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管理專業畢業論文代發表
伴隨社會與經濟地不斷進步,旅遊漸漸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和喜愛。旅遊產業的發展已變成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行業之一。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議文化旅遊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上升,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閒暇時間出去旅遊。在旅遊業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人們在旅遊時也開始注重精神上的享受,而不再單單是觀賞名勝古蹟,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成為了文化旅遊的熱點。但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邊被開發一邊卻被破壞了,在文化旅遊中,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然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一、文化旅遊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者之間的聯絡
旅遊同看書一樣,本質上也是一種文化活動[1]。其中,文化旅遊作為旅遊業的一項重要分支,從1980年開始,已經逐漸成為旅遊行業中增長最為迅速的部分。在這樣的環境下,旅遊開發商們爭相瞄準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領域,不斷地開發搶佔市場。旅遊業的文化性質使得其產業優勢更加明顯,只有最大程度的創新並且凸顯它的的文化特點,才能讓文化旅遊業擁有更多的市場。在這種前提下,開發商們極力的對其旅遊產品進行開發和創新以獲取更大的利益,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變得愈來愈個性化和商業化。當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是簡單的維持原樣,它也需要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讓更多的人瞭解它、保護它,但目前大多數旅遊開發商們為了追逐利益,過度的、隨意的、畸形的開發已經使得好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目全非,改變了旅遊文化的初衷。
二、文化旅遊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原則
一整體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傳承,它是歷史演變中儲存下來的精華,要保護首先就要做到保證它的整體性不被破壞。整體性包括兩個方面:文化整體以及生態整體[2]。文化的整體性指的是在保護時應該將非物質文化相關的樣式和內在都保護下來,不破壞其文化的傳承;生態的整體性指的是將非物質文化周圍的生態都完整的保護下來。
二本土性
古人云“橘逾淮而北為枳, 此地氣然也”,簡單點來講就是它所在環境本土的性質,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具有相同的特性。本土環境一般涵蓋兩個方面,第一是其文化空間特定的自然條件,第二就是其自然空間特定的文化條件。幾乎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都是起源於地方、傳承於地方,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旦無法保護其本土性,也就失去了其真實性。
三創新性
創新是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因素[3]。非物質文化在一代一代傳承時,必然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不可能一層不變。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積極正確的創新,推陳出新,讓它朝適合當代人精神需求的方面演變才能算的上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護。
三、文化旅遊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舉措
一政府加大扶持和管理的力度
我國旅遊業較其他發達國家起步較晚,相應的管理政策也不夠完整,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比較混亂,效果難以差強人意。非物質文化的保護離不開政府的領頭作用,政府擁有巨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相關部門應該積極地做出組織和決策,最大限度的規劃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細則。另外,政府部門也應該積極地發揮作用,對於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當地環境制定出相應的保護政策,加大管理力度。
二傳承人做好傳承和保護
每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內涵,傳承人是它的享有者,這對他們來說,既是一項榮譽同時也是責任。現實生活中傳承人會受到很多誘惑,但作為一項優秀傳統文化的接班人之一,他們應該保持良好的心態,充分發揮一個傳承人應有的責任。
