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企業危機管理體系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危機管理是企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這種管理是動態的,它既凸顯於突發事件處理的關鍵時刻,又貫穿於企業的日常管理當中,貫穿於企業文化和企業員工的危機意識當中。今天小編整理了企業危機管理的一些感想,希望對你有幫助。

  企業危機管理篇一

  危機是種普遍現象。建立有效的危機管理體系,成功地預防危機,處理危機,儘快在危機中復原、甚至得到機遇和發展,是企業管理者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正確認識危機

  危機的爆發大致分二類:一是事物累積到一定程度時爆發,可稱為“積發”;二是不可預測的事物的突然襲擊,可稱作“突發”。危機發生之後必然會集結不同利益群體,表現為媒體追逐、輿論責聲、情緒對抗、群體間搏奕謀利等等衝突。企業如何應對,進行危機管理?關鍵在於事前預防,檢視潛在危險,研定防範措施;危機來臨時,準確判斷危機的核心所在,及早分化風險,儘快結束危機,把負面效應減至最小或轉化為企業有利因素甚至機遇。危機管理的實質就是事前預防,事中控制,統籌兼顧,謀取利益。

  培育公司危機意識至關重要。中學時讀《扁鵲見秦桓公》的故事,至今尤新,秦桓公對扁鵲的提醒無動於衷,最後竟從“湯熨、針石之所及”的小毛病變成“在骨髓,無請也”的大病並死亡,就在於他沒有危機意識。比爾蓋茨締造出世界電子帝國,在於他有“我們離破產永遠只有十八個月”的危機理念。必須讓每位員工知道:我的一言一行,代表著公司的形象,影響著公眾對公司的印象。市場經濟下正視危機,對企業成長是一種考驗和砥礪。

  二、正確處理危機

  危機事件的發生對企業的影響主要取決於二點:一是事件本身的性質;二是主管單位和新聞媒體對事件的評論。注意:事件本身的性質並非不能改變,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關鍵在於如何與當事方和新聞媒體打交道,特別要化解媒體的過度報道和聚焦,尤其是網路媒體,要設法引導輿論、分散或轉移媒體視線,迅速減輕危機的負面影響。平和心態、主動積極、低調處理、控制範圍、好的定性,對危機管理最要緊;主要手段則是剛柔相濟、整合資源、先急後緩、著眼穩定、內外有別、主動積極。

  1、建立危機預警系統

  企業建立危機預警系統、完善應對機制、健全危機預案,才能發現危機,臨危不懼,快捷響應,正確處理。危機可分三級:一般緊急、重要緊急、特別重大事件。不同的危機狀態,啟動相應的處置方案,才能保證危機處理組織有力、人員到位、物資支援、資訊通暢,工作有序高效。

  2、構建和諧媒體關係

  網路時代和市場經濟,要求企業與媒體建立和諧關係。和諧的公司媒體關係是企業危機管理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企業要善於和媒體打交道。眾多案例說明,好的媒體關係能為企業所用,對宣傳企業形象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差的媒體關係不僅不利於企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媒體甚至可以把企業導向被動挨打的局面。因此企業要重視與地方媒介和新聞單位的團結合作,與主流媒體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關鍵時刻才能讓它為我服務。

  3、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和諧的政企關係也是企業危機管理中極為重要的環節。政府掌握著行政資源,代表著公眾利益和公平正義,政府對危機事件的價值取向會直接影響事件的定性和公眾輿論,因此企業要善謀政企關係,建立感情,在危機出現時加強聯絡和溝通,主動彙報情況,爭取理解和支援;既要查詢政府的責任,又要利用和發揮好政府作用,形成利益共同體,雙贏思維是當前處理好政企關係的導則,往往事半功倍。

  4、評估總結改進提高

  評估總結的目的,在於提高素質。危機事件對企業的影響,畢竟主要取決於事件本身的性質和影響範圍。評估總結可以發現危機預警、危機處理中的不足,並及時改進完善,進而提高企業危機管理的能力。危機管理既要充分借鑑成功的經驗,尤其要藉助新技術、新資訊和新思維,也要根據危機的實際情況,進行大膽創新。企業要明白:養兵不在於用,而在於防和治。

