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戰略成本管理方面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企業通過戰略成本管理實踐,向戰略成本管理方向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預示著戰略成本管理在我國應用具有廣闊的前景。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試談企業戰略成本管理

  一、從企業成本管理形成與發展上看戰略成本管理

  關於企業成本管理的形成和發展有多種不同的觀點, 目前 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這些觀點反映出不同學者在對成本管理形成與發展認識上的不同,所劃分的階段也有所不同。有代表性的成本管理成本 會計 、成本管理會計形成和發展的階段劃分觀點有:1按近、 現代 歷史 分期的 方法 劃分為原始或早期成本會計、近代成本會計和現代成本會計三個階段;2以企業管理 理論 的發展為依據劃分為企業成本的 經驗管理階段、 科學 管理階段和現代管理階段三個階段;3按管理方法的產生和運用的程度劃分為標準成本管理 時代 、本量利 分析 和直接成本 計算 時代、作業成本計算時代和市場驅動成本時代;4按管理過程中的環節劃分為以事後分析利用成本資訊為主的階段、以事中控制為主的階段、以事前控制為主的階段和戰略成本管理階段四個階段。

  對於成本管理形成和發展的階段劃分,還有一些值得 研究 的 問題 。1關於按近、現代歷史分期的劃分。比較幾種觀點,對原始或早期成本會計階段時間的確定是一致的,都是1880~1920年,但在第二和第三個成本會計階段的時間確定上則有所不同。如對第二階段的時間確定,一種觀點認為是1920-1950年,另一種觀點認為是1920~1945年。確定1950年或1945年的依據是什麼?這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2關於早期的成本管理或成本會計。一般認為,早期的成本管理只是事後進行成本計算,沒有事前和事中的成本管理,或者說沒有形成事前、事中和事後相結合的成本管理體系。實際上早期的成本管理有事前和事中管理的 內容 。早期的事前成本管理是管理者依據經驗、事先確定目標和不同時期實際成本比較所確定的差異進行的,事中成本管理主要是通過監工的監控進行的。3關於以企業管理理論的發展為依據的劃分。現在有學者認為在科學管理階段與現代管理階段之間還有一個近代管理階段20世紀40~70年代,在成本管理的科學管理階段與現代管理階段之間還有沒有必要加上一個近代管理階段呢?4關於按管理方法的產生和運用程度的劃分。這種劃分很難反映出不同發展階段的本質特徵和基本內容。

  筆者認為,對成本管理形成與發展過程進行階段劃分要考慮三點:1管理會計的形成與發展;2每一階段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標誌和本質特徵;3事物由低階向高階、由簡單到複雜、由量變到質變、漸進性與飛躍性統一的發展特徵。考慮這三點,可以將企業成本管理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1初級成本管理階段:初級成本事前、事中和事後管理相結合的階段19世紀80年代~20世紀20年代;2中級成本管理階段:中級成本事前、事中和事後管理相結合,戰術管理重於戰略管理的階段20世紀20~70年代;3高階成本管理階段:成本戰略管理與戰術管理並重的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後。

  1.初級成本管理階段:這個階段的成本管理是簡單的成本管理。關於這個階段的成本管理的形成與結束有兩個重要的標誌,一是1885年H.梅特卡夫H.Metchcalfe的《製造成本》一書問世,一是1919年在美國和英國成立了成本管理的 社會 組織。

  2.中級成本管理階段:中級成本事前、事中和事後管理相結合,戰術管理重於戰略管理的階段。這一階段的成本管理是較為複雜和較為成熟的成本管理,經歷了半個世紀,開始於標準成本法和預算控制法1922年麥金西的《預算控制》一書問世的產生和 應用 ,結束於成本事前、事中和事後管理相結合的較為完善的體系的全面形成。在這一階段有幾個值得說明的重要內容。

  120世紀20年代受泰羅的科學管 理學 說的 影響 ,在成本管理中開始運用標準成本法和預算控制法這兩大技術方法,出現了 計劃與控制管理制度,使成本事前、事中和事後管理具有了科學管理的內涵,體現了科學管理的標準化、計劃和操作人員工效提高的核心內容。這兩大方法的運用,是成本管理的一大進步。

  2受近代管理學說,特別是數量學說管理科學學說的影響,量本利分析法、線性規劃、非線性規劃、迴歸分析、概率分析和貼現現金流量長期決策分析模型等數學工具和數學模型在成本管理中得到了運用,極大地豐富了成本事前管理的內容。

  31936年由美國會計師喬納森。N.哈里斯提出的變動成本法又充實了成本事後管理的內容,由此形成了有別於傳統完全成本計算系統的、為成本決策和控制提供有價值資訊的新資訊系統。

