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問題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4日

  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是兩個不同的基本概念。心理問題具有內隱性、自指性、易變性、複雜多樣性和文化差異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流動子女心理問題研究

  一、流動人口子女主要心理問題歸因分析

  1.社會問題造成部分流動人口子女存在心理不健康傾向。流動人口是一個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他們雖然為當地社會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他們很難真正融入到當地社會中,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牟家莊地區的流動人口多以賣菜、開出租、裝修等職業為主,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只重金錢、不重思想的家長比比皆是。家長的觀念勢必影響到子女待人處世的態度。再由於流動人口子女沒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相對於本地學生來說,他們的心理問題較明顯。剛到校時,他們由於語言不通,生活、學習環境陌生,常常表現出嚴重的自卑心理,對學習沒有信心,並表現出不信任任何人的傾向。從我們的調查中發現:20%的流動人口子女認為班級中的同學看不起他;部分同學斤斤計較、心胸狹窄,別人批評或冒犯他時,會立即採取報復行為;也有部分學生認為自己與其他同學在一起是多餘的。他們經常會產生孤獨自卑的情緒,但是他們又具有較強的自尊心,嚴重地造成心理上的障礙。

  2.生活環境及家庭教育相對較差,造成流動人口子女思想道德水平普遍偏低,心理壓力過大。調查顯示,從家庭物質條件來看,多數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00元以下;居住條件也非常差,多數家庭居住面積不到30平方米,一些家庭子女連預習課文、做作業的地方都沒有;流動人口從事的工作不是勞動強度大,就是擺地攤做小買賣,大都工作時間長,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短,交流的時間幾乎沒有。在我們與流動人口子女學生的交流中,發現多數家長對子女的學習、生活不聞不問。從放學到家長回家這一段時間,流動人口子女學生處於無人管教的“真空時間”。調查顯示多數家長在自己的孩子犯了錯誤後,採用“一頓打罵”、“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由於家長的自身素質較低,但對孩子的期望值卻偏高,過高的要求無形中成了流動學生心理上的巨大壓力,當他們發覺自己的目標很難達到時,就會出現感情淡漠,不求上進,自暴自棄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

  3.學習環境的不穩定性造成流動人口子女的學習成績、學習習慣明顯不良。由於流動性大,流動人口子女學生的學習成績普遍比本地學生差,致使他們在學習上表現出對自己的學習沒有信心;由於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上自控能力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作業馬虎且常常不能按時完成,甚至不催不做;學習、生活上態度較隨便,不願意接受紀律的約束。調查顯示: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沒有信心;半數的學生在上課時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多數學生出現過家庭作業完不成的現象;大多數學生放學後不及時回家,經常在街上玩耍,這當然與家長工作時間長、不重視家庭教育有一定的關係。

  4.流動人口子女對生活環境的適應強於對學習環境的適應。由於很多流動人口子女很小就隨父母背井離鄉,在外奔波,長期過著一種相對不穩定的生活,而且自幼生活條件就不是很好,總是為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不斷遷移。因此,這些學生對生活環境的適應性較強,與同齡的蘭州城關地區的學生相比,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要強得多,但是也由於他們從小接受教育的環境較差,使他們對新學校、新教師適應起來比較慢。

  5.轉入的流動人口子女學生在學習上的障礙主要表現為學習基礎差,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據調查,我校轉入的流動人口子女學生的前期學習教育,主要是在自己家鄉的小學,跟隨爺爺、奶奶完成的。鑑於這些學校普遍的教學設施不完備、師資水平不高、學校缺乏完備的教育管理制度,加之爺爺、奶奶疏於家庭教育,使得這些學生在學習上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文化基礎也比較差,相當的學生由於語言的障礙,聽、說、讀、寫的能力都較差。

