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八達嶺長城導遊詞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7日

  各位朋友如果有對八達嶺長城感興趣的或者想要從事導遊行業的,那麼這段你就不容錯過。下面由小編與大家分享,希望你們喜歡!歡迎閱讀!

  【八達嶺長城】5A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延慶區,是明長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了,海拔高度達到1015米,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登上這裡的長城,居高臨下,一覽崇山峻嶺的壯麗景色。

  更重要的是,到現在為止,已經有包括奧巴馬、尼克松、撒切爾夫人在內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遊覽。八達嶺景區以它巨集偉的景觀、完善的設施和深厚的文化歷史而著稱於世。史稱天下九塞之一,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在明長城中,獨具代表性。

  這八達嶺的名字由來有很多說法哦!其中有種說法非常有趣,當地傳說元代曾經有一位名叫“巴達黎黎”的皇帝巡幸到此,龍顏大悅給此處賜名。實際上這裡啊,確實曾經降生過一位元代皇帝,不過他的名字被叫做愛育黎拔力八達。這兩個皇帝名字都有個“八達”呢。賜名和皇帝一樣也是夠隆重的啦。

  另一種有趣的說法是:傳說明末李自成率軍征戰到此,由於關城易守難攻,大軍攻勢受阻,一連幾天不能前進一步,不由心急如焚。這時探馬來報,前方還有七道險關。李聽罷長嘆一聲,心想這第八道關都過不去,看來強攻是不行了,於是改途而去。所以這裡就被稱為“八道嶺”,繼而成為“八達嶺”。 咦,這麼多的傳說,哪個才可信啊!其實啊,最可信的還是清代蔣一葵所寫的《長安客話》中所說的:路從此分,四通八達,名“八達嶺”。由此可知,八達嶺名字的由來是根據它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命名的。

  不管這傳說哪個是最真實的,反正呢,這八達嶺長城已經被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名錄,並榮登世界新七大奇蹟榜首。這才是最高榮譽啦!同時,八達嶺長城還被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首和北京旅遊的“世界”之最。還等什麼,我們趕緊出發吧!

  燕塞雄關

  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人民就已經開始修建長城了,那個時候諸侯爭霸,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的邊界上紛紛修築了長城,叫做互訪長城。據統計呢,在中國上下兩千年裡,先後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都修建過長城呢,而且如果將長城改建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牆,哈哈,可繞地球十多圈呢,這可比香飄飄奶茶還牛呢!我國曾經出現了三個修築長城的高峰,分別是秦、漢、明三個朝代。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原,建立了秦王朝,為了加強統治,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所以派大將蒙恬30萬軍隊和很多勞力將原來北方的燕、趙、秦長城連了起來,並加以擴充,歷時9年修築了一條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萬里的長城,這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道萬里長城。

  而明長城則是中國歷史上修築長城的最高峰,工程之大,技術之精是獨一無二的。當時元朝雖然已經滅亡,但是還保持著比較完整的軍事實力,加上逐漸崛起的女真族的不斷侵擾,邊境堪憂,所以朱元璋在統一全國建立明王朝的過程中,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明朝大規模修築長城達到了18次之多,到了明朝末年才基本完工,東起遼寧丹東鴨綠江邊的虎山,西到甘肅嘉峪關的明長城全長6350公里。明長城具備三個特點,築構完備,管理完善,佈局嚴密。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八達嶺長城就是明長城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民間傳說:烽火戲諸侯和孟姜女哭長城也是發生在萬里長城上的。

  相傳秦始皇時啊,勞役繁重,青年男女範喜良和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為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已死並埋葬於長城的噩耗。她在城下痛苦三日三夜不止,忽聽轟隆隆一陣山響,一時間地動山搖,飛沙走石,長城崩倒了八百里,這才露出範喜良的屍骨,孟姜女懷抱丈夫遺骨,跳入了波濤洶湧的大海。萬里長城雖然成了當今的建築奇觀,但在修建萬里長城之是卻損耗了過多的財力和人力,並給當時的百姓造成了相當大的痛苦。

  如今啊,長城在經過幾次修整之後,基本恢復了以往的面貌,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且它還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防禦性城牆呢!遍佈了我國16個地區,全長達到了10.8萬里。

  八達嶺國際友誼林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八達嶺國際友誼林,它是由康菲石油公司獨家贊助,美中環境基金會發起、協調、設計,八達嶺特區辦事處和北京市八達嶺旅遊總公司組織實施和管理,共同合作興建的一所公益性綠色環保園林。

