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提問技巧提高課堂實效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7日
摘 要:新課程下,各種教學方式層出不窮,而課堂提問被認為是學生獲得知識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因為它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提問的技巧,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提問技巧 課堂教學 實效
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問得美妙、問得開竅,啟人心智。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提問技巧的藝術性,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新穎提問,啟用興趣
同一問題,可從不同側面提出,提出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樣。如果問題設定新穎,就能很好地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從而啟迪他們的思維。在講《冒險者的夢想》時,如果問:新航路開闢的條件有哪些?這類問題容易使學生感到厭煩,難以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但是,若一反常規問:假如你是哥倫布,你如何遊說西班牙國王支援你去探險航行?這類問題使學生感到新鮮有趣,就會激起思維的波瀾,又能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和創造思維的能力。
二、情境提問,自主探究
情境提問就是用語言創設情境,啟發學生用新獲得的知識和回憶過去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它要求學生將已知資訊進行分析整理,並能靈活運用。如講商鞅變法,出示:據報載,1996年歲末,當時擔任國務院副的朱鎔基同志在北京觀大型話劇《商鞅》,當看到商鞅因變法觸動了舊勢力的利益而慘遭車裂之刑時,朱鎔基慨嘆不已,忍不住潸然淚下。為什麼商鞅這位2000多年前的政治人物的命運讓朱鎔基如此動情?商鞅變法對我們今天進行的改革有什麼樣的借鑑意義?通過真情實感的情境切入,讓學生們在情感上產生了共鳴,並隨之創設問題,引發探究慾望。
三、分層提問,發散思維
分層提問又叫逐層分析式提問,也稱為臺階式提問,其作用旨在引導學生逐層深入地分析研究教材,以便得到新觀點、新認識。如講到《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一課時,通過步驟一:重現實,解讀“一國兩制”的史料,提出什麼是“一國兩制”?鄧小平提出這一構想的根本出發點是什麼?然後步驟二:憶往昔,感懷迴歸盛事的圖片與史料相結合,提出:1結合圖一,回顧中國近代歷史,寫出英國割佔香港島的史實。(2)圖二反映了什麼歷史現象?回顧香港從被侵佔到迴歸祖國的滄桑歷史,談談你的感想。最後,步驟三:創未來,難忘“和平之旅”的史料,提出問題:連戰的“和平之旅”說明了什麼?為什麼說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學生的思維不斷地發散、求異,既保持了思維的活力,又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
四、比較提問,拓寬思路
比較是把彼此有聯絡的物件和現象依據一定的標準加以對比, 確定其異同點的思維過程。
比較能更清晰地認識歷史事物的內涵、特徵以及事物之間的聯絡。如學習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時,可以用列表法比較如下:
名 稱 時間 交戰雙方 實 力 結 果
官渡之戰 200年 曹操—袁紹 3.4萬—10萬 曹勝
赤壁之戰 208年 曹操—孫劉聯軍 20萬—5萬 孫劉聯軍勝
由上表可以看出: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共同點是以少勝多。提出問題:曹操為什麼在兩次戰役中一勝一敗呢?在官渡之戰中,曹操謙虛謹慎、愛惜人才,虛心採納部下建議;在赤壁之戰中,則狂妄自大、驕傲輕敵,聽不進別人意見。由此,可以認識“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五、迂迴提問,退中求進
在課堂教學中,經常遇到學生較難回答的問題,說明提問的設計不太理想。遇到這種情況,就要改變提問的方式,使學生正確掌握知識。如講到秦統一六國“車同軌,書同文”時,如果直接提問“統一有何歷史意義”,學生回答效果定然不理想。若對提問方式稍加變通,設計成幾個小問題,效果就很理想:
步驟一:展示戰國時期的貨幣
動動手,用橡皮泥或厚紙做幾種戰國時期的貨幣(見課本71頁圖),說一說,各國的貨幣有何不同?
步驟二:模擬不同貨幣的兌換
製成貨幣以後,與其他同學兌換。假如1個圓形方孔銅幣換3個鏟幣,4個鏟幣換5個刀幣,2個刀幣換3個蟻鼻幣,算一算,1個圓形方孔銅幣能換多少個蟻鼻幣?1個蟻鼻幣能換多少個鏟幣?
步驟三:穿越時空做商人
假如你是當時的一位商人,帶著秦國的錢幣到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去買馬,可能會遇到什麼麻煩?
