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會計誠信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4日

  近年來,國內外資本市場會計醜聞迭起,會計誠信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焦點。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會計誠信

  摘要:會計誠信是社會經濟關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傳統“誠信”歷年的發展與延伸,它要求會計人員立足會計實踐,力行誠實守信。它包括四層含義:會計人員要以誠待人,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會計工作要實事求是,不弄虛作假;資料要真實,計算要正確;嚴密保守因工作關係獲取的機密。

  關鍵詞:會計誠信;出現的問題;危害

  會計資訊是會計工作的最終產品,目前已日益成為一種準“公共產品”,其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社會資源的配置與利用效率,這就要求會計資訊要做到真實與公允。然而,現階段會計資訊質量普遍不高,會計資訊失真已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財政部1999年抽查100家國有企業會計報表時,有81家虛列資產37.61億元,89家虛列利潤27.47億元;而2000年在會計資訊質量抽查中,在被抽查的159家企業中,資產不實的147家,虛增資產18.48億元,虛減資產24.75億元;利潤不實157家,虛增利潤14.72億元,虛減利潤19.43億元。可見,會計造假愈演愈烈,會計誠信基礎已經動搖。

  一、現階段會計誠信造成的會計資訊失真表現

  一會計工作秩序混亂,會計基礎不規範。主要表現為會計核算不按照規範操作程式進行,混崗、無證上崗在一些單位存在;無視國家財經法規,沒有嚴格按財務制度對經營活動進行核算、監督,聽憑單位領導指揮。

  二會計資訊失真嚴重,會計核算不真實、不完整。

  主要表現為截留隱瞞收入,亂擠亂攤成本、費用,使用虛假髮票,編造和提供虛假財務報表,私設小金庫等,嚴重造成會計核算不真實、不完整,會計資訊失真普遍嚴重。會計政策為企業提供越來越寬的選擇範圍,製造者總是在規定的範圍內選擇有利於自身績效或其他會計目的的會計政策,如美國的安然公司就是利用“特別目的實體”SPE符合條件可以不納入合併會計報表的會計政策,將本應納入合併會計報表的三個SPE排除在合併報表範圍外,導致1997年到2000年期間高估4.99億美元的利潤,低估數億美元的負債,給投資者提供虛假會計資訊。

  三利用現行會計法規不配套、不完善,對會計資訊進行操縱調整,以達到偷漏國家稅收,獲取不義“經濟利益”。

  主要表現為利用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會計差錯更正和關聯交易價格等規定,對不同時期會計財務資訊進行處理,偷漏稅較為普遍,利潤波動人為操縱,製造虛假業績。現代財務會計是以權責發生製為確認基礎,從而產生了大量應計、預提和待攤專案,會計資訊製造者就可以通過操縱應計專案的確認時間來製造虛假業績,如提前確認收入、推遲確認費用;而穩健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運用是建立在會計人員職業判斷基礎上的,存在較強的主觀隨意性,會計資訊製造者很容易藉此高估費用和損失、低估收入和利得來操縱利潤;另外,重要性原則、實質重於形式原則都為製造虛假會計資訊提供了想象的空間。

  四會計人員職業道德低下,任意弄虛作假。主要表現為有些會計人員墨守成規,不求上進,缺乏鑽研業務,缺乏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工作中存在較強主觀隨意性,不嚴格按制度處理經濟業務,極容易造成會計資訊失真。

  會計工作內容需要憑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來進行,這為會計人員製造虛假會計資訊提供了職務上的方便。會計核算工作就其內容而言,雖然具有客觀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脫離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在日趨複雜的經濟活動中,會計核算方法、會計核算程式的選擇及財產價值的評估等,都需要會計人員客觀、公正的主觀判斷。如果會計人員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擾,其主觀判斷就會失去客觀和公正,這就為會計人員製造虛假會計資訊提供了職務上的便利。

  五會計監管體系不完善、不完備。

  主要表現為財政監督、審計監督、稅務監督等監督標準各不統一,各自為政,不能有機結合,不能從整體上有效地發揮監督作用,而且處罰力度不大,使得違反會計法規的成本低廉且能給違法者帶來超過成本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造假的氣焰。我國對公司造假的處罰力度輕,執法不嚴,也是我國會計造假氾濫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我國對檢查出來的會計造假往往是“重經濟處罰,輕行政、法律處罰;重對單位處罰,輕對個人處罰;重內部處理,輕外部公開處理”,減弱了法律的效力。因為經濟處罰是需要由造假公司的權益來承擔,即用本應屬於股東的利益來償還股東的損失,由投資者來為公司的造假行為承擔責任,從而轉嫁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責任人應負的責任,極少影響到單位負責人及會計人員的利益。正是由於會計造假的預期收益明顯大於預期成本,不造假的機會成本過於高昂,才會不斷上演公司會計造假的鬧劇。

  二、可採用的控制方法

  一加強會計人員誠信教育。要組織會計人員有關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經常學習法律法規和制度,形成依法辦事,自覺遵守的習慣。在處理各項經濟業務時知法守法,把守關口,確保會計資訊真實完整。

