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性心理有關的論文
在日常生活中,多數人普遍認為男女兩性在表達愛情的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兩性心理學》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女性的角色和權利已得到人們普遍的尊重和認可。但這一切僅僅是從社會角度而言,其實,男女兩性除了生理上的不同之外,在心理和行為上也有很大的差別。
關鍵詞:兩性心理;差別;研究
一、引言
生物學方法認為,生物學概念上的性別自然形成了性別身份。它的觀點是,遺傳因素與荷爾蒙共同作用,形成了社會用以區分男女的個性和行為特徵。持此觀點的人,經常引用研究所發現的男孩和女孩在幼兒時期行為或遊戲舉動的不同來支援自己。
心理分析理論建立在這樣的觀點之上:人類的思維活動很多部分埋藏於表面之下。我們所意識到的實際只是一小部分。潛意識記憶、情緒和性衝動是促使我們行動的力量。心理分析學者相信,性別身份同個性的其他部分一樣,也源於我們早期的經歷,只是它們埋藏得如此之深,以至於讓我們在平常的情況下意識不到。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一切社會行為都是在社會環境影響下,通過對示範行為的觀察學習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變的。該方法指出兒童是在一系列的學習過程中學會適應恰當的性別角色的,其中包括古典制約、操作制約、條件制約及模仿和認同的社會學習機制。
二、兩性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認識發展方法是科爾伯格1966年提出的。他認為,兒童活動性別身份的過程是分階段的:2~5歲,性別形成期,孩子知道自己的性別,但不穩定。5~6歲,性別穩定期。6~7歲,性別堅固期。獲得性別身份的過程開始於界定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然後注意男孩或女孩的行為並建立自己對性別及相應行為的認識。
性別圖示理論是類似於社會學習論與認知發展論的結合體的理論。他們認為,一旦孩子知道了自己的性別,就會開始學習此性別“恰當的”行為規範。在這個過程中,它們會發展出非常複雜多變的性別圖式。這些圖式會知道他們的行為和活動的選擇。這樣,性別圖式通過將得到的性別資訊組織起來,就可以幫助孩子感知他的世界,同時圖式還會指導孩子對自身行為和計劃的意識和理解。
三、兩性心理差別的形成因素
通過對各主要心理學學派的學習以及對一些經典的心理學試驗和現象的分析。我們在這裡認為文化是造成兩性心理性別差異的主要因素,是文化造就了男女兩性鮮明的心理性格。文化因素。我們這裡所說的文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化。它涵蓋了更多的東西,不僅包括了傳統意義上的文化,還包含了動作行為,物品等等可以明確或著暗示地傳遞資訊的事物。文化是一個體系,如同人的身體一樣可以分成器官、組織、細胞、基因,四個層次。由文化基因組成文化細胞,文化細胞又組成各種功能不同的文化組織,文化組織又結合成文化器官。文化基因如同生命體中的基因一樣是文化體的最基礎最小的組成單位。文化基因是文化資訊的載體。文化基因的不同組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體,也就形成了各種式樣的各具鮮明特色的心理性格,當然同時也造就了男女兩性心理性別的差異。
心理是文化的反映,心理差異是文化基因不同組合形成的各異的文化體的反映。文化是心理的根基,也是心理差異的源頭。沒有了文化也就沒有了心理,也就更加不會有心理差異。要找到關於這一點的最有力的證據就是研究人類的史前時期。在這個時代,人類還沒有產生任何的文明、文化。人類還是在蠻荒時期,同動物相差無二。人類的心理就如同一張白紙,沒有任何的心理,也沒有什麼男女兩性之間的差別。但是這是一個沒有文明的時代,它沒有給我們留下任何的能夠了解當時人類生活狀況證據。或許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但我相信是沒有的。但是狼孩、豹孩等等一些由非人類撫養長大的人類的發現從另外一個方面解決了這一難題。他們由人類的父母繁育,具備人類的一切應該具有的生理條件。但是,他們從出生起就被父母或著其他監護人移棄。他們生活在一個和現代人類社會完全隔絕的環境中,是動物生活在森林中的動物撫養了他們,他們是在動物所處的社會中長大的,沒有受到現代人類文明的任何滋養。他們的生存環境就如同還沒有產生人類文明的史前時代。因此,通過對他們的研究文明可以瞭解人類史前時代的生存狀態。
1920年9月19日,辛格牧師在印度加爾各答西南的一個叢林中,發現了兩個由狼哺育的女孩。年長的估計8歲,年幼的1歲半。她們都是出生後半年被失去幼仔的母狼銜去的。年長的取名卡瑪娜,年幼的取名為阿瑪拉。人類的行為和習慣幾乎沒有,但具有不完全的狼的習性。她們不會說話,發音獨特,不是人的聲音,不會用手,不能直立行走。她們懼怕人,對狗貓似乎特別有親近感。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覺,晚上出來活動,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餓了找吃的,吃飽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齒撕開吃;不會講話,每到午夜後像狼似地引頸長嚎。
其它關於獸孩的記載有:1724年,人們在英國漢諾威附近發現一個全身赤裸、褐色面板、黑色頭髮的怪物男孩,被人們稱為“野彼得”。1875年時,著名的瑞典生物學家林耐所著的生物分類著作中,就記載了關於野獸撫育孩子的事例:如1344年在德國黑森發現的被狼哺育長大的小孩;1661年在立陶宛發現的與熊一起長大的小孩;及1672年在伊朗發現的為綿羊所哺育的小孩。伊拉克《笛子報》1978年第339期的報道蒲隆地的一些村民在1974年發現一個和猴子生活在一起的八歲男孩,人們起名叫他“約翰”。
無論是狼孩還是熊孩等等被人類發現的獸孩,他們無疑都具備完整的人的一切生理條件。但是他們是否具有男女兩性的心理差異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這些獸孩被發現是行動舉止於動物無異,全無男性的性格特徵如勇敢、正直、寬厚、懶散、自負、豪爽、果斷等等;也沒有女性的性格特徵如溫柔、害羞、敏感、善良、虛榮等等。稱之為人都尚勉強。這樣的獸孩自幼脫離了人類的文化體系,或生活在森林或和動物一起生活,沒有受到人類文化的滲透,人類的心理都沒有能夠產生,更何況心理性別差異。
四、結語
文化因素是性別認同主要因素,更加是造成男女兩性心理性別差異的決定性因素。是文化製造出了“男人”與“女人”,是文化製造出了兩性心理的差異。性別角色的分配與差異是與所處的社會相匹配的。與社會的文化環境相匹配的。並隨著社會、環境、文化的發展而相應的發展。
淺析認知心理學與教學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