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資訊化論文精選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以計算機和網路為代表的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社會資訊化的程度越來越高。社會資訊化對教育正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教育資訊化論文,供大家參考。
關於教育資訊化論文範文一:論粉客對教育資訊傳播的作用
網際網路為粉客提供了便捷、快速的傳播通道,能夠使粉客快速而又有效地進行最新訊息的釋出。這樣才能更好地在更新速度特別快的網際網路的今天立足。現代人適應社會變化的一種全新體現,是年輕人在生活方式特別是娛樂方式上不斷進行自我調節的表現。粉客的受眾群體具有普遍性、多元化,其可以匯聚眾人的注意力,有一定的影響力。粉絲們集聚而形成群體,開展群體活動,以支援自己所“粉”,在這種情況下,粉絲文化得以延伸到更加廣闊的範圍。
粉客對教育資訊傳播的影響:
1粉客在資訊傳播中對教育者的影響
教育者處於教育資訊傳播中把關人的角色,其對教育傳播效果的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教育者是教育傳播活動的發起人,也是教育資訊的編碼者,是傳播過程的核心要素,教育者具備的知識結構、傳播技能、教學態度等對教育傳播效果的影響很大。教育領域中的“粉客”,指一些具有某些領域或學科“意見領袖”性質的專家和學者,在網際網路這個大平臺上,他們發表一些自己的觀點,論述,或研究成果,從而被自己的一些學生所接受和崇拜,進而出現大量的自己的粉客。教育粉客的出現,方便了教育者釋出最新的教育資訊。教育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來發布資訊和公告,解決了教育資訊傳播中出現的資訊停滯問題,使受教育者能夠更快捷、更方便地接收最新訊息。網路平臺能夠讓教育者隨時隨地與粉客進行溝通,教育者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及時瞭解到受教育者對他釋出的訊息所進行的討論與評價,並且及時地為受教育者反饋相關資訊。“粉客”的出現,使教育者有了自己的粉絲團,使其有了一定的號召力,擴大了教育者的影響力,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際網路認識了教育者,併成為了他的粉絲,進而追崇教育者的科學研究成果。
2粉客在資訊傳播中對受教育者的影響
受教育者是教育資訊傳播的“目的地”,是教育傳播效果的“顯示器”。受教育者作為構成教育傳播過程的兩極中的一極,在教育傳播過程中佔有絕對重要的地位,作為資訊的接收者,受教育者亦有影響其資訊接收效果的重要因素,這就是目的動機、接收技巧、轉換能力等。“粉客”的出現,激起了受教育者新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網路使受教育者對自己的學習時間安排有了新的選擇。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地瞭解自己的“所粉”所釋出的最新教育資訊,甚至在吃飯、聊天、聽歌、乘車活動中不受傳統教學時間的限制。“粉客”的出現,也增加了受教育者與教育者溝通的渠道,使受教育者可以更進一步的接近在教育領域中他所崇拜的教育專家、學者,和他們進行互動,為他們架起了多條資訊流通之橋。
3粉客在資訊傳播中對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
傳統教育傳播的基本模式是:在教育傳播過程中,教師根據某種需要社會發展、年青一代身心發展需要等選擇教育資訊和教育媒體,並通過媒體這裡的媒體包括教師的語言符號和體態等非語言符號將教育資訊傳給學生,學生主動地接受通過教育媒體傳來的資訊並進行反饋,教師根據反饋資訊進一步調整教育資訊與媒體,達到優化傳播過程、提高傳播效果的目的。“粉客”的出現,優化了傳統的教育傳播模式,帶來了教育傳播模式新的變革。一方面,它提高了教育傳播過程的速度,比傳統的教育模式節省了更多的時間。在整個傳播過程中,通過網際網路這個平臺,加快了教育者釋出資訊的速度,同時也為受教育者接受資訊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它更加註重了反饋這一環節的作用。與傳統的教育模式相比,“粉客”借用網際網路的靈動性與及時性,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搭建了溝通的平臺。受教育者能夠將自己接收到教育者釋出的資訊產生的想法與觀點及時反饋給教育者,而教育者也可以在及時收到受教育者對自己釋出的資訊理解程度,併為受教育者答疑解惑。
4粉客在資訊傳播中對教育資源的影響
