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論文參考
頂崗社會實踐是高職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最具效果的一種活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社會實踐論文,供大家參考。
社會實踐論文範文一:研究生專案化社會實踐的人文價值構建
一、研究生社會實踐的人文負態
社會實踐是培養研究生學習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環節和途徑,目前我國的研究生社會實踐形式和內容表現出多樣化的同時也凸顯出了很多問題。趙偉等調查指出研究生實踐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缺乏開拓進取精神,無主人翁和責任意識”;〔1〕雷世富指出了“研究生社會實踐參與各方存在利益衝突問題;”張俊琴等指出當前研究生的“任務式和團隊式”社會實踐多,“自發性和個體式”實踐少,實踐認識存有偏差、忽視過程,“實踐內容單一、缺乏創新”〕等問題。而醫學研究生的社會實踐當以疾病、生命實踐物件等為研究範圍,這一領域依然有許多缺失人文理性的行為存在。楊國榮認為“實踐要以求善為指向,揚棄功利主義的正值與負值”。當前研究生社會實踐所表現的負態與教育中的功利主義有關。馮向東認為,教育中“功利主義的肆意擴張和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僭越扭曲了教育實踐”。因此,要設計科學的實踐路徑和機制來為研究生社會實踐賦予人文理性價值和精神。
二、醫學研究生專案化社會實踐的人文需求
“專案化社會實踐”是一種依託專案來培育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同時在實踐過程中嵌入道德倫理、科研精神和服務公眾等人文理性的社會實踐模式。在醫學研究生社會實踐中推行這一模式,是當下醫學教育和醫療體系缺失人文理性的現實需要和彌補。
一醫德缺失下的實踐需求
當下醫患關係並不和諧,這與醫學教育過程中的人文素質教育和醫德教育缺失或失效有關。在醫療體制改革和醫德醫風建設的呼聲下,高等院校的醫學教育和實踐需要找出醫學教育的最佳路徑以滿足社會的需求。對於醫學研究生教育來說,其醫療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思維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在“生物———心理———社會”的教育模式轉換下,醫學研究生的醫德和人文素養不可或缺。因此,除了課堂教育的改進和改革,還需要輔以具有實效性的社會實踐模式來培養高質量的醫學人才。因此,從實踐角度“專案化社會實踐”功能之一就是要建構出新的醫德內涵和體系,在實踐過程中以理性的視野預前重構醫患倫理關係和醫德醫風。
二生命意識淡薄下的主體需求
醫學教育和研究的終極目標始終圍繞著生命的延續和存在,但是當下生命意識的淡薄使得醫學人文教育及實踐嚴重缺失。王一方指出,二十世紀的醫學將“征服疾病和敬畏生命對立起來,忘掉了生命的敬畏”〔6〕。人文精神嚴重缺失使得醫患失語。功利主義和利己思想不斷消解著傳統醫德精神,醫學科技和工具不斷遮蔽了“生命”的人文關切。因此,在觀念層醫學研究生的“專案化社會實踐”需要在濃厚的“生命”意識下重構“疾病”和“生命”的關係。
三醫生汙名化下的話語需求
在“自媒體”時代,隨著醫患矛盾關係的時常緊張,“醫生”和“護士”不斷地被妖魔化。與此同時,“白衣天使”和“白衣大褂”等傳統的“隱喻”詞彙也不斷地被汙名化。醫生的“救死扶傷”形象和“大醫精誠”精神被整個社會集體懷疑和不信任,由此傳統的隱喻詞彙的形象誇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看病難、看病貴”、“縫肛門”、“八毛門”、“醫鬧”等話語。這些話語的背後除了醫德淪喪和醫風不良的現實寫照外,更是醫學人文精神崩塌和嚴重缺失的表現。因此,在話語層“專案化社會實踐”還需要重構醫患話語表達的修辭和詞彙。總之,“專案化社會實踐”要把工具理念和價值理想有機結合起來,在引導研究生進行主動實踐的同時充分尊重和調動實踐主體的自主性,不僅要培育研究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更要提升其生命意識、人文關懷和服務意識等。
三、醫學研究生專案化社會實踐的現代性人文賦值
醫學研究生的專案化社會實踐把訓練研究能力、科學思維和精神作為實踐的重要內容,但更重視人文精神的社會實踐。因此,在專案的執行和實施過程中需要有效賦入具有現代性精神核心的人文理性。
一賦入傳統醫德的精神核心
中國數千年的傳統醫德和精神作為一種職業道德和規範是在長久的醫療實踐中積累和形成的,它已經超出了職業素養的範疇,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深層的道德哲學思想。儘管“大醫精誠”的觀念仍歷久彌新,但在傳統人文精神和現代社會現實相脫離的大背景下,傳統醫德及其理論體系的消解,成為了醫患關係緊張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在繼承基礎上進一步發揚“醫乃仁術”的醫德核心,形成符合現代價值觀念的醫德倫理體系。傳統醫德“人貴物賤”的仁德理念和“重義輕利”的職業精神使得整個醫療體系充滿濃厚的人文精神。現代醫術和工具以及“重利輕義”的觀念徹底消解了傳統醫德倫理,因此,醫學研究生的社會實踐需要面對並構建新的醫德倫理。在路徑選擇上,以“疾病”和“生命”作為選題和實踐的核心議題,積極嵌入傳統醫德的“仁心”和“好生之心”,在繼承傳統醫德精神的基礎上賦予現代性的價值內涵。現代醫學的“生命哲學”如何踐行為具有傳統醫德精神的實踐行為和模式,如何培養醫學研究生的“關乎疾病、敬畏生命和關愛生命”的現代人文精神,是醫學社會實踐正在探討和總結的課題。疾病資訊、醫療技術和醫德情感在現代醫學轉型下需要賦入傳統醫德的精神核心,形成現代的醫德倫理和觀念。