  二健全和完善會計管理制度。

  會計管理制度要做到具體規範,盡力縮小會計可選擇的範圍,對未來會計環境的變化做超前分析,科學預測,使會計管理制度具有較好的超前性、穩定性和持續性。

  三加快會計準則的研究和制定,減少會計虛假資訊的施展空間。

  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壓縮財務報告粉飾的空間,可以從適當增加財務報表附註、鼓勵企業披露非財務資訊、進一步完善與嚴格規範關聯交易的披露、加強對現金流量資訊的呈報和考核幾方面入手。加快制定和出臺新的具體會計準則,針對我國特別是上市公司容易出現問題的準則加以規範。考慮儘可能縮小會計政策的選擇空間,對會計政策的選擇方面的規範更加具體。

  四加強對單位領導、會計人員誠信教育,提高會計隊伍整體素質。

  會計誠信教育重點放在職業道德、會計理論、政策法規、業務知識和技能訓練等內容上,熟悉掌握會計法律和財會知識,這是單位領導和會計人員的基本要求,能夠自覺守法、守規,依法辦事。目前,利用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制度來強化會計人員誠信教育,是一種快速可行的辦法,建議擴大教育範圍,單位主要領導也應參加會計誠信教育,以推進會計誠信化建設。

  五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大懲處力度。

  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現行法律法規中一些責任和處罰不明確條款加以修改,增加對現實中出現而法律法規中沒有明確的規定,要加強監督部門執法檢查建設,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加大懲處力度,嚴格財經紀律,要加大對造假者處罰力度,使得造假者付出的代價遠遠大於其所得收益,才能有效地制止造假者肆意違反財經法規行為。

  六培育良好的會計誠信環境。

  要更好地建設會計誠信,必須努力創造良好的會計誠信氛圍,培育會計誠信環境:1單位內部要建立科學、合理、高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形成分工科學,職責明確,既能相互協作又能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機制,這是治理會計失信的一個重要途徑;2重視輿論作用,大力宣揚先進會計人員事蹟,充分發揮會計誠信示範作用,努力引導會計人員向先進人物學習、看齊,對失信嚴重的會計人員,進行適度曝光;3建立會計行業自律性組織。這是借鑑國外成功的經驗,是聯絡單位會計與政府之間的橋樑和紐帶,在市場經濟下能起到有些政府部門不能起到作用,行紀行規能約束某些單位會計不誠信行為,具有協助財政部門做好管理會計人員的職能。

  篇2

  會計誠信建設探討

  [摘 要] 筆者通過多年的實踐經驗,深入淺出的分析了會計誠信缺失原因,並對解決誠信問題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關鍵詞]會計誠信 造假 內部控制 外部監督

  隨著經濟的發展,關注或需要了解會計資訊的人或組織越來越多,而隨著經濟活動量的增加及經濟活動的複雜性加大,投資者、債權人、職工、政府及其他有關人員的決策主要根據會計資訊作出,因此會計資訊的質量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會計資訊真實是正確決策的最基本前提,為此,有關法律法規都作出具體的要求,然而近年來會計造假屢禁不止,虛假的資訊使投資者、債權人、政府等各方遭受巨大損失,且成愈演愈烈之勢,嚴重擾亂了正常的經濟秩序。前朱容基曾不止一次強調會計人員要“誠信為本,不做假帳”,美國“安然事件”的爆發讓人們對會計誠信的重視程度空前提高,國內和國際都對此作出積極反映。為此,財政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都把誠信建設列為今年的工作重點。那麼究竟為什麼全國上下乃至全世界都這麼重視會計誠信?怎樣去加強誠信建設解決誠信危機呢?下面就有關問題進行分析探討。

  一、會計造假屢禁不止為哪般?

  近年來,會計醜聞已屢見不鮮,那麼,有關單位和個人為什麼要造假呢?當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利益驅動”,如果對自身有害他們肯定是不會去犯傻的。總的來講,主要有以下幾種目的:

  1.會計造假能夠偷逃稅款

  目前,我國國民納稅意識普遍不高,企業稅負較重,由於徵管力量的薄弱,使得企業有機可乘。通過隱匿收入,虛列支出等手段達到偷逃稅款的目的。甚至,為達目的而去拉攏腐蝕稅務幹部。

  2.矇騙投資者

  目前,我國證券市場以融資為主導,股票發行額度是十分稀缺資源,這就使得企業為圈錢不惜一切代價包裝財務報表。由於證券監管機構的薄弱和社會中介機構執業不規範,使得造價者有機可乘。針對上市公司而言,為避免被ST或PT而對會計報表進行粉飾造假最具典型性。

  3.滿足個人之私慾

  經濟發展了,而相關的制約機制跟不上,使得部分政治覺悟不高之士有機可乘。為達一己之私慾,中飽私囊,企業通常採取隱匿收入、虛列支出、偽造發票等方式將資金納入小金庫或個人腰包,行政事業單位則主要通過隱匿收入、改變資金用途或用假髮票套現等。再就是以“以大局為重”、“社會穩定”等口號為幌子,為自己升遷和前途而進行行政干預作假,為一己之利不惜犧牲他人利益。