  二、學校教育中對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對策

  1.搭建平臺,讓流動人口子女在公平的活動中體驗成功,超越自我。要使流動人口子女真正平等地受教育,還需要建立師生平等關係,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平等意識,讓學生平等參與活動,創造社會輿論的平等環境。流動人口子女面臨著文化適應的問題,往往心理壓力大、自卑感強,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對他們一視同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對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養程度不同的學生平等對待,並考慮予以特殊的照顧,以達到教育過程的平等。為此,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定期地組織一些活動和競賽,如:寫作、演講、歌詠、講故事、書法、球類、跳繩比賽等,鼓勵流動人口子女積極參加。藉助這些活動,讓他們充分享受與當地學生同等的教育,這樣不但可以為他們提供展示自我價值、樹立自身形象的舞臺,而且也可使他們在活動中超越自我,體驗成功。對有一定特長和組織能力的學生,教師還可有意識地把活動中最重要的任務交給他們,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2.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形成恰當的自我效能感。教師在對流動人口子女進行施教時要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成績,不要把當地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應認識到他人也有不足,要形成恰當的自我效能感。許多學習成績不良的學生,由於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持懷疑態度,表現出很低的自我效能水平,在學習中放棄應有的嘗試和努力,進而影響學習成績。教師可以通過為他們選擇難易適合的學習任務,讓他們不斷地獲得成功體驗,進而提高自我效能水平,使他們相信自己也有能力完成相應的學習行為,從而推動學習的進行;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積極歸因訓練改變學生對自己學習能力的錯誤判斷,形成正確的自我效能判斷,從而提高學生克服各種困難的勇氣,增強自信心。

  3.加強家校聯絡,構建愛心網路,以愛育愛。愛是教育的前提,作為教師首先要端正思想,摘掉有色眼鏡,努力走進流動人口子女的內心世界,對他們多關愛一點、多理解一點、多幫助一點、多寬容一點,用真誠的心去和他們建立一種友好、平等的關係。讓他們明白教師心中永遠有他們的位置,教師永遠都在關注他們。親其師而信其道,當我們以平易近人的姿態同他們共享喜怒哀樂,以真誠善良的心靈為其示範領航時,他們自然就會消除恐懼、自卑的心理,主動地向我們吐露心跡,敞開心扉地親近我們,從而接受我們的教育。因此,從學生入學的第一天起就建立流動人口學生的檔案,瞭解各班流動人口學生人數,並通過談心、家訪等多種渠道掌握其家庭狀況,進而採用“一幫多結對子”的方式給其以具體幫助。班主任、任課教師、當地學生以及心理健康教師、退休教師等可以組成一個輔助團體,各自與這些學生結成對子,主動找他們談心,在生活上關心,在日常行為上給予指導,在學習上幫助,從各個方面幫助流動學生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樹立“我能行”的信念,使他們感受到學校班集體的溫暖,體驗到教師一視同仁的關愛,激勵他們積極進取,幫助他們走出自卑和孤獨的心理。同時學校要經常對幫扶物件的心理、行為等方面進行跟蹤瞭解、詳細記錄,還要注意定期與家長聯絡,掌握他們在家庭生活中的動態和情況,以便進行教育方式的調整。

  範文二:針對產婦心理問題的護理研究

  1產婦的心理特徵

  產婦因為其現階段的生理特殊性,使得產婦易出現恐懼、緊張、憂慮、煩躁等心理特徵。初產婦處於對分娩時疼痛的恐懼以及對分娩知識的缺乏,一般都會出現緊張、焦慮等心態,經產婦來自對上次分娩的回憶。另外,很多產婦緊張胎兒的身體是否會出現一些缺陷或疾病。一些產婦因為缺乏對分娩的一般常識,心理反應很強,過分恐懼與緊張,導致產婦極度不配合醫生及助產士的工作,以至於影響正常產程進展。

  2妊娠期的心理護理

  2.1通過同孕婦進行溝通,瞭解孕婦內心存在的心理障礙根據孕婦的生活環境、心理狀態的不同制定個體化心理護理計劃,從而對有心理障礙的孕婦更好的開展工作。例如,很多孕婦在分娩前十分恐懼,因為對分娩的過程不瞭解,經常會出現情緒低落,焦慮等情況。這時對產婦的心理護理就顯示出其重要性。護士可向孕婦解釋,分娩的具體生理過程,以及此生理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及安全性,當孕婦了分娩的過程及安全性,自然會降低因擔心分娩痛苦而產生的焦慮心態;一些在孕婦因為身體原因在妊娠期間有其他疾病或妊娠併發症發生,所以要對她們加強相關的疾病常識介紹,同時進行心理護理,讓產婦對自身的病情多有了解,以達到配合治療的作用。例如:很多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婦,護士應給予主動的、具有持續性的心理護理,同時要對產婦進行有關妊娠期糖尿病的健康教育,護士應該做到經常同產婦進行交流,增強同產婦之間的熟悉程度,從而有利於監督指導患者合理控制飲食,及時發現患者內心所存在的問題心態,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從而減少病患的心理壓力,有利於更好的配合醫生進行生產及治療。

