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與審計的論文
企業要想健康平穩快速的發展,就必須要通過對會計審計和會計監督的運用,使企業內部經濟環境變得更加的安全,更加的穩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QQQ,供大家參考。
QQQ範文一:公允價值會計審計理念研究
一、研究背景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隆重舉行了新會計審計準則體系釋出會。2007年1月1日實施。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在釋出會上表示,這是我國會計審計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標誌著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與國際慣例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和註冊會計師審計準則體系正式建立。筆者認為,它更標誌著我國終於走上了一條符合“市場經濟越發展,公允價值會計越重要”這一會計歷史發展規律的“基於價值和現值的公允價值會計”不歸路。[1,2]我國的新準則研製工作也得到了國際認可。2005年11月初舉行的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會計準則趨同會議”上達成的共識之一認為:“IASB希望中國對完善國際會計準則提供幫助。IASB認為,中國會計準則體系建設中的基本原則和一些特別規定具有代表性,值得國際會計準則借鑑和吸收,並希望在關聯方交易的披露、公允價值計量問題以及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併等三個方面得到中國的幫助。”“2006年的春天註定要成為中國會計界的一個重要記憶”、“梳妝一新、薄施粉黛的‘準則姑娘’來了,明媚的春光便是她的金邊衣裳”、“這是我國的第二次會計革命”、“以公允價值含其難點現值為最大亮點”、“公允價值的春天來到了”[3,4]……一時間,好評如潮。2006年下半年,隨著準則應用指南征求意見稿及其正式稿的釋出,全國會計審計理論和實務界都迎來了學習培訓高潮。然而,一切真如許多人所盛讚的那樣完美無瑕了嗎,以致“世界各國將向中國學習”劉玉廷,2006?①筆者認為,我國新頒佈的會計審計準則體系包括準則本身及其應用指南總的方向是非常正確的,但該體系中隱含的一些重大缺陷和錯誤觀念卻不容忽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問題日益突出,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限於篇幅,本文主在提出這其中的若干而非全部問題,而對這些問題的更深入展開的研究筆者將另行撰文。
二、公允價值概念:一個最基礎、最複雜、最重大和最迫切的會計理論與實踐問題
會計的核心是計量,計量的關鍵是計量屬性,而公允價值可以說是最複雜、最先進、應用面最廣而研究最不深入的複合計量屬性。在公允價值含其難點現值被我國萬眾矚目、炙手可熱的同時,我們卻不得不清醒地認識到如下一個近乎殘酷卻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我國目前會計審計準則體系中大量採用現值和公允價值、與國際準則趨同,主要是迫於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多重高壓,而並非政界、學界、實務界真正從會計發展規律上理解和掌握了紛繁複雜的現值技術和公允價值會計理論方法精髓。[5]這大概正是在2006年7月舉行的中國會計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上,公允價值會計問題已被宣佈為未來兩年中國會計學會重大科研課題、並將由中國會計學會召開全國性專題研討會的大背景和根本原因。在這些紛繁複雜的技術、理論與方法中,“公允價值”概念本身無疑是一個最基本和突出的問題,是認識和解決一切公允價值會計審計問題的根本,更是一個國內外至今都沒有完全解決、常變常新的重大會計基本理論和實務難題。從邏輯學角度講,概念明確的程度取決於概念內涵和外延明確的程度。內涵指概念所反映事物的特有屬性,它通過下定義來闡述;外延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的事物,它通過做劃分來列明。然而,目前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公允價值概念包括其內涵和外延都是相當令人困惑甚至是混亂的。財政部2006《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四十二條將公允價值與其他四種會計計量屬性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和現值簡單並列,而對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無任何解釋的做法就嚴重誤導了公允價值的外延,已引起國內不少人質疑。