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心理學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0日

  表情識別不僅是情緒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內容,也是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熱點領域,且表情與注意的關係一直是情緒心理學的核心議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從微表情心理學得到的思維啟發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也逐漸開始注意到微表情所反映出的人內心的喜怒哀懼。而我們分析面部表情,應該從兩個方面下手,一個是固化在人臉上的表情顯示的個人性格特點,另一個是表情的細微變化顯示的個人心理變化。我們要學會觀察周圍的世界,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下解讀身體語言的含義,並通過身體語言來進行心理研究。

  關鍵詞:微表情 思維定勢 反方向思維

  正文:研究人的心理,是我一直很想做的一件事。微表情,字典上是這麼解釋的:人們通過做一些表情把內心感受表達給對方看,在人們做的不同表情之間,或是某個表情裡,臉部會洩露出其它的資訊。微表情大多出現在臉上,臉上的感情最豐富了,例如眼睛、嘴巴、臉頰、眉毛等等,它們都是動的,人們在交談時或多或少都會不自覺的顯露一些臉部特徵。大家可別小看這些臉部特徵,作用可是很大的。

  實際上,我們分析面部表情,應該從兩個方面下手,一個是固化在人臉上的表情顯示的個人性格特點,另一個是表情的細微變化顯示的個人心理變化。所以,在進行微表情的觀察時,切勿一見面就蓋棺而論,需要分清所研究的微表情是習慣性的還是出自內心的。這也在考驗著觀察者對研究物件的總體把握,而且微表情發生的時間極為短暫,動作幅度極為細微,所以很容易被忽視,但這表情卻是我們瞭解對方心境的第一手資料,這也考驗著觀察者的敏銳度,所以,只有10%的人是適合研究微表情的。

  但是,我們作為一名學心理的學生,而且未來會與犯人打交道,所以,我們也必須知道某些基本的微表情所表現的心理狀態的內容。例如:微笑表示自信,微偏頭微笑表示自在友善,摸鼻子表示思考,玩領帶和項鍊表示焦慮,眼睛向上看錶示遲疑,嘴微張、眼睛睜大表示錯愕,手插口袋錶示緊張,撇嘴脣表示不屑,眼睛左顧右盼表示害怕,摸頭表示不知所措。以下是列舉的偏詳細的微表情種類及基本的心理意義:

  1.冷笑,輕視的舉動,例如:朋友間、夫妻間開始冷笑即感情很可能出現問題,當別人說話時,冷笑的人很可能是聽了他的內容而感到不屑的人。

  2. 舌頭的動作,愉快而激動,僥倖做成某事,專注做某事,做了什麼愚蠢的事被逮到或頑皮,例如:壓力大時,口乾用舌頭舔嘴脣;不舒服時,用舌頭反覆摩擦嘴脣,達到自我安慰的目的,喬丹在進球時會伸出舌頭,就是他正在專注於進球這項任務。

  3. 皺眉頭,焦慮、悲傷、專注、擔憂、不知所措、氣憤、數錢時的慎重和集中。其實,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及豐富,前額梨溝加深,並最終成為永久的皺紋。所以,經常皺眉頭的人很可能有一段波折的人生。

  4. 鼻孔張大,情緒的高漲,是一種意圖線索,表明一個人將要做某事。其實,微表情所表示的含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因人而異,因環境而異,所以,我們除了積累這種常規性的微表情外,對需要長期交往的朋友,我們也要注意積累具有他個人特點的微表情含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運用微表情去了解身邊朋友的心理。

  有一個量水實驗,若要求班上一名同學計算同一組算術題,即用不同容量的水桶量出定量的水。如下表所示,表中A、B、C各代表水桶容量的大小,D代表所求的水量。

  此題解法很簡單,以第一題為例,先裝滿B桶,然後把B桶的水倒滿A桶,再用C桶從B桶中盛出兩桶,B桶中剩下的水就是所要求的水量,寫成一個公式就是D=B-A-2C。問題1到5都是用此法解決,6~8題也可以用此法,但6~8有種更簡單的方法:只用A和C桶。可是問題的關鍵是,被測試的同學當做完1~5題後,6~8題竟也都採用D=B-A-2C這種方法。從測試的結果可以發現,被測試的同學明顯地受到了思維定式的影響。

