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創業形勢分析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7日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尤其是近年來我國高校的不斷擴招,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就業環境早已成為歷史,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加,競爭加劇。為此,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相關內容,歡迎參閱。

  篇一

  “應屆生,我們不要”,這是大學生在求職的時候最常聽見也是最怕聽見的話。一位企業負責人解釋說:這不是我們故意給大學生潑冷水,而是剛畢業的大學生的確不符合企業的用人需求。東吳教育老師提醒正在求職的同學們,如果求職多次遭到碰壁,就不要再盲目的投簡歷,而是需要先冷清思考一下是什麼原因阻礙了你求職的道路?記住:“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很多大學生認為自己拿著大學文憑和英語四級證書就能順利的找到工作。但是現實告訴我們這些證書對求職沒有特別大的作用。小朱是今年應屆畢業生,從畢業到現在,她已經參加過N多招聘會,但是能到面試通知的卻沒幾個。小朱鬱悶的說,雖然自己拿著大學畢業證、學士學位證、英語六級證等各種證書,但似乎企業都不看重,反而更多的是問有沒有相關的工作經驗,這是我的弱項,但也是企業最看重的地方。

  2016年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又如何呢?

  影響就業的主要因素

  就業結構性矛盾的出現,與經濟增速減緩有關,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有關;與農民工在農業之外求職再不用“捨近求遠”有關;與農業本身吸引力的增強有關;與區域經濟發展逐步協調有關;也與我國人口變動與勞動力供求狀況有關。可以說,“用工荒”是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性現象,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政府、企業、職業培訓和中介機構等多方面努力,而且需要一定的時間。

  1、經濟增速放緩,對就業的拉動效應減弱

  就業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隨著經濟規模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單位GDP增長的就業拉動能力明顯擴大。據測算,每億元GDP容納的就業量,第二產業約為1058人,第三產業為1348人,後者超過前者約30%。2013年,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近十年來單位GDP增長拉動新增就業數量總體呈上升態勢。2008年以前,GDP增長一個百分點,拉動就業增加不足100萬人,而目前上升到140-160萬人。

  從國內經濟形勢看,2013年我國經濟增長7.7%,處在預期目標的合理區間,但已連續兩年低於8%的水平,國內經濟執行總體平穩,但發展速度變緩,下行的壓力短時期內還難以改變,用工整體需求下降,進而極大地減少了由經濟快速增長而帶來的就業需求量的增加,影響了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效應。

  從國際形勢看,世界經濟復甦減緩,直接影響著已經融入世界經濟的我國的對外貿易,使得外向型出口企業發展困難,吸納就業能力下降。為維護競爭優勢,各國多采取貿易保護措施,使得我國已經連續十幾年成為全球遭受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後危機時代我國外部經濟發展環境比較複雜,對我國外部經濟拉動就業產生了不利影響。

  2、城鎮化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大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不斷加快,城鎮化率大幅提高,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步伐加快,城鎮人口快速增加,我國城鎮化率由2000年的36.2%上升到2013年的53.7%。在城鎮化程序中,農村的就業壓力減輕,但是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增大。一是城鎮對農村勞動力就業吸納能力有限,每年城鎮中新成長勞動力、高校畢業生需就業;二是農村勞動力向大中型城市轉移的門檻較高。由於戶籍限制、素質技能要求、就業資訊不暢通等因素,農村轉移勞動力尋找工作難度大。

  3、新興產業的加快發展影響到就業水平

  一方面,在大力調整夕陽產業和淘汰落後產能時,要對涉及職工的轉移安置提供幫助;另一方面,新興產業在我國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這其中必然導致技術技能人才短缺。此外,由於科技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等因素,也使一些企業減少新員工吸納,甚至排擠出部分勞動力,這也會導致就業的結構性問題。

  4、區域經濟格局調整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導致勞動力流動新變化

  近年來,我國中西部經濟發展不斷加快,農民工工資不斷上漲,與東部地區的差距縮小,如在東中西部務工的農民工月收入差距已經縮小至30元左右。區域就業形勢差別明顯,東部地區求職人數同比出現大幅下降。隨著中西部地區傳統勞務輸出大省的工作環境好轉,返鄉就業、創業正成為越來越多外漂農民工的新選擇。

