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西方哲學史有感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8日

  整個西方的哲學史就如同浩瀚的星空,閃耀著各種哲學家的智慧,從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哲學家們所閃耀出來的哲學星光。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整個西方的哲學史就如同浩瀚的星空,閃耀著各種哲學家的智慧,從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哲學家們所閃耀出來的哲學星光。到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三位哲學先賢們的思想,西方哲學的長河閃耀著理性的光芒。

  實話實說,自己在讀《西方哲學史》這本書的時候的確是特別的吃力,在自己高中對哲學學習的基礎上還是腦子裡還是一半漿糊一半水,沒有能夠深切的領悟到在這些哲學先賢身上的精神。我在這裡想對我感興趣的話題:在西方哲學史的過程對於科學和神學之間哲學的唯心和唯物的爭論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在書的緒論中:羅素說,哲學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於那些迄今仍為確切的知識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於人類理性而不是訴之於權威的。至於這兩種因素在哲學家的體系中所佔的比例如何,則各個哲學家大不相同;從前蘇格拉底時期,古希臘哲學中,神學和哲學的結合,在這段哲學史中我讀到的更多的是關於荷馬時期英雄的神話,從神話中去尋找哲學。而到了亞里士多德時期,他力求

  哲學像科學研究那樣明晰。關於哲學和美,到底是偏向於純粹的形上的思辨,還是偏向於嚴謹的富有邏輯的對自然萬物的精確的觀察和把握,亞里士多德選擇了後者。用科學的角度去解釋哲學,去領悟哲學。但是,唯有這兩者在某種程度上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徵。當然對於我自己來說我更去傾向於哲學向科學的嚴謹,對大自然的把握去邁進。

  我想關於羅素對於哲學是介於科學和神學之間的說法,對於我們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來說,這個說法無疑我們應該是更堅信於前者,我們所能夠接受的。從唯物論的角度來看,世界是物質是構成它的主體。而對於物質的研究我們需要的是科學,是從實踐中去認識物質,而不是神學那樣虛無縹緲。所以我自己理解哲學中介於這兩種學說之間其實也是有偏向的。更多的形而上學的唯心主義,我思故我在的思想我覺得是在向神學的方向靠攏。他們所強調的正如同古希臘時候對於英雄神明的崇拜。這些神明可以用他們的主觀意志去改變世界,改變歷史。更多的是從唯心的角度出發。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的觀點,還有中世紀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是在向科學的方向靠攏。更多的

  是強呼叫實證的精神和態度去研究哲學,從實踐中區認識物質去了解物質來發展豐富自己的意識。

  我想在西方最初的哲學史中這種科學和神學的爭論就在兩個大師身上體現: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西方哲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哲學家。他們開創了所有的哲學命題,可他們之間又有如此巨大的分界:柏拉圖是一個詩人,他用激情體驗著宇宙的美的統一;而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科學家,他用冷靜的理智規範著宇宙機械的秩序。在他們以後的時代裡,在基督教的世界裡,人類的意識中幾乎始終貫穿著他們兩人的思維方式。

