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研究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合作學習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採用的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理論和策略。較之競爭性學習和獨立性學習,合作學習更為有效,它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能夠促進學生人際交往、觀點採擇、自尊、合作等非認知能力和情感的發展。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教學組織形式被廣泛應用於中小學課堂教學之中。以下是小編為打擊精心準備的:有效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有效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研究全文如下

  摘 要:合作學習正在被中小學教師在教學實踐工作中廣泛使用,但從當前課堂教學的情況來看,合作學習的使用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合作學習的要素不明確、合作學習的形式比較單一、合作學習的具體方法沒有被教師和學生所掌握等。有效合作學習的教學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掌握合作學習的方法與過程,進而在單位時間內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有效合作學習的主要教學策略包括選擇合作伙伴與明確責任分工、採用多樣化的合作學習形式、進行合作學習方法的有效指導等。

  關鍵詞:合作學習;有效教學;教學策略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作為一種新型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亮點,正在被中小學教師在教學實踐工作中廣泛使用。但是,由於受傳統學習方式的長期影響,廣大中小學教師在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的過程中對新的學習方式的研究與探索不夠,從而在課堂教學中出現了許多問題,使得合作學習方式正在被一些中小學教師所誤解。筆者在深入中小學校的“觀課”過程中,就這一問題與一線教師開展了課堂志的研究。

  一、課堂中合作學習所表現出的主要問題

  一合作學習的要素不明確

  如何理解合作學習的要素,關係到合作學習中的操作要領。當前中小學課堂中合作學習活動中,因為教師對合作學習的要素理解不深入,使得合作學習找不到突破口,或者有了合作學習這一新型的學習方式,但缺乏良好的學習效果。關於合作學習的要素,國內外都有較多論述。美國學者斯勒文認為,在課堂情境中,影響學生合作學習的因素主要有兩個,即集體目標與個體責任。集體目標是指學生追求外界對集體成果的認可,教師只有提供明確的集體資歷,才能保證學生之間的積極互助。個體責任是指每個小組成員對集體的學習都要做出貢獻,這是避免能力高的學生代替其他學生完成任務的必要措施。[1]則認為有效合作學習要具備五個要素:積極的相互依賴關係、面對面的促進性相互作用、個人責任、合作技能、集體自加工。[2]我國南京師範大學的吳康寧教授曾專門研究過課堂中學生的合作學習,強調課堂中競爭與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筆者認為,合作學習中關鍵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分工”,另一個是“同學”。[4]“分工”是合作的前提與基礎。因為有分工,才需要合作;因為有分工,才需要每一個學生承擔責任;因為有分工,每一個成員都必須積極主動地參與集體的學習活動。學生如何分工,需要教師進行研究,需要教師將分工的方法與技巧教給學生,當然也需要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探索與理解。“同學”是合作的目標,也是合作學習的任務。“同學”就是一起學習,“相觀而善”,同學不是同班,而是需要一起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既能表達自己所思、所想、所得,又能聽取別人的意見與建議,要相互交流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體驗過程,同時學會與人共處的品質與方法。因為對合作學習的關鍵要素理解不夠深入,大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自己不瞭解合作學習的方法與技巧,而且更談不上將合作學習的方法與技巧教給學生。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明確的分工,沒有責任承擔的意識,沒有相互學習、相互交流,所以合作學習的效果就不會太好。

  二合作學習的形式比較單一

  目前中小學教師用得最熟悉的還是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方面是因為小組合作學習是其中最基本、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另一方面還是因為小組合作學習能較有效地解決教師面臨的大班班級授課制與新課程學習方式要求之間的矛盾而造成的困惑。對同伴互助合作學習、全員性合作學習的重視與研究不夠,致使小組合作學習成了傳統教學法的一種點綴,而並沒有成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學方式的要求,使教師必須成為研究者,使研究人員必須進行專業引領,這就為開展合作學習的行動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通過專業人員與廣大中小學教師對合作學習進行專題行動研究,可以從不同的層次進行課堂志的觀察、描述與解釋。廣大教師才能從理論上更深入地認識合作學習的實質與特點,進而在實踐中改變一些對合作學習的誤解與簡單化處理的傾向。

