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與法治中國建設方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8日

  法治國家是稅收法治的政治基礎,市場經濟是稅收法治的經濟基礎。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

  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概念及基本內容

  何謂法治?亞里士多德認為:“已經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可以理解為,法治是具有立法主體資格的主體制定和頒佈的良好的法律,得到社會組織和公眾的普遍服從,使法治意圖得以實現的過程。

  要實現法治,理念必須先行。中國要實現法治國家,應該先行在公民特別是大學生中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何謂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筆者認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民對社會主義法治的理性的認識,是對社會主義良好法律秩序形態的精神追求,是一種自覺遵守法律的意識和觀念。主要要素包括法的合理性意識、合法性意識和積極的主體意識。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胡錦濤在繼承和吸收了古今中外一切政治文明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社會主義法治思想體系,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包含了“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方面主要內容。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內容,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理念的本質特徵。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是各條戰線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和政治路線得以履行的必然要求。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法治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黨的領導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保證。

  二、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性、緊迫性

  大學生法治理念教育是推進我國政治法治化程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需要。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既要有相關專業知識,更要有較強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大學生的法律素養的高低,法治理念的強弱,直接地影響著國家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因此,大學生的法治理念教育已成了高校教育一項最緊迫的不能迴避的任務。

  法治是現代社會進步和文明的標誌,也是現代社會普遍的組織形式和治國的方略,既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集中體現,又是國家公共權威象徵,直接體現著政治文明。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的經濟充滿生機活力,社會物質財富日益豐富,社會公共空間逐步擴大,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逐步形成,使法治建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國家通過“一五”到“五五”普法規劃實施即二十多年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全民法律素質得到逐步提高,但是,從經濟發展,人民的客觀需求出發,法治還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法律法規需要進一步健全,法律運作機制需要完備,法制的統一性、穩定性、連續性、預見性等有待加強,執法不公,地區間的法治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需要解決。特別是執法幹部的法治理念普遍不強,嚴重阻礙了國家政治法治化程序。因此,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加速政治法治化程序,加強與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需要培養一大批懂經濟、懂法律的人才。從加強政治法治程序的角度,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已成為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法治化程序,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培養後繼法治人才隊伍的一個十分急迫的問 題。

  三、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養途徑

  針對當前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不強,法律素質普遍不高,高校法學教育薄弱的現狀,應採取措施,多渠道、多途徑在高校中紮實開展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筆者認為,抓好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教育和培養,主要有三方面的渠道和途徑。

  第一,要抓好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國方略在高校的具體生動實踐。加強高校法治化建設能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創造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提高大學生法治意識,增強法治觀念,對樹立法治理念十分重要。我們拿重視法治的美國說,“從某種角度而言,美國高等教育法治化對美國高等教育所起的作用,已遠不只是一種法律的規範和約束,而更是一種歷史的發展和引導”,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法治理念對高校發展的影響作用。我們國家從“四五”普法規劃到“五五”普法規劃,都明確要求法律進校園,建設法治學校,實行依法治校。要求高校依法特別是依我國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完善高校各類規章制度,使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實行依法管理。處理好師生關係,有效地維護師生的合法權益。使校內的違法行為得到遏制和處理,師生的權利得到保護,民主法律制度得到張揚。在大學生思想中逐步樹立法律權威,使法律權威得到尊重,法律效力得到體現。通過“依法治校”、“以法育人”潛移默化地影響,促進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形成和提高。要嚴肅法律和校紀,對校內違法違紀行為的處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辦事”,促進大學生守法觀念的形成。同時要調整好教育導向,培養一批優良的法學教師。“使每個教師明白,為適應社會主義法治程序的需要,教師不但是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授者,而且是學生法治人格的塑造者,有責任引導學生理性地看待法律制度、社會治理和一切與此相關的社會現象”。學校與有關政法部門、行政執法部門相互配合,加強校內外治安環境的整治,為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法治理念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促進大學生良好法治理念的形成。法治高校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美國高校的法治化也經歷了400餘年時間。在高校大學生中進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必須長期堅持。

  第二,抓好法學教學內容的設定和教學。沒有一定量的法律知識,法治理念教育將是無本之木。要重視大學生法學基礎學科教學,即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刑法學、訴訟法學基礎學科教學。這幾門法學課程是學習一切法律課的基礎,這些課程的基礎理論貫穿於整個法律體系,其精神和概念在其他法律中都會不斷出現和反覆運用。如憲法,它是制定一切法律的依據,憲法的基本精神都能體現在一個國家的整個法律體系中。許多法律設定的侵權法律責任也都與刑法、民法罰則離不開。

