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級下冊雷雨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有效途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就有可能促進其專理論依據。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我執教的《雷雨》,經過精心設計,課後也得到了同事的好評,但還是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現總結如下:
一、 教學主線清晰,但細節目標不夠明確。
我教學從整體入手,先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讓學生明白課文寫的是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景象,再深入到區域性,按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後的順序學習課文,讓學生通過讀書瞭解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後的不同特點,再回歸到整體總結全文,較好地把握了整體與區域性、區域性與區域性的關係,教學主線非常清晰。並且緊扣雷雨前、中、後的特點進行設問,如雷雨前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雷雨中問“這是一場怎樣的雨?”雷雨後的景象是怎樣的?這樣設問,比較符合低年級以感性思維為主的年齡特徵,有益於促使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對細節目標顯得不夠明確,如“樹上的葉子一動也不動,蟬一聲也不叫”到底要讓學生理解到什麼程度,我事先沒有考慮周到。
二、 注重挖掘文字,但語言文字訓練不夠具體。
我從低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和理解特點出發,充分挖掘課文,著重於說話能力的訓練,如最後一段中“你聽到青蛙說什麼?你還看到哪些景象?但對於理解“垂”,“掛”,“坐”過於簡略,在訓練過程中有欠紮實有序。如“蜘蛛又坐在網上了”的“坐”,從學生朗讀的效果來看,學生一直在強調“又”並未強調“坐”,說明在訓練過程中學生並未完全對“坐”的“悠閒”理解到位,訓練還有欠紮實。
三、 學習課文圖文相依,但看圖與學文順序本末倒置。
課文有兩幅圖,圖畫是供學生觀察的物件,又是理解的憑藉。教學中,我讓學生先看圖,表述圖意,再學文,用“課文是如何描述這場雨下得大,下得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是如何描寫這場雷雨的,並指導朗讀,拉近了學生觀察圖畫與作者觀察生活之間的距離,又利於理解文中的詞句。但是本文非看圖學文,因此應先學文,再借助圖加強理解,不能本末倒置。
以上是這節課的反思,希望自己能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
篇二
每次看電視臺的頒獎晚會,讓獲獎者發表講演時,他們總會一一感謝,大家都覺得那樣的話語實在太無創意,太沒勁兒了,但是一屆又一屆,大家仍然在感謝著。其實非常理解,每次的開課或者比賽,背後總有許多人在默默地支援著,雖然看者覺得無趣,但是真心想感謝許多人的。
這次上《雷雨》,得到了林校的精心指導,蘇校的細心諮詢,蔡的全程跟蹤,真的要好好感謝他們。同時,因為任七班時,都沒有正式開過課,這是第一次。開始其實有點擔心,他們的上課狀態,是否精神,是否機智,是否用心。上完課後,才知,這幫小傢伙,平時看著漫不經心,實際上,到關鍵時刻,他們非常團結,表現十分出彩。
《雷雨》這一課用精練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炎熱的夏日,驕陽如火,一場雷雨,送來一陣涼爽。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欣賞著美麗的彩虹,耳邊傳來聲聲蛙鳴,淘氣的孩子光著小腳丫,在積滿雨水的路上嬉戲。這就是夏天雷雨後的情景。雷雨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因此我通過鑽研教材,設計了認識4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象,並用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來表現雷雨前後的不同景象這兩個教學目標。我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了符合我班學生的教學方法,巧妙地運用多媒體組合課堂教學環境,創設生動、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課文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體會作者描摹景物時用詞、造句的生動、形象。再通過看圖擴充套件方式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說話能力。
一、以詞串學,帶動全文。
設計這一課時,有個刪繁就簡的過程,開始覺得什麼都是亮點,什麼都值得講,於是課堂容量超級大,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時間,更多的是老師帶著學生去感受,一堂課下來,以師為本,而不是以生為本。後來,改進後,抓住課文中的“垂”與“坐”的體驗,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精準。而在課外詞語這一塊,在課前先讓學生說說關於“雨”的四字詞語,而後在學習的過程中,根據課文內容與場景,適時讓學生理解“電閃雷鳴”“嘩嘩大雨”“雨後彩虹”,並讓學生進行積累。