二建構出現代人文的創新人格和精神
研究生創新能力核心要素要求具有發散和抽象的思維能力,具有歸納和概括的能力,具有科學演繹和科學闡釋的能力等。就能力構成看,創新的核心要素是智力層面的,需要經過學科的系統學習和專業化的訓練才能達成。另外,創新能力的最終形成離不開非智力因素。醫學研究生的專案化社會實踐除了擔負著重構和踐行現代醫德倫理的功能外,還要承擔起培育和訓練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素養的任務。趙偉和張俊琴等關於研究生實踐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問題調查和闡發,啟示我們對社會實踐進行理性反思。醫學研究生在面對“疾病”和“生命”時如何保持具有現代科學所需的創新人格和精神,也是我們推行的專案化社會實踐著力思考和建構的人文價值要素之一。醫學的研究物件是生和死的範疇,“征服疾病”和“延續生命”需要醫學技術和醫療工具,更需要人的正能量的心態。醫學研究生保持積極正態的學術動機,是創新人格形成的重要內容。向善性的學術動機是當前研究生需要培育和具備的,也是專案化社會實踐要積極構建的。以謀取利益和金錢的學術心態來對待生命,必然會導致整個醫學倫理和道德秩序的崩塌。專案化社會實踐還要著力培養研究生對生命的好奇心、對問題的質疑力和洞察力等。在專案實施過程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好奇,以積極、幽默的心態全身心的投入和鑽研,都是現代科學研究所要具備的非智力因素。如果喪失對課題專案的興趣、參與和交流,整個實踐也就失去了人文性和科學價值。培育研究生的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也是專案化社會實踐建構人文理性的重要議題。專案的選題、論證和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團隊協作。在具體和系統的分工協作中,實踐主體才能感受整體和部分的關係,才能認識到整體和個體的力量。同時,現代科學的競爭意識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建構研究生的科研創新精神、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和協作能力等,需要科學合理的設計和實踐,也是一個長久過程,需要形成濃厚的人文氛圍和精神。
三賦入公眾意識和公平精神
醫德缺失和醫患關係緊張有因果關係,但整個社會的公眾意識和公平精神缺失也導致了整個醫患關係不和諧。醫學研究生的專案化社會實踐,旨在讓其走出象牙塔,直接面對社會醫療實踐,以其服務公眾的意識來重新建構自身的倫理認知和公平精神。傳統醫德的“仁心”和現代倫理的公眾意識和平等是相通的,它們都是對德性和生命的感悟。但社會實踐的人文理性也並不是時刻把“生”和“死”的關係放在首位,醫學服務社會的功能需要在基層來踐行和實現。大眾生生平等,在醫療實踐中賦入公平精神可培育出和諧的醫患關係。總之,專案化社會實踐把科學和人文結合起來,理性地建構現代性的人文精神和價值是醫學研究生培養和實踐的終極目的,也是醫學教育適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徑和工具。
社會實踐論文範文二:構建高校社會實踐論文
1.指導教師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的職能作用的發揮
1.1注重社會實踐活動前的準備工作
社會實踐活動是點、線、面的結合,在社會實踐開始前,指導教師要使學生明確社會實踐的目的、意義,從內容形式到怎樣提前計劃以及安排社會實踐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培訓,提高學生對實踐的認識和重視程度,調動學生實踐的積極性、實效性,避免流於形式,走過場,幫助社會實踐團隊順利起航。同時作為指導教師還要明確自身的任務,在實踐過程當中既要指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又要去實踐和鍛鍊自己,在實踐中要善於發現社會對專業人才的新需求,適時修改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夯實學生專業基礎,錘鍊專業實戰技能,把教師的教學、科研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
1.2規範管理,加強安全意識
安全是頭等大事,細節決定成敗。安全教育是任何指導教師在社會實踐中不可忽視的。社會實踐的地點大多在偏遠和環境相對惡劣的地方,安全意識需要指導教師常抓不懈,在實踐過程中都要反覆強調,使參加實踐的學生樹立起規避危險的意識,保證社會實踐活動順利有序地進行。
1.3發揚團隊精神,充分調動成員的主觀能動性