  危機管理的最高境界不僅僅是“使企業免遭損失”而是“在危機中尋找發展機遇”。

  企業危機管理篇二

  預防和處理危機

  銷售危機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新聞媒體可能是此類危機的披露者,在危機的披露中,新聞媒體既可能是危機的促進者和危機管理的妨礙者,也可能成為危機化解的協助者。這是因為,媒體是人們瞭解外部事件直接或間接的載體,對人類活動反映細緻而全面,它影響著公眾對品牌的印象,影響著公眾對品牌的資源供給和對品牌產品與服務的認知。媒體還具有對任何資訊的放大作用。沒有媒體的宣傳,一條資訊只侷限在組織內部,一旦被傳播出去,那麼資訊就再也無法掩蓋,媒體就像擴音器一樣,將微弱的聲音放大為清晰的、大家都能聽得見的聲音。這些特性,決定了媒體在危機管理中重要的雙向作用。因此,如何發揮媒體的積極作用,增加溝通就是形象類突發性品牌危機管理的主要任務。

  品牌形象的樹立,並非一朝一夕,而需要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在品牌的日常管理中,企業要注重與媒體保持密切聯絡,在平時,主動為媒體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新聞,使媒體對品牌形象有比較準確、全面的認識,建立企業與媒體之間的信任關係。這樣,當危機爆發時,由於日常的接觸瞭解,媒體對品牌危機的報道就會比較公正、準確,溝通也會比較快速,為危機反應和恢復爭取到更多的寶貴時間。當反宣傳出現時,企業一般要在媒體的幫助下對危機做出反應。如果危機潛在的受害者是公眾,就需要通過媒體向公眾說明真相,以求社會輿論的公正回報,並利用日常與媒體建立的關係,在第一時間傳遞管理者所希望傳遞的資訊,以隨時消除各種誤解,挽回形象。一場危機發生時,媒體除了報道危機事件外,還會請一些專家、學者進行評論,就客觀報道中危機存在的隱患、目前的狀態或失實報道中的問題發表公正的、專業的看法。同時,媒體還可能就危機事件採訪社會公眾和利益相關者,他們會從各自的角度表明對危機事件的看法、提出個人的建議。企業要將專家、學者的評論視為針對危機管理的免費專家諮詢;同時,意識到,這些評論的發表等於為危機發布了科學有力的證據,對失實的報道進行了公開駁斥。公眾和利益相關者的言論,直接反應出公眾的心態以及品牌形象在公眾心目中的變化。企業要收集相關報道,通過分析,確認危機對品牌形象造成損害的規模和程度,以便儘快制定解決危機的措施。

  公眾輿論壓力對品牌形象的影響之大不可低估。聯想到國內有些品牌,由於對媒體缺乏必要的認識,在市場競爭中扮演了夭折的角色。在三株公司“人命官司”中,企業曾經有足夠的機會先把資訊侷限起來,再尋求協商解決。但是,三株公司拒絕了“大事化小”,直到媒體參與進來,反宣傳一下子席捲了大江南北。品牌形象危機不可遏止的爆發了。媒體起到了促進危機深化的作用。然而,危機爆發後,三株公司沒能建立自己的新聞中心,沒能及時、迅速、有效、準確地向各地媒體提供全面、客觀、詳實的資訊。各種猜測性報道又對危機管理造成了妨礙。官司拖延3年之久,大勢已去,三株公司最終的勝訴也沒能挽救品牌形象的一落千丈。

  第三節:建立危機管理預案

  預防與控制危機。危機如同sars一樣,預防與控制是成本最低、最簡便的方法。企業應根據經營的性質,識別整個經營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並從潛在的事件及其潛在的後果追根溯源,排查出其滋生的土壤,然後進而收集、整理所有可能的風險並充分徵求各方面意見,形成系統全面的風險列表,從而對這些可能導致危機的原因進行限制,並針對性地練習內功,增強免疫力,以達到避免危機的目的。

  建立危機管理體系。主要是建立應對危機的組織、並制定危機管理的制度、流程、策略和計劃,從而確保在危機洶湧而來時能夠理智冷靜,胸有成竹。

  第四節:實施危機管理

  在危機管理方面,國外實行現代化管理體制的企業,包括許多世界知名的跨國公司,都為員工配備了詳細的、內容具體到個人的危機應對手冊,手冊的內容非常廣泛,所有能想像到的哪怕是噩夢般災難的應對程式,在手冊裡都能找到。

  危機管理是企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這種管理是動態的,它既凸顯於突發事件處理的關鍵時刻,又貫穿於企業的日常管理當中,貫穿於企業文化和企業員工的危機意識當中。

  危機從管理的角度來講,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從傳播的角度來看,則是由少數人知道到多數人知道的過程。

  大家都不知道的祕密不是危機,它只是潛在的危機。只有當企業員工、消費者、公眾、媒體、投資者、債權人、供應商以及經銷商都知道了,並且被各種因素和途徑誇大了危險,導致混亂和恐慌,才成為危機。

  危機一旦發生,你我都無法改變。我們能做的只有兩件事:

