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學生挫折心理的相關論文
增強大學生抗挫折能力、預防其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發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大學生就業挫折心理調適探析》
【摘要】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產生了就業挫折心理,只有通過提高就業率,加強就業指導和指導學生正確對待受挫狀況和及時調整心態,才能讓學生在面對選擇與被選擇以及競爭日益激烈的就業市場時,保持良好的擇業心態。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挫折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1-0079-02
隨著我國大學錄取人數擴大,大學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嚴峻,就業率低已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因此大學生在找工作過程中因心理受挫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也日益嚴重。
一大學生就業問題產生的原因
1.高校的專業設定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不一致
很多高校看到是社會“熱門”專業就盲目增設該專業,結果造成同期該專業人數爆滿,大大超過社會所能接受水平,造成學生就業困難,況且有些專業不具有長期持續的“熱門”能力,也許在學生剛入校時是所謂的“好專業”即高就業率專業,而四年後該專業是否還能“熱”下去卻成為問題。出現這些問題主要是由於高校在專業與課程設定、學生錄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對社會發展和需求缺乏預見性,從而無形中增加了畢業生的就業難度,一方面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已經市場化,另一方面是大學教育體制改革緩慢,專業設定調整滯後,畢業生所學專業結構與市場需求出現錯位,嚴重製約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同時,不少高校缺乏改革和調整的積極性、主動性,對政府存在依賴,專業設定和專業調整不是面向市場需求,而是立足於自身的師資條件,結果使就業更難,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
2.大學生就業指導形式內容滯後
在我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學生畢業後都是由國家分配工作,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改革開放以後,為滿足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進一步調動各類人員的積極性,我國逐步由統一分配向以市場為導向、政府巨集觀調控、用人單位與畢業生雙向選擇的就業制度過渡。目前,雙向選擇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就業方式。
為了幫助畢業生更多地瞭解社會需求,更好地找到工作,教育部要求各大學相繼設立了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已經在高校起步。但是,從開始就存在著諸如教材陳舊,指導性不強,資訊來源不足,資訊內容不充分,就業指導者能力不足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高校就業指導課是否能起到指導作用,仍值得商榷。
二大學生就業難使其在心理上產生受挫感
由於就業問題的日益嚴重,大學生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會產生各式各樣的問題,其中心理挫敗感是較突出的一類。
1.對就業過程缺乏瞭解而受挫
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大學生的初次應聘中,熱情很高,也非常自信,但卻對就業過程缺乏起碼的瞭解,更沒想到還會遇到挫折。因為,很多學生從小到大生活、學習一直都是直通車,從未遇到過大的挫折。有的學生遇挫後才會體會到找一個單位原來這麼難,要求比自己想象的高很多。作為學生,基本上擁有的都是理論知識,沒有實際經驗,在擇業過程中的面試、筆試,甚至心理測試等全是絕對新鮮的和陌生的,儘管理論上還有所知曉,現場總不免有些緊張,面試後才意識到似乎最重要的一點還沒來得及說,應聘過程就結束了。
2.目標不夠明確受挫
很多畢業生不知道怎樣的一份工作才是自己要追求和尋找的。這種情況下,一般可能會出現兩種常見的受挫現象。一種是本來應聘的職位很好,比較適合應聘者本人,然而卻較早地被用人單位同意接收了,學生覺得工作來得太容易,肯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就拒絕了。只是在後來的應聘過程中,才意識到自己放棄了一次很好的機會而產生了受挫感。另一種就是錯位競爭,總是去應聘本不適合自己的職位。開始並沒有受挫感,只是不明白自己條件並不差,怎麼多次應聘均告失敗,只有意識到自己的定位有錯時才會受挫。
三解決學生受挫問題的主要途徑
1.首先是解決就業難問題
從高校方面來說,高校人才培養需與社會需求相一致,要轉變觀念,以質量求生存,從專業設定上改起,對就業困難或就業率低的專業要改革創新甚至實行末位淘汰。密切關注就業市場變化,適時調整專業結構,改造老專業,開闢新專業,既要目光長遠又要有務實性,加強社會急需人才的培養,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注重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創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市場平臺
