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音樂教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論文
當代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樑,不僅應該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然而,隨著近年來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學生面臨嚴重的就業壓力、經濟壓力、學業壓力以及情感壓力,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加強高校音樂教育,將音樂教育和大學生心理素質健康結合起來,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已引起高校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淺論音樂教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論音樂教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全文如下:
摘要:大學生作為國家高素質的人才,是國家發展的棟樑,關係到國家發展的未來。高素質的人才不僅要有健康的體魄,更要有健康的心理。所以,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意義不言而喻。音樂教育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有著其他學科無可比擬的優勢,本文從音樂教育的目的出發,提出音樂教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音樂教育 途徑 心理健康
音樂教育主要是通過對音樂的旋律、音樂所詮釋的主題進行欣賞,來實現音樂與人的心靈的交流。更有些高校利用音樂教育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疏導,以達到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的作用。音樂教育作為高校素質教育的一部分,越來越發揮其在心理健康引導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音樂教育的目的
音樂教育的目的就是在探討,音樂教育的宗旨以及音樂教育對人的作用。 音樂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培養出優秀的音樂專業人才。更重要的是音樂教育是要達到啟迪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開拓人的思維的終極目標。音樂教育不只是培養出音樂人才,它還有助於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 通過音樂教育人才是音樂教育的最終目標。只要培養出素質全面的人才才能促進整個國家的發展。音樂教育不僅僅是音樂的展示,還會讓聽眾融入到音樂之中,領略音樂作品的內涵,對音樂作品所詮釋的精神主旨產生共鳴,從而在人們之間形成一種和諧的關係,並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音樂是震撼人的心靈的,是人類的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開展良性的音樂教育不僅僅是提高音樂方面的才能,還可以增長大學生的心智,對其他學科的研究也具有推動作用,從而成為全面地人才。音樂教育可以誘發大學生的潛能,使其更瞭解自身,認識世界。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任何問題的發生都有其存在的原因。當今的大學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比如,不知如何與人相處、嫉妒心理強、自卑心理強、沒有集體意識等等。只有深入的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才能從根本上找出解決其心理健康問題的途徑。目前,導致大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個人原因。大學生通過高中緊張的學習階段,進入到大學生活中。大多數是要離開父母到陌生的城市去讀書。對陌生環境的適應和熟悉要經歷一個階段。需要自己獨立的思考、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需要處理更多和與同學和老師之間的關係。高中階段的學習更多的來自於老師的指導,而大學階段則更能多來自於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加之,大學生的年齡較低還沒有對世界形成正確的人認識,性格也正處於形成階段,所以就會出現心理健康的問題。
二家庭原因。家庭是人性格形成的第一課堂。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家庭氛圍和諧融合對孩子就不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如果父母感情不合,經常吵架就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傷害。孩子容易敏感、暴躁、不自信等等。其次,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現今的父母往往只重視孩子的學習,只關心孩子的考試成績。認為學習好了就是優秀的,學習不好就一無是處。這種看法其實是忽略了對孩子情商的培養。須知做人首先要有完整的人格,有健康的心理,這才是人幸福的根本,才是其未來生活更寶貴的財富。另外,家庭背景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家庭背景優越的孩子,往往因為得到的物質更豐富而不懂得珍惜,以自我為中心,任性而不顧他人的感受。而家庭經濟條件差的孩子則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覺得自己的物質條件不如其他同學,而失去自信、自暴自棄。
三學校原因。大學生步入大學校園便開始四年的大學生活。學校的硬體設施、師資條件等都會對大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大學為學生提供便利的生活條件、教師能夠與學生多交流和溝通、以及學生之間能有和諧融合的關係,那麼大學生的心理就會比較的健康。學校的宗旨是教書育人。也就是說,學校不只是要教會學生知識,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裡自由遨遊,更是要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使學生成為素質全面的人才,使學生能夠適應大學的生活,以便將來適應社會生活。
四社會的原因。人是在社會中生活的,所以人不能脫離社會性,大學生也同樣要面對社會。目前的大學生面臨最嚴重的社會壓力來自於就業。大學生的各種對就業的期望往往得不到滿足。比如,專業是否對口、工作的地點、工作的薪酬、上升的空間等等都存在著本身要求與現實條件的差距。大學生在就業中的挫敗感越來越強烈,這無疑增加了大學生的心理壓力,甚至造成一定的心理疾病,產生消極、自卑、焦慮的心理。
三、音樂教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
正如上文所述,音樂教育的目的來看,音樂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那麼,在具體的實踐中如何利用音樂教育來增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傳統的教育模式並不注重對大學生素質的培養,只是灌輸學生專業知識,隨著教學改革的推動和深入發展,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的理念越來越得到各界的認可。這樣就要求教師要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具有創新的意識。在音樂教育中要摒棄只是教授加上練習的教學模式。這種舊有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只是簡單的模仿,不假思索,因而沒有創新能力的發揮,沒有自主的思維。要克服這種現象,教師就要改變教學的方法,在課堂中利用有限的時間,開拓學生的思維。比如,可以適當的考慮減少原有的教師教授的時間,更多開展各種形式討論和實訓,使學生能夠對講授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與教師和同學們進行交流,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一樣會有新的感悟,會啟發教師的思維。教師也應該學習心理學的知識,掌握通過音樂教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方法。瞭解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有針對性的針對不同的問題,利用不同的音樂題材的作品進行心理疏導。
其次,建立獨特的教學體系。正如前文所述,傳統的音樂教育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缺乏創造力和想象力。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音樂的內涵,增加創造力就要改革教學體系。首先,學生要提高“聽”能力,不同的音樂會使人產生不同的情緒,比如說慷慨激昂的音樂可以鼓舞人的鬥志;歡快的音樂可以使人輕鬆愉快,在教學中要動地如何利用音樂素材。其次, 要注重“看”的能力。有好多的音樂劇的作品,它們不僅僅給人以聽覺的享受,更給人以視覺的感官刺激,多利用這樣的作品,提高學生的審美,以更好的領悟音樂的內涵。再次,培養“想”的能力。音樂教育最終極的目的是要啟發人的思維,對一個音樂作品展開豐富的聯想,以加深對音樂作品背景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感受,開拓學生的視野。
最後,要開展更多地音樂表演形式。學生所學的知識要運用到實踐當中,更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大學要建設良好的音樂氛圍,一曲優美的歌曲可以緩解學生的壓力。通過開展更多地文化演出活動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其中,比如,才藝表演、合唱、合奏等等,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增加集體榮譽感增強自信心,通過大型的演出活動,學生可以學會如何的分工、協作、與人交流,這些都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論音樂教育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