任何一種教學活動,都是教育資訊的傳播活動。在教育傳播過程中,教育資訊來源的正確與錯誤,即教育資訊的可靠性與傳播效果有直接的關係。教育資訊的內容、呈現方式以及資訊量都會影響教育傳播的效果。粉客在資訊傳播過程中對教育資源的作用體現在以下三點:①其對教育資源的科學性有了保證。粉客群體中的主體成員都是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專業人才,他們所釋出的教育資訊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其資訊可信度是比較高的。②拓寬了教育資源共享的層面。傳統的教育資源或許只能侷限於書本、期刊之類的傳統媒介,而粉客的出現,將教育資源通過網際網路共享到網路上,使更多的網友通過網際網路得到了教育資源,並將其共享給更多的粉客,使其共享層面不斷地得到了拓寬。③粉客提高了教育資源的更新速度。粉客能夠及時地向外界釋出最新的教育相關資訊,及時將資訊傳遞給更多的受教育者,大大提高了教育資源的更新速度。
粉客的出現,為教育資訊傳播的主要素帶來了新的變化,同時也改善了教育傳播環境,優化了教育傳播效果。我們相信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進一步推進,粉客將在教育領域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必將在教育資訊傳播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於教育資訊化論文範文二:教育資訊化問題思考
一、存在問題
1.部分校長思想觀念落後。一個學校的資訊化建設和應用水平的高低,與校長自身的思想觀念和資訊科技素養有很大的關係。校長本人有一定的計算機基礎,就懂得如何管理、指導課堂教學,提高應用水平。學校的資訊化建設、管理、應用搞得有聲有色,相反,有些學校校長自己不懂,又不虛心學習,始終感覺到資訊科技比較茫然,甚至懷疑新的教學手段使用效果。基於這些認識,校長難以指導工作。於是學校資訊化中,出現了這樣的現象:———裝置閒置不用。怕資訊化設施使用會加大用電量,加重學校負擔;認為使用率高會損壞;有的學校總是以人員緊張,無暇指定專人管理這些“閒事”。因此只把裝置“妥善”地保管起來,不許教職工學習、備課和在教學中使用,嶄新的裝置只在上級來人檢查時開啟讓人看一下。裝置雖然配齊了,在學校教學、管理中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培訓走過場。從國家到省、市、縣都非常重視培訓,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培訓、比賽、說課等活動,特別是在遠端教育專案實施過程中,進行了多次省、市、縣三級培訓,同時,各鄉鎮、學校也組織了鄉級和校本培訓,但是,效果不明顯,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學校不挑選一線教學人員,而是隨意安排人去應付,頂個人數。長期以來,學校一直沒有真正的技術和教學應用骨幹。有些學校對技術骨幹的培訓、培養缺少長遠規劃,始終盯著一個人培訓,各學科應用難以開展,或者人員一變動,技術上出現斷檔,學校管理等工作陷於癱瘓。———重硬體、輕軟體。這是阻礙資訊化應用的通病,很多校長一提起教育資訊化就是:校園網、計算機教室、計算機數量、投影儀、電子白板等擁有多少,高規格的外圍裝置花費很大,表面看機房建設很高檔,不探索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和應用水平,不願意配套相應的軟體,脫離了應用的實際,既不節儉實用,也不能充分發揮效益。———資源缺乏良好的管理與維護。遠端教育專案實施以來,教育部徵集出版了與教材配套的教學光碟。中央電教館,省電教館資源中心都組建了教育資源庫,中國教育電視臺每天安排空中課堂,各個教育網站也不定期地釋出部分優質教育資源,但是,部分學校不安排技術人員下載並進行系統的整理、備份管理,缺乏系統的管理人員,忽視校本資源庫的建設,使任科教師找不到合適的素材和課件,優質教育資源發揮不了作用,現代遠端教育的優勢無法體現。———使用目的不明確。隨著多媒體教學的開展,只要開啟網路或資源庫,隨處都能找到相應的課件,這使得個別教師把課件當成偷懶的工具,忽略了備課環節,不合理設計搭配,或者純粹提前不看課件,課堂上臨時呼叫別人的作品應急,自己成了放影員,學生成了觀眾。甚至有些課件與教材的版本不符,也就談不上提高教學質量。
2.應用、管理沒有制度化、規範化。對遠端教育專案三種模式的管理,省、市、縣都分別下發了相應的規章制度。絕大部分學校都堅持按規定運作,但是有的學校只有三分鐘的熱情,裝置一到,熱情很高,各項工作做得很到位;專案驗收結束,我行我素,上課無計劃、無記錄,上機無記載,教學應用情況無人知曉;光碟或資料只借不還,裝置管理鬆散,維護不及時、不到位,使得專案實施和應用虎頭蛇尾,進而變得無足輕重。
3.對資訊化設施一味求新、求高。計算機教室建設起來,沒過幾年認為已經屬於淘汰產品,沒有更好地使用使其發揮效益,也不及時進行維護,有些小的問題就放棄不管,等待添置新裝置,事實上學生認識計算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並不要求檔次有多高。
二、思考及對策
在教育資訊化實踐過程中,制約和影響工作程序的根本因素,是來自人們頭腦中固有的舊思想、舊觀念以及接受這些思想觀念影響的思維方式。因此,觀念問題是資訊化實施過程中的主要障礙。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還是學校的校長、教師、學生,都應在觀念上進行一次革命。不能簡單地認為是資訊機器、資訊科技的引入過程,而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轉變過程,是以資訊化觀點對知識的傳授過程進行系統分析、逐步認識的過程。不能認為資訊化是可有可無、可早可晚的事情。無論來自哪方面的巨大的資金和人力投入。都要真正提高效益,使投資的錢不白花,必須在資訊化應用中採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動應用,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程序。
