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改革要追求本真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9日
     轟轟烈烈的課堂教學改革大潮,時下波濤洶湧,蕩激著人們的觀念,催生著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課堂的變化著實讓人耳目一新。 一時間研究性學習成為新寵,講解式教學被打入冷宮;捧著電腦上課成了時尚,只拿粉筆進教室被視為落伍……冷眼觀察, 現實中的所謂課改有不少其實是在課堂上耍弄花拳繡腿,完全不顧教學規律, 失去了課堂教學的本真。允許改革出失誤,但是我們必須知道課堂改革不是隨意改,要弄清其科學內涵,在其本真的基礎上,探求完美。千萬別打著“新課程”的旗號走進“形式主義”的誤區,千萬別讓課堂變“客堂”!結合工作實際談幾點看法:
        一、加強理論學習,弄清課堂教學改革的內涵,提高教師素質,科學指導教師進行課堂改革。
        課堂教學改革必須有先進的理念作指導,所以教師必須加強理論學習,吃透課改精髓,認真鑽研教學法、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基礎理論。在專業知識、理論方法上,要以“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進取思想為指導;在教學藝術上,要立足實際,不斷創新;在教學改革上,要認真研究, 把學習、教學、科研融為一體,不斷提高理論修養,克服教學改革中的盲目性。 
        課堂教學改革最大的特點是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教學方法替代過去陳舊落後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改革不是對傳統的全盤否定,而是對傳統的批判、繼承與創新,創新要以繼承為基礎,繼承要以創新為導向,對於傳統的好的做法我們仍然需要認真總結,併發揚光大。
        傳統的課堂教學過分強調了教師的傳承作用,教學活動過程以教師、教材為中心,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手段落後,忽視了學生個性發展和能力培養,挫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新課程改革就試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加強學生學習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絡,由此提出了一系列主張和要求。於是,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很多教師都認為凡是“傳統的”,都是要批判的、應該改變的,與以往的教學劃清界限才能夠體現出改革的意義。看看今天的課堂,大有“推倒了重來”的勢頭。
        當我們冷靜思考、重新審視這種傳統教學模式時,我們應該承認,教學改革不能忘本,傳統教育中有很多教育因素是寶,捨棄了這些,新課改會缺乏發展的底氣。即便是素質教育最忌諱的灌輸教學、死記硬背和考試,在新課改的環境下,也不是一無所用。我們主張學習探究, 有時適當的灌輸也是可取的。例如,直接向學生介紹一些人文背景、歷史知識 等。又如,我們反對死記硬背,其實,適當的死記硬背也是必要的。比如背英語單詞、名句佳篇、政史地生知識。雖然理解記憶十分重要,但缺少了死記硬背的強化,在記憶的熟練程度和永續性上都會大受影響。因此,教學改革和創新決不是空中樓閣,必須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揚棄”。
        二、正確理解新課程倡導的幾個理念問題
        如什麼是“合作學習”,什麼是“探究學習”等。時下的課堂把“小組學習等同於合作學習”,把“探究學習做成了學生自流”,我認為這樣做是錯誤的,他們只注意了表象,而忽略了內涵,其實是比著葫蘆畫瓢,好多教師是駕馭不了“合作學習課堂和探究學習課堂”的。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要時刻注意學生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習者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務,在明確責任分工的基礎上,以小組或團隊的形式進行的學習。它的外顯形式經常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
        然而,有的教師認為,只要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學生自然就會合作。於是,在課堂上,教師只是簡單地讓五六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然後佈置一下學習任務,要求小組完成,既不指導學生如何與其他成員合作、交流,也不注意監控學生在小組中的交往、互動情況。結果,學生在小組內仍然是各自為政,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合作。而且在許多小組合作學習時,總有部分學生無所事事,或者做些與小組活動無關的事。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教師只關注小組活動的結果,而對各小組活動的過程,小組成員的參與情況不太重視和關心,使小組合作學習僅僅流於形式,沒有起到合作學習應有的作用。
        其實,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習方式是多姿多彩的,有創新,還有繼承,而不是簡單、刻板地轉換一種教學方式。多元的學習內容需要多元的學習方式。不是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要用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需要用探究學習的方式進行。 不同的教師,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環境,需要有不同的教學方法;相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不同的學生,也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該講授的必須講授,只不過在教學中要凸顯學生的主體意識,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不要一味地“滿堂灌”,能使學生切身感受到“個人意義和價值”,對學習更有興趣,更有情感體驗,這本身就是新課程的課堂特點。
        在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深入研究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度,不能停留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的模仿上,保證學生個體獨立思考的過程,防止合作學習過程只為優生提供權威發言的機會,而中等生、差生在合作討論中沒有思考時間,只能成為一個傾聽者和附和者。這樣的合作學習反而使1+1<2,失去了合作應有的價值。 
