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和政治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4日

  道德和政治在孔子與亞里士多德的整個思想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

        淺析政治與道德

  摘要政治學的發展總體上有現實主義政治觀和理想主義政治觀兩種流派。現實主義政治只注重個人的權力和利益,認為政治和道德是一體不分的。所以現實主義政治也就無視道德等倫理價值。相反,理想主義政治觀在重視權力和利益的同時,更側重於政治權利、政治道德、法律治理等等社會價值。相比現實主義政治的野蠻與血腥,理想主義政治也具有了更多的人性和關懷。

  關鍵詞政治權利 政治道德 法律治理

  中圖分類號:D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012-271-02

  政治中究竟有沒有道德?這是我們透徹理解政治的含義首要的必須解決的一個理論問題。

  中國先秦法家信奉:政治就是法、術、勢。陰陽家認為政治就是一門“厚黑學”。在西方政治人物的字典裡政治就是爭權奪利的鬥爭。為何這樣陰暗?因為人們都相信人性是惡的。“人類是忘恩負義、朝三暮四者,是偽裝者、冒牌貨,是逃避危險、追逐名利的貪得無厭者”。①馬基亞里維利在《君主論》中把政治描述得更加赤裸裸。他要求“君主不僅要有獅子的力量,更要有狐狸的狡猾”,歷史證明了“那些深知做狐狸的人獲得了最大的成功”。“要做一個讓人敬畏的人而不是一個受人愛戴的人”,因為“用金錢買來的友誼是不牢靠的,人們冒犯一個自己所愛的人比冒犯一個自己畏懼的人較少顧慮”。②這一切都讓人們在思考一個問題:“政治中究竟有沒有道德可言?”,如果有,“道德在政治中的力量或作用究竟有多大”?籍此對自己的敵人應該怎麼處理呢?是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痛打落水狗”,趕盡殺絕?還是要堅持佛家提倡的“我佛慈悲,得饒人處且饒人”?也就是人常說的“今天你怎樣對別人,明天別人就會怎樣對你”。

  關於政治裡究竟有沒有道德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政治的含義和不同流派的政治觀。總體上來說,政治學有現實主義政治和理想主義政治兩大思想流派。現實主義政治觀,認為政治就是爭奪和維護私人權力和利益。在這種政治觀的指導下的政治行為就是對人類的血腥的野蠻的殺戮和對權力和利益的無情的爭奪。生存在這種狀態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如霍布斯所寫的的“像狼和狼一樣”,“人與人都處在戰爭和敵對的狀態”。

  在現實主義政治裡,權力和利益的最大化是政治活動的最終和唯一目的。一切政治活動都是圍繞著權力和利益而進行的爭權奪利的鬥爭。權力,在英文中是power,意指影響和控制他人的能力。在這種權力觀指導下對權力的爭奪也是沒有邊界的。霍布斯說:“人們對權力的追逐是永恆的、無休止的,這種慾望只能靠主權者的最高權力才能加以控制”。他們用權力謀取個人或者集團的最大利益,用謀取得來的利益維持並不斷擴大既有的權力。那些本沒有權力或喪失權力的人就成了歷史的殉葬品了,也只能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現實主義政治只認準權力,盲信權力越大利益相應就越大,生存也更安全。“權力沒有過錯”是現實主義政治權力人心裡特徵的最好的描敘和寫照。此外,權力和利益也只屬於少數的統治集團。權力之外的人根本不被當人看待。在當今最民主的美國,在建國前一百年的時間裡,黑人也只被當作3/5個人看待。

  現實主義政治信奉“強者生存”的“叢林法則”。生存在這種狀態下是沒有人身安全和生命保障的。譬如;劉邦稱帝后誅殺了韓信;宋高宗渡江後以“莫須有”的罪名而毒死岳飛;朱元璋建業後而火燒“慶功樓”。面對這種慘痛和教訓,大智若愚的人選擇了激流勇退才可得以保全終生。反之,留下的人卻是死於宮廷。如春秋的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奠定霸業後就遁跡江湖,勤奮努力成為當時的富賈。而試圖再創輝煌的伍子胥最後竟是飲劍自刎;楚漢的張良,放棄功名利祿,只選擇做個留侯而得以安享晚年。而蕭何是如履薄冰,韓信被誅。歷史總是在演繹著“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功臣亡”的悲劇。這就是現實主義政治狀態下的真實寫照。

