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狀況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要及時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關注,以免讓他們遭受身與心的傷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醫學研究生心理狀況探究

  1心理健康概念及標準

  心理健康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概念,不同學派對心理健康有著不同觀點和看法。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將心理健康定義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慧以及情感上,在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李蔚認為:健康的人並不被潛意識所控制和支配,健康的個體是在理性的和有意識的水平上活動,指引這些活動的力量是完全能夠意識到的,並且也是可以控制的。而國內學者把心理健康視為“一種內外協調的良好狀態,強調個體內部的協調與外部適應。”

  縱觀國內外有關心理健康的研究,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對心理健康加以理解:1心理健康包括心理狀態和心理調節能力。心理狀態是一個人某時或某段時間裡自我感覺的心理好壞狀態。心理調節能力是一個人把自己的心理狀態調節到適當水平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和鍛鍊加以提高。2心理健康是個相對動態的概念,即心理健康應該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3心理健康是分層次的,有的學者認為心理健康可以分為嚴重病態、輕度失調、常態和很健康4個層次。從常態到心理很健康是一種趨勢,即正常心理狀態的人如何從正常的心理向更為健康的心理轉化。4個體心理不健康只是其某一個或幾個方面不健康,並不是心理的每一個方面都不健康。關於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標準問題,國內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看法。林金輝認為衡量碩士生心理素質水平時,一般需要把握如下幾個方面:1碩士生個體的心理髮展是否符合其相應的心理年齡特徵。2能否堅持正常的學習和生活。3有元和諧的人際關係。4能否與社會和諧一致。5有沒有完整的人格。總之,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標準既要考慮到生物一社會一心理模式所談到的總體的標準,又要針對研究生這個特殊群體有一些特定的標準。

  2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現狀

  醫學研究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現,國外研究多認為醫科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於一般人群。Simon等¨對悉尼大學117名研究生調查表明,其抑鬱和焦慮發生率要明顯高於一般正常人群。Dyrbye等研究發現醫學研究生在進校時與非醫學專業同齡人心理狀況相似,經過一學年學習後心理問題發生率從25%升至52%。國內研究表明醫學研究生與正常人群相比有較突出的心理問題。文獻報道,26.96%的醫學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狀J。也有研究發現34.29%的醫學研究生有心理症狀陽性檢出率。這些研究均表明醫學研究生的心理問題不容樂觀,加強醫學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3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相關因素研究

  3.1不同性別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國外學者Nogueira.Mar-tins等對聖保羅聯邦大學146名研究生調查發現女生在抑鬱和其他情緒障礙方面的得分比男生高。國內學者認為,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具有女生差於男生,女研究生在總分、軀體化、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敵對、恐怖等得分均高於男性,表明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較男生差J。Simon等研究則表明男女在焦慮方面並沒有差異。然而也有文獻報道,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略優於男研究生¨。但大部分研究者認為女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

  3.2不同年級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比較大多數研究表明,不同年級的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同。國外學者Nogueira.Martins等調查發現研一學生的心理問題比研二、研三都要嚴重。國內學者則認為研一學生在總分、軀體化、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敵對、偏執、精神病性等得分均低於研二和研三。他們的排列順序為研三總分>研二總分>研一總分。有關不同年級醫學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待進一步研究。

  3.3醫學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與人格特徵近幾年來,國內學者對心理健康與人格的關係進行了較為廣泛的研究,多數學者認為心理健康狀況與人格特徵有關。文獻報道精神質、神經質與SCL-90的各因子均有顯著的正相關;內外向與除軀體化外的SCL-90的各因子均有顯著的負相關;掩飾情況與SCL-90的各因子均有顯著的負相關。王安輝等人在探討心理健康狀況與個性特徵的關係時發現,心理症狀陽性的碩士生有較高的N分和P分,表明其情緒不穩定,有精神質的傾向;同時心理症狀陽性的碩士生有較低的E分,表明其個性較內向。另有文獻報道,個性特徵憂慮、負性工作、學習、生活事件等心理社會因素是研究生心身症狀的危險因素。這些研究均表明,良好的人格特徵有利於心理健康,不良的人格會影響心理健康。由此可見,健全的人格又可促進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高又有利於完善其健全的人格。因此加強醫學研究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其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3.4心理健康與生活事件、應對方式關於醫學研究心理健康水平與生活事件、應對方式的研究國內外已有文獻報道。Kendler等研究發現抑鬱症與生活事件密切相關。Steiner等¨研究表明,逃避型應對比接近型應對的效應更明顯,導致更多的危險行為。國內文獻報道醫學研究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SCL-90之間均存在顯著相關,SCL-90與心理壓力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SCL-90與積極應對方式存在顯著負相關、與消極應對存在顯著正相關。心理壓力與積極應對方式存在顯著負相關、與消極應對方式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說明研究生的心理壓力越大,心理健康狀況越差,心理健康狀況較差的研究生更多運用消極應對方式。而心理健康狀況較好的研究生則更多地採用積極應對方式。當面對壓力採用積極應對方式時,心理壓力程度會降低,而採取消極應對方式則會增強壓力感。

