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旅遊培訓心得體會_井岡山之旅個人感悟
井岡山的鬥爭,從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歷時兩年零四個月,時間雖不長,但為中國革命開闢了一條成功之路。下面是帶來的井岡山旅遊培訓心得體會,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井岡山旅遊培訓心得體會篇一:
八月二十四日,正當太陽噴薄欲出的時候我們一行三十一人驅車駛往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開始了為期六天的紅色之旅。井岡山與丹江口市相距千餘公里,車程12個小時,傍晚時分我們才趕到目的地,那滿天的星斗和著幽爽的涼風讓我初感井岡山夏日之美。夜宿無話。
揭密八十四年前這裡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成為我此行的最大動力。天色初放,我就起床信步在井岡山街頭,觀之周遭發現這是一個很小的縣城,有一條主幹道通向山上,四周都是山,周圍有很多早鍛鍊的人,他們都報人以微笑,幸福盪漾在每個人臉龐。井岡山這個現實中的小縣城,讓人一看就覺得她嫵媚秀麗,曲徑通幽,其外表是多麼平靜和幽然,很難讓人能和幾十年前那金戈鐵馬、槍炮聲隆隆、人喊馬嘶聯絡得到一起的。
我們知道,當年,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等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從井岡山組建起第一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革命武裝,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紅色革命政權,建立了第一個紅色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開闢了一條成功之路。所以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具體革命實踐相結合,僅以七百餘人的隊伍在國民黨反動部隊的殘圍剿酷下,一步一步地把中國革命從艱難險阻中闖出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成為執政黨的事實雄辯地證明:井岡山道路是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的唯一正確的道路,並在實踐中培育出了凝聚中華民族之魂的井岡山精神,這種與井岡山道路連在一起的井岡山精神就是:“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這種精神,是激勵全國人民奮勇前進的巨大力量。井岡山革命鬥爭已經成為歷史,井岡山精神則作為具有原創意義的民族精神,穿越時空,永放光芒,將激勵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朱德同志曾經稱井岡山是“天下第一山”,這既是指其開闢新的中國革命道路的首創性,也是指其豐富和發展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原創性。
帶著從書本及各種媒介方面所瞭解的井岡山歷史,在早餐過後我們便深入井岡山各處革命遺址,切身感受當年那血雨腥風的戰鬥場面,我們乘車向山上進發,先後來到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黃洋界哨口,參觀了哨口處當年的戰壕及炮臺遺蹟並觀黃洋界保衛戰影片,切身體驗了當年那壯懷激烈的戰鬥場面,敵眾我寡以一個連兵力對戰敵人一個團兵力尤其是陳毅安營長一炮定乾坤的精彩瞬間造就了新中國革命的無限前途及今天的繁榮昌盛,對我們今天如何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重重困難有著極強的借鑑意義,那就是我們處處要以國事百姓事為天事並心無旁驁,方能把自身融入到一種崇高的忘我的為地稅事業奮鬥的境界中去,也就是井岡山精神中的“堅定信念”,即堅定“為國聚財,執法為民”的信念不動搖。
穿過黃洋界哨口來到紅軍挑糧歇腳處,那崎嶇蜿蜒的山路,為了挑一擔糧往返近百里路,而且幹部和戰士一起挑糧,連朱總司令也親自挑糧並刻字於自己挑糧扁擔上的史實以及參觀完了大井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當年極其簡陋惡劣的生活住宿環境,讓我感受到當年紅軍在嚴酷的生活環境下依然把革命事業開展得轟轟烈烈,這是井岡山中的“艱苦奮鬥”精神的真實寫照,想想我們在工作中有時怕工作量大有時怕工作難度高有時怕工作條件差而具有的畏首畏尾心理感到萬分慚愧,我們如果有當年紅軍那種十分之一的艱苦奮鬥信心,那麼我們的工作質效將不是現在這樣的狀況的。
在小井參觀了當年的紅軍醫院,聆聽了曾志大姐的革命故事和張子清軍長讓鹽於紅軍戰士而自己卻犧牲了寶貴生命的故事,使我認識到了優秀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那可歌可敬的崇高品德,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尚須努力的方面還有很多。回顧一路經過的紅軍醫院、紅軍造幣廠、井岡山紅軍被服廠、湘贛邊區貿易中心等等遺址讓我感受到當年以毛澤東為主的老一輩革命家為消除國民黨反動勢力的圍剿,以一種高瞻遠矚的革命家胸懷和對國家長遠建設周詳規劃考慮的英明決策,這不正是井岡山精神中的“實事求是、敢闖新路”又一真實映照嗎?那麼我們工作中是否存在瞞報藏私、歪曲事實、畏首畏腳現象呢?的確值得我們反思,如果這樣我們的地稅事業又將走向何方?這不能不引起我們警惕。