  合作學習的形式多種多樣,從組織形式來看主要有:同伴之間的互助合作學習主要是課堂中的同桌之間的合作學習、課餘時間好朋友之間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如課堂中的小組討論學習、研究性小組學習、興趣小組學習等、教學活動過程中全員性的合作學習又稱合作教學,如班級授課過程中的討論學習、角色扮演活動等。如果從合作學習的型別來分,可以分為學生團隊——成就分配STAD、團隊——競賽——友誼賽TGT、第二類交錯搭配、團隊輔助的個體化TAI四種表11。[5]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已經成功在運用於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課堂教學之中,究竟應該採用哪一種形式,是組織合作學習前教師必須要考慮並做出決定的,雖然不同的合作學習形式各有優缺點,但教師個人的智慧和創造性直接決定著合作學習的形式的選擇。作為一名有合作學習組織經驗的教師,無論何時,只要內容的目標能促進學生的合作技能,就應該抓住機會創造合作學習的條件,應根據學習任務、學生構成、學科特徵等確定合作方式,建立具有操作性質的合作學習機制,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執行。

  三合作學習的方法沒有被掌握

  合作學習的實質告訴我們,任何一種層次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都包括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面:一是有沒有合作學習這種形式,即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個體的呢?還是團體的?二是有了合作的形式之後,有沒有合作的方法。在合作學習中,如何合作的方法才是最為重要的。但凡在課堂中採用了合作學習的形式而沒有很好地鑽研其方法的教學,大都是不成功的。合作學習中的學習方法,對學生來說,不是他們生來就會的,也不是傳統的教學中所能培養的,而是在新課程改革的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來培養的。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畢業,學生的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不斷髮展的同時,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與學習能力的提高也是與日俱增的,即所謂的“學生學會學習”。對教師而言,他們在教學中要像研究教學內容一樣研究教學方法,其中包括合作學習的方法,通過組織有效的合作學習活動,把基本的、規範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即所謂的“教師學會教學”。

  二、課堂中合作學習研究的案例分析

  在大班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確實是一件較困難的事,但教師總有解決這一難題的方法,其中在班級中適當開展小組合作的學習活動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在新課程的學習方式變革中,教師目前使用最多的合作學習方式就是小組合作學習。它一般是以前後兩對同桌為一組,作為課堂教學中較穩定的合作物件,當教師提出問題需要討論或提出任務需要完成時,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便發生了。筆者在小學三年級的一節科學課“如何讓雞蛋浮起來?”的教學中,進行了小組合作學習的觀察與研究。

  這一節課教師把學生四個人分成一組,共十個小組進行教學。每組的桌子上面放著一盆水、一個雞蛋、一塊小木板、一小杯鹽、一小杯糖、還有一塊學生最喜歡玩的橡皮泥。科學課的劉老師走進教室,沒有直接走向講臺,而是站在同學們中間。她略帶點神祕地給同學們提出兩個問題:“同學們,現在注意聽兩個問題:一是如何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來?二是如何使雞蛋在水中浮起來?先認真想一想這兩個問題應該如何解決,然後再利用我們放在桌子上的所有材料,進行實驗嘗試,四人一組以合作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還沒等教師把話說完,同學們已經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了,有的學生已經是“捷足先登”了,他們已經在水盆裡嘗試如何將橡皮泥浮起來了;有的在小組長的負責下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有的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設想,並進行嘗試演示;有的小組還因為由誰來操作實驗開始爭論。總之,這時的課堂裡十分活躍,同時也顯得有些吵鬧和雜亂。學生急切地想探究教師提出的問題的心情就表現在他們激烈的爭論與主動的參與之中。但是如何更有效地參與、合作,劉老師似乎並沒有專門的要求,也沒有教會學生一定的方法。劉老師只是在各小組中走來走去,不時解決學生在活動中產生的新問題或爭論。