步驟四:諫秦王——統一貨幣
根據你經商遇到的麻煩,假如讓你為秦始皇寫一份奏摺,建議統一貨幣,你會說些什麼?想一想,現在世界範圍內有沒有統一貨幣的舉措?試舉一例。
通過這幾個步驟的演示,使學生明白統一貨幣的必要性,從而進入主題,進一步理解了統一其他措施的意義。
總之,課堂提問對教師駕馭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瞭解學生實際,緊緊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精心設計提問方式,讓學生受到激勵、感到振奮,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在操作上還要注意方法的多樣性,“善教者,必善問”,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有效方法之一。
課堂因對話而更美好更精彩
有效利用資源實現高效教學
關鍵詞:提問技巧 課堂教學 實效
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問得美妙、問得開竅,啟人心智。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提問技巧的藝術性,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新穎提問,啟用興趣
同一問題,可從不同側面提出,提出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樣。如果問題設定新穎,就能很好地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從而啟迪他們的思維。在講《冒險者的夢想》時,如果問:新航路開闢的條件有哪些?這類問題容易使學生感到厭煩,難以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但是,若一反常規問:假如你是哥倫布,你如何遊說西班牙國王支援你去探險航行?這類問題使學生感到新鮮有趣,就會激起思維的波瀾,又能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和創造思維的能力。
情境提問就是用語言創設情境,啟發學生用新獲得的知識和回憶過去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它要求學生將已知資訊進行分析整理,並能靈活運用。如講商鞅變法,出示:據報載,1996年歲末,當時擔任國務院副的朱鎔基同志在北京觀大型話劇《商鞅》,當看到商鞅因變法觸動了舊勢力的利益而慘遭車裂之刑時,朱鎔基慨嘆不已,忍不住潸然淚下。為什麼商鞅這位2000多年前的政治人物的命運讓朱鎔基如此動情?商鞅變法對我們今天進行的改革有什麼樣的借鑑意義?通過真情實感的情境切入,讓學生們在情感上產生了共鳴,並隨之創設問題,引發探究慾望。
分層提問又叫逐層分析式提問,也稱為臺階式提問,其作用旨在引導學生逐層深入地分析研究教材,以便得到新觀點、新認識。如講到《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一課時,通過步驟一:重現實,解讀“一國兩制”的史料,提出什麼是“一國兩制”?鄧小平提出這一構想的根本出發點是什麼?然後步驟二:憶往昔,感懷迴歸盛事的圖片與史料相結合,提出:1結合圖一,回顧中國近代歷史,寫出英國割佔香港島的史實。(2)圖二反映了什麼歷史現象?回顧香港從被侵佔到迴歸祖國的滄桑歷史,談談你的感想。最後,步驟三:創未來,難忘“和平之旅”的史料,提出問題:連戰的“和平之旅”說明了什麼?為什麼說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學生的思維不斷地發散、求異,既保持了思維的活力,又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
四、比較提問,拓寬思路
比較是把彼此有聯絡的物件和現象依據一定的標準加以對比, 確定其異同點的思維過程。
比較能更清晰地認識歷史事物的內涵、特徵以及事物之間的聯絡。如學習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時,可以用列表法比較如下:
名 稱 時間 交戰雙方 實 力 結 果
官渡之戰 200年 曹操—袁紹 3.4萬—10萬 曹勝
赤壁之戰 208年 曹操—孫劉聯軍 20萬—5萬 孫劉聯軍勝
由上表可以看出: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共同點是以少勝多。提出問題:曹操為什麼在兩次戰役中一勝一敗呢?在官渡之戰中,曹操謙虛謹慎、愛惜人才,虛心採納部下建議;在赤壁之戰中,則狂妄自大、驕傲輕敵,聽不進別人意見。由此,可以認識“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五、迂迴提問,退中求進
在課堂教學中,經常遇到學生較難回答的問題,說明提問的設計不太理想。遇到這種情況,就要改變提問的方式,使學生正確掌握知識。如講到秦統一六國“車同軌,書同文”時,如果直接提問“統一有何歷史意義”,學生回答效果定然不理想。若對提問方式稍加變通,設計成幾個小問題,效果就很理想:
步驟一:展示戰國時期的貨幣
動動手,用橡皮泥或厚紙做幾種戰國時期的貨幣(見課本71頁圖),說一說,各國的貨幣有何不同?
步驟二:模擬不同貨幣的兌換
製成貨幣以後,與其他同學兌換。假如1個圓形方孔銅幣換3個鏟幣,4個鏟幣換5個刀幣,2個刀幣換3個蟻鼻幣,算一算,1個圓形方孔銅幣能換多少個蟻鼻幣?1個蟻鼻幣能換多少個鏟幣?
步驟三:穿越時空做商人
假如你是當時的一位商人,帶著秦國的錢幣到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去買馬,可能會遇到什麼麻煩?
步驟四:諫秦王——統一貨幣
根據你經商遇到的麻煩,假如讓你為秦始皇寫一份奏摺,建議統一貨幣,你會說些什麼?想一想,現在世界範圍內有沒有統一貨幣的舉措?試舉一例。
通過這幾個步驟的演示,使學生明白統一貨幣的必要性,從而進入主題,進一步理解了統一其他措施的意義。
總之,課堂提問對教師駕馭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瞭解學生實際,緊緊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精心設計提問方式,讓學生受到激勵、感到振奮,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在操作上還要注意方法的多樣性,“善教者,必善問”,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有效方法之一。
有效利用資源實現高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