  在這種現實主義政治中,權力人為達到自己的目的或實現利益通常是不擇手段。是不講求道德、仁義或親情等倫理價值的。權力不僅是追逐的目的,更是實現目的追逐利益而採取的手段。唐初,李世民兄弟為爭奪皇位而發生流血政變,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逼退父親自己登基即位成為皇帝。武則天為排除異己取幸皇帝親手勒死自己的兒子,最終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血腥的野蠻的政治手段得到的是功成名就和輝煌偉業。相反,講究仁義的後主李煜只能發出“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感慨了。詩詞歌賦擋不住自己淪為階下囚。

  在現實主義政治裡,保護自己的最有利武器就是權力和力量。約翰倫・道夫曾說:“你可以在羊皮紙上遍寫限制的文字,然而只有權力才能限制權力”。鐵血宰相俾斯麥也說:“這一天最重要的問題,不是由演說和投票決定的,而是由鐵與血決定的”。因此,敵對的雙方為自己的安全而無限的追求更大的超過對方的權力。彼此陷入了追逐權力的惡性迴圈。追求更大範圍的權力成了永不止境。這樣人與人關係也變得更加不信任,社會也變得更加不安全。最後矛盾越來越大後戰爭也成了不得已的選擇。

  總之,在現實主義政治中,只有權力和利益。沒有朋友、親人和信義等倫理價值。對待敵人不是採取佛法倡導的以慈悲為懷,寬巨集大量。而是要斬草除根,免留後患。權力人時刻警惕著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的恩恩怨怨,警惕著法王和教皇的河東與河西。“今天我不是你的刀下鬼,明天你就是我的階下囚”。

  但是,人類社會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向前發展和演進的,遵循著一條是由野蠻到文明、由血腥到人性的發展歷程。由此,現實主義政治也必然發展到理想主義政治。

  所謂理想主義政治,即這種政治的執行更加註重權力的掌握和控制,更加註重公平、正義、和諧、均衡等政治學的關懷。

  具體來說,理想主義政治也強調權力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但同時更加重視政治權利概念。權利,英文裡是rights,簡單的是指價值的回報,是與義務相對應的政治法律概念,包括生命權、選擇權、發展權、教育權等等。與現實主義政治的權力歸屬社會政治精英不同,理想主義的權利更為普通民眾服務,與普通民眾的生活更加密切相關。在現實主義政治中,政治權力和政治權利是沒有區別的甚至是混為一團,都為統治者獨自享用的專權。但是,理想主義政治生活裡,統治者在享有政治權力的同時必須放棄一些享有的政治權利,比如隱私權、肖像權等。普通民眾在放棄一些政治權力的同時享有了更多的政治權利。理想主義政治也就是圍繞著政治權利概念展開進行的。

  理想主義政治重視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現實主義政治觀認為權力是實現安全的保障,權力越大安全越有保證。因此追求無限的權力以保障自己的絕對安全也成了現實主義政治追求的目標。理想主義政治重視發揮法律在政治活動中的作用,主張用法律維護安全從而限制權力的惡性膨脹。所以,在理想主義政治裡我們講究的是法制和法治。法制,即法律和制度。法制強調法律制度的建設和完備,只有具備完善的法律體系才能建設一個知法、守法和用法的社會。法治,即法律治理,用法治理國家和社會。樹立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最高權威,讓法律成為社會的最高裁判。譬如,官員選舉制、任期制、問責制、憲政制等等。這些法律制度不僅限制了現實主義政治中“人治”的惡性弊端,更充分體現了“主權在民”,維護了普通民眾的切身利益。

  與現實主義政治權力觀相連的是社會等級制。身份和社會地位是區別人與人尊貴卑賤的標準。在美國早期,婦女沒有投票權,黑人只被看作3/5個白人,帶有強烈的種族色彩。而理想主義政治更講究社會的公平正義和人文關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成為人類社會的共識和發展方向。

