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探析論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是中國共產黨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必然性及其發展規律性的理論自覺和實踐信心,它的產生和形成有其特定的話語體系及其邏輯構建。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探析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探析全文如下: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概括起來就是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屬於群體自信。群體自信問題在主體、客體、狀態、內涵等諸多方面要比個體自信問題複雜的多。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狀態不是自信,也不是不自信,而是不夠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實質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
自信,顧名思義,就是相信自己或相信自己的。具體表現為對自身力量的確信,深信在某件事情上認為自己是對的。無論是誰,擁有自信,就能客觀評價自己的過去,清醒把握自己的現在,滿懷希望地期待自己的未來。擁有自信,就能既不仰視別人,也不俯視別人,而是平視別人;擁有自信,就能篤信自己的思想,篤定自己的行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中開創的嶄新的偉大事業。事業的開創首先從道路的摸索開始,然後把摸索的實踐進行概括和提煉,從中抽象出理論,再“物化為社會存在意義上的制度體系”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摸索好比“種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好比“開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好比“結果”,然後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保障下進行新一輪的道路探索、理論創新和制度完善,從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2]概括起來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就是啟迪我們中國人能夠客觀地評價我們中華民族的過去,清醒把握我們中華民族的現在,滿懷信心地期待我們中華民族的未來。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都屬於群體自信
自信通常是個體問題,指某個人能夠清醒地理智地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明確自己優勢和劣勢,既不高估也不低估自己。高估自己是自負,低估自己是自卑。任何人在自負的狀態下,往往盲目自滿,孤芳自賞,敝帚自珍,極其容易俯視別人,而在自卑的狀態下,往往妄自菲薄,自怨自艾,抑鬱寡歡,非常容易仰視別人,只有在自信的狀態下才能平視別人,個體積極進取,與人和諧相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顯然不是個體自信問題,而是一個群體自信問題。個體自信主要關注個體自信的表現,而且增強個體自信的方法也心理學、人際交往中多有論述,相對簡單。群體自信問題要比個體自信問題複雜的多。
首先,從主體的角度講,個體自信的主體是某個人,而群體自信的主體是一眾多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而言,其主體是是一個人口眾多的極其龐大的群體,是一個包含著民族、黨派、階層、地域、行業等眾多差別的複雜群體。
其次,從客體的角度來講,個體自信的客體就是某個人自己,而群體自信的客體可能是群體本身,也可能是歸屬於群體的東西,即是群體中的所有成員在共同的生活中形成或創造的便於群體更好地執行和發展的東西,如群體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制度規範等。具體說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其客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這是全體中國人或整個中華民族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共同創造的重大成果,是獨立於單箇中國人之外的。
再次,從自信的內涵來看,個體自信是指對自己的肯定性判斷。而群體自信則是群體成員對群體的發展歷史的認同、對群體的價值觀念的認可、對群體的行為規則和制度規範的遵從和捍衛、對群體發展前景的推動和期待,以及對群體發展歷史的理性反思、對發展現狀的理性審視和對發展前景的理性推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內涵就是全體中國人或整個中華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認可、堅持和捍衛。
最後,從自信的狀態來看,儘管對每個人來講,自信不自信是一種有起有伏的心境,但個體自信還是很容易判斷出來的。而群體自信的狀態則不容易把握。因為群體成員眾多,差異很大,未必所有成員對群體中共同的東西都相信表現為認可、認同、遵守、捍衛和發展等,總會有一部分成員非常相信,深信不疑,也總會有一部分成員猶疑不定,還必然會有一部分成員持懷疑甚至反對態度。這就使判斷群體自信不能以簡單的自信和不自信來一言蔽之。如果群體中成員相信的佔優勢的話,則群體自信的傾向比較明顯,而群體成員中猶疑尤其懷疑的較多,則群體不自信的傾向比較明顯。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狀態
一在群體上看,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不夠自信”。
既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屬於群體自信,那麼我們中國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否自信呢?本人曾在講課過程中,就是否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大學生做過調查,發現近三分之一的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非常相信,表現出很強的自信;近三分之一的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持懷疑甚至反對態度,表現出不自信;還有近三分之一的大學生不知道自己相信還是不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人也曾在其它人群中,做類似的調查,結果大致相同。因而概括地講,我們中國人整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狀態不能說是“自信”,也不能說是“不自信”,而應該說是“不夠自信”。
二從程度上看,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不夠清醒、不夠明確、不夠充分”。
1、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不夠清醒”,具體表現在我們當中好多民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徘徊在信與不信之間,搞不清是自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信還是不信。從縱向來看,中國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來,比以往任何時代都富強繁榮發達,我們深刻體會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給我們帶來的福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自信;但橫向來看,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各方面還顯得相對落後,而且目前又處在“矛盾凸顯期”,面臨就業壓力大、收入差距懸殊、環境汙染嚴重等諸多亟需解決而暫時不容易解決的難題,這讓我們當中好多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自信。
2、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不夠明確”,具體表現在我們當中好多民眾搞不明白信什麼。儘管學術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進行多種視角的解讀和分析,但筆者仍認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凝鍊仍然不足,而且缺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通俗闡釋。由於研究的欠缺和宣傳的薄弱,不少民眾對“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不甚瞭解,而這種不甚瞭解必然讓民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不夠明確”。
3、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不夠充分”,具體表現在我們當中好多人搞不明白憑什麼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一般來說,通常民眾無論是通過主觀感覺還是理性把握,認為好的東西,就是容易認可和信賴。可是好道路、好理論、好制度的標準是什麼呢?儘管學術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合理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正義性都展開了相應的論述,但對標準問題,尚未形成共識。只有鄧小平曾提出了關於制度好壞的三條標準,即“如果我們能夠在經濟上趕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出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並且造就出比這些國家更多更優秀的人才那才算是好的制度”[3]。可是目前還沒有達到這三條標準。那麼,普通民眾憑什麼來斷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好制度呢?由於標準的缺失,加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現實中仍有一些不盡人意的狀況,不少民眾關於“憑什麼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然存在著諸多疑問和困惑。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實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實質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民族自信是一個民族的肯定的、積極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包括對本民族發展程序及所取得成果的理性把握和進一步生存和發展能力以及光輝燦爛前景的確信。
眾所周知,一向自信的中華民族由於近代屢戰屢敗和現代化建設屢遭挫折,民族自信嚴重受挫,直到今日之後“就一直沒有真正的恢復過”[4]。鑑於此,中國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上反映出來的問題,其實根源在於“受制於決定民族自信的社會存在,中國人的民族自信一直沒有恢復強大”[5]。由於民族自信不夠強大,我們中國人在對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程序缺乏進行理性把握、對我們中華民族在發展過程中所取得的成果缺乏積極認同、對我們民族發展的光明未來缺乏篤信。儘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作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各族人民共同探索的偉大創造,是中華民族發展程序中的重大成果,是保障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但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問題上卻表現得“不夠自信”。
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實質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因此,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自信,不能僅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上做文章,必須放到中華民族的歷史程序和未來發展的大視野中去,在我國國力不斷增強的基礎上,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和“中國夢”的感召下,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從根本上改變“由於文化、心理的滯後性而導致的民族自信沒有與經濟齊頭並進”
[6]的狀況,從而來恢復中華民族民族自信,也只有在中華民族民族自信得以恢復的基礎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自信才能增強。
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現代民族精神的建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