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在管理中的應用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8日

  現代管理把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於管理領域,決策者、管理者通過分析並掌握管理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規律,以實現對人的科學管理,促進現代管理的科學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心理學理論在高校管理和教育中的應用》

  摘要:多年來,我國心理學在認知心理學、生物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組織管理心理學等領域中,基礎與應用研究都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如何有效利用這些心理學成果,更好地完成高校的各項任務,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十分重視的問題之一。從高校的實踐出發,對心理學理論在高校教師管理和學生教育中的應用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

  關鍵詞:心理學;心理素質;高校教育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力競爭日趨激烈。而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人才的質量和數量,這對於培養和造就我國21世紀的一代新型大學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我們在高等教育的建設中必須有新的探索,運用心理學理論拓展新思路、探索新模式和新方法。高校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包含了教學管理、科研管理、教師管理、學生管理、後勤管理等子系統,要提高校管理工作的績效,就必須提高校工作中人的積極性,而積極性受眾多的心理因素的影響,現代管理把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於管理領域,決策者、管理者通過分析並掌握管理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規律,以實現對人的科學管理,促進現代管理的科學化。心理學理論主要應用於教師的管理和學生的培養管理兩個方面。

  1心理學理論在高校教師管理活動中的應用

  1.1“需要理論”明確教師心理激因

  激因是指引起人們需要的刺激。需要是人對其生活和發展條件的必要性的主觀體驗,是人的內驅力在心理上的反映。也就是說,需要產生動機,動機導致行為。因此,需要是產生一個人的行為的原動力,是個體積極性的源泉,要實施有效的激勵,就必須認真分析教師的需要特點,滿足其合理需要,轉化他們的不合理需要。

  教師需要的層次性及一般激勵因素。在內容型激勵理論中,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七個層次。高校管理工作者要掌握教師需要的層次性及其發展規律,根據不同層次的需要,採取相應的措施,使需要與組織目標結合起來,以實現教育管理的最終目標。利用教師需要的特殊性予以激勵。教師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其需要有著明顯的職業特徵,主要表現在:

  物質需要的基礎性。教師,特別是我國的多數教師,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對物質生活往往沒有過高的要求。但是,如果基本的生活需要得不到保證的話,往往也會影響教師的積極性;並且隨著社會的發展,改善教師物質需要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這一點要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發展需要的穩定性。教師要發展學生,首先要不斷髮展自己。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的不斷更新,迫使教師要不斷的學習、研究,擴大自己的知識範圍,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這是教師職業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需要,創造各種機會、條件,營造必要的環境,為教師的發展奠定基礎。

  自尊需要的敏感性。教師要求人們對自己的權利、業績、形象、社會生活中的地位給予重視。高校管理者如果對屬於教師合理的自主工作範圍內的事情強加干涉,對教師業績給予不公正的評價,則最容易傷害教師的自尊心;而應用恰當的激勵,使教師體驗到其自尊心受到充分的尊重,往往會更好地激發其積極性。

  成就需要的強烈性。教師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往往使得他們兢兢業業於教學、科研工作之中。他們在教學的同時力求在自己專攻的領域有所建樹,對科學有著長期、穩定、執著的追求。這種成就需要激發的積極性,往往比較強烈、持久。

  依據這一理論滿足教師正當、合理要求;採取多種途徑開展教師的培訓;實行青年教師導師制度;鼓勵教師多做奉獻;在動態的平衡中求得教師隊伍結構優化等措施被大多數高校採用。

  1.2應用“公平理論”營造良好心理環境

  公平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亞當斯創立的。他認為人們的工作動機,不僅受其所得報酬的絕對值影響,而且也要受到報酬的相對值的影響。即人有通常要將自己的投入和所得報酬的比值與一個和自己條件大體相當的人的投入和所得報酬的比值進行比較,如果兩者相等,則有公平感;如果不相等,則有不公平感。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工作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社會比較過程的影響,即,人們不僅關心自己得到了什麼,更關心“別人得到了什麼”。公平通常使人心情舒暢,工作積極、熱情,而不公平往往使人產生消極情緒,形成人際矛盾,影響工作積極性。高校的人才流失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教師的工資所得相對較低,部分教師心理內感不公平所導致的。在把公平理論應用於高教管理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消除教師的不公平感,以免挫傷他們的積極性。

  將公平理論應用於高教管理,還要求我們在校內外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要求社會要形成尊師重教、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充分肯定廣大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改善社會分配不公現象。

  現在很多高校也根據這一原理採取了相應措施如:正確評價和對待教師;績效掛鉤,公平獎勵教師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高校學生教育中心理學理論的應用

  2.1運用社會心理動力機制促進班級管理

  學生管理規定、班集體目標、班集體輿論和班集體規範構成了班集體的動力系統。在班集體動力系統的規範和壓力下,學生常常表現出從眾、服從等社會心理現象,如遵守作息制度,早上要按時起床,整理內務、出操等。從眾和服從是在規範、群體的壓力下發生的,它只是個人不願被集體排斥或制裁所做出的妥協,並非自覺自願的行動和態度的真正轉變。因此,班級管理運用動力機制不應僅滿足於此,要注重運用榜樣的力量,促進學生出現模仿從同榜樣的社會心理現象,這樣才能使班級管理獲得質的提高。“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師的教育者角色使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必然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因此,注重自身的言行,以班級中進步的同學為榜樣,是促使學生模仿併產生認同行為的重要方法。對於青年學生來說,模仿是在社會認知的基礎上出現的,他的發生完全是自覺自願的;認同則比模仿更進一步,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的一致,因此更具積極意義,能推動學生自覺、主動地向榜樣學習。教師對學生的積極行為應該給予及時的強化,激勵其積極行為的經常出現並內化為學生自身的人格品質特徵。