  3.5醫學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援社會支援包括領導支援、同事支援、朋友支援和家庭支援。當某一個體在工作、生活、學習中遇到挫折時,多與上級、同事、朋友、家人進行溝通,將獲得物質及精神的支援,從而減輕焦慮,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Manning等¨提出,社會支援對減少職業緊張具有重要意義,同事的支援可以增強人的信心,使之更有效地應付工作;相反,缺少同事支援可能會激怒某些人或使他們感到焦慮,從而降低心理健康水平。總之,社會支援能夠維護個體的良好情緒體驗,從而有利於心理健康。因此醫學高校和教學醫院應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人文環境,建立完善的社會支援系統,以維護和提高醫學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綜上所述,醫學研究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這些心理問題與諸多因素有關,因此,醫學高校及教學醫院應加強對醫學研究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指導工作,以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範文二:急性心梗病患心理狀況與調護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009年7月~2010年9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全部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年齡在38~82歲,平均年齡在49.8歲。其中男性62例,女性16例,住院最長28,最短7d。

  1.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點

  1.2.1恐懼、焦慮心理

  由於急性心肌梗死時胸痛程度異常劇烈,心理準備不足,再加上呼吸困難,胸口憋悶而有瀕死感,由此產生恐懼心理。加上搶救時的種種劣性刺激和護士忙碌的身影、固定在身上的各種管道和要求絕對臥床等的改變,更是讓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降到低谷,處於高度緊張恐懼心理。再加上對預後的擔心、對工作與生活的顧慮等病人易產生焦慮。家庭也可能面臨對疾病知識的缺乏、緊急壓力等而應對無效。

  1.2.2不信任、絕望的心理

  患者症狀嚴重,發展迅速,當體驗到強烈疼痛,呼吸困難,病情在短時間內得不到好轉,病人往往就會產生不信任的心理。對治療效果不信任,對醫護人員不信任。由於面臨生命危險,患者的心理應激失控,感到無助、無望。甚至表現為辱罵醫護人員或哭鬧,喊叫或不配合治療等反應。

  1.2.3無安全感和歸屬感

  病人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又需要絕對臥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會產生不適應感,如果家人探視少,就會覺得被遺棄,醫護人員在不能及時的給予心裡上的安慰和支援,患者會失去信心,無安全感和歸屬感。

  2心理評估

  首先做到在短時間裡通過病人的心理資訊,確定患者的主要心理反應的性質,是以焦慮為主,恐懼為主,還是以不信任為主等。針對不同的患者然後確定引起患者主要心理反應的突出因素,解決存在的心理問題。

  3加強心理護理應採取的措施

  3.1急性期的心理護理

  對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動是複雜的,多樣的。對瞬間襲來的劇痛超常的緊張刺激,可以摧毀一個人的自我應對機制,出現心理異常,病人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時的搶救,以便轉危為安。

  ①疼痛發作時應有專人陪伴,允許病人表達內心感受,給予心理支援,鼓勵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向病人講明住進CCU後病情的任何變化都在醫護人員的嚴密監護下,並能得到及時的治療,最終轉危為安,以緩解病人的恐懼心理。

  ②醫護人員的醫德和技術是病人獲得安全感的基礎。因此要求護理人員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和技術操作水平以及良好的溝通能力,護士要做到工作緊張有序,避免忙亂,醫護人員的醫療操作技術和嚴謹的工作作風,不僅是贏得時間使病人轉危為安的保證,同時對病人來說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援、鼓舞和依靠力量。

  ③要保證患者有一個安靜、溫暖、舒適的治療護理環境,病房空氣新鮮,室內設定和諧,物品擺放整齊、協調,使患者心情舒暢,避免情緒刺激。護理人員要時刻保持對患者認真負責,說話時儘量保持語氣平和態度和藹,投入更多的關心和體貼,使病人感到在為難之時遇到了救命親人。這種醫患關係對搶救過程是否順利進行有極大地影響,直接影響搶救和治療效果。

  ④妥善安慰家屬,向病人家屬交代病情,使他們取得合作與理解,建立他們的自信心與安全感。

  3.2恢復期的心理護理

  發生過心肌梗死的病人要防止過於激動和興奮。以免再次誘發心梗。因此,心肌梗死急性期過後,心理護理更為重要。要避免一切有害刺激,保持情緒穩定,歸納以下幾點。

  ①指導病人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情,正確對待自己的病情,告知患者遵醫囑按時服藥,不要擅自增減藥量,外出時隨身攜帶急救藥物以備急需。注意休息,根據自己的感受適當活動,促進早日康復。

  ②加強自我心理護理,要學會自我減壓,學會自我控制,凡事要想得開,不要和別人爭強好勝,更不要斤斤計較,放慢生活節奏,多以我現在是一位病人需要修養的心態來對待自己,告訴家人對病人要積極配合支援,並創造一個良好的身心休養環境,生活中避免對其施加壓力,當病人出現不良情緒時應予以理解並設法進行疏導。

  ③要懂得尊重他人及家人,當遇事與他人的意見不一致時要先學會傾聽,不要急於反駁,多換位思考,以平和的心態,商量的口氣處事。不要老以個人為中心,過於欣賞自己的能力,低調做人同樣也會受到別人的尊重。

  ④要與周圍的人搞好團結,和睦相處。要懂得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體的力量才是無窮的,要靠大家的互相協助,才能更好的發揮潛能把事情做得更好,這樣也可以使自己的心情保持舒暢,對穩定病情十分有利。

  4小結

  通過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理進行臨床干預和觀察,使病人在治療過程中消除了緊張、恐懼、絕望等不良心理反應,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係,使病人積極主動配合治療調理,不僅大大提高了搶救成功率,而且使疾病的康復也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護理心理壓力論文
心理問題論文
相關知識
心理狀況論文
淺談積極心理學的論文
淺談心理健康論文範文
關於中小學心理教育論文
公司員工心理健康論文
員工心理健康論文
企業員工心理健康論文
簡述醫學心理學的論文
淺談網路心理學的論文
有關設計心理學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