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自能閱讀的習慣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1日
“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 葉聖陶先生如是說。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怎麼能快捷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綜觀成績優異的學生大都有一些良好的讀書習慣,如課前主動預習、邊閱讀邊思考、抓重點要點、使用工具書和參考書、記讀書筆記……因此,我們忽視讀書習慣的培養來訓練閱讀能力,學生的閱讀能力就難以得到大面積和大幅度的提高。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授人以漁”,學生會受益一生。那麼,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呢?
首先,應該讓學生喜愛上閱讀。目前閱讀教學的現狀是不能令人滿意的。有的以分析、灌輸、注入、強制訓練為主,致使學生缺少感悟、體驗、較少思考,也不會理解、表達。有的把“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一篇課文提出一大堆問題,學生疲於應付,然而卻不能抓住主要內容,這都不能讓學生主動喜歡上閱讀。如何改變這種現狀?需要先從老師做起。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建立寬鬆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能用自己的頭腦來想,把自己最先的感知、最深的感受表達出來,受到情感薰陶, 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到審美樂趣,就會對閱讀產生興趣。其次,教師教學的目的要明確。閱讀教學不只是為考試而教, 而是為了學生素質的自我完善與發展,為了培養閱讀能力習慣而教。因此,教師要淡化功利意識,不能要求學生圍繞考試來閱讀,更不能剋意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要想辦法激發學生對文學發自內心的喜歡。第三,教師要不斷地充實自己,用自己淵博的知識和閱讀感受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喜歡上閱讀。
重要的是閱讀方法的指導。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都知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有的學生只是憑著興趣,走馬觀花地讀。有的讀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積累、吸取技巧。顯然這樣的讀書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引導他們不僅愛讀、而且會讀,要讀得更好更有成效。在近幾年的閱讀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首先,做好示範作用。不論那一種文體,我都帶著學生認真學幾篇,指導學生閱讀的方式。如一篇記敘文的教學,首先,我會蒐集很多有關作者的資料,以便上課時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引起學生的關注。讓學生知道,我們看一篇文章不能孤立地去看,一定要結合作者及背景才能全面的讀懂,讓學生了解平時積累和擴充知識面的重要性。課上我先不提要求,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我隨時觀察學生的表現。有的放聲讀、有的默讀,有的拿筆圈點批註,也有的心不在焉。讀完後我馬上讓學生合起書談感受。有的知道情節、有的有了疑問、有的什麼感受也沒有。
這時,我再讓效果好的同學談自己是如何做的,從而總結並告訴學生如何去實現“一讀”的目的。粗知思路,掃除字詞攔路虎。方式有嘴巴活動,用自己喜歡的效果好的方式讀(可默讀也可小聲讀)。思維活動,瞭解作者的思路,找出打動你的地方和有疑問的地方。手的活動,拿起筆,對文章字詞和初讀感受做出圈點勾畫。隨後,我會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問題速讀。問題可能涉及到作者想傳達給我們的主要內容,如句子的理解、情感的體會、表達的效果、可能理解不透的地方等等。
從而讓學生慢慢地掌握如何“二讀”。目的是質疑解難,理解作者傳達的主要意圖。方式指導:一要學會探究文眼,文眼是理解文章的鑰匙,抓住它全文就能豁然開朗。二要學會快速捕捉課文中的語言資訊。如文章開篇和結尾的語言,文中多次出現的語句。這些語言資訊往往能讓你快速的掌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觀點。三要學會質疑問難。在閱讀課文時常以諸如“為什麼”“怎麼樣”“怎麼會”等詢問形式去發現問題,仔細思考、分析,並學會結合上下文和背景看是否理解了,不理解的和同桌討論或向老師質疑。“三讀”為美點賞析,是跳讀。初讀的過程中就要讓學生對認為寫得好的地方可以從手法、表達、語言、作用等方面做出自己的簡單的批註。然後跳讀,仔細賞亮點。如或質樸而自然,或淡雅而清新,或慷慨而激昂,或優美而含蓄的語言。對於美的語言,要賞析美在哪裡?並大聲朗讀加以賞析感受。對真實而生動的細節,賞析一下作者是怎樣捕捉典型細節體現情感的。看一下哪個字詞用得好,妙在哪裡?也可以從寫法上、選材上、情感上等等多方面加以賞析,並寫出自己的感悟和收穫。四為總結提升,提倡學生進行創造性閱讀,鼓勵學生髮表與老師不同的想法,還要能聯絡自己的實際談收穫。最後把這一課的各方面的收穫整理下來。
這種方法的指導其實是一個感知—理解—鑑賞—評價的過程,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因次,要讓它成為學生的一個習慣。指導過後,我就放手讓學生按老師指導的提示來學其他的文章。並把記下來的收穫和自己的閱讀感受進行交流。一學期下來,學生基本養成了這種自主閱讀的習慣。
當然,要讓學生養成有效閱讀的習慣,還應該真正地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如,學生自讀的課我並不強加干涉。再如從課內閱讀來看,了不能迷信教參,要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提倡個性化閱讀和創造性解讀。從選材來說,提倡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大量地進行課外閱讀。(老師只是在學生走彎路時要適當地指導點撥一下)
良好的讀書習慣使學生建立起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成為學生在語文閱讀活動中的一種心理需要和行為定勢。長此以往,逐步做到習慣成自然,進而變為自己的能力,逐步達到“自我讀書”的境界。有了這種習慣,既解放了教師,又讓學生受益一生,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活動課不能忽視課後的鞏固與延伸
因材施教讓孩子靈性永存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怎麼能快捷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綜觀成績優異的學生大都有一些良好的讀書習慣,如課前主動預習、邊閱讀邊思考、抓重點要點、使用工具書和參考書、記讀書筆記……因此,我們忽視讀書習慣的培養來訓練閱讀能力,學生的閱讀能力就難以得到大面積和大幅度的提高。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授人以漁”,學生會受益一生。那麼,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呢?
