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矛盾
一、當代中國主要社會階層矛盾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根據多元化劃分標準,主要分為7個階層,分別是:工人階層、農民階層、知識分子階層、管理者階層、軍人階層、私有私營者階層和其他邊緣階層。這些階層互相存在著某種交叉關係,並不是完全互相獨立排斥的。當然,階層間的矛盾並不是不可調和的,這裡把當前社會矛盾大體歸為三類:
1.“富人”與“窮人”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是改革開放後出現的新問題,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階層利益矛盾的集中體現。能否正確認識處理這一問題,關係到能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改革開放程序中,一部分群體通過自身的智慧和勤奮,創造了財富,但也有些人,通過鑽制度轉變的空子獲得了大量經濟資源,擁有較高的經濟地位。由於某些群體的腐敗和非法致富,人民群眾心理落差加大,對社會現實產生不滿情緒。
2.資產佔有者與勞動階層的矛盾,即勞資矛盾。在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中收入差距過分懸殊,員工安全得不到保障,拖欠工資的現象很普遍。很多企業主拖欠員工工資,員工失去生活來源,從而造成罷工打擊報復等突發事件,甚至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
3.管理層與被管理層之間的矛盾。管理層與被管理層之間的矛盾中最突出的是國家領導幹部與人民大眾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根源上說也是利益分配不均衡的問題。由於管理者主導相關利益分配,因此雙方矛盾激化。一些幹部雖然身為人民公僕,但在考慮問題上急功近利,嚴重損害了人民利益,導致官民矛盾惡化;在工作作風上的問題也削減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二、當代中國主要社會階層矛盾的新特徵
1.當前我國階層矛盾是體制型矛盾和結構型矛盾相結合的矛盾。改革開放後,很多體制已經不能滿足社會某些階層的利益要求了,這便引起了社會體制發生變革;體制變革反過來又加速了社會階層的分化和社會結構的變化。
之前實行“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指導思想和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使得我國的社會構成比較單一,隨著改革開放,體制性矛盾也愈加明顯。所以,在制定相關措施時,必須從解決體制型矛盾入手,從解決結構型矛盾著眼,雙管齊下。
2.改革開放後經濟的發展和利益的分化引發了社會各階層間關係的變化。在農村,有些農民已經轉化了身份,農民與其他階層之間的矛盾日漸演變成一種新的社會矛盾。其次,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展開後,企業自主權加強,國家對企業的領導由直接控制逐漸轉向巨集觀,階級內部出現了不少新的矛盾。
3.在思想觀念領域不同階層間也出現了分歧。改革開放過程中,新舊體制的交替也帶來了新舊思想觀念的碰撞。資產階級思想與封建存留思想的矛盾錯綜複雜;階層分化也造成了不同階層的人們在職業、收入和地位方面的差距,加劇了他們彼此在思想觀念的隔閡與衝突。
三、社會階層矛盾產生原由
一經濟上快速自由式的發展是階層矛盾產生根源。改革開放後,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由於某些利益獲得者獲利的手段並不是合法的,就會導致窮人階層對社會某些方面存在的不公平產生不滿情緒,經濟因素是階層矛盾不斷加劇的根源。
二改革中制度的不完善也導致矛盾加劇。經濟上飛速發展,但很多制度上出現了漏洞。由於缺乏制度的制約,某些群體便鑽制度的空子去賺取非法利益。我們應認識到改革不僅涉及重大利益關係的調整,也包括各方面體制的完善。
三媒體輿論的大肆渲染也加速形勢的惡化。很多媒體本著社會公平原則大量報道弱勢群體與富人間的矛盾事件,產生了負面效應。作為媒體應遵循事實本來面目,但不是大肆渲染,產生惡劣的社會影響,當然相關制約制度也較缺失。
四、關於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矛盾的解決措施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穩步發展,切實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調動全體人民的積極性,大力發展生產力。同時要堅持代表最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容易被忽視的群體利益。在就業分配等社會問題上,要始終堅持公平原則。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二大力發展生產力,積極發揮政府調控作用,堅持效率與公平統一。
只有經濟發展,才能建立富強民主的國家。但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要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係。如果人民無法合法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果實,社會各階層之間利益矛盾將會加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政府必須發揮自身作用,彌補市場的先天不足。
三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各階層尤其是弱勢群體的生活提供堅實保障。要不斷進行體制創新,建立新的就業體制,如近年來社會上實行的領導幹部公示制,企業聘任制,都有利於群眾的公平競爭。要深化教育體制的改革,繼續鞏固義務教育,儘快實現職業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能緩解弱勢群體與其他階層間的矛盾,促進利益格局合理化。
四壯大中間階層,培育新型社會階層結構。目前我國的結構形態呈現“洋蔥頭”型結構。社會的中間階層是社會高層和低層之間的緩衝帶,能維繫社會穩定,為了緩衝社會高層和社會低層之間的衝突,應該提高低層群體生活,繼續壯大我國中間階層的力量。
試論當代中國法治環境下律師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