  由此我想起了初中數學老師和我們做的一個小遊戲,遊戲是這樣的:說一個啞巴到一家五金店去買釘子,由於賣東西的人不懂啞語所以啞巴就用手來比畫。他左手伸個食指,右手握拳往下砸,店員給他拿了把錘子,啞巴搖頭用右手指了指左手,店員明白了給他拿了釘子。問:這時候進來個瞎子,要買把剪子該怎麼辦?當老師這個問題剛提完,幾乎班上所有同學包括我都伸出手指做剪刀狀的動作。那一刻我們都陷入了思維定勢這一陷阱!瞎子完全可以用嘴巴說的!可是我們先前受啞巴買釘子的影響,形成思維定勢,結果是張冠李戴,最終導致錯誤結果的產生。 規避與利用思維定勢的關鍵是要培養髮散性思維,發散性思維是一種從不同的方向、途徑和角度去設想,探求多種答案,最終使問題獲得圓滿解決的思維方法。它是一種創造性思維,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要培養髮散性思維,我們要從多方面入手。比如,很重要的一點是充分發揮想象力。盧老師在課堂上給我們出了一道有趣的題目“磚都有哪些用處?”要求同學們儘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遠一些。對此,我僅僅舉出13個例子,如磚頭可用來造房子、當榔頭,做路標,代替鉛球等等,而有些同學竟可以舉出二十幾種用處來。從中我意識到,我的想象力是多麼的貧乏啊,今後我定要加強思維訓練,充分發揮個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識圈,從一點向四面八方想開去,並通過知識、觀念的重新組合,尋找更新更多的設想、答案或方法來提升自己打破思維定勢的能力。

  另外在我看來,運用反向思維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方法。反向思維也叫逆向思維,它是朝著與認識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問題,從而提出不同凡響的超常見解的思維方式。反向思維不受舊觀念束縛,而是積極突破常規,標新立異,表現出積極探索的創造性。如,課上盧老師舉的司馬光砸缸救落水兒童的故事,實質上就是一個運用反向思維來突破思維定勢的例子。當兒童落入水中後,常人一般是考慮如何爬進水缸進行搶救,而司馬光沒有陷入思維定勢,他充分發揮了發散性思維,運用反向思維,把爬進缸中救人轉換為另一種手段,破缸救人,進而順利地解決了問題。

  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說過:“創造性思維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在將來的學習和生活當中,我要充分發揮我的想象,從各個方面來提升自己的創造性思維,打破思維定勢,培養自己的發散性思維。

  另外這學期我還學習了和諧人際關係、培養情緒智力、啟迪智慧悟性、提高學習效率等方方面面的心理學知識。通過盧老師的激情講解,現在我的性格,為人處事,甚至價值觀等等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在此我就不一一闡述。總之,我明白雖然這個學期心理課程已經結束,但它帶給我的知識和能力畢竟是有限的,今後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當中,我會時時刻刻注意一些心理現象,學習心理知識,運用心理知識來處理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幫助自己獲得成功。

  參考文獻::①《FBI教你讀心術》 作者:喬〃納瓦羅、馬文〃卡爾林斯 .第一章及第三章。 ②《讀心術》 作者:徐耀強 第四章、第六章及第七章。

  ③《微表情心理學》 作者:徐謙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範文二:談生活中的心理學——父母對孩子的教育

  內容摘要:教育問題,是一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最為看重的一個問題之一,也是最複雜的問題讓許許多多的家長及老師都傷透了腦筋。現在的孩子想法各種各樣,千奇百怪。我們要做的其實就更傾向於找到正確的心態,而不是用各種不適應的方式。因此要是把心理學融入教育中,那麼教育中的問題就不會變得那樣的複雜。

  關鍵詞 貝爾納效應 尊重心理 換位思考

  一、 貝爾納效應—用身體語言教育孩子

  經常聽到有的父母在埋怨:“現在的孩子真是越來越難教,說什麼都不聽,怎麼說都不聽。”然而許多孩子也有很多不滿:“爸爸媽媽總是囉嗦,嘮嘮叨叨都快被他們煩死了”