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多少人真正認識到我國目前的公允價值定義的重大侷限性。以下通過國內外公允價值定義的演變簡史來認識這個問題。1995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交易的雙方在自願的基礎上進行資產交換或負債結算的金額”。1998~2006年,我國有關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定義基本上均為:“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願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6]可見,我國有關公允價值的定義相當於國際上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的水平。2000年,IASC金融工具聯合工作組認為,公允價值是“在計量日,由正常的商業考慮推動的,按照公平交易出售一項資產應收到的或解除一項負債時企業應付出的價格的估計”。在考察近十年來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有關公允價值定義的演變時,我們必須注意自2004年6月以來,其四易其定義、且變化速度之快、內容變化之大令人吃驚的事實。②我們還會注意到,在以下FASB新近的四個定義中,包含了不少我們不熟悉甚至完全陌生、但在我們的深入研究和實際運用中卻一定會面對、遲早要接受的種種新概念和新問題,它們理論涵義深刻、實踐意義巨大。正如筆者2004在拙著《公允價值:國際會計前沿問題研究》第三章“公允價值概念”開頭就曾指出的,“公允價值概念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複雜且重要的問題。”“多年來,國內外會計組織在有關會計準則中對公允價值概念都給出了一些大同小異的定義,但往往沒有做更多的分析和說明,沒有闡明涵義相當豐富的公允價值概念,這大大地影響了公允價值會計理論、準則和實務的發展。因此,有必要認真研究一下。”[1]換言之,我國目前的公允價值定義是非常簡單和落後的,應予拋棄。FASB認為,公允價值是指———“自願的雙方在當前交易而不是被迫或清算銷售中據以購買或承擔或銷售或清償資產或負債的金額。”FASB,1996“自願的市場參與者在當前交易而非強制或清算交易中據以購買或承擔或銷售或清償資產或負債的金額。”FASB,1998“資產或負債在熟悉情況、沒有關聯的自願參與者之間的當前交易中進行交換的價格。”FASB,FVM,2004年6月[7]“在資產或負債的參考市場上,市場參與者於當前交易中從資產中收到或因負債的轉讓而支付的價格。”FASB,FVM,2005年10月。[7]其中,參考市場referencemarket是個體進行資產或負債交易的最有利市場。最有利市場themostadvantageousmarket是指這樣的市場:報告個體銷售或處置資產或轉讓負債的價格能最大化從資產中收到的金額或最小化因轉讓負債而支付的金額。FASB特別強調,作為一個總的原則,參考市場原則可以被廣泛運用。由於不同個體在不同市場中從事不同的商業活動,因此其參考市場從而市場參與者也會因該個體商業活動及其所交易市場中的資產或負債的計價單元的不同而不同。考慮到這些差異,參考市場應當從個體角度來考慮。所以說,參考市場是個體進行資產或負債交易的最有利市場。“在計量日市場參與者之間的交易中,從資產中收到或因負債的轉讓而付出的價格。”FASB,FVM,2006年3月[8]這裡的公允價值計量假定,資產或負債的主市場中市場參與者之間的交易是有序的下面將解釋有序交易。主市場principalmar-ket是指報告個體將銷售或處置資產或轉讓負債的市場,在該市場中,資產或負債的活動數量最大,同時活動水平最高。例如,在股票市場中,某隻股票的交易量最大且交易價格最高,則這樣的股票市場就是該股票的主市場。由於主市場是資產或負債具有交易優勢的市場,因此,可以合理假定主市場將代表資產或負債的最有利市場。“在計量日市場參與者之間的有序交易中,銷售資產所收到的或轉讓負債所付出的價格。”FASB,FVM,2006年9月[8]何謂有序交易orderlytrans-action?通俗地說,若從計量日之前一段時間起到計量日後的一段期間內,某些資產或負債的交易總會發生、且所發生的市場的環境沒有什麼變化,則這樣的交易就是有序交易。
三、《企業會計準則2006》的重大系統性缺陷:缺乏單獨的《企業會計準則第××號———公允價值計量》