  5、企業用工成本的承受力與勞動者高期望值的矛盾導致供求雙方難以對接

  從2009年以來,貨幣工資一直以兩位數的速度快速增長,且增速逐年加快。據統計,2013年全國共有27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調增幅度為17%;有17個地區制定了工資指導線,基準線普遍在14%左右。調查反映,當前工資增長和企業承受能力的矛盾已導致許多中小企業和大型勞動密集企業的普工短缺。

  6、人口結構變化使勞動力供給增長放緩

  我國正在發生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勞動力供求關係的變化。我國勞動適齡人口的總量開始減少,在新生勞動力供給方面,大學生將佔據一半左右的水平,農民工總量特別是跨省流動農民工的增速減緩,並逐步趨於穩定。據預測,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將於2016年達到峰值,總量為9.99億人,之後逐漸下降,到2020年將下降至9.87億人。2011―2020年就業年均增速將比前期下降0.9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4個百分點。城鎮化加速推進所釋放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仍然不能彌補勞動力人數減少對經濟增長造成的負面影響。

  就業形勢不樂觀任務依然艱鉅

  今後一個時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就業任務依然艱鉅。突出表現在: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結構性矛盾今後會更加突出;就業公平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就業歧視現象時有發生;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問題突出,高校教育制度和社會就業需求不相匹配;勞動者能力素質和就業技能較低,職業技能培訓薄弱,進城務工人員職業技能偏低問題突出;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不健全,人力資源市場管理制度不完善。從影響未來就業的多種因素分析,部分企業“招工難”與部分勞動者“就業難”狀況並存的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

  1、內外經濟增速趨緩,將對就業產生一定影響

  中國經濟整體仍處下滑週期中,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和結構的調整,客觀上會對勞動者就業結構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對就業總體規模產生擠壓效應,對勞動者就業產生影響。尤其是傳統支柱產業企業改革的重組加快、淘汰落後產能、部分行業持續低迷及產能過剩將造成結構性失業和轉型性失業,就業難度加大。國際經濟發展形勢仍然不確定,風險和變數依舊較多,歐美主要經濟體面臨著財政緊縮、主權債務風險上升等諸多問題,新興經濟體面臨著經濟結構調整、出口下滑等問題,世界經濟艱難復甦,影響著出口型經濟及就業的發展。

  2、勞動力供求矛盾將繼續對勞動者充分就業的實現產生一定影響

  一是外來務工人員流動率高已成為困擾企業的一大難題。“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每到年底,人力資源市場員工跳槽、另覓高就的現象十分普遍,節後企業一般都需要進行補充式的招聘;二是農民工“返城流”和企業“招工流”錯位導致“招工難”加劇;三是技術人才供求失衡導致就業結構性矛盾加劇。企業對技術、高階技術等技術性人才的需求缺口較大,幾乎所有行業的熟練技工、高階技工都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3、市場預期和企業轉型升級對就業的影響依然較大

  一是企業轉型升級的步伐緩慢。一些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還比較薄弱,產品結構轉型的步伐比較緩慢,受國內外市場競爭、產品技術含量、附加值等因素的影響,企業不得已實施低價競爭策略,部分企業過分控制人工成本,支付給員工的工資待遇偏低,導致員工流失;二是部分企業對近期的生產形勢不夠樂觀,裁員頻繁,急於消解成本壓力,

  這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員工對企業的感情;三是部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比較欠缺,長期沿襲的“需要就招工、不需要就解僱走人”的用工模式傷害了勞動者的感情,讓他們沒有安全感和穩定感。

  當今世界經濟低迷對就業的影響

  一、目前世界的就業形勢

  2012年年初,國際勞工組織釋出的年度全球就業報告顯示,世界需在近十年內創造6億個就業崗位,才能保證持續的增長和社會穩定。

  相比之下,新興國家的模式將會有所不同,但其結果會更為糟糕。隨著出口貿易的萎縮,處於全球供應鏈底層的數百萬勞工將丟掉飯碗。當他們陷入非正式工作的泥潭或者返鄉務農的時候,貧困將會加劇。世界銀行預計,2011年全球赤貧人口就增加約4400萬人。

  二世界經濟低迷對我國就業的影響

  中國受歐美經濟持續低迷、國內經濟轉型的影響,2014年預計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繼續回落,出口增長乏力,致使大量的企業減員或倒閉,加上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攀升,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據有關統計,中國GDP每下降一個百分點,將會減少就業崗位100-200萬人。出口每下降一個百分點,將會有30萬至50萬人失業。