三文化旅遊者積極配合保護
遊客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接觸者,應該積極地瞭解非物質文化的傳承意義,只有明白的其中的內涵,才能在接觸它的過程中,發揮對保護的促進作用。但目前,旅遊者大多對景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瞭解不夠,更有甚者,對其不夠尊重。旅遊開發商們可以通過網路等方式宣傳,讓更多的遊客加深對非物質文化的理解和印象。
四、結論
總而言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旅遊的主要關注點,它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是從歷史的滾滾長河中遺留下來的瑰寶。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不能夠再生的寶貴遺產。我國是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化古國,擁有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更是維繫國家統一的基礎。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它們合理的開發和推廣,讓非物質文化的內涵和精神能夠永遠傳承下去,同時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層次,促進我國的文化建設。
篇2
淺談旅遊非優區的界定
隨著全世界範圍內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學術界對旅遊業發展較為落後地區的開發研究呈上升趨勢,其表述有“旅遊欠發達地區”、“旅遊非優區”、“旅遊弱勢地區”、“旅遊溫冷地區”、“邊緣型旅遊地”、“二三級旅遊地”許春曉,2001等等,本文擬遵循科學界定概念的一般程式,將“旅遊非優區”概念所指的現象與其它現象有效區分,並探討在現實中測量、甄別旅遊非優區的具體方法。
一、對旅遊非優區的理論認識歷程
1對某種型別旅遊非優區的分析
許春曉在1993年提出“旅遊資源非優區”,1995年提出“欠發達旅遊資源豐富地區”是“旅遊非優區”概念的某一方面、某一層面或某一類別,是“旅遊非優區”的兩個可指明的方面,即概念的兩個“維度”,通過對概念不同維度的分類研究,逐步抽象出對其“共性的、一般性”的認識。隨著旅遊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細化,學者們以“導致特定區域在旅遊業發展方面處於非優、劣勢地位的影響因素”作為變數指標,如旅遊資源、地理區位、區域經濟背景、自然生態環境等影響因素,劃分出旅遊資源非優區、旅遊經濟非優區、旅遊區位非優區、自然生態環境非優區等不同的亞類,分別對其進行研究,而且還有不同的組合方式如經濟發達的旅遊資源非優區、經濟欠發達的旅遊資源非優區等等不同的研究維度。
2旅遊非優區概念的明確化歷程
在旅遊學科的相關理論研究中,主要集中於旅遊業發展水平處於相對優勢狀態的區域,而旅遊非優區長期處於研究的邊緣,對旅遊非優區概念內涵的理解主要集中於資源因素方面,以及“從景點組合、分佈狀況對旅遊資源非優區的界定”楊曉峰,2007,或者認為非優區是“缺乏高等級的旅遊資源,資源數量不豐富的區域”等趙寧曦等,1997。與此同時,關於欠發達地區旅遊業的研究也逐步增加,如孫根年2001將資源與區位有機結合,分析非優區旅遊開發的新思路;孟清超2006將旅遊非優區界定為“旅遊開發條件不理想、開發狀況較差、發展階段落後的區域”;楊曉峰等學者對旅遊非優區的基本概念進行了界定。
可見,旅遊非優區的概念內涵逐步明確,即“旅遊業發展總體水平處於落後狀態的區域”。對非優狀態的描述如“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低、旅遊業對社會發展不能起到促進作用”等都可以歸結為旅遊業發展總體水平落後。而“由於受資源、區位、區域經濟背景、客源市場等影響”都是旅遊非優區的形成因素。
二、對旅遊非優區幾個認識誤區的解釋
旅遊非優區並不等同於旅遊資源非優區。“旅遊資源非優區”與“旅遊非優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旅遊資源非優區是原生性資源差的地區,是從資源的角度對區域的界定;而旅遊非優區是從旅遊業發展水平的角度對區域的界定,兩者的研究角度不同。旅遊資源非優區可能是旅遊非優區亦可能是旅遊優勢區,旅遊資源差並不一定是旅遊非優區,原生性旅遊資源是決定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許春曉,1993;反之,旅遊非優區也並不一定缺少資源或者是資源級別低,區位條件、經濟基礎、社會環境如政府、居民的觀念意識等因素都可能制約地區旅遊業的發展。
旅遊非優區並不等同於經濟欠發達地區。旅遊非優區的相關研究是對區域旅遊業發展水平的描述與考量,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區域可能是旅遊非優區;而旅遊優勢區亦可能經濟發展水平並不是最高張志巨集,2010。
旅遊非優區並非指旅遊業發展無望的地區。旅遊非優區是對所研究區域內部不同地區旅遊業發展現狀的一個客觀評價,是對現實狀態的分析與描述,主要是對旅遊收入、旅遊接待人次、旅遊業對區域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張志巨集,2010,以及旅遊業對第三產業產值的貢獻等衡量旅遊業發展水平指標的客觀比較。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概念,“發達”與“發展”是相對而言的,“旅遊優勢區”與“旅遊非優區”也是一對相對的概念,處於旅遊業發展的“非優”是一段時間的狀態,不是發展無潛力,而是處於不同的發展歷程。
旅遊管理專業碩士畢業論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