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思考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29日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企業文化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和推動力,企業文化在企業中的核心競爭力作用越來越明顯。不少企業通過企業文化建設,凝聚力和競爭力得到增強,經營成果顯著。在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它要求企業文化要隨著企業和社會文化的發展而不斷髮展。
  【關鍵詞】企業文化;和諧氛圍;團隊精神
  
 
  一、企業文化的概念與內涵
  企業文化,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所形成的併為全體成員遵循的共同意識、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行為規範和準則的總和,是一個企業或一個組織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以價值為核心的獨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社會文化與組織管理實踐相融合的產物,是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創造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的總和,對企業成員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眾多人的興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統一起來,是企業長期文化建設的反映。可以說企業文化所反映的是一個具體企業的精神、風格和價值標準。

  二、企業文化建設的作用
  在新經濟條件下,企業文化對企業生存與發展有重要作用,逐漸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標誌。
  一企業文化的凝聚作用
  企業文化像一根紐帶,把職工和企業的追求緊緊聯絡在一起,使每個職工產生歸屬感和榮譽感。企業文化的這種凝聚作用,尤其在企業危難之際和創業開拓之時更顯示出巨大的力量。例如,海爾1984年開始創業,當時還是一個瀕臨破產的集體所有制的小企業。當時很多員工羨慕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的很多優惠政策得不到,很多員工說:我們不得“天時”;1984年建廠,是在平了一片墳地的基礎上建起來的,離火葬場較近,當時員工上班沒有活幹,有的員工看著火葬場的大煙筒說:我們這個廠是火葬場的八車間。言外之意,這個廠早晚要完蛋,因為年年虧損。有的員工說,我們不得“地利”;1984年上半年,企業還有800多名員工,到了下半年,剩下不到700人了,有100多人寫請調信調走了,人心渙散,不得“人和”。天時、地利、人和都得不到,很多員工對這個企業喪失掉了信心。就在1984年的12月26日,現任集團首席執行宮張瑞敏成為青島電冰箱廠的廠長。他上任後,大膽的解放思想,銳意改革,倡導新的企業文化,提升企業的凝聚力。在他的領導下,海爾倡導了“敬業報國,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要麼不幹,要幹就要爭第一”、“優秀的產品是優秀的人幹出來的”、“市場唯一不變的法則就是永遠在變”,“只有淡季的思想,沒有淡季的市場”、“否定自我,創造市場”等新觀念不斷映入員工的腦海,不斷轉化為員工自覺的行動。企業文化一旦被員工認同了,就指導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正是由於海爾文化的不斷形成,不斷轉變和影響著員工的思想觀念,最終把所有的海爾人凝聚在一起,進發出海一樣的力量,不斷推動著企業的發展。在短短的16年時間裡,一個瀕臨破產的集體所有制的小企業建成了一個跨國公司。
  二企業文化的激勵作用
  企業文化注重的是人的因素,強調尊重每一個人,相信每一個人,凡事都以職工的共同價值觀念為尺度,能最大限度地激發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海爾有一種“ 三工並存,動態轉換”的用人激勵機制,“三工”就是“優秀員工”,“合格員工”和“試用員工”。不同等級的員工,工資福利待遇不一樣。“優秀員工”的基本條件是幹部、中級及以上職稱的管理、技術人員以及車間的班組長,這是集團的骨幹力量,大約佔集團的15%左右。工人中的多數是“合格員工”,還有一小部分只佔10%左右是“試用員工”。這“三工並存,動態轉換”不是終身制,你今天是“優秀員工”,明天出現了很大失誤,工作做得不好,你就可能下轉為“合格員工”,“合格員工”再不注意,那就可能成為“試用員工,“試用員工”就很危險,隨時有下崗的可能。反過來,“試用員工”幹得比較好,他仍然可以往上轉,變成“合格員工”。這個“動態轉換”使每個人都想成為集團的骨幹力量,成為“優秀員工”。比如有些很累、很髒的活,在青島市招工不大好招,他們就到郊區去招一些職業高中生。這些農村出來的孩子他們願意幹,剛進廠的時候是“試用員工”,有很多在工作中表現非常好,成為了“合格員工”,有的“合格員工”後來當了車間主任,有的當上分廠廠長,成了“優秀員工”,成了集團的骨幹力量。
  三、營造和諧企業氛圍
  在企業的發展程序中,企業文化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長遠起作用的推動力。企業的發展構建是建立在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基礎之上,植根於獨特的企業文化土壤之中,受企業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優秀的、先進的企業文化對促進企業發展起著強大的推動作用。