  2.2護士應該主動的與產婦進行交流一些孕婦,特別是初產的孕婦,在最初入院治療時,對醫院的陌生感會增加其內心的不安情緒,護士的溝通是醫患關係的橋樑。所以,護士應該主動的與產婦進行交流,首先對醫院的總體環境,醫療水平進行概括性的介紹;其次,對產婦的個人情況進行了解,讓孕婦表達出自己的心理需求,有利於建立個性化的心理護理計劃,建立融洽、信任的護患關係。由於信任感的增強,這樣產婦也更易接受護士給予的護理幫助及心理支援,更好的協助醫生進行治療。

  2.3良好的家庭關係可以降低產婦抑鬱症的發生頻度創造良好的家庭,特別是高危妊娠孕婦和健康不佳的孕婦要針對其存在的問題給予特別的關心和愛護,護士適當的向產婦的丈夫及其他家庭成員進行相關知識的宣講,在醫院同家庭方面共同幫助孕婦解除心理上的顧慮,樹立對醫護人員及醫學的信任。同時也可以發放宣傳手冊、建議孕婦參加孕期學校培訓的課程、安排孕婦與已經進行分娩的產婦互相交流等增加其對分娩時的感受和信心,改變其認知來減輕焦慮的情緒。調查顯示,家庭支援是避免妊娠期婦女抑鬱發生的主要因素:家庭成員對產婦的支援理解越高,抑鬱症的發生頻度越低。多數學者認為,良好的家庭支援有利於嬰兒的健康及產婦的恢復,而劣性的家庭關係的存在則損害母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在產婦的家庭中應儘可能營造出一種溫馨、和諧、舒適的氣氛。

  3分娩期的心理護理

  3.1第一產程心理護理在分娩過程中,助產士與產婦需要密切接觸。助產士要通過親切交談,瞭解她們的內心活動情況,通過她們對妊娠、分娩生理常識的掌握情況,在分娩過程中有針對性的進行護理。因人而異,制定個性化的生產期心理護理計劃,向產婦們宣講妊娠、分娩、育兒等知識,在產婦有疑惑時及時的解決相關問題,在此,可建立醫患之間信任的橋樑,是孕婦對助產士具有信任感,從而通過消除對孕婦對於分娩的恐懼感及緊張情緒。以達到孕婦心情的舒緩以及情緒的穩定。對一些情緒極度不安定的產婦,助產士更加要細心及耐心的進行心理護理.指導產婦進行深呼吸,幫助按摩其下腹部及腰部,以減輕症狀.避免孕婦過多地消耗體力,以分散產婦的注意力,達到舒緩心理的作用。

  3.2第二產程心理護理第二產程是十分關鍵的,這就使助產人員在這一階段要更加的穩妥,從而給產婦心理依託,做到忙而不亂,熟練果斷,同時在精神上安慰產婦,並且對一些在護理中出現的問題對產婦加以解釋,讓產婦有安全的心理感受,再加上行之有效的助產操作,鼓勵並指導產婦在宮縮時屏氣,以增加腹壓,促進胎兒下降及娩出,保證胎兒順利娩出。

  3.3第三產程心理護理分娩結束後,當產婦看到自己所生孩子,無論嬰兒健康與否,均可引起產婦的情緒激動。表現為或沮喪,或興奮,以上兩種情況都可以通過大腦皮層,直接影響子宮的收縮情況,易導致宮縮乏力,繼而出現大出血。此時,一方面在治療上,給予產婦宮縮劑加強宮縮,從而預防出血的發生,助產士的心理護理在一定情況下起到了作用,另一方面對產婦進行心理安慰,抑制住產婦過分激動的心情,避免產婦因內心波動而導致的一系列的病症。總之,在護士的心理護理下,讓產婦在產前做好心理準備是很必要的,這關係到產婦和嬰兒的健康。

  4結語

  產婦的心理護理從主觀上可以減輕產婦的心理壓力,客觀上可以更好的協助醫生進行治療及恢復工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在今後的護理工作中應該得到重視,不僅作為一門心理學方面的醫學知識來掌握,同時也是更好的進行醫患之間溝通的重要工具,有助於產婦的身體健康及護士工作的順利完成。
 

心理狀況論文
大學市場營銷戰略論文
相關知識
談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論文
心理問題論文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論文
探析中學生心理問題論文
大學生就業中的心理問題論文
淺談老年心理問題論文
大學生學習心理問題論文
大學生心理問題論文
兒童心理問題論文
兒童心理問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