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如何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2日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依法治國”方略,並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有關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一:《略論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辯證關係》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依法治國”方略,並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新世紀新階段,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適時地提出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實踐證明,這種結合是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的。通過對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方略的概念界定,闡明“法治”與“德治”的辯證統一關係;二者的結合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需要;並指出了實現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的途徑。

  關鍵詞:以德治國;依法治國;和諧社會;辯證統一

  “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是黨中央在借鑑和總結中外歷史經驗,並結合我國社會實際提出的治國方略。對於“德治”和“法治”的探討已有千年的歷史,但是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兩種治國方略結合起來是中國治國理論的一次創舉,二者的結合有利於促進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一、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概念界定

  實現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緊密結合,首先必須要正確地理解和界定二者的概念。對於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的提法很多人抱以懷疑態度,特別是以德治國的提出,認為是對封建“人治”落後思想的繼承。殊不知,中國歷史上儒家和法家對於德治和法治的爭論是建立在封建君主專制基礎之上的,是探索“人治”的治國方法,而當今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時提出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已經擺脫了封建君主專制的背景,是在民主基礎上的德法之治。

  中國現階段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有著區別於任何時代的深刻內涵,所謂“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所謂“以德治國”即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職業道德、社會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設為落腳點,積極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並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規範。”

  二、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辯證統一關係

  以德治國屬於思想範疇,依法治國屬於政治範疇,二者在治理國家的手段和方式上不盡相同,依法治國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是以國家的強制力保障社會的有序執行和人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它要求任何人和組織不得逾越法律,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行使權力和履行義務,所有違背法律的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國是外在的“他律”。以德治國則依靠社會輿論、價值評判、良知等無形的力量的維繫,通過說服、勸導、感化、教化等形式來指引人們的行為,在社會生活中有極強的滲透力和影響力,通過內心的引導達到社會治理的目的,以德治國是內在的“自律”,通過自律從而實現真正“治本”的目的。

  法律與道德,“法治”與“德治”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它們既相互區別,又相互統一。相互區別決定了它們能夠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相互統一決定了它們能夠相互一致,相互促進[1]。同志曾經指出:“對於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二者範疇不同,但其地位和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緊密結合起來”。

  1.以德治國是依法治國的道德基礎。道德先於法律產生,德治是法治的源頭,絕大多數的法律都是從道德中提煉出來的,法律是道德的昇華。以德治國為依法治國提供道德基礎,體現在法治的各個階段。首先,在立法階段,道德為立法確定了方向和指導思想,為良法的制定提供了標準和出發點;其次,在執法和司法過程中,需要執法者和司法者具有良好的道德標準,嚴格遵守職業道德,按照法律的要求行使國家賦予的權力,同時,道德的評價作用為執法和司法工作提供了輿論監督,有利於執法和司法公正嚴明;最後,在守法階段,道德為公民守法做好道德和思想基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加強公民對法律的認同和信仰,從而使公民從心底願意服從法律的制約,自覺守法。

  2.依法治國是以德治國的法律保障。在維護社會穩定、經濟有序和文化繁榮等方面,僅僅依靠以德治國是無法實現的,特別是對於嚴重違法行為和缺乏道德觀念的人來說,依法治國的強制性和權威性是特別必要和關鍵的。正所謂“法律是道德的最後一道防線”,法律通過對嚴重違反道德而觸及法律底線的違法者進行嚴懲和對合法權益的保障,培養公民遵紀守法的習慣,同時也提升了公民的思想道德素養,保障以德治國的順利實施。

  3.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法律具有侷限性和滯後性,無法調節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且法律制定需要一定的時間,對社會出現的新問題不能及時調整,而道德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彌補法律空白。同時,由於道德的任意性和無強制性的特點,使道德在受到破壞時無法自助救濟,這就需要法律的強制力和權威的保障。可見,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相得益彰,依法治國需要以德治國的補充,以德治國需要依法治國的保障,只有將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三、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結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其中,法治目標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2];德治目標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係進一步形成。”[2]可見,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是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也是和諧社會能否實現的關鍵。

  在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過程中,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形成了多元化的道德體系,而由於法制建設還需繼續完善,很多方面未能納到法律調整的範圍內,在這個階段提出將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十分必要的,是由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