  綜上所述,現實主義政治是一門權術政治,只注重個人的權力和利益不講求道德價值。為了達到個人目的維護私人利益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因此現實主義政治被人們冠“厚黑學”之稱。與此相反,理想主義政治更加註重社會的公平、正義、和諧、民主、法律等道德價值。在當今民主政治裡,政治學的價值判斷不等於道德判斷,高道德的人不意味著就有高超的政治藝術。高超的政治藝術也並不意味著政治人的道德水平就高,仍有好心人辦壞事和低道德素質但卻成大事的例子。比如,美國前總統尼克松,人們評價他道德水平很低,但在美國外交政策上則留下濃重的一筆。相反,卡特的道德水平很高,更是獲得“諾貝爾人權獎”,但政績平平,一屆而下。同時,還有人打著道德的旗號行不道德之實。但今天的政治,除了追逐現實主義政治的權力和利益外,必須有理想主義政治倡導的高層次的道德關懷,這也是現代民主政治的精神。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和道德並不是“老死不相往來”,政治也是要講求道德的,道德也是政治必有的價值關懷。

  註釋:

  ①②[意]馬基雅維利著.徐繼業譯.君主論.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

  參考文獻:

  [1]王浦劬.政治學基礎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美]列奧・施特勞斯,約瑟夫・克羅波西著.李洪潤等譯.政治哲學史.法律出版社.2009.

  [3][美]喬治・薩拜因著,托馬斯・索爾森修訂.政治哲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美]約翰・羅爾斯著.何懷巨集等譯.正義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篇二

  淺論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摘要: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越向縱深發展,社會經濟和利益 結構 以及思想價值觀念就更加複雜,面對社會經濟成分 、就業方式、 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多樣化的趨勢,社會領域中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公民道德失範行為,加強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的基礎上強化思想政治工作刻不容緩;我們要通過提 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教育來增強民族素質、提高民族力量,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關鍵字:教育政治道德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識碼: A

  一、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礎,關係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一個社會要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首先生活在社會這個共同體中 的所有人要有基本的社會公德,人們要在從事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以及服務行業中保持正常的秩序,就要求從事各行各業的人有各自的職業道德,道德是社會和諧、公正、公平及有序之本,也是人立 足於社會之必備素質。所以,我們如果要做好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讓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全部的基礎首先是要讓人們具備道德素養,一個人首先要有道德,才能談到有理想、有紀律、有榮辱感,以及正義感等等,這些都要在有道德的基礎上升華。總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項事業,是相互統一全面發展的事業,經濟要發展、社會要小康,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也要提高,這樣才能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發展,如果道德建設搞不好,思想政治教育也搞不好,社會現象將是畸形怪狀的,民族復興偉業就沒有希望。

  2、道德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有力手段,關係到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敗:

  一個有道德的民族就是一個 有正義感、有凝聚力、有戰鬥力的堅強集體,現在我們都在講要實現中國夢,就是民族的強大復興,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使之成為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強大群體,而道德教育就是提高全民素質的有力手段,從根本上說,也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同時,道德教育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戰略目標之一,鄧小平就曾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謂的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沒有這種精神文明、沒有共產主義思想、沒有共產主義道德,怎麼能建設社會主義?”所以,道德教育是從根本上講,關係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

  3、道德教育是黨風和社會風氣好轉的關鍵,關係到黨和國家的興衰存亡:

  少數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腐敗日益嚴重,社會風氣難以根本好轉已成頑疾,雖然以為首的黨中央狠狠的懲治腐敗、反腐倡廉初見成效,但從長期看,良好風氣的形成既要制度約束,還要靠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來從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 水平,忽視或放棄道德教育,只向“錢”程、不向理想、只圖利益、不想責任,道德淪陷,民族就會失去共同的奮鬥目標,失去行為的正確規範。再任其下去,對下一代的影響將非常嚴重。從根本上看,這個問題關係到我們事業的成敗、民族復興的成敗,甚至關係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

  二、道德教育要與思想政治工作相結合

  道德教育要與思想政治工作相結合,首先道德教育讓人端正自己的思想品行,明確自身的行為規範,成為社會公德和 職業道德的守護者和執行者,在此前提下,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教育引導人們提高思想政治覺悟,成為自覺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

  1、與思想政治工作相結合,幫助人們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改革開放外部世界多元的文化思潮衝擊,容易造成人們價值觀的多元化、複雜化,這種情況下,人們的世界觀容易扭曲。在這種情況下,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幫助人民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以科學的世界觀為出發點的,而馬克思主義就是科學的世界觀,所以用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去教育,武裝群眾就是十分必要的基礎性工作。