  近幾年大學生就業形勢

  1、“十二五”期間的就業形勢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依然用了“嚴峻”二字。“一方面,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很大,勞動力供大於求的格局並未改變。”尹蔚民分析說,“今後五年,城鎮勞動力的供求缺口每年將達到1300多萬,比‘十一五’期間壓力更大。另一方面,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將進一步加劇,其現實表現是部分企業‘招工難’與部分勞動者‘就業難’問題並存,且有常態化趨勢,而隨著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推進,就業結構性矛盾將會更加複雜。不論是產業轉型升級,還是節能減排、淘汰落後產能等,都將對就業結構產生深刻影響,技能人才短缺問題勢必更加凸顯,結構性失業問題也會進一步加劇。與此同時,複雜多變的世界經濟也使就業形勢增加了更多變數。” 人社部預計,“十二五”期間應屆畢業生年平均規模將達到超過700萬人。

  2、近兩年我國大學生的就業狀況

  2013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組織開展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大調研。調研顯示,近兩年絕大多數高校畢業生是在中小企業就業,去中西部就業的畢業生比重逐步提高。

  從學歷上看,研究生初次就業率最高,本科初次就業率略低,高職高專初次就業率最低。從專業看,工科畢業生就業率較高,理科和文史哲類畢業生就業率較低。從畢業院校看,重點大學就業率較高,普通本科和獨立學院就業率較低。

  值得關注的是,已就業者中,部分畢業生流動性較高。

  3、當前大學生就業的心理

  一些高校畢業生寧可成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蟻族”,也不願意到二三線城市和基層就業。多數高校畢業生仍然希望在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就業,希望在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業,到中西部地區、城鄉基層、中小企業就業的積極性不高。

  4、大學生扎堆大城市的原因

  一是我國區域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且短時間之內難以改變。經濟越發達的地方就業機會也越多,發展空間越大,導致高校畢業生傾向於在城市、在東部地區、在高收入行業求職就業。

  二是制度上存在障礙。現行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戶籍制度、幹部人事制度與市場就業機制還不完全適應。以幹部身份和戶籍為基礎的管理方式與社會勞動力資源的統籌管理不協調,導致就業機會不均等,就業政策不平衡,畢業生在地區之間、企業與機關事業之間流動仍然存在障礙,畢業生身份轉換困難,就業渠道不暢通,進一步加劇了結構性矛盾。

  三是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需要大量畢業生,但工資待遇相對較低、發展空間較小,部分企業用工不規範,對畢業生吸引力有限;基層教育、醫療、農技等部門急需人才,但由於編制限制等原因,吸納畢業生能力有限。

  5、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一、我國中小企業太少,就業容量不大

  從國際上看,一個國家99.5%的企業屬於中小企業,勞動者65% — 80%在其中就業包括社群與中介。但我國中小企業太少。

  日本1.25億人——中小企業 660萬個

  中國13億人 ——中小企業 1100萬個

  資料顯示,2010年末,全國工商登記中小企業超過1100萬家,個體工商企業超過3400萬個。中國長三角、珠三角為什麼就業容易?鼓勵人人創業,中小企業多,就業相對容易。

  二、專門人才素質未達標,造成崗位難得其人

  我國高等院校近年來畢業生大增,但是專門人才的素質不能適應需要。據2000年《洛桑報告》稱,在我國“合格工程師可獲程度”以及“合格資訊科技人員可獲得程度”兩項指標,在30多個國家中均屬倒數第一位。這從一個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中“重分數輕能力”、“重書本輕實踐”的弊端。

  世界著名諮詢公司麥肯錫稱:儘管中國每年有600多萬大學畢業生,真正適合到跨國公司工作的估計在16萬人左右。大多數畢業生缺少專案實踐,或英語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人才供求資訊不暢,造成職位浪費

  據統計,目前因為資訊不暢,導致20%的人“人不知其位,位不得其人”,就業機會喪失152.6萬個。這從一個方面反映出人才中介機構和媒體在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不可短缺的重要作用。特別需要強調高校、人事、勞動部門與企業的資訊溝通與共享。