  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結合有利於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諧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1.社會主義政治和諧需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二者的結合為和諧社會構建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治國方略,為政治和諧奠定了制度基礎。政治和諧首先要求政治民主,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是民主政治實現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國為政治民主提供了實現途徑,以德治國為政治和諧做好監督、評價和宣傳,使民主政治深入人心。同時,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為和諧政治的建立培養優秀的領導幹部,用道德提高其德行素質,用法律來規範其言行。

  2.社會主義經濟和諧需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是道德經濟。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法律保駕護航,同時也需要道德的規範制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在成績背後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中國市場經濟尚需進一步完善,西方敵對勢力從未放棄過對我國的“分化”和“西化”,很多人經不起利益的誘惑和考驗,出現見利忘義、坑蒙拐騙、權錢交易等現象,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蔓延,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將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結合起來,用法律規範市場經濟的發展,懲罰違法亂紀行為,用道德淨化人們的心靈,提高其道德水平,以抵禦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不良思想,從而建設一個公平、誠信、和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3.社會主義文化和諧需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文化建設一直是我黨工作的重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也離不開和諧文化。劉雲山同志指出:“建設和諧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諧精神,倡導和諧理念,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範,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親和力,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文化生態。”[2]可見,思想道德建設是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諧文化建設需要依靠以德治國來實現,同時,和諧文化建設也需要依法治國為其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援。只有將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結合起來才能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的和諧文化建設融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從而使以思想道德修養和民主法制觀念為主要內容的公民素質得到顯著提高。

  4.生態和諧需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自工業革命以來,各國為了發展,以生態破壞為代價,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式的開採,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自然災害增多,如今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需要全球各國共同應對的一大難題。中國要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生態和諧自然必不可少。要實現生態和諧首先需要國家制定相應的法律制度,將生態保護納入到法律調整的範疇之內,在法律規定的合理範圍內行事,對違反法律破壞生態環境的人和組織依法追究;其次,發揮政府的政策指導作用,引導公民進行生態和諧建設;再次,注重公民的生態道德教育和宣傳,建立公民生態理念,為生態和諧打好基礎。

  四、如何實現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完美結合

  綜上所述,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而如何才能將二者更好地結合起來是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1.要實現二者的完美結合首先要正確認識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內涵,將其與封建“人治”背景下的“德治”和“法治”區別開來,只有這樣才能破除人們長久以來對於以德治國思想的誤解,使人們自覺地將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

  2.發揮黨員幹部作用,使其成為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結合的推動者。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憲法賦予人民以國家主人的地位,人民是治理國家的主體,而作為具體實施權力的黨員幹部是從人民中選出來的一些優秀代表,代替人民治理國家行使權力,黨員幹部是人民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感染著民眾,只有他們自覺地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併成為促成二者結合的推動者,才能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遵紀守法、崇尚道德的好風氣。

  3.要發揮輿論和教育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廣泛宣傳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的理念,加強公民的法制和道德教育,讓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理念深入人心,讓人民認識到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既需要法治的保障,也需要德治的支援,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鎮江,唐昌巨集,易景生.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哲學思考[J].湖南社會科學,2001,4:20.

  [2]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二:《淺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係》

  [摘 要]我國應當如何看待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之間的辯證關係對實現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巨集偉目標關係重大。法治和德治相比應居於主要地位,德治作為重要的治國方式,對促進法治有著重要的作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關鍵詞]依法治國;以德治國;法治;德治;關係

  在確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後我國應當如何看待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之間的辯證關係對實現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巨集偉目標關係重大。法治和德治相比應居於主要地位德治作為重要的治國方式對促進法治有著重要的作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一、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內涵

  一法治的內涵

  以法治為特點的現代國家的形成,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成果。縱觀人類發展史,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以血緣為紐帶的人類活動封閉、保守,倫理規範是社會通行規則,政治生活則趨於專制獨裁。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也有“德治”,但這種“德治”實際上是家庭倫理道德的放大,本質為人治。法治則截然相反,它根源於隨著社會的經濟發展帶來的政治、文化生活發展的內在需要。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帶來的經濟發展使人有了成為獨立平等的權利主體的要求。反映到政治等上層建築上,民主、正義、平等、人權等價值觀念取代把血緣情感、倫理規則等觀念絕對化的倫理體系,體現在法律之中。正如古希臘先賢亞里士多德所言:“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和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義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這段話以“良法”與“普遍服從”兩個特定概念的連結,建立了法治的基本內涵。

