並不是要真實的反映現實,而是在脫離現實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的意識活動。人文精神追求人的多元化發展,主張每個人都應當是有個性的,在此意義上常常發展為個人主義。多元精神堅持價值和意義的多樣性,反對統一化、普遍化的要求。人文精神有追求永恆價值的傾向。人文精神有超出目前的狀況、不計較當前的得失,尤其是物質利益得失而為信仰、目標或價值而獻身的傾向,具有非理性的特點。科學精神,是一種實證精神,是屬於理性思維的範疇。理性的本質就是符合邏輯和規律,就是要有可控制性,就是要按部就班地進行活動,而科學最嚴格地體現了這一點。科學必須成體系,必須具有嚴格的邏輯自恰性,必須精確等等,這些都是理性特徵的體現。在進行高等教育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對科學應該保持怎樣的態度,結合人文教育深化科學精神培養,努力培養學生學以致用,並在未來的工作中創造出有價值的新概念、新體系、新方法。學生科學觀的建立是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科書是現代教育中最有效的學習工具,它是經編排而成的知識體系。只要從頭到尾接受它的灌輸,循序漸進,就可以全面而完整地掌握這個學科。但是,人們在把握以先輩們的智慧薈萃成的知識體系的同時,常常忘記了它的反面:因為省略了這個學科漫長的發展過程,把人們在生生不息的探索過程中的不同思路、不同表達方式、還有不完善或錯誤統統去掉了,留下來的雖然是目前為止這個領域裡最正確的知識,但它的生命卻凝固了。人們通過教科書掌握知識、應付考試,用它解決具體問題,但人們也被它禁錮了思想,把它當成真理的標準,難以發現它所有的缺陷,就導致難以永遠走出它的思維框架。專業人士樂於重複有限的科學事實,而缺乏有想象力的大膽假設和艱辛論證,從而導致沒有創造性的科學追求。有些中國學生去美國後,發現自己掌握的知識遠比那裡的同齡人多,就因為教科書灌輸式的學習模式。但是,他們缺少獨立思考的體驗,沒有無數試錯性的遊戲,沒有個人化的即興探索,獨立工作、探索創新的能力遠不及別人。

  所以,我們教師在進行教育時,要培養學生建立起正確的科學觀。我們要培養學生反對知識迷信、科學崇拜、科學主義、教科書主義,建立為求知而求知,為科學而科學的精神,培養學生對科學對理論敢懷疑、敢探索、敢想象的態度,而不是對科學頂禮膜拜,奉之為遵守客觀規律的迷信。

  要克服教科書教育的缺陷,一方面要從課程教學本身著手,課程設定應當適當社會需求;上課應當有更多的對話,更多的思考;多一些學科歷史,多一些前沿領域的最新進展,多一些問題,包括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從課程之外著手,學校不僅是上課的地方,還是自修、研究、對話、交流、遊戲、實踐的園地。教育不僅是文化的傳承、擴散和推廣,也是文化的創造和再生。科學精神立足於特定的哲學、信念,並依託廣泛的文學、藝術修養,專業研究不是科學探索的全部內容。科學創造力的源泉在於廣泛的文化修養,其中主要是人文修養,而不是單純的科學知識本身。任何學科,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都是通向自由的階梯。一切思想在它最終的狀態下是一致的,共通的。科學的每一重大發展都與非科學的滋養有關。哲學構成各種文化形式、各門學科內在的思想基石。

  總之,在高等教育中,倡導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是戰勝“科學迷信”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必然選擇。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體,教師更要重視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必須明確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所以,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科學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倡導科學精神、道德素質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學術報告心得體會範文_學術報告怎麼寫
學術活動心得體會範文3篇
相關知識
大學聽講座心得體會
聽學習講座心得體會範文
聽講座心得體會範文3篇
大學聽課後心得體會
幼兒教師聽講座心得體會
教師聽講座心得體會
聽講座心得體會優秀範文
學習講座心得體會範文
學習講座心得體會總結
大學生就業講座心得體會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