(一)企業文化是支援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搏擊的精神支柱
  哲學家尼采說過:“當嬰兒第一次站起來的時候,你會發現,使他站起來的不是他的肢體,而是他的頭腦。”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頭腦。
  企業文化是企業之魂,是引導企業前進的方向;它明確企業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客戶,怎樣正確回報股東,怎樣正確激勵員工,怎樣正確確定企業的經營策略,怎樣正確維護與合作伙伴的關係,怎樣協調好企業發展與社會的關係等等。企業文化無影無形,卻已滲透到企業的每個角落,浸潤著企業的每一個細胞,讓人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被稱為“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認為,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技術力量、銷售力量、資金力量以及人才等等都是重要因素,但是最根本的還是正確的經營理念。只有在正確的經營理念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有效地使人員、技術和資金髮揮作用。
  (二)企業文化是增強合作意識,鍛造團隊精神的利器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成功的第一要義。表現在企業的運作上,“人和”即為團隊精神。“人和”環境來自於“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
   “以人為本”是企業文化戰略的靈魂和主旋律,其基本內涵是:人是企業活動的中心、企業管理的中心,企業管理應當著眼於激發人的創造力,開發人的潛能,企業的任務是提高員工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企業成為命運共同體。
  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堅持“以人為本”,要求在企業管理實踐中必須以人為中心,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培養人;通過先進文化塑造人,挖掘人的文化潛力,發揮人的主體作用,調動人的主體性和自覺性,最大限度地激發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三)通過構建企業文化激發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現代企業理論認為,企業不是冷冰冰的機器的組合,而是充滿人文氣息的團體。員工不再是工業社會之初死板的機器人,也不再是工業社會發展階段的單純的行為人。知識經濟背景下的員工有著獨立的思考能力、活躍的價值取向的思想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創新需要員工富有活力的思維來保障。
  以人為本、服務於人,是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主流價值取向,是知識經濟社會發展的基點和根本目的,也是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立身基礎。企業管理就是要以人為中心,重視人、尊重人、培養人,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發揮人的作用。在企業文化建設中,人的因素滲透著並主導著企業文化各子系統,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
  四、結語
  企業文化的建設對於一個企業而言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其主要表現在員工之間、幹群之間的有效溝通和充分信任。強調企業是全體員工共同的事業,加入這一事業是難得的緣分,在共事過程中,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同事之間,領導與下屬之間提倡“講真話、講實話”的處事風格和做人態度。只要是真話、實話就提倡,而不論其“對”與“錯”。同時堅決反對相互猜疑、撥弄事非、造謠惑眾、破壞團結的惡習。積極在民主生活會上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率先垂範,講真話、講實話,及時溝通,相互補臺。企業內部互信機制牢固建立起來,幹部之間、幹群之間的關係也更加融洽和諧,有力地促進了幹事創業的群體合力的形成。

【參考文獻】
  [1]葉生.企業靈魂一企業文化管理完全手冊[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2]劉光明.如何建立自己的企業文化[M].中國科學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
  [3]高賢峰.人本管理[M].國際文化交流音像出版社,2003.

關於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思考與對策
淺談文化活動中應重視民間美術的開展論文
相關知識
對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思考
關於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思考與對策
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意義論文
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策略論文
加強境外施工企業文化建設的思考
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方法
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幾個途徑
在共青團參與下的企業文化建設的思考
關於國有企業文化建設的思考
加強企業文化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