隨著2006年的即將結束和2007年1月1日準則正式施行日的臨近,我國會計審計理論與實務界已日益意識到,我們正處於一個十分窘迫的境地:在對公允價值既不知其所以然為什麼說“市場經濟越發展,公允價值會計越重要”是會計歷史發展規律、是國際潮流、我國幾經波折非搞不可?它的理論淵源和理論基礎究竟是什麼?……、又不知其然如何確定公允價值?會計師和註冊會計師如何保證其計量和披露的可靠性?……的情況下,我們就必須付諸實施了。根據我們的認真分析和初步統計,我國現行由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組成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有35項、約佔90%的會計準則直接或間接地運用了公允價值和/或現值計量,許多準則都對公允價值和現值的計量及披露做了規範。表2簡要列示了我國會計準則中有關公允價值和現值計量和披露規定的情況、以及各種情況的分佈或比例情況。表2表明,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運用公允價值和現值的比例非常高,公允價值和現值的確為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的最大亮點。筆者認為,總的來說,除了上述公允價值概念內涵和外延方面的缺陷外,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目前最引人注目的焦點問題是:許多具體會計準則都運用了公允價值,但有關公允價值計量與披露的規定和闡述分散於各項具體會計準則及其應用指南中,很不詳盡和統一,無法有效地指導實踐。④究其原因,一是由於近年來我國對公允價值的研究和運用不多,人們對它的認識有限;二是由於我國《企業會計準則2006》的體系主要是參照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2005年以前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s體系構建的,由於IFRSs體系缺乏單獨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因此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中也缺乏單獨的《企業會計準則第××號———公允價值計量》及其應用指南。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的財務會計準則體系過去也曾存在過類似的情況,但經過三年多的深入研究,現已解決了這一問題。在其剛剛於2006年9月15日正式釋出的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57號SFASNo.157《公允價值計量》FairValueMeasurements中,FASB對釋出該準則的原因做了如下對我國目前也完全適用的說明:“在本準則之前,公認會計原則中已有公允價值的不同定義以及應用這些定義的有限指南。而且,這些指南分散於需要公允價值計量的諸多會計公告中。指南之間的差異導致了不一致,這些不一致性又增加了公認會計原則的複雜性。FASB決定在本準則中考慮這些問題。”該準則主要解決三個大問題:公允價值的定義、用於計量公允價值的方法以及有關公允價值計量的擴充套件披露。IASB也正即將解決這一問題。DavidTweedie在2005年的《IASB主席報告》中早已指出:“IFRSs在很多情況下都要求使用公允價值。但是,關於公允價值計量的指南卻分散於各個準則之中。這種統一和一致的指南的缺乏,已經導致了公允價值計量上的不一致。2005年9月,IASB在其日程表上增加了公允價值計量專案,目的是開發一個單獨的準則,為個體以公允價值計量其資產和負債提供指南。……鑑於實務中遇到的如何獲得公允價值的諸多問題,IASB認為亟需出臺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為了加速IASB該專案的程序,IASB已決定,它準備在2006年將FASB釋出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作為其單獨的IFRS《公允價值計量》的徵求意見稿後改為“討論稿”和“初步觀點”,以儘快解決這一十分重要的問題。同時IASB和FASB還正在有關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聯合專案中,繼續深入地研究公允價值計量及其對概念框架的影響問題。所以不難看出,我國也應像FASB和IASB一樣,儘快補充單獨的《企業會計準則第XX號———公允價值計量》及其應用指南,以更好實現制定我國新會計審計準則體系的總體目標。
四、公允價值會計的理論意義和歷史地位