  4美國會計學家希琴斯在1952年提出的、在分權條件下的責任會計得到運用,使成本管理向深化、細化和責權利相結合發展,成本管理成為具有層次性、主體性和利益驅動性的內部共同管理的活動。

  5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目標管理理論的運用,使成本事前管理的內容又得到充實。

  6在1952年世界會計組織年會上通過了“管理會計”這個名詞,這不僅是管理會計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成本管理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

  7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質量管理專家A.V.菲根堡姆提出了工廠質量成本的概念,從此在成本管理中有了質量成本管理的內容。

  8我國在20世紀50~70年代運用了車間和班組 經濟 核算、成本歸口分級管理、內部結算和創新的成本計算方法或制度,使成本管理的內容進一步擴大。

  總的來說,這一階段的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點:成本管理已由初級向更高一級轉變,這次轉變是一次質的飛躍,是對成本管理內容的發展和補充;已形成成本事前、事中和事後三個環節管理內容的各具有獨特體系又互相 聯絡的、有過程要素穩定、內容豐富和可持續發展的架構;已有戰略成本管理的內容,如事關重大、影響深遠的長期投資決策。儘管人們已經認識到處理好企業與外部 環境的關係的重要性,但在根據自身條件和外部環境進行適應環境的成本戰略管理上還重視得不夠,企業更重視的是戰術管理。

  3.高階成本管理階段:成本戰略管理與成本戰術管理並重的階段。20世紀中後期以來,企業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生產社會化、專業化和多樣化的程度提高,股票價格波動,企業規模擴大,經濟全球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經營難度加大,等等。

  為了持續適應環境的變化,維持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取得競爭中的主動地位和優勢,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迫切要求企業進行戰略管理。有關資料顯示,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已有95%的美國企業實行了戰略管理,如通用電氣、通用汽車和國際商用機器等。實際上,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戰略管理”的概念和戰略管理的專著。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尚無明確的戰略成本管理的概念或戰略管理會計的概念,更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一般認為,是英國學者西蒙德在1981.年首先提出戰略管理會計的概念,並對戰略管理會計進行了理論性的研究。

  自此開始,一個進行戰略成本管理或戰略管理會計的研究活動全面興起,近年來的研究有了較大的進展。目前,戰略成本管理處於其發展的成長期。在成本管理的高階階段,企業既重視戰略管理,也重視戰術管理,而不僅僅只是進行戰略管理。戰略管理與戰術管理是相輔相成的。戰略管理要通過戰術管理來實現,戰術管理要以戰略管理為前提條件。只有戰略管理與戰術管理並重,才能使企業成本管理髮揮應有的作用。在這個階段,作業成本管理方法的運用,對推動成本管理的發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人們更加重視外部環境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重視的程度從標準成本和目標成本制定時對市場驅動因素的研究上可以看出。

  儘管在20世紀50年代的企業戰略管理中有戰略成本管理的內容,但戰略成本管理的全面研究還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1981年,英國學者西蒙德 發表了《戰略管理會計》一文,首次提出了“戰略管理會計Strategy Management Accounting,簡稱SMA”的概念,在這之後,他又對戰略管理會計與戰略管理相結合的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985年,美國的邁克爾。波特在其《競爭優勢》和《競爭戰略》的書中對價值鏈戰略成本分析法作了研究。1988年,Bron mwich在《管理會計的定義與範圍:從管理角度的認識》一文中闡述了SMA的觀點,認為SMA是管理會計的發展而不是分支,是未來處在高階崗位的管理人員所必須掌握的。Bron mwich認為,SMA不僅是收集企業競爭對手的資訊,而更注重研究企業與競爭對手相比較的競爭優勢和創造價值的過程,以及企業產品或勞務在其生命週期中所能實現的、客戶所需求的“價值”,以及從企業長期決策週期看,對這些產品及勞務的營銷能給企業帶來的總收益。1992年Govindarajan和Shank研究了企業戰略與管理會計之間的關係,提出了戰略成本管理的框架。美國管理會計學者傑克。桑克等人在1993年出版了《戰略成本管理》一書。美國的林文雄概括說明了美國管理會計學者在1992~1997年間研究策略戰略成本管理的內容,主要有策略成本分析、目標成本法、產品生命週期法、平衡財務與非財務績效表。1998年,羅賓。庫珀提出了以作業成本制度為核心的戰略成本管理體系。近年來,有關研究正在向縱深發展。