二、訓練語言,指導朗讀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把欣賞雨前、雨中、雨後美景的感受表達出來,是語言訓練的教學目標之一。在指導朗讀描寫雷雨前的語言片段時,讓學生自己說說,雷雨前都寫到了哪些景物,讓學生自己抓住重點詞,“滿天、黑沉沉、壓、一動不動、垂”去品讀,讀出雨前的壓抑、先動後靜、電閃雷鳴的景象,帶領學生去看“閃電”的動畫圖,聽越來越響的雷鳴聲,讓學生身臨其境,讀出畫面,讀出真情來。而雷雨中,讓學生自己讀,交流讀懂了什麼,學生說到了雨大,引導他們都從哪些地方瞭解雨很大,學生從“看不清”,從“譁,譁,譁”與“沙,沙,沙”的比較,體會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讀得聲音重一點,停頓短一點。而當一個學生起來說自己“漸漸地”,我順勢而導,能去掉一個“漸漸地”嗎?學生討論後,認為雨不是一時變小的,是有一個較長的過程,逐漸變小的,由此越讀越輕,讀得非常到位。而描寫雨過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語言片段非常美,我將其變成詩歌的形式,再讓學生擴充套件觀看雨後的美景,讓學生試著說一說“雨停了……”。學生的語言也十分生動,激發學生審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慾望。
三、讀畫結合,拓展思維
這篇課文描寫雷雨之後的景象是一幅非常美麗清爽的畫面,怎麼樣才能讓學生領略到這種美,並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讀出這種美,如果光說光講肯定是很難達到這個目標。因此我不急著讓學生讀,不急著讓學生說,而是讓他們先默讀雷雨後段落,然後全班合作上黑板畫一幅雨後圖,每人只能畫一個景物,不能重複,可以是書上的,也可以是自己想象的。畫完還要說說為什麼要畫這個景物,並想象畫中的動物人物可能會說些什麼。讓學生通過手中的彩筆和配音來表達他們對雨後的感受。畫完以後,再讓學生帶著他們的感受來朗讀課文。在完成這專案標時,學生完成的非常出色,畫畫得非常好,很有想象力,而且說的也很不錯,有效地訓練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說話能力,開發了他們的想象力。這個教學環節我認為是我本節課的一個亮點,我非常生動有效地完成了有感情朗讀雨後美景段落這一教學目標。
總的來說這一節課的教學我密切聯絡兒童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思維,開發了他們的想象力。
篇三
《雷雨》是小學語文課標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中的一篇文章,課文用精煉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感受到了天氣的變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在學習“雷雨後”這一部分時,讓學生自由讀一讀課文,並說說通過朗讀知道了什麼,學生們都認真讀書,課文中所描寫的雷雨後的景色全找了出來。在學生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追問:“你們覺得這部分課文中哪些字詞用得好呢?為什麼?”這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自己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學生的興致很高,紛紛舉手發言,說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有的說:“我認為‘掛’字用得好,這個字讓我們感受到彩虹像一條五顏六色的綢帶掛在天空,美麗極了。”還有的說:“我覺得‘坐’字用得好,坐著是很舒服、很快樂的,這個字讓我感覺到蜘蛛很悠閒、很自在。學生不僅理解了詞意,而且懂得了用法。有的學生還能將前後文對照著說,比如“坐”一字,學生對比前文的“垂”字,自然就理解了雷雨前後的不同,不用老師說,就能很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自讀自悟、通過重點詞語理解課文的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品詞析句的能力,為今後的寫作打下基礎。
在本節課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訓練能力。用“ 越 越 ”、“ 漸漸地 ”說一句話。這兩個句式都是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在這裡既是對學生知識點的複習鞏固,也是增強學生自信心的最佳時機。在體會雨後景象後,讓學生說說假如你是那隻鳴叫的蟬,是那隻坐在網上的蜘蛛或是那隻快樂的青蛙,你會說些什麼呢?學生通過看動畫等活動,有了深刻的體會,說起句子來就不會顯得蒼白無力了。這樣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想象的空間,抒發出自己的情感體驗;另一方面也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將閱讀文字與說話訓練相結合,實現了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在指導朗讀教學雷雨前這一部分時,我通過讓學生感受動畫,做“壓”“垂”的動作進行指導,學生興趣濃厚。在指導雷雨中這一部分時,我抓住了重點句子:“譁、譁、譁 ,雨下起來了。”在這一環節中,我提倡讓學生進行個性化朗讀,如:有的學生用拍手打節奏或小手輕拍桌子等通過不同的聲音來體會雨下得很大。
都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上完本節課時,總覺得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如:在引導學生說下大雨時,還有哪些東西也看不清了,學生說的範圍較窄,而我又沒有及時地進行引導,使得這一環節有點脫節。在請同學們與老師看板書複述課文時,語言不夠精煉,隨意性較大,使這一環節沒有達到我所預設的效果,這主要是教師本身的隨機教育能力欠缺的問題。
以上是我在教完本課後的教學反思。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應該更加地努力,使自己的課堂更富有生機和活力!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