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弦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黑板報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1日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創造的燦爛文化,它所蘊含的博大精深的內容,具有強烈的歷史性、民族性和繼承,讓我們來做黑板報來宣傳傳統文化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圖片和資料,希望對大家有用。

  資料推薦:中國傳統節日

  節日是國家和民族重要的文化標誌,體現了民眾對自身時間生活的文化設計,反映著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性格心理和價值觀念,折射出千百年來積澱凝聚的民族認同。歷史上,我國將歲時和節日統一於民眾的生產生活中,歲時節日既是人們順應自然變化而確定的時間節點,也是民眾調節社會生活而人為設計的文化時間。而在今天,傳統節日仍然是民眾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一環,起著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繼承和傳播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對弘揚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十分現實而重要的意義。

  我國的傳統歲時節日體系源遠流長。《詩經》、《夏小正》、《尚書》、《呂氏春秋》等先秦典籍中就已詳細記載了古人對日月執行、四季更替的總結,及與自然週期性變換相適應的節氣曆法,成為數千年來指導我國農業社會生產生活的重要依據。在節氣的基礎上,更具人文特色的節日在先秦時期也逐漸萌芽發展起來,《禮記·月令》中記錄的各類祭典、慶祝活動,便是節日的雛形。隨著中國的大一統,各類民俗節日也在更廣泛的地域中得到確定。漢代史籍中便記載了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七夕、重陽、社日、臘日等豐富的傳統節日,同時,與節日關聯的神話傳說、民間信仰、民族文化、道德倫理、歷史情感等文化內涵也逐漸完善。可見,在漢代,我國的傳統節日體系已基本定型。在而後兩千多年的沿襲過程中,節日不斷地在變化中繼承,在傳承中發展,一直與中華民族緊密相連。

  圖片展示:

  圖(一)

  圖(二)

  圖(三)

  歲時節日作為傳統社會調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重要方式,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在農業生產方面,人們依靠歲時規律安排農事活動,藉助民間節日表達內心願望、慶賀豐收喜悅,形成了自然有序的農耕社會。在社會執行方面,傳統節日中諸多的禮俗成分有著濃厚的道德倫理色彩,通過諸如年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等歲節中的祭祖聚族活動,不斷強化人們家族親情、道德觀念乃至民族認同;通過節日裡親戚朋友鄰里之間的走訪饋贈娛樂活動,不斷和諧聯絡著社會人際關係。在國家治理方面,統治者從娛民和教化兩方面鼓勵和引導民間節俗,如《析津志》、《東京夢華錄》、《帝京景物略》等文人筆記中,均可看到政府參與主導的盛大熱鬧的節日慶典,體現了政府對民間節日的重視和推動。

  從本質上看,傳統節日是人們約定俗成的民俗事象,是民眾集體創造的文化產物,是民眾觀念、民間文化傳統的集合。正由於其貼近民眾生活的民俗特性,傳統節日對於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德,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重要的時代意義。在精神內涵上,傳統節日體現了濃厚的人情倫理意味,與核心價值觀在提倡團圓、仁孝、友愛、誠信、和合等美好追求方面共通共融。充分吸收傳統節日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有利於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在文化功能上,傳統節日與廣大民眾的天然聯絡,可以有效帶動民眾在參與和體驗節日文化的過程中自覺認同和接受其傳遞的價值觀念,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廣泛普及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載體,有利於提升其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因此,充分發揮傳統節日的文化優勢,才能讓核心價值觀以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方式植根於廣大民眾心中。

  但是,隨著洋節的盛行,卻有越來越多人反映傳統節日沒“味”了,其不斷弱化的現實困境極大地限制了文化功能的發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商業化過度,文化創新不足,減弱了民眾的認同感。過節就約等於送禮消費,而重要的禮俗活動在今天卻逐漸被市場經濟從傳統節日剝離出來,節日本身的情感交流則逐漸淡化,失去了原有節日氛圍。而商業炒作和促銷則紛紛與之捆綁,天價粽子、天價月餅、天價年夜飯等等過度消費更令人瞠目結舌。二是節日文化宣傳不夠,造成節日民俗與傳統文化的斷裂。人們過節約等於聚會旅遊,而對傳統節日的由來、典故、文化背景等卻瞭解不足。古人賦予節日的美好內涵和寓意逐漸被單一的聚會娛樂取代,導致了節日文化的膚淺化。三是缺乏制度建設和頂層設計。一些地方政府更是急功近利地隨意造節辦節,過分追求活動規模,將節慶活動辦給領導看、企業看,忽視了節日的文化傳統和民眾的實際參與度,既勞民傷財,也使得傳統節日失去了本來意義。此外,加之外來節日的衝擊、城鄉二元結構的限制和城市人際關係等其他因素,也限制著傳統節日文化的影響力,綜合起來,共同導致了民眾認為傳統節日沒了過去的“感覺”。

  其實,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因為缺乏正確的民俗節日觀。要知道,節日是廣大民眾的自主選擇,人民群眾才是節日的主體。因此,要改變傳統節日的困境,繼承和發揚傳統節日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離不開民眾的自覺認同和參與,而政府和社會則擔負著為傳統節日搭臺牽線的重要責任。首先,加強民俗保護,完善制度建設。傳統節日是農業文明的伴生物,在現代化浪潮下很容易出現節日與生活的斷裂。政府要重新認識傳統節日的當代價值,完善節假日體系和節日管理制度,科學舉辦節日慶祝活動,為傳統節日重新服務民眾生活提供平臺。其次,重視節日文化,開展廣泛宣傳。節日文化是傳統節日的靈魂,只有通過政府推廣、媒體宣傳、學校教育、節日申遺等手段,加強全社會對於傳統節日文化底蘊的認識,保護現有的傳統節日民俗,讓民眾真正瞭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最後,著力文化創新,提升節日魅力。傳統節日需要不斷融進新的文化元素,發展節日文化產業,賦予節日新的時代內涵,才能真正“活化”,使民眾能夠享受到節日文化的魅力。

  傳統節日文化在傳承中面臨著新的挑戰,考驗著當代政府、社會和民眾的文化選擇。妥善解決這一問題既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內在要求,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我們看到,近年來,中央至地方高度重視傳統節日,大力推廣傳統節日,宣傳道德內涵,開展了豐富多彩、富有意義的節日活動。如多地舉辦的祭祀炎帝、黃帝、伏羲、女媧、大禹等人文始祖慶典活動,弘揚了中華文明,凝聚了民族認同。又如針對傳統七大節日的重點宣傳,加深了對傳統節日的認識,獲得廣大民眾的認可。相信在不久將來,隨著制度進一步健全、服務逐漸完善、民眾廣泛參與,傳統節日終將煥發新的時代光彩,發展成為內涵豐富、活動熱鬧、氣氛祥和、富有“節味”的中華民族節日文化。

  看過也以下相關文章:

 

母親節手抄報
獲獎古詩配畫的手抄報
相關知識
關於弦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黑板報
關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
關於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黑板報
中國傳統文化的黑板報
關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倡議書
關於描寫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
關於描寫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
關於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手抄報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