公允價值之所以風靡21世紀的全球會計和其他經濟管理領域,源於其理論上相對於歷史成本的顯著的優越性;公允價值會計是基於價值和現值,面向現在、未來、市場、風險和不確定性,具有“真實和公允”本質特徵的會計模式;公允價值會計是財務會計領域的模式性和正規化性革命,是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價值、現值和公允價值之間有著深厚的淵源關係。價值是經濟學的精髓,價值增值是管理學的永恆追求,儘管提供與經濟決策既相關又可靠的價值計量始終是一個難題,但以計量為核心和天職、既從屬於應用經濟學又從屬於管理學的會計學對此義不容辭,否則會計沒有存在的必要。但長期以來,因會計計量理論方法的落後,世界會計模式長期為面向過去、基於成本計量的歷史成本會計模式。20世紀90年代以來,基於價值和現值理念、具有“真實和公允”本質特徵的公允價值會計風靡世紀之交,因其能提供更多面向現在、未來、市場、風險和不確定性的資訊,被譽為“面向21世紀的計量模式”和“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10]根據著名經濟學家和會計學家坎寧1929的名著《會計中的經濟學》中對於價值計量方法的獨創性論述⑥和筆者的分析論證,可以說,公允價值是價值的直接計量即現值和間接計量歷史或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和短期可變現淨值的總稱;公允價值會計代表財務會計未來發展方向,標誌著會計正從成本計量走向價值計量;現值的可靠計量往往是價值和公允價值可靠計量的關鍵和難點。具體來說,一方面,由於在任何國家,活躍市場並不時時處處存在,因此現值計量在總體上成為不可迴避的問題;另一方面,由於現值相對更難計量,所以純粹的現值會計模式難以存在,而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和短期的可變現淨值這時折現的影響不重要可以是現值的良好替代,因此首選它們,僅當不存在同樣或類似資產或負債的活躍市場上的市價時才用現值。筆者認為,這些可替代現值的計量屬性及現值本身就統稱為“公允價值”。這也就論證解決了公允價值概念的外延問題,同時也證明了我國現行基本準則中有關闡述的錯誤。總之,公允價值是經濟學中價值概念的會計表達、是對能反映會計要素本質特徵的現值概念的體現;公允價值會計計量就是基於價值和現值的會計計量。[1]筆者2004的這個觀點深刻揭示了公允價值與價值和現值的關係,對於我們理解公允價值會計中的許多問題都非常關鍵。在理解這一關係中,我們始終不要忘記:現值是最能反映各會計要素的本質特徵,它是會計計量的最高目標,其他各計量屬性不過是現值在一定條件下的替代;即使公允價值概念本身,其產生也並不是全新的概念,它只是一個為運用現值計量屬性而需“動用”的眾多替代性計量屬性的總稱而已!它是現行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最初演繹邏輯的體現,是促使會計學資產按其取得時所費的歷史成本計價、會計學收益按實現原則和配比原則計算的收入減費用之差⑦向經濟學資產按未來經濟利益即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計價和經濟學收益某期間淨資產現值的變動迴歸的基礎。所以,現值在當今會計環境中越來越重要;不能離開現值的重要性來談公允價值的產生,運用公允價值的目的是為了體現現值而非相反;而如上所述,現值是價值的直接計量,所以運用公允價值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計量價值。公允價值在全球的普及標誌著會計理論已經走上了實現財務會計“價值計量”夢想的不歸路。我們曾用時間和實踐證明了一條真理:“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現在,時間和實踐將繼續證明:市場經濟越發展,基於價值和現值、面向現在、未來、市場、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公允價值會計越重要。[1,2]
五、公允價值審計:任重道遠、風險近期高遠期低
一《中國註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322號———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審計》及其應用指南的侷限性:其內容受制於存在重大缺陷的《企業會計準則2006》及其應用指南由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擬訂、財政部發布的《中國註冊會計師執業準則2006》主要是參照國際審計與鑑證理事會IAASB的《國際審計準則》體系制定的。由於IAASB已於2002年7月釋出了《國際審計準則第545號———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審計》,所以我國在缺乏單獨的《企業會計準則第××號———公允價值計量》的情況下,居然“超前性地”擁有了“先進的”《中國註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322號———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審計》以下簡稱“第1322號審計準則”。但由於第1322號審計準則及其應用指南與《企業會計準則2006》及其應用指南幾乎同步研製、同步釋出、特別是要求其內容不得違背有關會計準則及其指南的規定,因此,《企業會計準則2006》及其應用指南中存在的許多缺陷也直接導致第1322號審計準則及其應用指南的內容存在侷限性。