  我國對的明確研究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在20世紀90年代明確進行戰略成本管理或戰略管理會計專門研究的學者有陸正飛、卓敏、楊雄勝、王化成和楊景巖、林萬祥等。他們主要研究戰略管理會計或戰略成本管理的概念、特點、意義和內容等。從1998~2002年的5年間在權威期刊《會計研究》上都有一些戰略成本管理的 專題 論文發表。近期公開發表的有關戰略成本管理的論文明顯增多,已有戰略成本管理的專著問世,在成本會計或管理會計教材中已有戰略成本管理或戰略管理會計的內容。目前,從發表的論文看,引進介紹的論文佔有較大的比例,對戰略成本管理的一些基本問題,如概念、特點、體系、內容、方法和定位還存在不同的認識,尚沒有對基本要素包括主體、客體、方法和目標等進行系統研究的成果。

  從1981年至今,或戰略管理會計的研究已從發展的初期進入發展的成長期,目前的戰略成本管理的要素研究還屬於前沿理論研究。戰略成本管理的理論正在日漸走向成熟。

  二、 企業 戰略成本 管理的特點

  關於戰略成本管理或戰略管理 會計 的特點,有多種不同的觀點。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1戰略管理會計的特點有整體性、長期性、應變性、巨集觀性和靈活性。2戰略管理會計的基本特徵有:重視市場的關係,具有開放性的特徵;將視角擴大到企業整體,具有結果控制與過程控制的特徵;重視企業 組織及其 發展 ,具有動態性特徵;重視企業 文化,具有個性特徵。3戰略成本管理的特點有長期性、全面性、外延性和靈活性。4戰略成本管理的主要特點有觀念的創新性、管理的開放性、物件的全面性、目標的長期性、策略的抗爭性和資訊的多樣性。

  上述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戰略成本管理或戰略管理會計的特點。要明確的基本特點,必須注意與戰術成本管理的區別,不應相互混淆。筆者認為,具有以下的基本特點:

  1.對 影響 企業成本的因素分析的全面性和管理的整體性。

  戰略成本管理是將管理置於影響企業成本的企業內部與外部 環境之中,全面分析影響企業成本的企業內部與外部環境因素的。戰術成本管理只進行部分環境因素的非全面性分析。關於需要分析的外部環境因素,有一些不同的認識。有學者認為外部環境主要包括巨集觀環境、產業環境和競爭環境等,其中,巨集觀環境又主要包括 政治 、 法律 、 經濟 、技術以及 社會 文化等巨集觀因素。環境 理論 認為,企業的外部環境按層次分為任務環境、競爭或行業環境、一般或巨集觀環境,其中,巨集觀環境被認為是最廣闊的層次,包括經濟、政治、法律、社會、文化、 科技 、 教育 、倫理道德、 自然 資源和人口結構等,是一個組織疆域外的所有因素的總和。也有學者認為巨集觀環境包括政治和法律、經濟、人口、科技、文化和自然因素。筆者認為,凡是對企業成本有影響的企業外部因素都是企業的外部環境因素,這些因素有政治法律、經濟、社會文化、技術和自然環境因素等。關於企業的內部環境因素,也有一些不同的認識。有學者認為企業內部環境因素包括企業資源、戰略能力和核心能力……有學者認為企業內部環境因素包括管理過程、市場營銷、財務能力、生產運作、人員素質、 研究 與開發等。

  2.戰略成本管理目標確定的長期性與短期性的結合。

  戰略成本管理的目標,是企業考慮其內部與外部環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為實現企業使命所確定的在較長期限內要求達到的成本管理結果。戰略成本管理目標包括了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兩類。長期目標對短期目標進行控制,短期目標從屬於長期目標,是長期目標的執行目標。戰略成本管理的短期目標通常為1年,長期目標通常為3~5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在長期目標中有若干個短期目標。戰略成本管理的長期目標的確定,是從企業長遠的利益和發展的潛力上考慮的,忽視長期目標,只注意短期利益,就有可能使企業喪失獲得長遠的、更多的利益和長期發展潛力的機會。但是,如果只考慮長期目標,不設計分期實現長期目標的近期目標,則長期目標也很難實現。企業的長期目標的實現必須有短期目標的執行來保證。企業戰術成本管理目標是短期的,戰術成本管理也是短期的成本管理。為了便於管理,也可將戰略成本管理目標分為長期、中期和短期目標三類。在戰略成本管理中要協調好戰略成本管理的長期、中期和短期目標之間的關係。