  四、結構失衡是就業難的主要因素

  A.時間結構

  在時間結構上.大學畢業生供給超量增長在短期內超出了需求的增長,勞動力市場還需要時間逐步調整。近年來,經濟結構的升級速度加快,加快提升國民素質的需要,也極大地推動了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問題是,大學畢業生供給增長的速度遠高於經濟增長 B區域結構在區域結構上,大學畢業生就業區域選擇偏好差異與政府政策激勵上的錯位導致實際有效需求不足。由於我國經濟發展的地區間與城鄉間差異,經濟欠發達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很難對大學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較長的時期內,地區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將難以改變。

  綜上情況所述,我給2014年大學生畢業生提出以下建議:

  1、科學合理職業生涯規劃是實現順利就業的基礎

  清晰地規劃職業生涯目標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定要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生涯,只有這樣,未來才有希望。當然,自我設計時要切記做到知己知彼,特別是全面地認識自我、認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自己的脾氣秉性、自己的職業適應性、自己的才能以及自己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等等。為了更準確地認識自己,科學合理地進行自我設計,建議運用科學的職業能力、心理、個性、適應性測量工具,好的職業測驗工具將是你正確步入職業生涯的指南針

  2.轉變觀念是實現順利就業的關鍵

  A.危機是危難也是機遇,沒有追求就沒有機會冬泳.

  B.大學生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詞,而是具有較高素質的普通勞動者。

  C.學會從基層做起,到基層較苦,生活條件較差,但往往自己的自主權較強,鍛鍊的機會較多,成長快。

  D.正確看待收入。一個單位好,有很好的發展空間,目前收入少一些,但今後的發展機會相對多一些,收入提高也可能會快一些實習800-1000元,畢業1500-4000元。

  E.正確看待地區間差異。在城市型別的選擇上,中心城市固然機會多,但變動也更大,相比而言,一些有潛力的二級城市也許有更好更穩定的就業機會。

  F.不侷限於自身專業,重在學以致用。客觀審視自己,找出優勢,根據自己的發展潛質來擇業。不要死守本行,不求變通,應儘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以適應科學技術快速的升級換代,不要讓“專業對口”束縛了自己的手腳

  G.關於大學生到農村去當村官。我們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去當村官,這裡面有一個數字,我們全國64萬個村委會,如果每一個村委會都設定一個助理,就是64萬個職務。大學生到鄉鎮,現在有3.5萬個鄉鎮政府,還有6.3萬個街道辦事處,又能夠提供20萬個左右兼職或者是助理崗位,當然我們還有很多基層、農村的教育機構,所有這些如果都考慮進來的話,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比例

  H.關於大學生創業a.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有多高?世界範圍內是20%;在中國,有10%。目前創業培訓的方法及模式仍待深究,現有的創業培訓多是沒有任何創業經驗的“老師”執教,他們只能把書本上的條條框框“轉移”給學生,或照搬國外的成功案例,“這樣的培訓是否有用?”

  3.拓寬求職渠道,改變求職方式是實現順利就業的保證

  A.變被動等待社會需求資訊,到主動收集社會需求資訊

  大學生應該以主動、積極的心態,尋找機會。平時多關注招聘會,企業說明會等企業資訊,主動蒐集相關的就業資訊,而不能只一味地等待。

  B.改變“跟風求職”為“個性求職”

  以往大學生求職存在“四大集中”,集中時間、集中地域、集中行業、集中用人單位,這不但加大了就業競爭激烈程度,而且導致社會行業的人才分佈很不均衡,有的行業存在明顯的人才過剩,而有的行業卻人才匱乏。大學生應該根據自己的個性、能力、作出個性化的職業選擇,不把求職的目光盯在傳統的“集中”的區域、行業、單位,拓寬求職的視野。

  C.人社部預測未來八大熱門專業:據國家人社部的有關統計預測,今後幾年我國急需人才主要有以下八大類:電子技術、生物工程、航天技術、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人才;資訊科技人才;機電一體化專業技術人才;農業科技人才;環境保護技術人才;生物工程研究與開發人才;國際貿易人才;律師人才。

