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手抄報的圖案
讀書是充實我們內涵的方式之一,我們從小就開始上學,從學習拼音到讀文學著作,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接觸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
讀書的手抄報的資料一: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是讀完書後的心得報告。並不是東抄一句,西抄一句,而是必須把握書中要點,再以自己的話句重加組織所整理出來的文章。它必須具備兩個必要條件:
要讀書:沒讀書,信口開合,言之無物,不能稱為讀後感。
要有心得:心得,批評,意見整理,創見。
:
一
二
讀書的手抄報的資料二:談讀書
從前看過的書,十之都不記得;我每每歸過於記憶力不強,其實是因為閱讀時馬馬虎虎,自然隨看隨忘。這叫我吃了虧──光翻動了書頁,而沒吸收到應得的營養,好似把好食品用涼水衝下去,沒有細細咀嚼。因此,有人問我讀過某部好書沒有,我雖讀過,也不敢點頭,怕人家追問下去,無辭以答。這是個毛病應當矯正!丟臉倒是小事,白費了時光實在可惜!
矯正之法有二:一日隨讀隨作筆記。這不僅大有助於記憶,而且是自己考自己,看看到底有何心得。我曾這麼辦過,確有好處。不管自己的瞭解正確與否,意見成熟與否,反正寫過筆記必得到較深的印象。及至日子長了,讀書多了,再翻翻舊筆記看一看,就能發現昔非而今是,看法不同,有了進步。可惜,我沒有堅持下去,所以有許多讀過的著作都忘得一乾二淨。既然忘掉,當然說不上什麼心得與收穫,浪費了時間!
第二個辦法是:讀了一本文藝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幾本作品,最好找些關於這些作品的研究、評論等著述來讀。也應該讀一讀這個作家的傳記。這實在有好處。這會使我們把文藝作品和文藝理論結合起來,把作品與作家結合起來,引起研究興趣,儘管我們並不想做專家。有了這點興趣,用不著說,會使我們對那些作品與那個作家得到更深刻的瞭解,吸取更多的營養。孤立地讀一本作品,我們多半是憑個人的好惡去評斷,自己所喜則捧入雲霄,自己所惡則棄如糞土。事實上這未必正確。及至讀了有關這本作品的一些著述,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錯誤。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採取人云亦云的態度,不便自作主張。不是的。這是說,我們別人的意見,會重新去想一想。這麼再想一想便大有好處。至少它會使我們不完全憑感情去判斷,減少了偏見。去掉偏見,我們才能夠吸取營養,扔掉糟粕──個人感情上所喜愛的那些未必不正是糟粕。
三年級手抄報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