        實施新課程的實踐中,學生自主意識得到增強,合作慾望不斷提高,探究熱情持續高漲,課堂中出現了前未有的激動場面:發言不必舉手,想說就說;自由離座位,想動就動……井然有序的發言變成迫不及待搶答,安靜的教室裡人聲鼎沸。教師對學生“只放不管”,熱鬧過後,學生的能力沒有絲毫的提高。
     民主並不意味著盲目遷就,自主也不等同於放任自由,尊重更不能演化成放縱。自主學習的過程是複雜的創造性勞動的過程,是在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不斷探求、發現規律、理解掌握知識、開拓思路、發展智慧的過程。如果對自主的理解出現偏差,就會出現一些表面上看是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讓學生獲得了自主的權利,可實際上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還是“被動的學習”現象,學生並沒有做到真正的自主,只不過是以前教學“放羊式”的翻版而已。我們在實踐新課程時,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注意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別讓變了味的“活”、走了樣的“動”迷惑了我們的理性,千萬別打著“新課程”的旗號走進“形式主義”的誤區,千萬別讓課堂變“客堂”!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把時間還給學生。有的教師在課堂上不敢開口講,很忌諱“講”,到了談“講”色變的程度。於是乎,不少教師把“少講”或“不講”成為平時教學的原則。本來一講就明的問題,非要跟學生“自主”,玩“捉迷藏”。認為這樣避了“灌輸”、“填鴨”之嫌。於是乎有的教師上課便叫學生自己看書,沒有指導、沒有提示和具體要求,看得如何沒有檢查也沒有反饋,由學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師還提出學習內容由學生自己提,學習方式由學生自己選,學習夥伴由自己挑,想與誰交流就與誰交流等等。這是一種典型的自流式的學習方式,學生表面上獲得了自主的權利,可實際上並沒有做到真正的自主。有的教師不知及時介入學生的學習活動,在學生活動時,只是自己站在講臺上、或者看看教案、或擺弄擺弄教具、或四處張望,就是不肯去下講臺,深入到學生中去。好象學生動起來之後,教師就可以徹底“解放”了。實際上,在以學生為本的教學過程中,並不意味著教師責任的減輕和教師作用的降低,相反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學生小組討論的時候,教師不是等待、不是觀望、也不是幹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師應成為小組的一員,參與其中,並對小組學習過程要必要的指導,切不可放任自流,使學生能真正的自立。 
        許多教師在教學中認為,在活動中學習就是探究式學習。於是課課必安排活動,如在語文課中安排學生表演,數學課中安排動手操作,外語課中安排舞蹈等等,認為這就是“探究”。在這裡筆者並非反對在課堂中組織這些活動,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組織這些活動。有些公開課中的表演是教師提前排演好的;動手操作完全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一步一步完成的,學生只是完成教師的操作指令;一些綜合實踐活動課,從選題、制訂計劃到活動的實施都是教師一手包辦,學生只是參與“表演”。這樣的活動對學生來講毫無探究可言,更談不上創新。完整的探究式學習過程,首先教師要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產生問題,然後圍繞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問題的解決進行推測、猜想、規劃,找出可行性方案,最後由學生根據設計的方案在實踐中實施、驗證,從而解決問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親歷探究的全過程,獲得探索的積極體驗,提高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資訊和成果,形成科學的態度和方法。
        課程改革大力提倡在教學中,面向全體,開展多樣化的探究性學習。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學科知識都適用於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有的教師不管學習內容、學習目的,一開課就要學生探究,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忽視了傳統的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實際上,那種體現事物名稱、概念、事實等方面的陳述性的知識就不需要學生化時間去探究,靠聽講、閱讀、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無需探究的問題卻要去探究,導致了探究的淺層化和庸俗化。我們說,設計的很好的接受學習同樣能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另外,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在課堂中不能截然分開,更多的應該交替應用,在接受中有探究,在探究中有接受。將探究泛化,只能降低課堂的有效性。教學觀念的先進與落後的試金石是效益,而非“探究”。
        課改不同於一般的傳統教學,在教學中更著力於能力的培養,目前很多課堂教學改革沒能落到實處,究起原因就在於目前對於教師課改成果的衡量,依舊侷限於學生的分數。這樣,使得有關教師對教改雖有計劃卻難於實施,往往名為課教改實驗,但迫於分數和升學的壓力,於是不得不違背教育規律,加班加點,又回到以考分為標準的一般教學之中。而學生呢,依舊沉浮於題海之中,因此,改革對教師,對學校的評價制度,改革與當前課程改革不適應的考試製度;建立一種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制度,這必將大大減輕教師、學校的壓力,實則減小了課改的阻力,勢必促進客觀的快速發展。
        總之,課堂改革不是簡單模仿,而是深刻領悟,靈活運用的過程。需要的不僅是外在形式的表現,更重要的是對教育內涵的理解,抓住課堂教學的本真,形神兼備,課堂教學才能真正活起來。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試析如何培養中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相關知識
課堂教學改革要追求本真
證券投資課堂教學改革論文
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
課堂教學改革工作實施計劃範文
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點滴思考
課堂教學改革工作總結
課堂教學改革心得體會3篇
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案例
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案例
課堂教學改革工作總結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