  D.改變“短期求職”為“較長期求職”在選擇工作時,大學生不能太理想化,一個人可能要經過3至4次的選擇,才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所以對第一份工作不要太挑剔了。 E、練好內功是實現就業之本

  a 、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

  b 、強烈的責任心

  c 、規範的行為意識

  d 、戰勝困難的毅力和勇氣

  e 、較強的社會適應性 f 、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g 、一定的社會經歷。

  篇二

  社會競爭壓力的加劇,畢業生就業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而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關係著教育部門的決策,也是學生和家長在做教育選擇時的重要參考。那麼,當前有多少畢業生在畢業時能確定去向?就業後收入如何?畢業生在各地區分佈狀況如何?影響畢業生就業的因素有哪些?他們的擇業過程和結果又怎樣?特此就以我們學院學生就業情況為例做個分析,來說明當前的就業形勢和就業局面。

  關鍵詞:物流管理專業;就業形勢;就業趨勢

  一、基本調查情況

  一就業環境

  在連續15年畢業人數遞增的情況下,2016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形勢,2016屆大學生就業人數只增不減,競爭壓力大。據資料統計2001到2016年每年的高校畢業生都在遞增。

  二就業行為

  先就業後擇業成為第一選擇,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為 41.76%,28.57%,27.84%,調查顯示,在面對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佔 ,有過四分之一的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愈演愈烈。 畢業生的就業行為餅形圖

  三就業去向

  調查顯示,我專業目前提前離校的畢業生的就業分佈狀況以“向中向沿海”為多。他們的就業分佈狀況按就業地區劃分,在北部地區工作的畢業生佔9.4%,在中部地區工作的畢業生佔47.3%,在西部地區工作的畢業生佔20.2%,在沿海地區工作的畢業生佔23.1%。主要分佈著中部和沿海我認為有兩=三個原因,第一中部主要聚集在武漢附近離學校近辦事方便,另一方面,東部仍然是國家的經濟重心。工業企業仍然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不論是重化工業還是輕紡工業還是農業,東部地區始終佔據主導地位,國民生產總值在經濟中我校畢業生就業去向佔絕對優勢,雖然仍是以勞動力指向型工業為主,但已進入轉型幾段,有良好的發展勢頭和發展前景。

  另外,近代以來,東部也是率先開放,接受外國先進思想文化較早,人們思想相對開放,積極的面向世界,融入世界。港口、碼頭興建,城市化建設不斷推進,不斷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前進,東部相對於西部,有著完全不對等優勢。並且畢業生的就業地區選擇原因和職業選擇有很多雷同,在這裡不詳細分析。按就業地點分劃分,在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工作的畢業生佔51.0%,在地級市的佔29.2%,在縣級市或縣城的佔15.5%,在鄉鎮的佔3.8%,在農村的為0.5%。 百分比北部沿海

  四就業途徑

  通過調查,在已落實工作的同學中,依靠家裡的社會關係找到工作的比例較高,佔69.2%,而自己主動應聘找工作的相對較少,僅佔30.8%。這一資料,一方面反映出學生在找工作時受到的來自自身條件及社會競爭的阻力較大,更多的是通過社會關係來尋找工作;但從另一角度,也說明了學生對自己應聘找工作的途徑瞭解不多,依賴心理較重,缺乏受挫或碰壁的勇氣。

  五就業崗位

  根據本專業目前就業崗位來看,各類專業技術工作如工程師、會計師、教師、醫生、律師等依然一枝獨秀,佔29.2%;其次是各類服務工作如保安、餐飲服務、銷售服務、市場營銷等,佔20.2%;各類物流管理工作如快遞員、倉庫專員等佔13.3%;各類行政管理工作包括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群眾團體行政管理工作佔12.8%;各類技術輔助工作如技術。

  就業崗位

  百分比技術工作服務工作專業相關工作行政管理工作型別技術輔助工作一線生產農員、護士、祕書、出納等佔8.8%。可以說,畢業生就業的工作型別趨向多樣化,表現出技術類、管理類、服務類三足鼎立的特徵,但是。,從事一線生產工作的畢業生依舊很少,各類一線工人僅佔調查者中的3.69%,從事農、林、漁、牧業生產工作的更少,僅佔0.9%。從資料中我們不難看出,目前對於畢業生來所,就業選擇多種多樣,為畢業生們找到適合自己,符合自己興趣愛好的工作創造了條件;但我們也要看到,就業選擇的“集聚”性很強,特別是對技術方面工作的選擇,差不多和選擇服務工作比例持平,並且遠遠高於本專業工作的比例;這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和思考。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專業教育對大學生的就業取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作為經管學子,選擇進入企業和公司,這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普遍接受的最好的選擇。