  2.2群體理論在學生管理中的應用

  高校學生組織目前還基本上是以班級團支部為主,班裡有通過各種方法選出或教師指定的班幹部,班級是高校最基本的正式群體。此外,各種經過正式註冊的社團、學生選舉或競選產生的學生組織也屬於正式群體。而在高校還有一些由於共同的利益或相同的興趣、情感、愛好或關係比較密切的人形成的小群體,就稱之為非正式群體。

  高校是青年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形成和確立人生觀的場所,高校學生非正式群體和正式群體相比,具有自發形成、以感情為聯絡紐帶、有自然形成的領袖人物、群體意識強和資訊傳遞的渠道非常暢通等特性,此外還具有明顯的排他性和自衛性等。

  加強對現實存在卻遊離於正式群體之外的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管理,無論對社會或高校而言都是必要的和有利的,對於後者則能保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學生管理的目標能穩定有序地實現。基於心理學群體的理論,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地質大學、長江大學等高校採用合理地利用非正式群體為學生管理服務、採取不同的方法對待不同型別的非正式群體、重視非正式群體中“領袖人物”的作用、改進和創新學生管理、提高非正式群體對正式群體的向心力等辦法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2.3應用激勵理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是促使學生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表現在良好的學習行為,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從而實現教育的培養目標。因此,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中應用心理學理論顯得非常重要。

  人的需求是有層次之分的,需求層次越高,由此而引發的行為動機就越強烈。需求按其來源有主觀需要和客觀需要。主觀需要是形成動機的決定性因素。客觀需要是形成動機的外部條件。主觀需要停留在較低層次的學生,其學習目標往往定位在“拿文憑”,學習過程中常常表現出對具體的學習內容不重視,不感興趣,而且組織律鬆散。

  目標是一種刺激,心理學稱為誘因。合適的目標能夠誘發人的動機,規定行為方向,具有激勵作用。按照國家教育方針而制定科學的教育培養目標,明確對學生德、智、體、美諸方面的要求,使之具體體現在學校的課程設定及教學內容上。讓學生能在不斷的成功中逐步樹立自信心,強化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能為。

  對學員的學習過程進行嚴格的行為規範和適時的行為修正是實現成人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管理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要關心他們,愛護他們,用豐富的情感感染他們。切實做到把自己置於學員的心理地位,才能夠了解和洞悉學員思想、品行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啟發、幫助、激勵。。

  所以,從激勵理論出發,高校管理工作應該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核心,從提高學生的需要層次、設定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嚴格規範學生的學習行為三方面入手。

  2.4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

  在新的形勢下針對大學生可能和已經面對的各種問題,僅僅著重於他們的智力與能力的培養顯然是不夠的。筆者認為,高校還應真正關注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通過各種途徑培養他們較高境界的道德修養、強烈的高成就動機、調整與控制個人情緒的能力以及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從而達到心理學家公認的心理健康素質標準。即:一是要熱愛生活,接納自我;二是情緒穩定,心情愉快;三是有安全感,能承受挫折和不幸;四是自我意識正確,自我評價客觀;五是有強烈的高成就動機,學習興趣廣泛,求知慾強;六是有堅強的意志力,自信心強;七是適應能力強,能正視現實;八是人際關係和諧,樂於與人交往;九是心理和行為與年齡相符。面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現在高校已經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實現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兩個轉變。即由一次性的新生入學心理健康調查靜態到經常性的心理關注動態的轉變;由被動地等待大學生來諮詢和治療的單一性到主動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素質培養的多樣性轉變。

  2由只關心大學生的學習質量到既關心大學生的學習質量又關心他們的生活質量,強調對他們進行生活教育。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使人尋求並理解生活的意義,學會生活並理解生活的質量。因此,對於大學而言,提倡對大學生進行生活教育,使他們學會生活,提高大學生的生活質量,應當成為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融於整個大學學生學習過程的是大學生活,兩者在大學教育中其實是一個有機整體。

  3培養大學生的心理學素質,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挖掘創新潛質。現代社會要求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而影響大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創新心理素質和方法,“許多心理學家認為,能否有效、消化、吸收並重組資訊,是評判一個大學生是否具有創造潛力的重要指標”。減輕大學生由於學習造成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習效率,重要的一點就是指導他們掌握一些學習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利用學習心理學的理論來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21世紀將是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的世紀。作為知識經濟中改革的前沿陣地——高校已經開始廣泛運用心理學的成果。作為國家知識創新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心理學基礎和應用研究,傳播心理學知識,應用心理學成果,是時代賦予我國心理學家的艱鉅任務。不僅心理學的知識創新可以提升我國的整體知識創新能力,而且創新能力作為心理學的研究物件,其研究成果也將推動其他學科的創新和整個民族創新能力的發展。隨著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經濟全球化和資訊科技革命都將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衝擊,必將出現許多與心理學有關的新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有待心理學家的研究和解決。

  參考文獻

  1方益壽.組織管理心理學[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

  2範咀華.現代管理基本理論和方法[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

  3張藝.人本主義心理學與教育改革[J].河南社會科學,20035

  4徐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管理觀[J].科技創業月刊,20047

  5吳文侃.楊漢清比較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趙慧軍.現代管理心理學[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例文
色彩心理學相關初探論文
相關知識
心理學在體育中的應用論文
心理學在廣告中的應用論文
心理學在銷售中的應用論文
淺談聲樂心理學在實踐中的作用論文
計算機在體育中的應用論文
計算機在生活中的應用論文
淺議計算機在生活中的應用論文
淺析計算機在農業中的應用論文
心理學在管理中的應用論文
心理暗示在羽毛球后退步伐技術教學中的應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