社會實踐的組織方式上應採取組織、自發相結合、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等多種方式並存,在實踐形式、專案和方案上既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可以使學生參與到指導教師的科研活動中。在實踐過程中,指導教師需要依據實踐團隊每個成員的優點和特長,採取明確的分工並加以具體指導。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增強,在溝通能力、語言表達、動手能力等方面大大提高,例如,使外語專業的學生將課堂中所學到的“聽、說、讀、寫、譯”等基本能力通過“教、演、用”等形式靈活運用到社會實踐當中進一步增強了本專業學生對外語知識的求知慾和應用能力。
1.4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探索知識的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英語也是如此,通過實踐表明,教師只有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才能充分調動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使其逐漸學好知識,才能提高教學的效果。在社會實踐教學中,採用英語繞口令、猜謎、填單詞遊戲、搶答等方式有助於激發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實踐物件的興趣。
1.5培養指導教師“走出去”的精神
指導教師參加實踐活動有助於進一步瞭解社會、開闊視野,提高自身實踐能力的積極性和緊迫感,對未來如何培養應用型、複合型人才有會有新的思考和認識。高校教師的任務絕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傳道授業解惑,而要積極地走出課堂,主動與社會接觸,主動去發現教學和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瞭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和期待。
2.構建高校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幾點建議
2.1重視社會實踐基地建設
社會實踐對於學生的就業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為學生提供了提早進入社會、轉變角色的機會,有助於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佔得先機。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中,實踐單位應積極與企事業、公司、社會服務機構等用人單位建立聯絡,積極開拓社會實踐市場,爭取建立社會實踐基地,把社會實踐與大學生就業相結合,這不僅可以使大學生在工作前鍛鍊自己,為將來就業做好充分準備,並且還可藉助社會實踐的平臺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2.2把大學生社會實踐納入教學計劃,不斷豐富社會實踐的內容
應把社會實踐納入高校的教學計劃,規定學時學分並作為對高等學校辦學質量和水平評估考核的重要指標,納入教育教學評估體系,進一步加強以教學實踐、專業實習為主要內容的實踐教學,把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鞏固理論教學成果的重要環節,使大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過程,儘可能地使實踐內容結合本專業特點和方向,幫助學生了解行業現狀,激發大學生不斷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找準理論知識和實踐的契合點,以便在未來的工作中儘快地適應工作崗位和滿足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2.3總結經驗,交流成果
社會實踐科學有效地銜接了教學、科研、就業,使“教—學”相長,教師通過實踐把收穫和經驗反饋給學校,有助於科學、合理地修訂專業的教學大綱,調整教學內容,編寫校本教材,改進教學方法、手段及評價體系。通過組建聽說、翻譯等實訓團隊,組織學生講課比賽、師資能力競賽、口語比賽等方式有利於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教師把實踐中的資訊帶到課堂上,可以充實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更加有聲有色,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同時也有利於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3.結語
指導教師在社會實踐團隊中承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社會實踐活動成功凝聚了指導教師的辛勤付出,未來應充分調動高校指導教師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使更多的中青年教師投入社會實踐的指導工作中,使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工作不斷邁向新的臺階。
有關社會實踐活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