[9]作為財政部和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特邀的第1322號審計準則應用指南的撰寫者,筆者曾於2006年7月初在北京國家會計學院由中注協舉辦的審計準則研討班上做了演講,用語言、圖片和文字闡釋了國際上最新的公允價值會計和審計的理論方法,但非常遺憾的是,對審計準則指南本身的限制要求與會計準則在內容和時間上都要亦步亦趨使這些最重要和精彩的內容往往超越了我國會計準則的現有規定很多都不能被完全體現於第1322號審計準則的應用指南中,這大大削弱了該準則及其指南的作用。於是,下述擔憂不無道理:在《企業會計準則2006》連公允價值概念都沒有闡述明確、其計量和披露規範非常簡單分散、相關的公允價值審計準則又不許越雷池半步的情況下,中國註冊會計師如何能有效地進行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審計?!在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兩道關會計關和審計關都沒有被把好的情況下,誰能保證中國新會計審計準則體系的最大亮點不會倏忽即逝?!誰能保證在中國會計的“第二次革命”大打折扣後、不會又一次把一切問題歸咎於所謂的“公允價值”?![5]
二公允價值審計與審計風險的關係
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審計帶給我國註冊會計師的究竟是好訊息還是壞訊息?與以前相比,註冊會計師面臨的審計風險總的來說是會增大還是減小?這是許多註冊會計師十分關注的問題。要回答這一問題,需要從公允價值會計的複雜性、公允價值會計理論上的優越性和公允價值會計審計方法研究上的不斷突破以及註冊會計師的執業能力等方面來綜合分析。如上所述,公允價值會計理論、方法和應用中涉及許多複雜問題,這些複雜問題直接導致公允價值在國內外的普及之路都並非坦途。這些複雜問題如:公允價值概念本身疑雲重重、以致其定義在國際上至今仍常變常新;公允價值計量方法有時非常簡單,但有時又相當複雜,尤其是當市價不存在、需用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等計量技術或估值模型估計公允價值時。這時,因涉及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容易引起和誘發被審計單位或第三方的錯誤和舞弊,導致財務報表的錯報,因此,公允價值計量的難度和可靠性一直深受關注並引起爭議;應用過程中人的觀念、行為、準則本身的質量等都會影響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等等。這些複雜性陡然加大了註冊會計師的執業成本和審計風險包括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初次應用新頒佈的會計準則或相關會計制度時更是如此,這些必須引起註冊會計師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應對。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所存在的上述系統性缺陷在影響被審計單位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資訊質量的同時,也會給註冊會計師的公允價值審計帶來困惑。當註冊會計師按照第1322號審計準則第十條的規定,評價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中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是否符合適用的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時,評價標準本身若不明確和統一,就會影響註冊會計師評價的正確性;當註冊會計師按照該準則第四十二條和第四十三條的規定,對公允價值進行獨立估值時,更需要明晰統一的參考指導。顯然,我國相關會計審計準則的完善之路任重而道遠。然而,對於公允價值審計與審計風險的關係的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公允價值會計自身理論上的先進性和公允價值會計審計方法研究上的不斷突破,是其迅速普及和不可逆轉的根本原因,它們將從根本上減小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風險———這是因為,基於價值和現值,面向現在、未來、市場、風險和不確定性,具有“真實與公允”本質特徵的公允價值會計資訊較之歷史成本會計下的資訊更具相關性和反映真實性,從而更有利於維護公眾利益,而這也正是註冊會計師行業所應該追求的立身之本。