  林區佔地面積約133公頃,緊鄰八達嶺長城主路,西側與長城博物館、纜車站和停車場相連。林區所處地段海拔630-800米,面積2000餘畝,林內樹種有:油松、側柏、山杏樹、刺槐、白榆、白蠟、元寶楓、黃櫨、椴樹、火炬、沙地柏及連翹、丁香、金銀木、紅瑞木、刺梅等各種花灌木。由於林區所處地帶屬溫帶季風性氣候,這裡四季分明,春天,萬樹吐綠百花盛開;夏天,草木茂盛,滿眼風情,長城在綠海中翻騰起伏;秋天,金風送爽,層林盡染,紅、黃、綠色烘托起八達嶺長城的雄姿;冬天,積雪漫山遍野,千山萬壑銀裝素裹,長城、敵樓、烽火臺輪廓清晰,更顯雄渾。在林中蜿蜒的小路兩旁,設定了許多解說牌,系統地向大家介紹了八達嶺長城地周邊環境、經典景觀,使人們在這裡不但瞭解了長城的歷史和文化,而且也感受到保護環境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

  望京石

  我們現在已經登上八達嶺長城了,前方的望京石位於八達嶺關城東門外,“居庸外鎮”關門前大道南側。望京石為一塊長15米、寬3米、高1米的天然花崗石,上刻“望京石”三個字。

  據說1900年8月,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慈禧太后西逃,來到八達嶺,想到不知何時才能再回北京,忍不住登上這塊石頭回望京城,所以才有瞭望京石之名。

  北八樓

  北八樓就是八達嶺長城海拔最高的樓啦,高達888.9米,建築也很有特色哦。原來還可以登上敵樓觀山望景的,但目前為了保護文物封了樓門。

  有句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到了這海拔最高的北八樓,可就是名副其實的好漢啦。

  墩臺

  墩臺又稱烽火臺,說到烽火臺,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烽火戲諸侯”的故事了。西周時周幽王,為褒姒一笑,點燃了烽火臺,戲弄了諸侯。褒姒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後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了周幽王。

 北六樓、北七樓 

  北6樓是仿無樑殿的形式建成的,與北5樓相似。長面並立磚垛7行,寬面立4行磚垛,垛頂碹成圓形拱券一圈,中間留有空格,成為長方形的天窗,稱天井或敵樓。

  搭木梯可以從天井登上頂層巡邏放哨,又堅固,又實用。北7樓的樓子不大,但是在樓的外側是斷崖,如果想從7樓到8樓,還得下到北6樓處繞行呢。

  好漢坡

  好漢坡在八達嶺長城北邊一帶,靠近北八樓,是一段陡坡,頂峰海拔868米,上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石碑,取自毛主席詩句。不過呢,我們都是好漢,因為我們都在登長城啦。

  北三樓、北四樓、北五樓

  從北3樓登上北4樓的這一段路較陡,還有106級臺階。北5樓是八達嶺長城中碹洞就是用磚石築成弧形的部位最多的樓,碹洞的數量數也數不清,哈哈,是不是數的眼花繚亂呢。

  北二樓

  北峰第二樓,這是敵臺也叫敵樓,它也是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敵樓騎牆而建,外側突出於牆體之外,它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即底部、中部和頂部。中部可以住人,有貯存糧食、彈藥之用,頂部有瞭望和射擊之用。這種空心敵臺是戚繼光發明的,為解決守城兵力太分散、風雨難庇以及軍事物資不便貯備等問題。

  修建這種敵臺,使長城的防禦體系更臻於堅固嚴密,這是軍事防禦工程的一次重要創造。親愛的,是不是覺得它有點像現在的碉堡呢。另外在北2樓下面,有一個登城口,稱為券門,券門內有石階通到牆體頂面,這是古代守城將士上下城的通道。在八達嶺長城上,每隔一定距離就有一個券門。

  南一二三四五六七樓

  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八達嶺的南峰,如今已修復供遊覽的城段有1176米多,敵樓有7座了。從關城城臺到南峰的最高處南4樓,城牆長685.8米,高度上升了142.4米,特別是南3樓至南4樓之間,山脊狹窄,山勢陡峭,長城逶迤400多米。城頂最險處,坡度約為70度,幾乎是直上直下。南1樓和南2樓,都沒有修復二層,從南3樓遺存的柱礎看,原來也是有鋪房的呢。猜猜看,南峰地勢最高的是哪一座呢。肯定會說,這還不簡單,就是南4樓啦。地勢最高,海拔803.6米。