  第三,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社會法治實踐。法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沒有經過一定量的實踐,法律課是很難學好的,法治理念的形成也仍然離不開法治實踐。實踐是促進大學生法律意識、法治觀念、法治理念形成的最佳有效途徑。法學理論來自於法治實踐及提煉,法學理論又必須服從於並服務於法治實踐。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才能使大學生的法治理念得以形成和鞏固。所以,筆者主張,引導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法治實踐應遵循以下幾個步驟:一是課堂講授要為學生社會實踐作準備,只講重點難點,啟發學生結合我國法治實際進行思考,講案例要從中抽象出法律規則,引導學生對案例作出結論。選擇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法律問題進行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尊重學生髮言積極性,最後教師進行結論性歸結。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二是組織學生參觀和觀摩。學校有意識地組織大學生參觀少年犯管教所和監獄,並在參觀中引導學生了解管教學員和服刑罪犯違法犯罪的社會環境、家庭狀況、違法犯罪原因以及其在管教和服刑表現情況,或組織管教學員及服刑罪犯進行現身說法。讓學生對照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寫出觀後感或法律問題思考文章,通過對違法犯罪的剖析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使他們產生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組織學生觀摩法庭審理、經濟仲裁、勞動仲裁等活動,感受法律的尊嚴,樹立法律權威意識,瞭解我國的審判制度、經濟及勞動仲裁製度,瞭解法律在規範公民行為和管理社會的作用,從而增強學生自覺守法意識。三是在課餘和假期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出課堂,參加社會的普法實踐活動,到街道、農村宣傳法律,開展法律諮詢活動,用自己所學法律知識解答群眾的諮詢。對社會敏感的法律問題,如土地、婚姻、消費者權益保護、社會治安、農村基層法制建設等問題進行社會調研,瞭解國家法律執行情況。走進機關單位,走進企業,走進農村,切身感受法治政府、法治行政、公正司法、依法治企業、農村民主法治建設等法治程序,激發他們參與社會法治工作的責任心,從而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法治是社會和諧平安的基石,是調整社會各種利益關係,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因此,在大學生中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確保高等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和為國家培養造就高素質法治管理隊伍的客觀需要。在大學生中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已勢在必行。

  二

  一、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題中之義

  一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與法治中國在內涵上具有耦合性

  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納入法治中國建設的軌道,具有內涵上的耦合性。從現實表徵上來看,法治中國內涵包括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而在這一內涵體系中,全民守法是實現法治中國的基礎,也是法治中國的最高要求。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也即法治成為了全社會的一種生活方式甚或最終成為全民信仰,依法辦事成為全民自覺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孟德斯鳩在論述法治時曾說過“要接受最好的法律,人的思想準備無論如何都是必要的”{2}。思想觀念的形成與樹立,依靠的是教育與實踐。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法治觀念的好壞程度直接影響著我國法治建設程序能否順利推進。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通過運用科學理論對大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之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實踐活動。法治觀念當屬意識形態中的價值追求,是人們關於法律性質、地位、作用等的認識與看法。因而,也毫無疑問地屬於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內容。法治中國也應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最終實現共產主義所應當具有的社會狀態。至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建設法治中國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內涵上具有密切的聯絡,正如軟體系統設計中兩個模組間所具有的耦合性一樣。

  二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為實現法治中國提供思想道德基礎

  法治國家的實現不在於用冰冷的法律條文來取代現有的文化傳統,而是要把人對法的信仰融入到血液中去{3}。然而要在人們內心形成對法的價值信仰,離不開將法治作為終極信念進行宣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作為一種旨在引領社會成員形成正確的意識形態的實踐活動。通過將法治理念融入日常的教育方式中進行灌輸與宣傳,向社會主體傳授法律知識、培養法治思維、形成法治信仰,這是法治中國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途徑。青年大學生,正處在思想觀念、人生觀念、價值觀念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正是培育他們形成正確的法治觀念和法律信仰理念關鍵階段。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說:“如果孩子從一開始做遊戲就能借助音樂養成法律的精神,而這種守法的精神又反過來反對不法的娛樂,那麼這種守法精神就能處處支配著孩子們的行為,使他們健康成長,一旦國家發生什麼變革,他們就會起而恢復固有的秩序。”{4}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已經步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在校的和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生在國民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因而,通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引導他們將自覺守法內化於自身的信念追求,最後外化為踐行法治的自覺行為,這是法治中國從理想藍圖變為制度大廈的有效方式。