  一、正確地處理,以減少或避免損失。

  二、正確地傳播,客觀理性地告知公眾,以減少或消除恐慌。

  正確地處理,是危機管理的前提;而正確地傳播,則是危機管理的核心,向誰傳播、傳播什麼、怎樣傳播是危機管理是否成功的關鍵。

  危機的處理可以包括以下幾個程式:

  一成立危機處理的組織,這是有效處理危機事件的保證。

  二深入現場,瞭解事實。企業領導要親臨現場查實情況,並及時做出應對。

  三儘快採取一切措施,控制損失,尤其是要重視在輿論上、信用上對企業的市場前景可能造成的損失。

  四當掌握危機事故第一手資料和了解公眾的輿論反應後,企業高層確定對策,採取措施。

  五召開新聞釋出會,正式釋出資訊。向新聞界介紹實情及應對措施,懇請新聞媒體密切合作,防止輿論向不利的方向轉變。

  企業危機管理篇三

  因近年來公共危機事件增多,所以在選擇自學課程時選學了《公共危機管理》,以補自己在此方面知識的不足。抓時間學了一些,確實是本好書,也引發了自己的一些感想,或許偏頗,但不吐不快。書內將危機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經濟危機五大類。我看,不夠全面。信仰的缺失是不是種危機?信仰危機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災難?現在我們要怎麼做?知道自己的水平有限,以下算是拋磚引玉吧。

  一、正視我們的信仰

  毫無疑問,我們黨從來沒有放鬆過,對我們黨的隊伍,對我們的人民進行的信仰教育,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是黨內歷次政治學習的基礎內容,是我們黨對群眾的宣傳基調和導向。但努力,在市場經濟利益多元化的衝擊下,在花花綠綠不斷翻新、膨大物慾的侵蝕下,效果一再打著折扣。革命時期,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是信仰的力量。現在呢?個人認為有必要深入的調查一下,真正的,而不是形式。2008年 6月11日,俄羅斯執政黨“統一俄羅斯”黨宣佈了“清黨”計劃,在進行完審查工作後,將有約3萬人被開除出黨。我們是否也會有這樣的危機呢?不敢想。《江海學刊》陳晏清、荊學民發表的《中國社會信仰的危機與重建》中提到“在市場經濟確立之後,有可能出現和已經出現的問題,是信仰的經濟化。信仰的經濟化也就是信仰的功利化。信仰失去了它對社會發展和人生導向的神聖性。信仰消失在功名利祿之中,功名利祿成為人們行為中唯一的本能的信仰”,發人深省,應該讀讀。

  二、信仰危機帶來的災難

  或許,您不認可我的判斷。康柏榕在天涯社群發表的『股市論談』中國的信仰危機,我不敢全然苟同,但有的地方,也有幾分警示的道理。即是一家之言,就姑且不作評論,摘一兩句,大家看看吧。“中國目前最大的危機不是經濟危機,而是信仰危機。經濟危機常常是由信仰危機伴隨而來。” “于右任先生寫過一篇《亡國三惡因》,其中道:‘民窮財盡,社會破產,國家破產。國有金,吝不與人,為他人藏。此其一。善不能舉,惡不能退,利不能興,害不能除。化善而作貪,使學而為盜。此其二。宮中、府中、夢中,此哭中、彼笑中,外人窺伺中、霄小撥弄中,國際偵探金錢運動中,一舉一動,一黜一陟,墮其術中。此其三。’這篇文章發表後不到一年,貌似強大無比,繁榮昌盛的滿清就轟然倒臺了。”

  三、我們該做些什麼

  陳晏清、荊學民發表的《中國社會信仰的危機與重建》一文中,對重建信仰做了詳盡的論述。但多為理論上的,結合自己,個人認為,就信仰問題,在黨內有三件事必須要辦。一是開展一次摸底,掌握真實情況,但決心要大於形式;二是組織一次大學習、大討論,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在教師和教材的選擇上要下功夫,講的課讓人信服;三是把信仰稽核作為一項制度,貫穿於用人、幹事中,形成明確的導向。群眾的信仰,一靠黨員表率,二靠宣傳。

  以上是自己學習《公共危機管理》的幾點感想,既不靠題,也不成熟,不全面,歡迎大家指正。

  企業危機管理的讀者還:

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網路安全及其防範技術探討論文
有關企業危機處理論文
相關知識
淺談企業危機管理體系
淺談企業工商管理類人才應用能力的培養
淺談企業財務管理論文
淺談企業品牌管理論文範文
企業財務危機管理體系的建立
淺談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
淺談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
企業財務管理體系的建立和決定要素
如何完善企業財務管理體系
關於電力企業績效管理體系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