  的確,在大多數情況下,許多家長都是習慣運用語言,習慣通過語言去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其實,這樣的教育效果是不明顯的。不少的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中,只有7%的內容是通過語言傳達出來的,而55%是通過面部表情、手勢、眼神、體態等等來傳達的。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就完全可以將重心更多的放在身體語言上。身體語言更能表現感情,傳達出愛。

  一利用眼神

  憤怒、責怪的眼神會讓孩子覺得不安,甚至失去信心;而溫和,慈祥的眼神能讓孩子覺得溫暖,能給孩子以鼓勵。那麼在孩子面前,父母就應該保持信任、親切、期待的目光,即使在孩子犯錯時也都這樣做,會比打罵更有效果。因為這會讓孩子在感受到溫暖的同時,讓他們自己發現錯誤的根源,在自我羞愧中改正,孩子能自己看到希望,獲得信心。特別在同孩子在談話時,更要注意自己的眼神,若總是心不在焉、左顧右盼或想自己的工作生活,讓孩子覺得

  無法溝通,產生隔閡,不利於以後交流教育的開展。

  二注意姿態

  父母的姿態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教育。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遇事總是手忙腳亂、暴跳如雷或者表現出不雅的舉動,猥瑣的行為,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導致教育無法進行。如果父母在教育時運用的姿態大方得體,自然穩重,會讓孩子產生學習的願望,他們會更願意接受這樣的方式。這樣的姿態不僅本身就能感化孩子,還能讓孩子更能明白父母的教導,因為這樣是身體力行的。

  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女孩和父親相依為命,父親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單親家庭的原因,女孩很調皮,鄰居們常常覺得很傷腦經。並且在女孩犯錯時,不會聽見從家裡傳出的打罵聲,大家都認為這家人缺乏家教。但是,女孩一天天大了,變得越來越懂事,熱心善良,甚至成為學校裡的學生榜樣。人們覺得很奇怪,就問女孩:“你爸爸是怎麼教育你的?是不是很嚴厲?有沒有打罵?”女孩微微一笑說:“爸爸很少罵我,但是他會很直接教我這件事情該怎麼做,那件事情這樣做是錯誤的。而且是不是用爸爸自己的行動告訴我他很愛我。我能從爸爸的眼神裡感覺到愛與關心,我很幸福!”所以,當語言變得蒼白無力時,父母不妨試試用行動去教育孩子,不要只是侷限去“說”,不要迷信去“說”。多用身體語言,更真實的去表達。

  二、 尊重心理:保護孩子隱私權

  中國父母自古以來都把孩子稱作自己的“心頭肉”,隨時隨地都是百般呵護,萬般疼愛。但是現在有很多父母過度緊張的去關懷孩子,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成長中遇見什麼麻煩又不願傾述,誤入歧途。所以便去窺視孩子的隱私,這些父母往往固執的認為:父母在孩子面前就應該保持神祕性,孩子的方方面面父母都應該理所當然的去了解,顯然這是不明智的。

  看過這樣一個報道:一位母親發現在上初一的女兒最近總是心不在焉,面對自己的時候總是有什麼話想說卻欲言又止。於是,母親趁女兒上學不在家撬開了女兒鎖住的小箱子,發現裡面有一封來自同桌的寓意朦朧的信。母親很氣憤,拿著信立即找到了學校,並且馬上交女兒帶回家進行教育。悲傷的女兒受不了刺激,奪門而出。幾天後,大人們在河邊發現女孩的屍體,母親悲痛欲絕,卻也無力迴天。所以,即便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都本著愛孩子關心孩子的心,但是一定要選對方法,選好方法,要不往往適得其反,造成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對立情緒,就會出來孩子“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難管”的現象。

  一正確的態度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祕密,都有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的東西。即使是未成年的孩子,他們也有擁有自己隱私的權利。而家長不要把孩子的隱私看得微不足道,反而要像看待自己的隱私一樣去看待孩子的隱私。對待孩子的隱私家長應該以從容,客觀的態度去分析,從側面去關懷孩子,讓孩子明白父母一直都是最關心他們的,讓他們自願的去與父母交流,分享祕密。

  二基本的信任

  父母應該給孩子足夠的信任,不要去幹涉孩子自己的個人世界。要培養孩子學會獨立成長,讓他們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在一些情況下,父母應該充分的相信孩子,讓他們去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相信他們是有判斷力和解決能力的,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相信他們的。這樣一來孩子會覺得得到了父母的鼓勵和信任,反而更願意同父母交流,隱私就不會那麼多了。