公允價值會計資訊在最大程度上有利於實現現代審計目標之一對財務報表的公允性發表意見,符合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理念,也有利於消除長期以來審計界和司法界之間在“公允表達”理解上存在的重大分歧。實證會計理論中的計量觀也認為,審計失敗風險部分來自由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所認可的會計計量和披露的制度性失真而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分別受制於會計理論和審計理論;變革落後的會計理論和會計準則,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審計人員免於“捱打”,從而減小審計風險。換言之,公允價值會計模式下的會計理論、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相對比較先進,只要被審計單位按照適用的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就有可能從根本上大大降低註冊會計師審計失敗和法律敗訴的風險。而在歷史成本會計模式下,這一點卻越來越難以實現,因為歷史成本會計不符合會計環境的巨大變化,所提供的資訊越來越失去相關性和經濟真實性不只是以原始憑證表示的會計真實性。總之,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審計是當代註冊會計師應當以職業懷疑態度、不得不認真學習和謹慎從事的一項問題複雜、風險可能很大的鑑證業務。至於公允價值對審計風險的影響到底如何,取決於註冊會計師對上述若干方面問題的認識和把握能力。筆者相信,隨著有關各方對公允價值概念及其計量過程瞭解的深入,以及我國有關準則的完善,相關審計風險最終將會減少。
QQQ範文二:企業會計審計問題分析
一、目前企業會計審計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內部審計職業管理體制不合理,企業內部審計目標與企業目標有差距
內部審計是以幫助企業高階管理層和董事會成員成功地履行各自職責為目的的、是企業自我約束的自律行為。基於我國建立內部審計制度的目的,內部審計職業管理體制實行“雙軌制”,造成內部審計的地位界定不清。一方面內部審計作為國家監督企業經營管理狀況的工具,監督企業最高管理層的管理決策行為,以防止其損害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要為最高管理層服務,起到參謀,助手作用,這種“雙向性服務”使得內部審計目標與企業目標相關無幾,有可能導致最高管理層不重視內部審計工作,而國家審計機關又鞭長莫及,同時也使內部審計人員無所適從處於尷尬的境地。
二企業內部審計的相對獨立性難以得到保證,內部審計在企業組織中的地位較低
內部審計本身不同於外部審計,其機構組成人員均是來自企業組織內部,內部審計機構本身也是企業整體中的一個部分,內部審計人員的切身利益與企業休慼相關。按規定企業內部審計是在本企業主要負責人的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的,為企業中的一個職能部門,其人員配置、職務升遷、工作地位等都由本企業領導決定,導致內部審計在組織、工作、經濟等方面都不獨立。有的企業將內部審計設於總會計師的領導之下,或是財務和審計合二為一,或是應付完上面的檢查就撤消,審計組織的獨立性得不到合理的保證。內部審計在某種意義上對本企業領導來說是形同虛設。再從監督和作用看,有權力者監督無權力者最為有效,上級監督下級效果也是顯著的;而同級之間的監督,因權力相當、互相制約、互相抗衡,效果會大打折扣;而下級監督上級,可能是正面效力無幾,負面效應隨之而來。
三企業內部審計機構人員配備單一化,審計機構的設定方式簡單
企業內部審計組織中的工作人員都是會計出身,他們中有正規學歷並經過相應工作實踐的人很少,大多數是在舊的財會制度下通過多年的會計工作實踐,通過職稱崗位培訓出來的。他們具有會計的實踐經驗,對加工對外會計報表的工作駕輕就熟,但是對企業自身很需要運用的管理會計以及控制理論與實踐、風險管理、經濟預警等方面,還是顯得不夠,其知識結構與企業發展的需要相距甚遠。企業在審計機構的設定上忽視其獨立性、專職性、有效性和權威性等一般原則,對企業自身的特點及控制管理上的實際需要考慮粗略,缺乏對不同專業人才的合理搭配,簡單地發個檔案,組成一個審計處或審計科,內部審計機構就算建立了,企業內部審計機構的設定較為隨意。許多企業內部審計機構設了又並,並了又設,審計人員很不穩定。
四審計觀念、審計方式落後,硬體、軟體投入嚴重不足
在越來越多的企業步入會計電算化的今天,計算機技術和資訊科技的深入發展及其在企業的廣泛應用,傳統意義上的會計記錄、會計臺賬、會計報表以及整個財務運作過程逐步實現無紙化,公司管理方式也因計算機資訊科技的應用而發生深刻的變革。而企業的內部審計還依然停留在經驗估計、手工操作階段,審計經費極其有限,相關資訊不通暢。審計人員的工作視線一般只是放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事後,平日主要是進行查錯防弊的財務收支審計,審計損益表等會計報表,審計範圍是過去歷史的財務記錄,檢查評價的是過去的利潤或虧損,而內部審計的重心———企業經濟效益審計幾乎沒有涉及。即使在一些企業有類似內部審計的工作,也做得過於形式化,粗略化,內部審計部門與企業其他職能部門看上去是相互獨立,沒有多少聯絡的,審計人員工作中也很少顧及企業控制管理以及其他部門的需要。