  登樓眺望,長城自西南向東北蜿蜒于山脊之上,宛如蒼龍,巨集偉壯觀。哇。使人不由得想起我國著名的長城專家羅哲文先生登臨八達嶺長城時詠的詩,全詩寫道:“千峰疊翠擁居庸,山北山南處處峰。鎖鑰北門天設險,半哉峻嶺走長龍。”從南4樓到南7樓,高度逐漸就下降了哦。南5樓與南6樓之間的長城內則距城牆30米的山脊上,聳立著一座白色的小亭,這就是1987年6月落成的“貴州省修復長城紀念碑亭”。南6樓是一座鋪房,鋪房建在上層的頂上,面闊三間,硬山頂,紅柱子,灰色瓦,小巧玲瓏呢。

  戰臺

  戰臺大炮原名“捷勝飛空滅虜安邊發熉神炮”,修築於長城沿線的交通要道或地勢險要之處,為碉堡式建築,有一、二、三層之分,規模大小不一。內可儲兵器、彈藥及其他戰略物資,作用大於敵樓。一個戰臺一般需30人守臺、30人守垛,分6伍,備火藥300斤。

  此外,在戰臺上還存有神箭、鐵棍,以及數以千計的大小石塊,同時還儲備一個月的口糧和用水等。這種“製作久而彌精,心思熟而愈巧”的戰臺設施,既可出擊,又可據守,並可與長城上的城臺、敵臺敵樓等軍事設施密切配合,以組成密集的火力網,大大地增強作戰威力,有效地阻擊敵騎進攻,在軍事防禦上起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戰術作用。

  貴州碑亭

  您是不是有點累了呀。看,在八達嶺南峰第五、第六座敵樓之間,聳立著一座白色小亭,在蒼松掩護下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1987年6月落成的“貴州省修復長城紀念碑亭”,碑亭呈方形,長寬4米,總高5.8米。遊客朋友們,坐在這裡休息啊,還會發現者碑亭顯示著濃郁的黔山苗嶺的風采呢,兩塊頂板的兩端上翹,組成四面坡簷,鑲嵌兩層綠色琉璃瓦,好像苗寨的綠竹屋簷。亭頂中央是圓形的透明天窗,兩層橫樑間嵌著欄板,上面透雕出一幅幅生動的圖畫。內容是各民族歡歌曼舞,顯示著多民族的貴州省豐富悠久的民族文化。

  碑亭雖然全是鋼筋混凝土構築,卻彷彿仍飄散著南國竹木的清香。這亭子正中立石碑一座,石料也是來自貴州哦。碑身是晶墨玉大理石,重一噸,是織金縣人民敬獻的禮物。碑座重3噸,是羅甸縣產的豆綠色花崗石。在北京石雕工廠加工後,運到山下,再用人力轉運到這海拔800米的山脊,真的是非常的不容易啊。從這些地方我們都想象得到當年運條石築長城的民工該是多麼的艱辛!碑座浮雕四頭矯健的雄牛,兩頭一組,分向兩端,寓意貴州3000多萬各族人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的精神。黑黝黝的大理石根碑,正面刻著著名書法家蕭嫻手書“愛我中華修我長城”八個大字。背面和兩側銘記貴州各族人民積極捐增、贊助修復長城工程的愛國盛舉。不得不說一句,貴州人民,贊一個!

  碑亭旁這段長城,即從四樓到七樓之間的482米城牆和兩座敵樓,是用貴州省的捐款修復的。亭四周設連板,可供遊人小憩。遠眺,北山八達嶺、青龍橋的崇山峻嶺,層層疊疊,長城盤旋,十分壯觀。貴州碑亭是貴州省建築專家評選小組從27個應徵設計中評選出來的。建築構思新穎,外形簡潔粗獷,富有貴州地方鄉土特色。四根亭柱貼著粉紅色花崗岩石片,柱上架兩道灰白色花崗岩石片貼面的橫樑,橫樑和立柱相交處的榫頭和卯眼十分突出。亭頂的十字交叉擱放在橫樑上的兩塊大平板,與氣勢磅礴的萬里長城顯得十分和諧、融洽。

要怎麼樣才能寫出一篇好的導遊詞呢
頤和園的導遊詞應該怎麼寫
相關知識
最全的八達嶺長城導遊詞
最新的北京八達嶺長城導遊詞範文
關於八達嶺長城導遊詞
北京八達嶺長城導遊詞範文
八達嶺長城導遊詞精選
北京八達嶺長城導遊詞優秀範文
最全七篇萬里長城導遊詞
最新的河北金山嶺長城導遊詞範文
金山嶺長城導遊詞
最全的故宮博物院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