  對於第一個任務,大多數同學都很快想到把成塊的橡皮泥捏成薄餅並把它捏成船的形狀,結果很快就完成了這個實驗。合作學習的高潮在完成第二個任務時出現了,由於教師有意沒有對使雞蛋浮起來的條件做出限定,所以同學們採用了各自認為有效的方法。有一個小組的同學們正在嘗試將雞蛋放在捏好的橡皮泥船上,但是雞蛋一放在船上,就沉了下去,於是同學們開始討論,有的同學還建議把船造得再大一點,有的建議把雞蛋放在木塊上……等等。有一個小組的同學中,一位同學給大家講起了他所知道的死海的故事,並建議同學們往水裡加鹽。可是所有的鹽都加進去了,雞蛋還是沒有浮起來,大家開始爭論了起來。還有一個小組的一位調皮的學生把糖悄悄地吃了一大半,小組長正在批評他,劉老師也走過去處理這件事。而這時,教室裡突然散發出嗅雞蛋的氣味,同學們都開始議論:是誰把雞蛋打破了?這時,教室裡西南角一組的同學們正沉浸在張小東同學的“潛水艇”表演當中。原來是張小東同學把雞蛋的一端悄悄地開了個小洞,把蛋清與蛋黃倒入了杯子。他一會兒在空蛋殼中裝上水,使它沉入水底,一會兒又將蛋殼中的水排出,使他浮在水面。當劉老師聞見臭雞蛋味來到這一組正在批評張小東同學時,下課的鈴聲響了。

  在這節課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是被教師採用了,一些小組合作學習中的規則也被同學們在無意中使用,但透過整節課的過程來看,教學秩序較亂,合作學習的效果也並不理想。比如,小組中學生的組織與分工不明確、小組中學生之間的合作不明顯、小組中兩極分化的現象比較突出、小組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不夠等都是明顯的不足。在課後的教學反思中,我和劉老師探討了小組合作學習的要義。我們一致認為,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關鍵的是如何使每一個小組能有組織、有秩序、有效率地完成小組任務,使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都積極參與。從這一點而言,這節課上老師並沒有把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與方法教給學生,而是憑學生自己的組織能力自發地去完成小組合作學習任務。

  在後來的教學過程中,劉老師以一個小組的組織與引導為例,探索出有效組織小組活動的一些基本規則與方法,比如,如何確定小組長併發揮小組長的作用?如何對小組成員進行角色分工並使他們各自承擔個人責任?如何使小組內各成員與各小組之間建立積極互賴的關係?如何處理小組活動中出現的意外問題與突發事件?教師在各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如何發揮主導作用?等等,而這些規則與方法又通過日常的課堂教學自然而然地教給了學生,使之成為他們學習習慣中的一部分。劉老師深有感觸地說:“以前只聽說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總不知道如何去教,原來就是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掌握學習的組織形式與活動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課堂研究我們進一步發現,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中以小組的方式使學生之間協同努力,充分地發揮自身及其同伴的學習優勢。小組合作學習不僅是教學中經常應該使用的方式,而且它更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內容以及與人交往、合作的態度與精神。

  三、教會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不是學生生來就會的,是需要學習的,是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習合作學習的要求與方法的。教師就要研究和掌握合作學習的基本方法,並在日常教學中形成相關的教學策略。

  1.選擇合作伙伴與明確責任分工。確定合作伙伴實際上是建立起合作學習的結構和組織,為合作的進行提供組織前提。學生的家庭背景、興趣、居住環境、社會化過程等是影響學生選擇學習夥伴的重要因素。在選擇合作伙伴時,教師一方面要認真分析,合理搭配,建立真正能夠發揮最佳合作效果的合作組織,另一方面教師可根據兒童的性別差異、性格差異、思維差異、語言差異和動手能力差異,優化小組組合,形成互補型合作團體,便於發揮小組各成員的個性特長。對於低年級的合作學習在選擇合作伙伴時,小組成員不宜太多,以4、5人為宜,有利於積極的相互支援與配合,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