  二、就業原因分析

  大學生畢業生是國家的寶貴人才資源,其就業問題關係到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穩定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關係到高等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而現實情況是,當代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尤其是近幾年每年都有部分學生處於待業狀態。導致就業嚴峻的主要原因有:

  一社會原因

  市場機制的不完善。目前我國的高校就業工作是由教育部門管理,戶口是由公安部門管理的而人才市場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勞動部門管理。這些部門相互之間的溝通不夠,再加上一些地區還有地方保護主義,對生源是本地的畢業生大開綠燈,而對一些外地的畢業生則加上各種條件加以限制。一個真正公平、競爭、擇優、有序的就業市場尚未建立。

  二用人單位 除了大環境,社會人為因素也對就業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畢業生要求兩極化,本科以上學歷以及有專業技能的職業院校畢業生較受歡迎,普通大專生遭遇就業尷尬,畢業生的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差距依舊存在。也就可以說:

  第一,許多效益好的單位門檻過高。

  第二,部分小企業不能解決後顧之憂,一些民營企業和鄉鎮企業,由於無法用人編制或城市戶口等問題,即使給出較高的薪酬、不斷降低用人條件,照樣“門可羅雀”。

  第三,一些單位追求實用和低成本。少數用人單位在招人時,用經驗、性別等障礙拒絕應屆畢業生。拒絕的理由有動手能力差、需花費培訓費用、穩定性不高等等。

  三自身原因

  第一,素質不高。一些大學生進入大學以後,迷失了人生的奮鬥目標,所以嬉戲無度,荒費學業。大學幾年,渾渾噩噩,知識能力都無明顯長進,難以適應社會競爭的需要。

  第二,眼高手低。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階段,如教育部官員說,“大學生的定位應為普通勞動者” 而非以往的“天之驕子”但部分大學生仍堅持固有的觀念不放,自以為是、期望值過高。;但另一方面,他們又眼高手低,不一定能夠勝任所向往的工作,而對偏遠的地區和鄉村、基層又不屑一顧,所謂“大事做不來,小事不願做”自我封閉了就業道路。

  第三,心態浮躁。愛社會浮躁之風影響,也有一部分大學生缺少艱苦奮鬥精神,想走捷徑,而不想從基層做起。

  第四,頻繁跳槽。大學生穩定性、忠誠度和職業化程度不高,成為企業拒絕大學生的理由。

  第五,規劃不足。很多大學生只是在臨近畢業時,才會關注與工作有關的事情,根據調查顯示67%的大學生了解職業資訊不夠充分,30%的人不會關注職業資訊,掌握職業資訊的僅佔3%。

  三、就業建議指導

  一社會方面

  社會應全面落實國家相關政策,正確看待大學生就業問題,更新就業觀念,幫助大學生樹立合理的就業期望,努力實現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學擇業。營造有利的社會環境,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眼前暫時的困難,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

  二用人單位

  用人單位要改變自己的人才觀,消除性別,學歷等偏見,根據自身情況,合理使用人才,他們學有所用。要從長遠考慮,建立人才儲備機構,畢業生缺少實際經驗,而且他們要發揮同價值也需要一個過程,所以應對其培訓,形成人才階梯。

  三自身方面

  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樹立起“哪裡有用武之地就去哪裡,哪裡有需要就去哪裡”的擇業觀。把目光由原來的國家機關、重點單位轉向那些民營企業和三資企業,由那些經濟發展特區轉向西部特區和經濟欠發展特區。端正就業態度戒除浮躁心理擇業觀要平和而實際,合理確定就業期望值。要清楚地認識到,求職遇到困難、挫折、委屈是暫時的。對待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擺正位置調整心態,變壓力為動力,使自己從容冷靜的面對面就業這一人生重大課題。此外,大學生還應努力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提升個人素質,增進奮發向上的信心與勇氣。

  總之,調查顯示的結果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我們不但要做好外部環境的淨化工作,創造穩定和諧的就業環境,還要積極的引導畢業生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培養一種吃苦耐勞,踏實肯幹的精神,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選擇。

>>>點選下一頁有更多關於的精彩內容  

 

就業創業政策及形勢的分析
關於大學生創業人數分析
相關知識
大學生犯罪心理淺談分析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論文
大學生心理素質相關分析論文
大學生盜竊行為心理分析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論文
電大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分析論文
大學生就業創業形勢分析論文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就業形勢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