  三改進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法治中國進入更高層次的客觀要求

  翻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歷屆領導集體對法治的探索,從未止步。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法治奮鬥史。改革開放以來,法治建設更是進入一個迅猛發展的黃金時期。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國家”,使法治地位得到巨大提升。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吳邦國委員長宣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標明法治建設已經有章可循。在此基礎上,黨的更是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並明確提出了“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針。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綱領性檔案的形式提出了“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成為了新時期法治建設新目標和新要求。其中,針對全民守法,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闢論述到“法律的權威來自人民的內心擁護與真誠信仰”。這一系列的奮鬥歷程告訴我們法治中國建設已經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進入了培養公民法律信仰,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社會發展的新的歷史征程。而公民法律信仰的形成,法治思維的培育離不開將正確的法治觀念作為崇高的理想信念進行灌輸教育。大學生正處於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是一個人對社會發展狀況和個人價值追求認識深化的重要階段。高等院校,作為大學生思想觀念培育的重要基地,是否將法治教育作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否將法治理念融入日常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決定大學生能否形成較高的權利義務認知、養成正確的程式規則意識、樹立堅定的法治信念,進而關係著法治中國目標能否順利建成。

  二、法治中國建設視域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現實困境

  法治是衡量現代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尺之一,其本身具有優越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對法治中國的美好願景提出了構建要求,歸納起來主要表現為:法律完備且完好、法律至上的原則、全面權力義務觀念、正當程式意識、公民自覺守法。從這些角度來審視現有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當前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現實困境有:理想信念教育目標定位層次較低,價值導向不明確;理想信念教育課程內容缺乏生動性;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單一,學生學習熱情不高等問題。

  一教育目標定位“取法乎下”,價值導向不明確

  法律至上要求社會成員確立對法律的價值信仰,忠於憲法,忠於法律,以法律作為規範自己行為的準則。法律至上體現了人們對理想狀態的法治所擁有的一種無比嚮往和無限追求,也體現了法律本身的正義和善良。然而每個人在自己的正義觀念下形成的價值判斷標準是不同的,這就可能導致對法律的忠誠性存在偏差。以法律至上性原則審視現有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著教育目標定位“取法乎下”,過於功利和務實。受市場經濟觀念的影響,一些教育者迫於職業壓力而從事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職業定位不足,因而缺乏對理想信念應有的價值信仰,追求真理、崇尚信念的意識不夠強烈。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有些教育者在課堂上講授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的時候,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不夠堅定、對黨的信心不足,甚至出現了懷疑的態度。“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正如董必武先生所說的:“法是統治階級的意志,我們自己制定的法律,自己不守,怎麼叫別人遵守?”{5}作為教育者囿於自身的價值目標不明確,法治信心不足,那又如何能夠傳授甚至要求學生接受法治、崇尚法治呢?法治中國的目標又如何能夠實現呢?

  三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培養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是奠定法治中國的基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有一支具有高思想政治素質、高業務工作能力、高職業道德水準,並且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為政之要,莫先於用人”,正如指出的,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法治人才培養上不去,法治領域不能人才輩出,全面依法治國就不可能實現。

  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要有“第一陣地意識”。這個第一陣地就是高校。高校除了有著齊全而專業的學科,更有大批優秀的法學教育教師人才。“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通過對法學理論與複雜現實的研究,對法治理念與法學知識的傳授,高校可以有效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意識與法治思維,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法治素養。青年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主力軍,他們能否通過高校專門的法學教育提升法治素養,形成正確的法治價值取向,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和法治國家的基礎條件和關鍵因素。

  而法學學科體系建設,要以我為主、兼收幷蓄、突出特色。對此,高校應貫徹落實提出的深入研究和解決好法學教育應該為誰教、教什麼、教給誰、怎樣教的問題。建立科學的、符合中國國情的學科體系,明確法學教育的目標、任務、內容、方式和途徑等,為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提供堅實基礎。

  法學教育要處理好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係。法學學科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閉門造車”不符合法學教育的原則和理念。要打破高校和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將實際工作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進高校,加強法學教育、法學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實際工作者之間的交流。健全政法部門和法學院校、法學研究機構人員雙向交流機制,實施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門人員互聘計劃。法學專業教師要堅定理想信念,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做好理論研究和教學的同時,深入瞭解法律實際工作,促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多用正能量鼓舞激勵學生。重點打造一支政治立場堅定、理論功底深厚、熟悉國情的高水平法學家和專家團隊,建設高素質學術帶頭人、骨幹教師、專兼職教師隊伍。

  同時,還強調了法治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並舉的重要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法學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法學知識水平,而且要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培養熟悉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法治人才及後備力量。

  法治中國需要法治共識。通過高校這個法治教育的第一陣地,讓廣大青年學子認識和理解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以過硬的法學知識、理論為基礎,以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識為己任,傳播、弘揚和實踐法治精神,積極參與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征程中,讓人人守法、人人護法成為時代共識。廣大青年學子要牢記囑託,用汗水點燃青春夢想,為中國法治化程序奉獻自己的力量。

  

大學生與全面依法治國
大學生如何弘揚法治精神
相關知識
大學生與法治中國建設方案
全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學習心得
學習全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心得體會
大學生依法治國心得體會
大學生依法治國心得
大學生依法治國演講稿
大學生我的夢中國夢演講稿
大學生的法治觀現狀
大學生在法治的責任
大學生與法律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