在井岡山聽到袁文才、王佐真實的革命事蹟,1927年10月秋收起義後因國民黨反動派前堵後追的圍剿政策,毛澤東不得已將革命隊伍拉向了井岡山,得到了井岡山開明武裝派別袁文才、王佐的真誠幫助,在紅軍部隊真誠開導和共產主義思想宣傳下,袁文才、王佐部隊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二人並先後加入中國共產黨,但是革命鬥爭形勢的複雜性及地方武裝對革命認識上的偏差使我們的隊伍走了一定的彎路而錯殺了袁文才、王佐兩位優秀的革命同志,給革命造成了巨大損失。這則革命故事及井岡山在革命時期先後犧牲了五萬餘人的史實,使我認識到要想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們必須要具有依靠群眾善於發動群眾及時解決工作中的難題善於啃硬骨頭,孰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同時要有勇於勝利的雄心和決心。所以我們在切身瞭解井岡山歷史過程中應當把井岡山的精神融會貫通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這可能是我們此行的一大收穫了。
同時我認為我們若能夠把井岡山精神融入到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我們的人生追求將會達到最高境界,那又有何難事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呢?那將又是何等的妙哉人生呀!這也算不虛此行了。
井岡山旅遊培訓心得體會篇二:
井岡山有很多感人的革命歷史、英雄人物、感人事蹟曾志的遺囑和事蹟。其中曾志的事蹟非常典型也非常感人,他無時不刻的以一個共產黨人要求嚴格要求自己,在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他的一生都在繼承和發揚著井岡山精神。他不僅自己沒有享受特權、沒有豐厚的家產,還嚴格要求自己的親屬,兒子石來發、孫子石金龍在她的感染下至今還是井岡山的普通農民,一個曾孫蔡軍從珠港部隊復員後還是經過考試當上了司機。曾志的遺囑非常感人,其中說到將自己的屍體供醫學解剖研究用,有用的留下,沒用的火化,這是共產到人將自己最後的一點光也獻給了黨,沒有帶走一丁點;遺囑中還寫到不開追悼會、不通知親朋好友,死後三個月再在報紙上發一個簡短的訃告,就在這生離死別的時候,她老人家還不忘艱苦不俗、不鋪張浪費,正如徐志摩一首詩寫到: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還有一句話就是誰給女兒陶斯亮的,意思是說趁女兒還能工作的時候把她的回憶錄整理成書,供後人學習、研究,就是這句話,一個即將走完一生的老人的遺囑,在囑託自己的女兒趁還能動的時候,抓緊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工作,把自己的革命回憶錄整理成對黨、對國家有用的歷史資料。我認為感人,是因為我聽到這句話、想到這句話時,我想到了對於父母的回報、感恩是隻爭朝夕的事,不僅是因為父母在一天天變老,這是不以我的意志為轉移的事實,有一天父母將永遠不能享受到自己兒女的回報和感恩;還有自己在不由自主的變老,總有一天想起回報父母,卻因自己的年老體衰而心有餘而力不足。同樣的道理,就是對其他有恩於我的老師、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的人的感恩和回報,也應該是隻爭朝夕、時不我待。
井岡山還有需到敢於奉獻的人們值得學習。他們是井岡山革命烈士的後代陳人康陳士榘將軍之子、何繼明少將李立之子等,發起了旨在弘揚井岡山精神的“井岡山兒女聯誼會”;井岡山革命烈士的後代王生茂王佐的孫子還在井岡山默默無聞的奉獻著;老紅軍後代石金龍曾志之孫還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江滿鳳江志華之孫女還是一個合同工的保潔員,堅持義務在旅遊區唱當地的山歌,她還曾拒絕了《井岡山》攝製組給她的一筆可觀的演唱費;井岡山第一代墾荒人楊潔如老師,在井岡山含辛茹苦從教36年,如今還在為井岡山的教育事業奔走宣傳;紅軍傳人代表毛秉華老師已80高齡,還堅持到全國各地作報告,傳承和弘揚井岡山精神。看到這些感人事蹟,我深受感動,本可以因父母或祖父、祖母為革命立下汗馬功勞而享受特別待遇的老革命後代們,不僅沒有享受特權,而且還在普通的崗位上默默奉獻;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民的後代,祖上不曾有過為革命做出的輝煌成績,然而我卻享受著革命先烈們用生命換來的幸福生活。我激動,我著急,在自己的崗位為航空事業做奉獻、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奉獻,應該只爭朝夕、時不我待。
井岡山旅遊培訓心得體會篇三:
7月,我有幸參加了此次培訓。培訓從我們接受班旗開始,我們戴上了紅軍帽,向井岡山革命烈士敬獻了花圈,參觀了碑林、紀念碑、雕塑園、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茨坪毛澤東舊居、黃洋界哨口、八角樓,觀井岡山革命鬥爭全景畫,重走了一次朱毛紅軍挑糧小道,聆聽了餘伯流教授講授的“井岡山斗爭與井岡山精神”,瞻仰了曾志墓;參觀了小井紅軍醫院並在小井紅軍烈士墓前舉行了宣誓儀式;在井岡山精神代代傳的互動教學中,我們還與井岡山革命烈士的後代陳人康陳士榘將軍之子、何繼明少將李立之子、王生茂王佐的孫子,老紅軍後代石金龍曾志之孫、江滿鳳江志華之孫女,井岡山第一代墾荒人楊潔如老師,紅軍傳人代表毛秉華老師等進行了近距離的接觸,我還榮幸的和副校長在講臺上表演了紅歌清唱,當時唱的是以井岡山英烈聶槐妝巧計送鹽為原型拍攝的電影《閃閃紅心》的插曲《紅星照我去戰鬥》。