我國實行的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畢業生就業政策,目前已成為市場主要的人才配置方式,由於市場建設的不完善,使市場的主導和調節作用受到相當多的人為因素干擾,因此,要解決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給大學生創造一個公平合理的市場平臺就要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優化市場環境,保證畢業生自由競爭的充分實現。
3.高校應加強就業指導
我國高校應不斷充實就業指導內容,需安排專人對就業指導課程進行研究、改進,提高就業指導人員素質。指導方式要有的放矢,針對不同學生採用不同方法,建立高效的網路資訊和良好的服務平臺。最重要的是要調整就業指導思想,豐富就業指導內容,建立起科學化、專業化和規範化的高校就業指導體系。各高校在落實大學生就業指導環節上,應著力構建長效機制,學校應與企業深度融合,拓寬穩固就業渠道,提高大學生初次就業率和初次就業數量和質量;加大對大學生的心理諮詢力度,心理諮詢是預防和疏導就業挫折的一劑良方,學校應藉助心理諮詢平臺,在畢業生離校前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培訓和對大學生擇業、就業、立業的心理諮詢服務,以減輕和緩解畢業生就業前的焦慮心理。
4.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的自我調適
首先,作為學生,要積極應對就業中可能存在的各種挫折,及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自我規劃、自我評估,以及正確的職業分析來確定職業目標,培養職業需要的實踐能力,參加必要的職業訓練。
其次,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樹立“先就業,後擇業,先生存,再發展”的就業觀念;樹立“發展優先”的就業觀念;樹立“多渠道就業”的就業觀念。
最後,要研究擇業規律,提高擇業能力。強化擇業中的公關意識、認真學習政策,主動掌握就業行情,認真寫好求職簡歷,掌握面試技巧,做好臨場準備。學生要克服自卑、膽怯的心理,要正確自我評價,樹立信心,充分相信自己的實力,敢於通過競爭達到理想的目標。僅僅敢於競爭還不夠,還必須善於競爭,在求職與擇業的競爭中,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實力和競技狀態,確定適當的個人願望,才能選到一份自己滿意的職業。
參考文獻
[1]龍妍、陳剛.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比較研究[J].職教探索與研究,20073:27~29
[2]陳春燕.大學生就業過程的心理受挫及其調適探析[J].寧波大紅鷹學院學報,20081:57~60
[3]陳袁丁.大學生就業受挫應對策略[J].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94~96
篇二
《淺議大學生心理挫折及對策》
摘要:本文從人本主義心理學人格自我實現理論角度探析了大學生心理挫折的型別、形成的原因,並提出了積極的對策。
關鍵詞:挫折;需要;人本主義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豐富的生活意味著有成功的喜悅,同時也伴有挫折和失敗的痛苦。人們慣於用成功來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往往也以對挫折的心理反應和應對挫折的能力來評價一個人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在新的世紀裡,大學生如何增強對挫折的耐受能力,緊跟時代步伐,適應時代要求,已經成為廣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眾多學生關注的焦點。
一、挫折教育是當代大學生的必修課
在國際形勢紛繁複雜、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內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任何人都不能準確地預測未來,而必須迎接一個又一個挑戰。青年大學生今天是天之驕子,明天是國家的棟樑。每一個大學生都胸懷大志,在競爭中求生存,在合作中謀發展。在個人的成長中成功與失敗同在,生活、事業中遇到挫折不甘失敗繼續拼搏還是消沉、頹廢,取決於大學生是否具備接受挫折的心理素質。因此,賦予大學生迎接挫折和失敗的心理準備,對其今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學生挫折心理型別及原因
挫折,從心理學角度講,是指個體在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干擾,其需要和動機不能得到滿足所產生的消極反應。
按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個體成長髮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要所組成,各種需要之間有先後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每一層次的需要與滿足將決定個體人格發展的境界或程度。大學生也不例外,他們為了生存和發展,就有對各種物質和精神的需要,由此產生各種滿足需要的動機,從這一角度看,大學生大致有以下幾種型別的挫折。
1.缺乏挫折。
主要是指當代大學生無法擁有自己非常重要的東西時所體驗到的那種挫折感受。這類學生大多是由於在物質生活條件、能力和經驗及情感方面缺乏而導致挫折。
1家庭經濟困難而產生自慚心理
自1995年起高校全面“並軌”,高校的困難生比例不斷加大,普通高校的特困生比例在10%―25%之間。有的為衣食無著而日夜焦慮不安,有的因穿戴不如別人而產生自慚心理。
2生理缺陷或身體殘疾而產生自卑情緒
一些女生為自己長得又胖又黑、男同學為自己長得瘦弱矮小而煩惱,還有些身體有殘疾的學生沉默寡言,悶悶不樂,不願與人交往,不願參加集體活動。這樣長時間的個性壓抑,進一步加重了自卑心理,形成了卑微人格和畸形心態。
3情感的缺失造成的失落心理
自小被溺愛,嬌生慣養和過分受保護的孩子進入大學後經受不住一點點阻抑個人要求和願望的刺激。單親或雙親不和的家庭,由於家庭的原因,學生從小就受到情感和精神上的壓抑,以致具有較強的心理防禦能力和感情上的缺憾。
2.損失挫折。
主要是指失去了原有的東西而引起的挫折,這類主要包括失戀、親人死亡等給大學生帶來的嚴重挫折。