  2、與思想政治工作相結合,教育群眾發揚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每個人都有他一定的物質利益,我們並不反對每個人獲取自己正當的個人物質利益,我們反對的是棄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而不顧,以損害社會公眾利益、損害他人利益來謀取自己的非法利益。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重要任務是要教育人們發揚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要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提倡兼顧國家 利益、社會利益和 個人利益,就是要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國家、社會、集體、個人四者 之間的關係。

  3、與思想政治工作相結合,培養“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提高社會的和諧有序程度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標,培育為實現偉大民族強大復興而有擔當和有責任感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是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務。在這裡,“四有”是一個有機統一體,理想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和奮鬥目標、是道德修養的靈魂、人生的前進方向、道德是 行為規範、紀律是自我約束,文化是理想、道德紀律的依存條件。根據精神所指引的方向,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實現中國夢必經依靠 全體人民群眾的共同奮鬥,所以現階段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要通過強有力的思想教育,讓實現中國夢成為全民族的共同理想,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鐵的紀律,我們的事業就有了可靠的保證。

  三、加強道德教育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途徑

  加強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要研究兩者的基本規律,採取科學的途徑和方法,道德自覺性的養成是一個由不自覺到比較自覺進而達到高度自覺的過程,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個漸 進的 細緻的持續的說服教育的過程,兩者 既有所不同但又有共同的方法和途徑。

  1、道德教育的方法以說服教育為主,以法制約束為輔,達到自律與他律相結合。道德建設要從教育入手,堅持說服教育為主的方針,對不講道德的人與事,首先提倡要用批評的方法、民主的方法來說服教育人,耐心說服,以理服人,以事實服人,先要從教育青少年入手,告訴他們什麼是有道德的光彩的事,什麼事不道德的不恥的事,道德建設是百年樹人的持續的過程。其次,從社會層面來說,道德建設要大張旗鼓的宣傳正反兩方面的事例,正面的例子是宣傳各行各業的模範和全國範圍內的善舉義舉和好人好事,反面的是 要大肆鞭撻社會醜惡現象,通過懲惡揚善,端正社會風氣。最後,社會道德風尚的形成和變化要靠教育,也要靠法紀,因為教育手段加強道德建設屬於自律,而僅僅靠自律是不夠的,還要有他律, 要是用紀律和法制的手段來打擊不道德的尤其是犯罪的行為,掃除各種醜惡現象。

  2、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要以時效為主,就是根據現實創新方法,以求得時效,現在時代不同了,改革發展的形勢和情況瞬息萬變,傳統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單一,效果不明顯。一是現在群眾吸收外界資訊的渠道比較廣泛,思想活躍,由 以往的單純接受轉為獨立思考,那種“我說你聽,我講你通”的說教式方法難以奏效;二是群眾渴望平等的、 實事求是的探討,由單純的服從向平等的交流改變,那種“通不通三分鐘”的命令式教育難以服人;三是群眾的傳統思想觀念發生變化,隨著經濟的發展開始由過去的注重精神激勵、政治榮譽轉變為更加看重自身價值的體現和物質回報,追求物質與精神協調發展,用以往“榜樣學習”、“大會表揚”等精神鼓動方法來調動人們積極性的收效不大。所以,在新的形勢下,針對人們的自主意識、平等意識、參與意識日益增強的特點,以全面系統的大政工教育為前提下,不斷激發群眾的自我教育意識,積極主動抓好兩者的結合,做到互相促進。同時要把典型宣傳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 手段來教育激勵群眾,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現實感和親切感;要把大道理轉化為小道理,做到循循善誘,啟發覺悟,形成共識。其次,看人看事要活。思想政治工作的物件是活生生的人,人 是在不斷變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務不是隻找缺點,而是通過解決思想問題激勵、帶動他們,在發揮他們的長處時克服短處。越是對待後進的同志,越要精心發現他們長處,揚長抑短,催人向上。再者,工作方法要靈活。思想政治工作因人、因事、因時進行,選擇恰當的方法,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

道德和政治論文集
法律論文核心期刊範文
相關知識
道德和政治論文集休謨
道德和政治論文集
道德和政治論文
道德與政治論文集簡介
道德與政治論文集休莫
關於和諧社會時事政治論文
關於和平的政治論文
關於社會道德的思修論文
有關改革開放政治論文
有關次貸危機政治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