  二德治的內涵

  社會主義法治同家的德治與中外歷史曾存在上的“德治”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需要明確以德治國與傳統“德治”的界限。傳統“德治”的核心,是將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力寄於統治者的個人素質上。其重大缺陷是是統治者擁有最大權力而不受任何制度制約,本質上是“人治”理念。人類發展的歷史表明,當權力不受任何強制力約束時,一定會導致政治不穩定與社會不平等。在中國歷史上,主要寄希望於從思想方面遏制權力的變異,但這種方法無法從政治制度上解決權力缺乏制約的問題。這一歷史教訓對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仍有現實意義。鄧小平在總結我國建國以來特別是“”的教訓時就深刻指:“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丁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所以,鄧小平十分強調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他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我們現在所倡導的以德治國的重要思想與中國傳統的德治是兩個根本不同的範疇。今天的“以德治國”作為一種治理方法,與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具統一性;而傳統德治則行人治之實,與民主、法制皆不相容。兩者的社會基礎、性質、特點是完全不同。

  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辯證關係

  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德治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在治理的手段上法治帶有權威性和強制性保證社會生活有序執行和人民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德治則更多地依靠社會輿論、價值評判、良知通過說服、勸導來規範人們的行為在社會生活中有極強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兩者雖然形態各異但內容上相互滲透目的上也一致相同,因而二者的關係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同志在2001年1 月10日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制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我們應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

  三、在把握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係時要防止幾種片面認識

  以德治國重要思想的意義,在於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同志講話是在闡述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重要性時,使用“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概念的。很顯然,“依法治國”、“法治”,使用的是其狹義的概念,即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而“以德治國”、“德治”,本質上即指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並重,法治與德治並舉,是對我們黨“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戰略思想的運用和發展,也是我們正確認識和領會以德治國重要思想,正確把握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關係的出發點。依法治國是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立法治社會的必然選擇和根本途徑,是在總結歷史經驗和借鑑別國成功經驗基礎上作出的睿智的抉擇。我國憲法也以憲法修正案的形式對此加以了確認。治國方略層面上的以德治國即德治,也即傳統社會的人治,法治與人治是截然對立不能並存的,這是已達成的共識。

  從治國手段上看,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齊用,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並重,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不可偏廢。鄧小平同志早就強調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而同志在講話中也明確指出“在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同時,大力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我國的奮鬥目標是將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與以德治國,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兩者缺一不可。依法治國,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保障著以德治國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順利進行,同時,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事業為依法治國提供良好的思想道德環境,並推動依法治國順利進行,加快依法治國的程序。

  總之,以德治國重要思想的提出,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正確處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係,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是我們正確認識、認真貫徹這一重要思想的基礎,也是有待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理論與實踐中進一步研究探索的重要課題。

  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三:《試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高職院校法制教育》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工作,可以培養學生的法治理念,促進我國法制建設事業的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在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開展法制教育面臨的問題,並研究了開展法制教育工作的策略與實踐。

  一、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的學生正處於容易衝動的時期,價值觀、人生觀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只有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才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學生因一時衝動犯下嚴重的錯誤,甚至做出違法犯罪行為。很多高職學生由於高考失誤,具有較強的心理失落感,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或社會人員的引誘,極易誤入歧途。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大多數高職學生的法律觀念薄弱,遇到問題喜歡拉幫結派、意氣用事。在高職院校開展大學生法制教育工作,可以普及法律知識,培養學生的法治理念,減少校園內的犯罪率。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在接受法制教育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並養成較好的邏輯思維和理性思維能力。除此之外,高職院校學生屬於國家培養的專業性人才,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建設者,只有讓他們認識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才能讓他們承擔起推進依法治國的重任。

  二、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面臨的問題

  一課程體系不科學

  在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工作,主要是在課內完成的。大多數高職院校都設定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但是,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比較重視思想道德修養方面的內容,容易忽視同樣重要的法律基礎課程,導致高校法制教育的缺失。同時,很多高職院校為這門課程安排的課時是一週兩節,甚至有的學校只安排了一節課,導致教師的上課時間不夠。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不得不選擇壓縮課程或者直接忽視法律基礎部分內容。

