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關係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1日

  教育專家許建國說:“子女是本書,父母是作者,老師是編輯,而社會是有責任的讀者”。他的這句話很形象地說明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關係。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正確認識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關係》

  摘要: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抱怨:“我家孩子的老師不行,我都把孩子交給學校了,怎麼老師還動不動就找家長呢?”“我最怕接到老師的電話,不是沒交作業,就是又惹事了”,“我孩子一直很聰明,可老師太差,搞得現在成績越來越差!”,作為一名教師,我也同樣聽到不少同事的感嘆:“這孩子從來不做作業,家長竟然從不過問”,“看這父母當的,連孩子的班主任都不認識”,其實正是這些抱怨與感嘆,暴露出我們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認識上的誤區。

  關鍵詞:認識;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關係

  1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誤區

  1.1家庭教育的誤區.據北京零點調查全國70%家庭存在著教育觀念落後、教育方法不當、親子關係緊張等諸多問題。30%的家庭對孩子經常打罵;以忙為理由對孩子放任自流的也佔30%;溺愛孩子幾乎是獨生子女家庭的通病,而功利性太強以自己意願或隨意地教育孩子的家庭也為數極多。

  概括起來看,表現在家庭方面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兩方面:一是隻養不教。一些家長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孩子的物質生活、衣食住行自已責無旁貸。只要滿足了孩子的一切物質需求,就算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只要給孩子交了學費,把孩子送進了學校,就是履行了自己的全部教育義務。二是教不得法。教不得法有四種表現型別:1過份溺愛。這種型別的家長視孩子為掌上明珠,寵孩子為小皇帝,明知孩子犯了錯誤,不僅不批評教育,還遮遮掩掩。2過高期望。這種型別的家長對孩子的生活學習不是從實際出發,對孩子的要求是每次考試都得100分,而不能低於95分。3過度激勵。這種型別的家長把許願作為對孩子的最佳激勵措施,許多本該孩子自己乾的事情,都成了等價交換,結果造成孩子的任性和斤斤計較。4過多幹涉。在孩子學習時,不是耐心引導,而是動輒呵斥打罵,使孩子處於緊張狀態,自尊心深受傷害。

  1.2學校教育的誤區.首先表現在學校教育內容的片面性強化了家庭教育的片面性。由於很多學校,在評價、獎勵學生時,把智育成績擺在首要位置。學校教育的這種片面性直接強化了家庭教育的片面性。有資料顯示,在上海的一次抽樣調查中,大多數家長對子女的學習情況都瞭如指掌,但問到子女的興趣、道德品質時,許多家長均以“不清楚”、“不太瞭解”、“沒有注意”等回答。

  其次,學校對家庭教育指導形式單一。學校對家庭教育的指導一般可以分為個別指導和群體指導。以應試為基本指導內容的,其形式往往是群體指導,而且具有學校單向輸出資訊的特徵,比如召開家長會。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家訪、與家長個別談話等個別指導形式日趨減少。

  最後,教師工作方法簡單粗暴。如告狀式家訪;命令式約見家長;與家長交換意見時抱怨指責等。

  2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內涵

  2.1什麼是家庭教育.所謂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家庭活動大概可以分為三個方面:針對子女的行為,親子共同的行為和家長自身的行為。針對子女的行為包括家長對孩子學習、智力活動的管束,遊戲與休閒的管束,健康與生活的管束,道德行為的管束,社會交往的管束等;親子共同的行為指那些家長與子女共同參與,又不是出於家長預定的教育目的的家庭行為,如一般性的飯桌談話,家庭休閒娛樂、聊天、購物、旅遊,走親訪友等;家長自身的行為包括家長之間的交往、議論,休閒,人來客往,對各種生活事件的應對到日常的生活起居等。上述三種家庭行為中,針對子女的行為是有意識進行的有特定目的的家庭教育,親子共同的行為和家長自身的行為則可視為沒有預定的教育目的、無意識進行的家庭教育。

  2.2什麼是學校教育.專指受教育者在各類學校內所接受的各種教育活動。一般說來,學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學校教育是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個人在學校裡系統地學習文化知識、社會規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學校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決定著個人社會化的水平和性質,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基地。

  3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關係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雖是兩種有很多差異的教育,但教育是個延續的過程,這兩種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同等重要,無法割裂。這種連續不僅表現在時間的連續上,而且也表現在空間的連續上。教育專家許建國說:“子女是本書,父母是作者,老師是編輯,而社會是有責任的讀者”。他的這句話很形象地說明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關係。