  二、會計造假惡果重

  會計造假使得造假者獲得了利益,相對應就有受損的一方,更嚴重的是干擾了正常的經濟秩序,總的說來主要有如下負面作用:

  1.偷逃稅款和中飽私囊行為引起國家可控財力減少,削弱了國家巨集觀調控能力,不能更好的為經濟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環境。

  2.矇騙投資者的造假行為是短期行為,早晚會暴露,結果使大量投資者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並起連鎖反應使相關方受損,嚴重影響了經濟的正常執行。這種現象已經引起了決策層的高度重視,並已經採取相關措施。

  3.虛假的會計資訊會導致決策部門作出錯誤的決策。會計資訊真實是作出正確決策的基本前提,資訊的虛假必然影響決策的精確和正確性。勢必會使決策的影響者利益受損,當然包括虛假資訊的提供者。比如,我國所得稅率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以前相當多的單位隱匿了收入,隱瞞了應納稅所得額,導致決策稅率過高,使所有企業都增加了負擔。

  4.會計資訊的虛假氾濫,使得會計誠信度下降,人們對會計資訊質量提出質疑,在以會計資訊作為主要的的決策資料的同時,不得不取得其他的相關資料和資訊,既增加了決策成本又延長了決策時間。對資訊提供方來講則會喪失許多合作與成功的機會。出現“雙不贏”的局面。

  三、加強會計誠信建設是解決問題的良方

  經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會計造假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經濟的正常執行,規範會計行為,遏制造假,提高會計資訊質量已經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加強會計誠信建設顯得迫在眉睫。誠信建設是一個涉及面廣,十分複雜的工作,搞好誠信建設應該做好多方面的工作。總的來講,主要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加快機構改革步伐,增強政府誠信度,提高政府辦事效率,為會計誠信建設創造良好的大環境是加強會計誠信建設的前提。

  會計誠信度低與目前體制不無關係,政府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和漏洞使會計造假行為有機可乘。例如,事實證明監管與稅收徵管的不力,是國家稅款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想會計誠信建設有突破性進展,則必須首先把政府自身建設搞好。事實上並非我們的人力不足,我們的管理人員與總人口的比例遠遠高於大多數國家,而我們的辦事效率卻遠遠低於他們,當然這與人員素質有相當大的關係,但更重要的是體制的原因,這一點黨和國家各級政府都已經認識到,並進行了積極的改革。

  2.加強誠信宣傳,讓當事人瞭解問題的嚴肅性和自己的責任。

  誠信建設應該做好相關的宣傳工作,通過宣傳,讓更多的人瞭解和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增強對誠信工作重視程度,認識到對問題的嚴肅性與自身的責任並主動改進工作中的不足。為此應採取各種方式做好誠信建設宣傳。

  3.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加強外部監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會計造假之所以氾濫與內部制度不完善和外部監督不到位有直接的聯絡。目前,內部控制制度還不很完善,並且在執行中失效現象十分嚴重,尤其在行政事業單位更為突出。任何事情都要按領導意思去做,財務監督根本談不上。因此,首先應該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並保證有效實施。為此,內部會計控制規範---基本規範、貨幣資金、採購與付款、銷售與收款相繼出臺,新的規範將陸續出臺,制度有了,相比而言,督促制度的有效實施更加重要。自然就聯絡到外部監督。

  最主要的外部會計監督有社會中介監督即註冊會計師審計和財政監督。目前來講,這兩種監督都沒有起到應該起到的作用,或者說其職能沒能充分發揮。當然,這是由更深層次的原因造成的,為此,應在這兩方面進行加強。

  中介監督是主要針對企業的一種主要外部監督方式,其出具的審計報告的使用者數量多,影響力大,原則上要求其必須“客觀、公正”,然而,大量的事實證明中介機構並沒做到這一點,為此必須加強對社會中介的監管,使其規範執業,真正讓註冊會計師成為“不吃皇糧的經濟警察”。為此,對會計師事務所和註冊會計師的管理機制已經由注協主管轉為財政監管為主,其目的就是向國際接軌,加強對中介的監管。下步的工作方向是加強監管,加大處罰力度,進行該行業的治理,使其對報表使用者負責,真正起到外部監督作用。為此,應該加強執法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毫不姑息遷就,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另一種主要的外部監督是財政監督。監督的方式主要是執法檢查,應該以制度的方式確定下來,作為經常性工作,對監督物件起到督促作用。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不能姑息遷就或為了所謂的“社會安定”、“顧大局”等目前利益甚至個人利益而放棄原則,置法律於不顧,最終使法律法規對造假者沒有多大的威懾力,併成為一種普遍心理,內部控制在這時候更容易失效,出現誠信危機不足為奇。因此加強監督並加大處罰力度改變人們的這種心理尤為重要。

會計資訊化的產生與發展
基建會計方面畢業論文參考例文
相關知識
國際會計誠信論文
國際會計畢業論文
會計誠信論文參考文獻
關於會計誠信論文
會計誠信論文致謝
會計誠信論文摘要
會計誠信論文引言
會計誠信論文範文免費
淺談會計誠信論文
有關會計誠信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