  每個人都應該得到尊重,孩子也不例外。千萬不要覺得自己的行為是為了孩子好,為孩子著想,就可以自私的走進孩子的隱私世界。那樣既傷害了孩子的心,也影響著父母與孩子的感情。父母的都需要明白:不要用愛的藉口去做傷害孩子的事情,未成年人同樣具有隱私權。

  三、換位思考:以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經常可以聽到許多父母的質疑:為什麼孩子總是不聽話,一遍又一遍的強調也聽不進去。作為父母其實並不是注意孩子的吃飽穿暖就可以了,更多的是應該去了解孩子的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有時候就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事情,但是很多家長制很威嚴的父母也根本不去重視。其實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觀點與想法,父母不去忽略孩子的想法,不去硬將自己的想法強壓到孩子身上,做到將心比心,反而會收穫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瞭解孩子的立場

  換位思考,首先自然是要站在孩子的立場,設身處地的去思考一個問題,要給孩子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不少父母在孩子同樣錯誤時都採取雷霆般的責罵,或者嚴厲的質問:為什麼不記住上一次的教訓,為什麼還要犯錯,不斷的重複這樣做怎麼不好,那樣做如何不對。卻不問問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在做這件事情時的想法是什麼?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二不要過高的要求

  要做好換位思考,就不能孩子的要求過高。因為也許有的要求家長自己都達不到,又如何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呢?父母對孩子的高要求從本質上來說是合乎情理的,可是孩子畢竟是孩子,有一個成長的階段於過程,而各個階段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父母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不要用衡量大人或衡量自己的標準去對待孩子。作為父母,不僅要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且也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去要求孩子,這樣的教育是事半功倍的。

  巴西的球王貝利,自小就是一個踢球很有天賦的孩子,他是父親的驕傲。但是,有一次在街上父親看見貝利居然在街上和比他自己大很多的不良少年抽菸。父親很是生氣,心裡立即就有衝動要上前教育孩子。但是當然邁出第一步腳時,他在想:兒子現在的年齡正是最要面子的時候,平時在家裡也是教育他要獨立面對問題,要是馬上教育兒子面子上肯定過不去。他把兒子呼喚過來問他:“貝利,我看到你吸菸了,是我看錯了嗎?”貝利羞愧的低著頭說:“不,您沒看錯。”父親繼續詢問著貝利抽菸的時間,突然貝利看見父親抬起了手,貝利覺得自己肯定要捱打了,但是父親沒有,而是將貝利拉到懷裡,認真的告訴他:“你踢球一直都有很高的天賦,將來一定是一個高手,但是你如果繼續抽菸、喝酒,那就到此為止了。因為你將很難再保持90分的水平,這事兒你自己決定吧。”說完,父親已滿臉淚水。從此以後,貝利再也沒有抽菸,並且成為享譽世界的球王。但他說:“我永遠也無法忘記,父親那溫暖的懷抱!”所以,孩子是有思想的,父母也要想想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三、總結

  孩子都是天真爛漫的,父母需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心理,他們想的是什麼,需要的又是什麼。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不聞不問,而是在與孩子真誠的交流中找到可以溝通彼此心靈的橋樑。這樣一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就變得事半功倍了。每個孩子都有他們的個性和天賦,父母應該正視孩子的心理想法,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體會來自父母真切的關愛,體會成長帶來的快樂與幸福。

  參考文獻

  [1]美里克·M·加德納 《日常生活心裡學》 2008年7月

  [2] 卜鶴 《無師自通—生活心理學》2010年11月1日 新世界出版社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3] 王新波《從“心”生活—學會真正的生活心理學》 2011年10月1日 朝華出版社
 

成功心理學論文
有關變態犯罪心理學論文
相關知識
表情心理學論文
愛情心理學論文範文
微表情心理學的相關論文範文
有關情感設計心理學論文
幼兒教育心理學論文發表
有關人際關係的心理學論文
有關市場營銷的心理學論文
有關聲樂教育的心理學論文
有關廣告的消費心理學論文
淺談認知心理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