  3.1家庭教育是基礎.“家庭是孩子與社會接觸的第一站,是各種綜合能力培養的基地”。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家庭是人生啟蒙的地方,也是終生的學校”。古語有“父母耕讀子孫賢”、“上樑不正下樑歪”,都足見家庭教育的巨大作用。我們知道,新生的嬰兒要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必須經過長期的教育和培養。這種教育和培養首先是從家庭開始的。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石。家庭教育既是最初的教育,又是時間最長的教育。在人生各個階段家庭教育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即使是在校期間,學生每天平均有七小時在學校,而在家的時間扣除九小時事實上現在都很難達到的睡眠時間,還有八小時的家庭活動時間。不論學校教育在世人眼中有多麼重要,學生在家時間遠遠超出在校時間,因此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子女的巨大影響不容忽視,是值得教育者深入挖掘並予以充分利用的。

  3.2學校教育是主導.由於家庭教育是非制度化的教育,沒有相應的行政管理體系,所以對子女進行什麼教育、怎樣進行教育,都取決於家長。家長的素質參差不齊,教育效果也就相差甚遠,這就需要由學校出面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世界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在論述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關係時,有一個簡潔而鮮明的觀點就是:“學校應當領導家庭”。其實這也是被教育實踐所證明了的。教師作為職業教育者更懂得如何循序漸進對學生進行引導,也更注重學生成長過程中即在學習、行為習慣等方面的進步。教師可以給家長一些好的建議,讓孩子充分利用課外時間,讓學生直觀地接觸日常生活,接受初級社會化,體驗家庭的溫馨,父母的愛,而且還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接受並掌握學校教育內容,順利完成中級社會化。

  只有充分認識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關係,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精誠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則有可能相互抵消。所謂的5+2=0五天的學校教育加上兩天的家庭教育,教育效果為零,雖然有些偏激,不過也反應了這種相互抵消而帶來的不良後果。

  4如何協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關係

  “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麼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如果我們在學校與家長之間搭建起互相溝通的橋樑,取得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贏,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將不無裨益。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全國有6000萬對父母承認自己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失敗的並對怎樣教育孩子感到困惑。這些資料反映出一方面孩子對家長的教育不滿意,另一方面家長對如何教育孩子感到困惑。顯然,我國家庭教育的水平不高,很難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家長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4.1家長應主動到學校瞭解學校對孩子教育的要求。家長會要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家長學校要按時聽講,接待好教師的家訪。這樣家長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可以得到提高,同時對學校近期的教育要求、重點有所瞭解,有助於配合學校進行教育。

  4.2家長應主動經常向老師瞭解孩子的情況,包括孩子在校思想、學習等表現。多和老師共同研究孩子的教育方法,多向老師請教,儘量和學校保持一致。

  4.3家長應主動配合學校工作。比如學校舉行的一些大型文體活動,要積極支援孩子參加,不要潑冷水。

  對學校而言,應做到以下幾點:

  1、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生進行家訪,包括面向全體學生的瞭解性家訪、針對問題生的目的性家訪等。

  2、建立家長委員會,集中解決學生普遍反映的問題,加強學校與家長的理解與合作。

  3、利用家長學校與家長溝通,幫助家長了解和掌握教育理論,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能保持一致。

  4、召開不同形式的家長會,例如教師報告會、經驗交流會、學習成果展覽會、學習成績彙報會、家長——老師懇談會等。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家長會幫助家長全面瞭解學校和自己的孩子,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合力能達到最大。

  5、通過電話、信件、網路等形式進行聯絡,切忌藉機“告狀”,推卸責任。

  家庭參與學校教育,學校帶動家庭教育,形成家校合力,已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標誌。只有實現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建立全社會共同育人的大教育體系,育人環境才能得到進一步優化,我們的孩子才能更加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家庭教育的概念分析》 林淑玲臺灣 國立家庭教育研究所主編《家庭教育學》

  [2]《中學教育學》 班華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

  [3]《美國人的家庭教育》 克勞蒂婭美 胡慧譯,專利文獻出版社

  [4]《給教師的建議》 蘇霍姆林斯基前蘇聯教育家

  [5]《小學教育學》 黃濟等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

  [6]《當前學校指導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革》 何康《浙江教育》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養成教育淺探論文
學校藝術教育淺談論文
相關知識
有關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論文
心理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關係論文
淺論營銷與消費心理的關係論文
淺論營銷與消費心理的關係論文
探討市場營銷與消費心理的關係論文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關係論文
傳統文化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有什麼聯絡
小議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論文
探討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關係論文
國防教育與軍事訓練的結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