二、企業會計審計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確立內部審計在企業中的地位,要使其貼近管理控制業務的需要
要確立內部審計的地位,構建適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內部審計模式,首先,必須明確樹立現代管理觀念。因為現代企業制度的確立,對企業管理體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點是要求企業健全自我約束、自我監控機制,以適應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現實,從而有效保護所有者權益。其次,要不斷提高企業家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重塑內部審計的地位,歸根到底還要依靠高素質的企業家來實施。所以在提高對內部審計認識,明確內部審計相關問題上,必須有高素質的企業家。因為經營企業、管理企業畢竟得依靠企業家。完善管理、提高效益是經營企業的最終目標,而高效的管理必然要有內部審計。內部審計和管理控制二者之間的關係也是影響內部審計地位的一個因素,許多組織者就是不分內部審計和管理控制的職能,從而將內部審計置於一個無法發揮作用的地位,使內部審計完全喪失了自己的獨有特徵,失去了效用。
二不斷做好企業內部控制的建立與健全,為審計監督創造良好的內部條件
內部控制是企業經營管理制度的重要部門,它是為企業特定目的提供合理的保證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式的有機總體,內部控制職能包括企業管理當局用來授權與指揮企業供應、銷售、生產等經營活動的各種方式。包括核算、審查、分析各種資訊資料及報告的程式及步驟;包括對企業活動進行的綜合計劃,控制和評價而制定或設定的各種規章制度。因此,內部控制貫穿於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各個方面,只要存在企業經濟業務活動和經營管理,就需要有相應的內部控制。內部控制隨著內外環境而變化,不斷改進優化,以達到企業內部部門及企業總體提供的資料可靠,保護各項資產及記錄的安全,促進經營效率提高,鼓勵遵守既定的政策,遵守有關部門的法規等目的。因為企業實體的經營規模和範圍變得愈來愈加複雜和廣泛的候時,企業管理當局必須依靠大量的報告和分析才能有效地控制企業的經營活動,而良好的內部控制系統中包含的檢查複核,能防止人為造成的損失,並降低錯誤與舞弊發生的可能性。內部審計人員不依賴企業內部控制就很難在經費有限,時間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對眾多的內部審計物件進行審計。
三進行常規性的經營審計和經濟效益審計,定期和不定期地對部門負責人或其他相關責任人的經濟責任進行審計
有計劃地對企業進行全面的財務審計、清理核實企業資產總額,特別是對獨立經營的部門,如分公司的成本費用、收人、利潤的真實性進行審計,常在企業不同地點放置的資產的安全性、保值性和增值性,評價部門對總公司全面預算的執行情況、財務收支活動的合法性、合規性、合理性等。遇到重要的違紀違規事件,根據情節嚴重程度與否,立專案審計。對重點的經營環節和部門,如採購、銷售、運輸、庫存管理等根據企業預算標準、管理規章及市場物價行情等進行經營審計,審查經營活動的經濟性、效益性、效果性。對企業所屬分公司和獨立核算經營負責的,進行幹部任職期間的重點審計、定期審計和責任到期全面審計。將平時經營審計、責任審計與企業對部門的業績考評相聯絡,建立分類的、連續完整的審計工作檔案,並妥善保管以確保審計工作必需的保密性。充分發揮內部審計準確、具體、及時、全面的優勢,並根據具體環境的變化,創新審計操作,增強對企業經營活動、責任履行的過程控制。
四建立合理的內部審計職業管理體制,實現內部審計的職業化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成分多元化,內部審計職業管理體制也應與此相適應。可以學習民間審計,把行政型管理變為行業性自律管理,成立內部審計協會;國家機關不直接指導和監督企業內部審計業務,而應轉向對內部審計協會的指導和監督,避免內部審計的多頭管理。同時,內部審計也可以象會計師事務所那樣,要求具備一定條件,取得資格證書,並經註冊登記後方可允許執業的專門人員來進行工作,以實現內部審計的職業化,這樣無形中也提高了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和技能。
關於跟蹤審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