1文學家歌德曾經說過:“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少男不鍾情。”大學生都處在18-22週歲這個年齡段,男女生之間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現象,有的學生享受到了愛情的甜蜜,卻承受不了失戀的痛苦,一旦同戀人分手,或追不到意中人,成為失戀者,思想上便想不通,行為上就容易極端化,如果不能正視現實,就會自棄、消沉,陷入不能自拔的地步。
2家庭親人的失去,對大學生的挫折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內容。原本溫馨、甜蜜的家庭,由於親人的離去,對大學生的情感和對整個家庭的打擊都是非常沉重的。原本活潑外向的學生,因為在瞬間就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情感交流物件,就可能一下子變得內向許多。
3.阻礙挫折。
這主要是指那些在大學生需求和目標之間出現的阻礙或障礙給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挫折。這類中最常見的要數學習上的不成功、工作中不順利和在就業上受挫折的感受。
1大學生約佔同齡人的15%左右的比例,他們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大都有著輝煌的過去。由於對大學生活不適應等種種原因,原來在高中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有的甚至是高考成績在班級名列前茅的學生卻出現了許多課程不及格的情況。一些學生由於一貫爭強好勝,或過於苛刻自己的成績,對自己的一點點失誤承受不了,沉浸在後悔、自責之中,生怕失誤再次重演,以致在今後的學習中過於緊張,從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2大學生活與中學生活最顯著的區別就在於大學生活強調大學生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有相當部分大學生在學校承擔了一些管理工作,由於工作經驗的不足和個人能力的差異,初次承擔社會工作的大學生們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失誤,影響了他們在同學中的威信,這無疑給正在摸索工作方法且有著強烈表現欲的大學生造成沉重的打擊,一部分心理素質不好的學生就會因此一意孤行,自暴自棄。
3每位大學生都希望通過幾年的學習,能夠找到一份比較滿意的工作。由於我國目前大學生的就業市場和機制的不完善,再加上一些人為因素造成的不公平,大學生就業的理想和現實產生了較大的差距,導致一部分學生失去了就業的信心,產生焦慮情緒、悲觀的心理。
大學生的這些挫折都是因為他們的某種需要不能得到滿足產生的。需要是人對客觀事物的需求在頭腦中的反應,是客觀要求作用於主體時人所體驗到的一種心理狀態,表現出其生存和發展對客觀的依賴性。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理論,人有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等五個層次的需要。大學生在追求這些層次的需要遇到阻礙時,其動機不能實現,形成了挫折感受。同時心理學研究表明,需要的動機越強,行動的動力越大,在目標受挫時,反應越強烈。以上所列舉的大學生身材矮小、失戀、工作不順利、就業難等都是因為在現實生理、愛和自我實現需要時出現了困難,從而產生情緒低落的現象,嚴重的還會由此產生心理疾病。
三、大學生心理挫折的教育對策
1.提高認知水平,加強自身修養。
心理學研究表明,影響人們行為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認知差異。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通過主體的主觀世界折射而形成的,面對同樣的事物,由於主體認知水平的不同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主觀印象。因此,對挫折這一客觀刺激的知覺與判斷也因人而異,對挫折能夠正確認識,對挫折損失能夠作出客觀評價的人,往往比那些判斷有誤、認識偏頗的人更能把握挫折。可見,挫折賴受力不是先天賦予的,它是後天學習鍛鍊的結果。大學生不僅要加強對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而且要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加強文化修養、品德修養、審美修養,進一步加強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才能有效地應對挫折。
2.調整抱負水平,確立個人目標。
抱負水平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所要達到目標的規定標準,一個人是否覺得受到挫折與他自己對成功所定的標準有關,規定的標準高,即抱負水平高,反之亦然。大學生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標,其目標水平的高低與其標準是否合適相當重要。如果目標水平很低,當然就很容易達到其目標水平,這樣大學生不但不會激發進一步奮鬥的進取心,而且會滋生驕傲自滿的情緒。相反,如果目標水平很高,即使竭盡全力也達不到追求的目標,就會導致挫敗感的產生。因此,大學生要結合自身實際條件綜合確認適合自己的目標水平,使之通過自己的努力能最終切實可行。
3.鍛鍊個人意志品格,增強個人容忍力。
堅強的意志品質是戰勝一切困難的法寶。缺乏堅強意志品質往往是學生獲得最大成功的障礙,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克服困難和障礙中磨練意志。人的意志總是在實踐中鍛鍊和培養出來的,面對複雜而充滿競爭的社會,大學生必須經過生活的鍛鍊,例如多參加義工、到基層進行參觀等,接觸到來自實際生活中那些經歷挫折、磨難,抱著對生活美好的追求和嚮往,堅強地與挫折抗爭的活生生的例子,在困難面前不退縮、不畏懼,從而認識到成為強者的關鍵是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保持頑強不屈的意志品質,從而義無返顧地同困難進行較量,在哪裡跌到就在哪裡爬起來,不達到目標誓不罷休,鍛鍊抗挫折能力。只有這樣,大學生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才能遇難而上,勇於克服。
探析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