也正是此次培訓,讓我真正的瞭解了井岡山,瞭解井岡山精神。井岡山的鬥爭史開始於1927年9月底,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滕代遠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來到井岡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闢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直到1930年2月,原井岡山兩位綠林頭領袁文才、王佐被錯殺,歷時兩年零兩個月。 1927年9月,毛澤東總結了湖南秋收起義的經驗教訓,正確地分析了當時敵強我弱的形勢,當機立斷決定進入江西省,在敵人控制比較薄弱的山區尋求立足地,以儲存革命力量,再求發展。
從進攻大城市轉到向農村進軍,這是人民革命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 秋收起義部隊於10月下旬到達井岡山地區。井岡山以茨坪為中心,附近有大小五井、草坪、白銀湖、羅浮、行洲、下莊、井岡山村、荊竹山等自然村莊,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足萬擔。 1927年10月至1928年2月,在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委領導下,工農革命軍幫助地方重建地方黨組織,改編袁文才、王佐兩支地方武裝,加強軍隊建設,組織發動群眾在茶陵、遂川、永新、寧岡等地開展打土豪籌款子的遊擊暴動,先後建立茶陵、遂川、寧岡三個縣的紅色政權,開闢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新局面,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羅霄山脈中段封建統治基礎深厚,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相當殘酷。井岡山的土地革命最先是從調查研究開始的,1927年11月間,毛澤東經常在寧岡壩上等地進行調查研究,寫下了《寧岡調查》和《永新調查》。土地革命的實行,使邊界貧苦農民分得土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激發了農民群眾的革命熱情。他們積極參軍參戰,送糧送鞋,支援革命戰爭,促進了革命根據地的建設。
在白色恐怖的情況下,井岡山斗爭環境異常艱苦,不斷遭受強敵的“圍剿”。紅軍的生活十分艱苦,吃的是紅米、南瓜,有時還用野菜充飢。為儲備糧食,守衛井岡山根據地,朱德、毛澤東等領導人經常與紅軍戰士一起往返百里到寧岡等地去挑糧,給後人留下了著名的“朱德的扁擔”和朱毛挑糧小道。在這種情況,根據地內部有些人懷疑紅色政權能否存在和發展下去,質問“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產生了悲觀失望的思想。 1928年10月和11月, 毛澤東在井岡山的八角樓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回答了中國小塊紅色政權所以能夠存在的主要條件這個問題,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1928年8月的黃洋界一戰不僅取得了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的重大勝利,還留下了《西江月 井岡山》的不朽詩篇。
紅軍中最早的“三項紀律、六項注意”就是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產生的。到閩西后完善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井岡山的鬥爭,從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歷時兩年零四個月,時間雖不長,但為中國革命開闢了一條成功之路。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中國革命的一代英豪培育了凝聚中華民族之魂的井岡山精神,將它概括為24個字: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胡錦濤1993年在井岡山南昌考察工作時總結的井岡山精神是“實事求是、敢闖新路的精神,矢志不移、百折不撓的精神,艱苦奮鬥、敢於奉獻的精神”。
在接到組織要求去井岡山進行黨員培訓的通知時,我的想象的培訓是要去風景秀麗的井岡山旅遊勝地參觀遊覽、購物留念。然而,通過培訓,我發現自己是那樣渺小,比起井岡山精神相差太遠。此次培訓,不僅讓我進一步瞭解了井岡山斗爭的歷史、井岡山的精神,進一步堅定了我對黨的信仰和信念,增強了我投入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去的信心;同時回顧井岡山歷史,我感慨萬分並總結了幾點人生感悟。
參觀井岡山心得體會6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