首先,應該讓學生喜愛上閱讀。目前閱讀教學的現狀是不能令人滿意的。有的以分析、灌輸、注入、強制訓練為主,致使學生缺少感悟、體驗、較少思考,也不會理解、表達。有的把“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一篇課文提出一大堆問題,學生疲於應付,然而卻不能抓住主要內容,這都不能讓學生主動喜歡上閱讀。如何改變這種現狀?需要先從老師做起。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建立寬鬆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能用自己的頭腦來想,把自己最先的感知、最深的感受表達出來,受到情感薰陶, 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到審美樂趣,就會對閱讀產生興趣。其次,教師教學的目的要明確。閱讀教學不只是為考試而教, 而是為了學生素質的自我完善與發展,為了培養閱讀能力習慣而教。因此,教師要淡化功利意識,不能要求學生圍繞考試來閱讀,更不能剋意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要想辦法激發學生對文學發自內心的喜歡。第三,教師要不斷地充實自己,用自己淵博的知識和閱讀感受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喜歡上閱讀。
從而讓學生慢慢地掌握如何“二讀”。目的是質疑解難,理解作者傳達的主要意圖。方式指導:一要學會探究文眼,文眼是理解文章的鑰匙,抓住它全文就能豁然開朗。二要學會快速捕捉課文中的語言資訊。如文章開篇和結尾的語言,文中多次出現的語句。這些語言資訊往往能讓你快速的掌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觀點。三要學會質疑問難。在閱讀課文時常以諸如“為什麼”“怎麼樣”“怎麼會”等詢問形式去發現問題,仔細思考、分析,並學會結合上下文和背景看是否理解了,不理解的和同桌討論或向老師質疑。“三讀”為美點賞析,是跳讀。初讀的過程中就要讓學生對認為寫得好的地方可以從手法、表達、語言、作用等方面做出自己的簡單的批註。然後跳讀,仔細賞亮點。如或質樸而自然,或淡雅而清新,或慷慨而激昂,或優美而含蓄的語言。對於美的語言,要賞析美在哪裡?並大聲朗讀加以賞析感受。對真實而生動的細節,賞析一下作者是怎樣捕捉典型細節體現情感的。看一下哪個字詞用得好,妙在哪裡?也可以從寫法上、選材上、情感上等等多方面加以賞析,並寫出自己的感悟和收穫。四為總結提升,提倡學生進行創造性閱讀,鼓勵學生髮表與老師不同的想法,還要能聯絡自己的實際談收穫。最後把這一課的各方面的收穫整理下來。
這種方法的指導其實是一個感知—理解—鑑賞—評價的過程,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因次,要讓它成為學生的一個習慣。指導過後,我就放手讓學生按老師指導的提示來學其他的文章。並把記下來的收穫和自己的閱讀感受進行交流。一學期下來,學生基本養成了這種自主閱讀的習慣。
當然,要讓學生養成有效閱讀的習慣,還應該真正地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如,學生自讀的課我並不強加干涉。再如從課內閱讀來看,了不能迷信教參,要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提倡個性化閱讀和創造性解讀。從選材來說,提倡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大量地進行課外閱讀。(老師只是在學生走彎路時要適當地指導點撥一下)
良好的讀書習慣使學生建立起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成為學生在語文閱讀活動中的一種心理需要和行為定勢。長此以往,逐步做到習慣成自然,進而變為自己的能力,逐步達到“自我讀書”的境界。有了這種習慣,既解放了教師,又讓學生受益一生,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因材施教讓孩子靈性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