  3.企業戰略成本決策的重大性。

  企業作出的戰略成本決策,對企業長久生存和發展目標的實現有深遠性和根本性的影響。戰略成本決策的重大性表現在決定企業未來的成本發展方向、競爭優勢、協同效應和經濟效益等方面。從總體上看,戰略成本決策的專案一般數額較大、影響面較寬、一個專案的成本全部得到補償的時間較長。正確的戰略成本決策,會給企業帶來長久的經濟利益;反之,錯誤的戰略成本決策,會給企業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甚至使企業破產倒閉。因此,企業戰略成本決策應建立在對與企業內外部環境有聯絡的重大 問題 的深入瞭解、透徹分析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之上,不應草率作出戰略成本決策。

  參考 文獻 :

  [l]王化成,楊景巖。試論戰略管理會計[J].會計研究,1997,10。

  [2]樂豔芬。成本會計[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3]甘永生。21世紀管理會計的發展模式——戰略導向作業基礎會計[J].會計之友,2003,3。

  [4]劉慶元,劉寶巨集。戰略管理:分析、制定與實施[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5]張士玉,王濱有,張士巨集。戰略管理[M].北京: 中國 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6]李蘋莉。戰略管理會計:發展與挑戰[J].會計研究,1999,1。

  [7]陳珂。研究I-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8]林萬祥。成本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93歐陽清,萬壽義。成本會計[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篇2

  淺談企業戰略成本管理方法

  一、戰略成本管理的內涵

  二戰後,世界進入了一個更新的時代,科技高速發展,知識逐漸取代資本成為經濟的主導因素,20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在英、美、日等國學者的大力倡導下,管理會計開始與企業戰略管理相結合,形成了以戰略為重點的管理會計――戰略管理會計,把戰略管理思想引入企業成本管理中,形成了戰略成本管理SCM。它是以降低成本同時提高戰略地位為目標,以戰略管理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戰略價值鏈分析、戰略競爭地位分析和戰略成本動因分析為主要內容的綜合運用傳統和現代各項成本管理方法和技術的一種成本管理。

  二、戰略成本管理的特徵

  一戰略性,包括觀念和目標;

  二全面性,包括內部和外部;

  三多樣性,包括方法和資訊;

  四動態性,主要是外部市場環境,競爭激勵的市場中唯一不變的法則是永遠的變化;

  五文化性,即戰略成本管理注重成本管理文化的塑造。

  三、戰略成本管理方法

  戰略成本管理的實質是尋求成本優勢成本領先。戰略成本管理方法可以分為基本方法和具體方法。

  一基本方法。由美國學者約翰・桑克在其著的《戰略成本管理》中提出,也是戰略成本管理三要素:價值鏈分析、戰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動因分析。它們是在戰略管理的分析框架中同成本因素緊密相關的三個基本分析工具。

  1、價值鏈分析法。價值鏈的概念是由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於1985年在其所著的《競爭優勢》中提出的,是指企業為生產有價值的產品或勞務而發生的一系列創造價值的活動。價值鏈分析具體又可分為行業價值鏈分析、企業價值鏈分析和競爭對手價值鏈分析。通過對行業價值鏈的分析,瞭解企業在行業中的位置和行業的現狀與前景;通過對自身價值鏈的分析,消除不增值因素,在不影響競爭力的前提下降低成本;通過對競爭對手價值鏈分析,知己知彼,洞察全域性,並由此形成企業成本管理的各種戰略。

  2、戰略定位分析法。所謂戰略定位,就是指企業如何選擇競爭手段,並與對手抗衡。企業首先要對自己所處的內外部環境進行詳細地調查分析;然後確定企業所應進入的行業,所適合立足的市場以及所需開發的產品;最後確定以何種戰略來保證企業在所選擇的行業、市場和產品中站穩腳跟,擊敗對手,獲取行業平均水平以上的利潤。

  3、成本動因分析法。成本動因是指引起產品成本發生的推動力和原因。戰略成本動因主要是站在戰略成本管理的角度,研究對企業的成本結構和成本行為產生長期影響的成本驅動因素。波特將這些因素歸納為十個方面,即規模經濟、學習曲線、生產能力、利用形式、聯絡、相互關係、聯合、選擇時機、自主政策、地理位置和政體因素。丹尼爾・賴利進一步將戰略成本動因劃分為結構性成本動因和執行性成本動因兩類。

  二具體方法。具體方法是指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採用與其行業情況、企業規模、經營狀況、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密切相關的成本管理方法。管理者通常使用具體方法實施企業廣泛的戰略,並促進企業依靠關鍵成功因素制勝。具體方法通常包括作業成本法、目標成本法和全面質量管理。

  1、作業成本法。作業成本法ABC是一種基於產品或服務對作業的消耗而導致資源消耗,從而將成本分配至產品或服務中去的成本核算方法。它的基本理念是“作業耗費資源,產品或服務耗費作業”,目標在於將成本動因引起的資源耗費以更加合理的方法分攤到產品總成本中去。