  二重視度不高

  雖然教育部鼓勵高職院校開設法治課程,但是仍然有部分高職院校對法制教育的重視度不夠,尤其是技術類學校,過分注重專業課教學,忽視了法制教育。學校的不重視直接導致高校教師和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忽視。同時,由於高職類院校學生的市場競爭力不強,在就業時面臨著重重困難,很多高職院校將工作重點放在提高就業率上,鼓勵學生考證、實習等,側重於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忽視了法制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

  三缺乏優秀專業教師

  大部分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師負責學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但是,法制教育需要對法律知識比較瞭解的、專業的法律教師。這就導致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部分教師由於缺乏專業知識,在講課時,只會引用法律條文、國家領導人講話,課程內容枯燥乏味、缺乏新意,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也影響了學生們對法治的認知。

  三、依法治國背景下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的可行性措施

  一充分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法制教育作用

  大多數高職院校都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課程,課程中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兩個方面的內容。要充分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法制教育作用,學校應從理念上重視這一課程,適當增加課時量,為教師提供足夠的時間。同時,教師要適當減少思想道德教育在課程中所佔比例,增加法制教育比例,將道德教育作為法制教育的基石,在培養學生三觀的同時,樹立學生的法治理念。

  二打造專業的教師隊伍

  高職院校必須要打造專業的法治教師隊伍,增強他們的專業素養,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目前很多高校的法治教師都缺乏專業知識,在講課時照搬法律條文,讓學生失去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同時也達不到法制教育的目的。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引進專業的法律人才,必要時可以聘請律師等專業性人才。同時,讓校內的法治教師定期參與培訓,並定期考核,逐漸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增強他們的教學水平。

  三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

  傳統的法制教育課程過分死板,教師在講課時,往往照本宣科,給學生宣讀法律條文、政策規定、領導人講話等,這些內容學生通過自學便可以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去附近的法院旁聽,讓他們接觸現實案例,尤其是青少年犯罪案件。同時,在授課時,教師除講解重點法條,還需要引用真實案例,比如最近網路上的熱點,以及近年來受到關注的校園犯罪案件,如復旦投毒案,在授課時,可以還原案件過程,剖析林森浩的犯罪心理,讓學生參與到案件的討論之中。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並且在進行法制教育的同時,也進行了道德教育,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四建立法制教育環境

  要開展法制教育工作,必須在高職院校建立法制教育環境。舉例來說,在政法類院校,即使是非法學專業的學生,也會受到校園環境的影響,形成較高的法律素養。而在非法律院校,學生的法律素養相對較差。因此,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開展法制教育工作,必須建立良好的校園環境。學校可以定期與政法類院校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影響;同時,可以組建法治宣傳團隊,定期選擇優秀學員進入團隊學習並宣傳法律基礎知識;舉辦法治講座,普及法律知識;舉辦法律辯論會,選擇熱點話題,展開辯論,讓學生在準備及參與辯論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而旁觀的學生也會受到影響;可以模擬法庭,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選擇案例時要儘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儘量選擇真實案例,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引發學生的思考,培養他們的法治理念。

  五加強學生對國家法治的信心,加強學生對依法治國的認識

  要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必須讓學生對國家的法治充滿信心,同時還要加強學生對依法治國的認識,讓學生從理念上重視國家法治,並逐漸養成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將法治理念根植於自己的內心深處,並且將實現依法治國作為自己的信仰。當學生們畢業進入社會後,也有著較高的法律素養和職業道德素養。

  總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在高職院校開展大學生法制教育工作,可以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並推進法治建設程序,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事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而開展法制教育工作,需要充分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法制教育作用、打造專業的教師隊伍、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建立法制教育環境,同時,還要加強學生對國家法治的信心,加強學生對依法治國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好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法制教育工作,建設法治中國。


有關就業形勢的相關論文
與二孩政策相關的參考論文
相關知識
有關如何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淺談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生態環境怎麼治理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2017有關中國海上問題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關於中國夢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關於我國經濟形勢分析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關於共享發展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淺析中國發展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宗族勢力和鄉村民主的國內形勢與政策論文
就業與創業相關的形勢與政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