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端午節演講稿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參考!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國旗下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為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謝謝大家。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 !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剛過,但屈原的故事我們長留心間。
面對壓力,屈原秉持寧折不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思想,在與保守勢力的鬥爭中顯示了自己的高尚節操,赤誠的愛國之心。 這一片冰心,穿透了兩千年的時空,依然光耀在中華大地。端午節是紀念詩人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因為愛國詩人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江後,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後來演變成為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端午節成為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屈原熱愛祖國,關懷人民,忠誠正直,信守芳潔,追求光明,捨生取義。他的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屈原精神就是表率萬世、積厚流光的中華民族精神。
中華上下五千年,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鑄造了我們的靈魂,成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精神源泉。它積澱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遺產,它蘊涵著豐富的人類道德精華,它體現了人類對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著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古往今來,端午節紀念屈原,弘揚民族精神,抒發愛國情懷,已成華海內外華夏兒女的共識,賦予端午節愛國主義情結。 同學們,當你向老師、長輩和客人彬彬有禮地問好的時候;當你向有困難的同學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當你學會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時候;當你學會珍惜每一粒糧食的時候;當你學會"寬於待人,嚴於律己"的時候;當你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的時候;當你志存高遠而又腳踏實地的時候……你所做的一切,這就是在承繼和弘揚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 現在,端午節被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也正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但是現代人如果只是吃粽子,或是看看電視裡的划龍舟,就失去了端午節原本的意義。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
讓我們永遠紀念中華民族之魂,不斷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國旗下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為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謝謝大家。
尊敬的同學們、老師們:
今天國旗下講話的內容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
同學們,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今年的端午節是6月6日,也就是本週四。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汨羅江。當時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訊息後,紛紛划著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裡,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著船衝進洶湧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兩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麼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彎的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於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到屈原對於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同學們,屈原因為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粽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00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為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於炎黃子孫的人。
在放假期間請同學們要注意安全,特別是最近流感比較嚴重,儘量少去公共場所。最後,祝同學們過一個愉快的、安全的端午節。
去年的端午節的記憶仍舊那樣的清晰,轉眼遍又是一年了。只記得去年端午節近乎是睡過去的,在下午很晚的時候醒來了,有些飢餓,發現床頭有一個粽子,於是抓起來就剝了吃了,也算是過了一個端午節。事後才發現粽子不是給我的。而前年的端午節好像連粽子也沒吃,就如此的過過來了。
這擱小時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的。年少的時候特別的喜歡過端午節。奶奶總是會煮上很多的蛋,包上許多的粽子,蒸很多的包子。現在看來,那些包子都是很奇形怪狀的,顏色也不像現在的包子,可是味道卻是很好。我們總是帶上很多的熟雞蛋去碰蛋玩——就是拿自己手裡的蛋和別人去碰撞,看誰的堅硬,要是贏了的話是很有 成就感的。現在想想,哪吃得了那樣多的鹹蛋呢,大多是浪費了。
而端午節似乎和淅淅瀝瀝的雨是分不開的。每次端午節便是帶上一把雨傘,帶上奶奶給的幾塊錢,帶上滿滿的期待,和著幾個朋友,就到后街去看龍舟比賽了。其實看比賽是很次要的,重要的是在路上可以買許多的吃的,有冰棒,也有桃子。而最為重要的是可以往夏豬家門前路過,偷偷的狠狠瞄上幾眼,便可以高興幾天。童年的快樂可以簡單到如此地步。
記得我中考的時候是在端午節以後,而母親也在中考前回來了,這是我僅有的幾次和母親在一起過的除了春節以外的節日的記憶之一。而就是在那次,自己居然還生病了,把母親急壞了。
轉眼便又要到端午節了,如果口袋能帶上幾塊錢,手裡撐著一把雨傘,拿著幾個奶奶做的包子,心裡會有多高興。真想再去故地重遊,看上一場龍舟,淋個落湯雞也好。
端午節演講稿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