  2、目標成本法。是指在新產品開發設計過程中,為實現目標利潤必須達成的成本目標值,而且這個目標值是生命週期成本下的最低容許值。也就是說,成本是事先限定好的,製造過程實際消耗的成本乃至顧客的使用成本都不允許超越這一範圍,這意味著企業把成本思考的立足點從傳統的生產現場轉移到了產品的研發與設計階段,從業務長河的下游轉移到了上游。目標成本法體現了從設定目標到圖紙上實現降低成本的活動,它是一種降低產品成本的有效方法。

  3、全面質量管理。作為執行性動因的全面質量管理TQM是為了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運用一整套管理體系、手段和方法所進行的系統管理活動。具體地說,就是組織企業全體員工和有關部門參加,綜合運用現代科學和管理技術成果,控制影響產品質量的全過程和各因素,經濟地研製、生產和提供使用者滿意的產品的系統管理活動。

  TQM是公司每個員工理解、滿足和超越顧客期望的永不止息的管理努力,儘管每個公司或組織很可能根據自己的文化和管理風格形成自己的全面管理方法,大多數TQM系統仍有以下特徵:以顧客滿意為中心,致力於持續改進,全體員工參與,高層積極的支援和參與,及時確認質量業績,不斷進行TQM的培訓。

  四、戰略成本管理方法的整合

  一作業成本法與目標成本法的整合。目標成本法和作業成本法是兩種現代成本管理方法,在運用中側重點有所不同。在供應鏈成本控制中引入作業管理的思想,進行作業成本管理;同時,與目標成本管理思想結合,不僅能把目標成本管理深入到作業層次,而且通過科學的作業成本計算,可以使供應鏈成本控制在目標成本的計劃範圍內,以確保目標成本管理的成功實現,並通過作業成本核算的準確成本資訊進一步修正,完善目標成本。兩種方法整合點體現在:

  1、目標成本的設定和分解。在這一環節要充分利用目標成本法強烈的市場導向性,使得成本的分析範圍從生產製造的環節擴大到產品的設計階段。運用作業成本法進行目標成本的計算、設定和分解,為企業提供客觀、真實、全面和準確的成本資訊,進行有效的事前控制。

  2、成本的分析和改進。作業成本法能使設計者減少新產品的生產過程,將生產集中在組成作業的活動中,然後,設計者就會在特定的作業活動中嘗試成本的改進,以使新產品的預期成本和其目標保持一致。目標成本法的有效運用也必須結合作業成本法和全面質量管理。在滿足產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剔除不必要功能引起的不必要作業,降低成本。兩者的結合有效地進行了成本流程的事中控制。

  二目標成本管理與全面質量管理的整合。戰略成本管理方法是企業為適應競爭性的市場環境和實現成本管理目標而自覺使用的。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企業要獲得競爭優勢,單獨使用某種方法是不夠的,而是要將方法進行整合,取長補短,這樣才更有利企業的發展。

  目標成本管理方法是在市場競爭激勵的環境下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戰略成本管理方法。質量成本目標管理分為三階段:產品策劃設計階段的質量成本目標管理;生產製造過程中的質量成本目標管理;銷售與售後服務階段的質量成本目標管理。

  在質量成本目標管理過程中,還必須充分運用質量成本分析所取得的成果,指導具體的質量成本經營活動。

  從2007年開始,我國加入世貿的五年過渡期已過,我國的企業不僅要面對國內同業之間的競爭,還要與技術先進、資金雄厚、人才優秀、經驗豐富的外國企業進行激烈競爭,實施戰略成本管理已迫在眉睫。實施戰略成本管理,必須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選擇適應的戰略成本管理方法,以獲取成本競爭優勢,增強企業競爭力,成功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士強,潘德惠.戰略成本管理及其四個工具[J].東嶽論叢,2005.2.

  [2]範穎.戰略成本管理淺論[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9.

  [3]蔣超五.論現代企業的戰略成本管理[J].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4]李淑坤,陳兆江.現代企業戰略成本管理淺析[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

 

企業戰略成本管理論文
企業戰略成本管理論文範文
相關知識
企業戰略成本管理方面論文
企業戰略成本管理方向論文
企業戰略成本管理大專論文
企業戰略成本管理專科論文
企業戰略成本管理碩士論文
企業戰略成本管理參考論文發表
關於中小企業戰略成本管理方面的論文
企業戰略預算管理方面論文
企業戰略成本管理畢業論文範文
企業戰略成本管理大學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