1.嚴格抓好校長培訓關。對校長的培訓,內容可相對簡單一些,以常用操作技能為主,一是幫助其學會計算機的常用操作技能,做到在日常工作中能夠熟練應用;二是系統瞭解本校專案體系,弄懂各種專案裝置的功能、相互之間的關係以及整體上如何發揮作用;三是系統瞭解掌握一些專案管理知識,包括硬體的維護、教學應用方式,便於在以後的日常工作中進行正確的指導、管理。同時,必須嚴格抓好培訓的考核環節,制訂比較強有力的行政措施,保證培訓質量,使其真正掌握這些知識技能。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提高其資訊科技素養,轉變教學理念,推動本校的應用工作。
2.加強對軟硬體建設的檢查指導。應當組織一批專家技術人員持續巡迴指導,使各學校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發揮資金使用效益。在硬體配備上,要按照專案建設規範標準,以夠用、適用、可升級、可擴充套件為前提,避免盲目追求過高檔次。在軟體配備上,應當堅持簡便實用,科學配備購置應用軟體和教育資源。資源庫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要求學校要通過多渠道尋找需要的資源並整合儲存,激勵有能力的教師開發課件及相關資源並在校園網上交流。
3.狠抓課堂教學應用關。一定要讓資訊化應用成果普遍進入課堂。只有讓相應的資訊科技手段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充分應用,才能顯示出硬體設施的作用和意義。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大力組織專案學校持續開展專案技術手段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與學的觀念以及相應的學習目標、方法和評價手段,從剛開始使用課件上課轉移到在各個學科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廣泛運用專案技術。在工作推動上,應加大專案應用在各級教育年度責任目標考核中的分量,制訂嚴格的獎罰措施和實行年度工作與評優選摸、職稱評聘掛鉤,通過強制力量推動專案應用活動的深入開展,使遠教專案真正發揮對教育改革的推動作用。
4.加強資訊化督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組織一批應用專家和技術人員,每年安排幾次資訊化實施效果跟蹤督查,一是檢查在課堂教學和學校內部管理中的應用情況;二是檢查教學資源庫的建設、管理情況;三是檢查硬體設施的管理、維護情況。通過檢查總結經驗,傳播好的作法,查詢問題,督促工作落後的單位,促進課堂教學應用廣泛開展,確保教學資源積累數量充足、管理有序、使用方便,硬體管理與維護科學規範,降低損耗、浪費。通過督察,逐步建立制度化、規範化的長效運作機制。
5.大力開展資訊化應用的觀摩交流活動。一方面要大力倡導各級組織積極開展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探索應用資訊科技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另一方面應開展對專案技術手段與學科教學最佳結合的探索研究,對應用效果進行客觀的分析評價,提倡廣大教職工不但要積極應用專案技術,而且要用得準確恰當,不能為應用而應用,簡單理解為多媒體素材的堆砌。在此過程中,應多組織校際之間相互開展觀摩交流活動,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以點帶面,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研究熱潮。
6.改變行政辦公模式推動專案實施。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可在相應的行政區域內,利用計算機及網路等現代資訊科技手段建立辦公資訊系統,形成方便快捷的資訊收集和釋出渠道,為區域內的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資訊服務。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提高各部門辦公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動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實現資訊化,潛移默化地促使學校改變傳統的工作方式,轉變學校領導和管理人員的思想觀念,為資訊科技的深入發展起到優化環境的作用。
教育資訊化建設論文
計算機教育教學方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