  選擇了合作學習的夥伴之後,還有一個合作學習者角色的分配問題,角色的確定與選擇實質是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分工問題,有了明確的分工,合作才能進行。教師要有意識是通過組內角色的分配,或偶爾將組間任務具體化,鼓勵學生承擔個人責任和完成各自任務。在小組成員角色分配方面,美國的約翰遜兄弟提供了相應的參照角色。[6]總結者——向小組解釋和呈現主要的結論,看看小組是否同意,並且為小組在全班面前的展現做準備。研究者——研究者為小組提供主要的資訊,每個小組成員都可以是研究者。監察者——對照課文、練習冊和參考書檢查有爭議的陳述和結論的真實性。確保小組沒有使用不充分的事實,或者不會受到來自其他小組更精確結論或觀點的挑戰。組織者——他不僅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的物質條件,如物品、材料、裝置、參考資料等,他還要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進行。記錄員——他承擔寫出本組成果或結論的任務,不是他自己的觀點或報告,而是小組共同的結論和報告。支持者——可以是小組內積極參與者和性格外向者,他的任務在於小組成員完成任務或活動時,進行讚揚,當小組成員洩氣時,可以進行鼓勵。觀察者——記錄有關小組進展的資訊,這將在全班討論或教師詢問時有所幫助。當遇到一個小組或個別小組成員來說無法克服的困難,向班長或教師報告。很顯然,小組合作學習的夥伴角色分工對於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合作學習活動中來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創造出更多更具體的小組成員所承擔的角色來。

  2.採用多樣化的合作學習的形式。合作學習的形式多種多樣,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選擇合適的合作學習的形式,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特點靈活把握。不僅要運用已經成熟的合作學習的有效形式,如下表中關於四種合作學習的形式就分別適合不同組織特點的教學,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可以參考此類形式。[7]而且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有效而獨特的合作學習形式,如同桌之間合作學習形式與方法的探討等。[8]

  四種合作學習形式不同組織特點的異同比較

  3.進行合作學習的方法指導。教師建立並組織了合作學習,但並不是說教師就無事可做了,而是要不斷地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進行必要的指導。這種指導是一種過程性指導,教師要注意及時發現合作中的問題,幫助合作小組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教師要善於觀察,掌握學習動態,特別要對合作不協調的小組或合作有困難的小組給予及時的幫助和引導,使每個小組都能在學習中有所收穫,按時完成合作學習任務。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適時給予指導,促進小組的成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僅僅安排或鼓勵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的活動並不能保證合作學習有效地進行,教師最需要教給學生的應該是合作學習的技能與方法。只有當學生具備一定的合作學習技能時,才能較順利地開展合作學習。教師在指導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技能時,不僅要正面傳授合作學習的知識與技能,提出一些明確的要求,而且還要創造條件或情境,讓學生通過體驗總結形成獨特的和富有個性的技能。

  教師在指導時應注意三點:

  第一、合作學習討論時教師要調動全員參與。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下到小組討論中去,監控小組討論過程,要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其中。第二、展示合作學習結果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全體參與。在合作學習中,小組就成為了一個整體,在學習反饋交流時,教師要求小組成員全員參與,各抒己見。有表演時,各自扮演不同角色,一個都不能少。這樣,學生不會產生僥倖心裡,使之有一定的壓力,產生動力。第三、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小組間開展競爭。良好的健康的競爭只會使人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在競爭中,教師重視的是成員的參與,分工的不同,合作的協調。在一段時間的小組競爭下,能夠使小組成員之間分工合作非常默契,並逐漸形成各小組的特色。如有的小組成員站到大家面前,組長就會向大家介紹小組成員的分工情況;有的小組在展示彙報是,動作大方,語言流暢,行動一致,很具有團隊作風,使每個成員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責任和力量。

  作者簡介:王鑑,西北師範大學西北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關於小學生校外教育問題探析論文
試論同伴互助學習的涵義及研究的主要課題論文
相關知識
小學體育學困生的轉化策略研究論文
有效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研究論文
基於元認知理論的高職英語學習策略研究論文
數學應用題解題困難分析及教學策略研究論文
社會工作介入農村失獨家庭的策略研究論文
小學生命教育探索研究論文
淺談大學生學科競賽活動的組織與培養策略研究論文
企業運用微博進行市場營銷的優勢與策略研究論文
關於電力企業資訊平臺整合方案與策略研究論文
衛校護理學專業學生心理壓力分析及策略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