  而在西方的漫長哲學史中,我發現了哲學在西方世界的發展和前進長久的都是在宗教環境的發展的。所以哲學的發展沒有離開神學的影響。而在神學的影響中,又出現了更多理性的哲學家對於客觀存在世界的思考。從柏拉圖要把荷馬這樣的詩人驅逐出他的理想國了。用詩人的力量去觸及宇宙的每一個角落,到了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更是以理性科學的態度去研究世界瞭解科學的時候。我們就發現哲學開始閃耀著理性的光芒。寫到這裡我也突然更加明白。西方哲學的這一段開始的歷史裡面,並不是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爭論,更多的是對宗教的狂迷感性的對哲學的認識和一種理性科學的對哲學認知的區別。當然我更是推崇亞里士多德的研究,人與自然萬物的距離拉近了。人類意識中哲學的、宗教的、科學的三種認識方式中,科學的認識方式的力量在逐漸強大,開始被確立了起來,這也表明人類自身的分界變得明顯了。亞里士多德繼承了他的老師柏拉圖那種冷靜的理智,但他比柏拉圖更徹底的拋棄了激情和詩人。他在觀察宇宙萬物時,更像是帶著一架顯微鏡。他把整個宇宙看成是物理的或者生物學意義上的宇宙,富有秩序而有那麼機械。他在尋找宇宙萬物的原因時,他發現了“不動的推動者”或者“第一推動力”。 可以說,柏拉圖是完全沉浸在一種關於美的幻想中發現了“理念”,而亞里士多德則基於對現實的冷靜觀察而推出了宇宙萬物。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亞里士多德的研究在之後的幾個世紀裡面被中世紀的思想界奉為經典的原因吧。但是,這其中我更有疑惑,也許是自己對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認識還不夠深入,我不能瞭解,為什麼他科學嚴謹的研究,對於哲學用一種理性而不是宗教的觀點去研究卻在中世紀被封建的羅馬教廷奉為了權威,甚至於出現了中世紀長時間的思想禁錮。以至於到了後期是文藝復興中無數先哲們的鮮血和勇氣才打破了亞里士多德理論的禁錮。這是我疑惑而不明白的。理性和科學的研究為什麼在宗教的背景下反而成了壓制科學的最好武器。

  對於西方哲學史的閱讀我想我現在也僅僅只是在管中窺豹,只是很侷限的瞭解了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一些思想,至於對這些思想的影響我認為必須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用整體的思想把西方哲學的長河和它的宗教歷史人文背景結合,用西方思維去了解,也學才能更好的認識他們的思想,瞭解他們的智慧。對於《西方哲學史》這本書我還會繼續的去研讀,發現更多的疑惑和豐富自己現在的馬克思唯物觀,真正的做到在實踐中豐富自己的認識,發展自己的意識,更好的去指導實踐。

  篇二

  《西方哲學史》從古希臘哲學介紹到世界近代哲學,其中以哲學家為單位,詳細的闡述了西方歷史上主要的思想流派,我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理性之力”,無論是古希臘的蘇格拉底還是近代的啟蒙運動,都強調人類獨立的理性的思考,這一點和我們中國的傳統思想有著很本質的區別。

  西方哲學中第一個值得我們學習就是他們的思考方法即“邏輯上推理”,那什麼是“邏輯”呢?,西方哲學家認為“邏輯”指的是“一個事物和另一個事物有必然的聯絡,而當出現其中一個事物時,我們就可以推斷出另一個事物,邏輯是人類創造出來的。”那西方哲學家又是如何運用“邏輯”的呢?比如誒利亞學派學者認為“存在和思維是一回事,因為凡是不可思議的,就是不存在,凡是不存在的,就不可思議”或恆常論者認為“沒有什麼能夠產生於無,能夠變成無,所以變化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在他們的結論中,都不存在空洞的理論,而是都有非常嚴謹的邏輯推理。

  西方哲學中第二個值得我們學習的就是他們注重對人性的反思和思考,西方哲學家都普遍相信人類有感情和理性這兩種獨特東西,柏拉圖認為“這個世界是理念的世界,宇宙是理念的邏輯體系,一切知識都是回憶,一切學問都是一種重新覺醒”強調人的“心之力”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唯心主義”。近代哲學家就對人的本性的研究更加深入的一步,霍布斯認為“人有自我保全的情感”洛克提出“人有三種激情:慾望、快樂、憂愁”,“人是以利己主義的快樂主義為歸宿,快樂和痛苦是道德的大教師”,這些對人性的研究對後面啟蒙運動中民主和自由有著深刻的影響。

  西方哲學中第三個值得我們的學習就是他們將哲學引向了政治,並且影響了西方政治,參與了西方政治體系的構建,可以說西方政治體系有著深刻的倫理學和哲學的基礎,所以西方政治體系在西方國家有著超強的穩定性,比如盧梭提出的“人的感情才具有絕對的價值,人本來平等,因為私有制而不平等,自由就是服從自己制定的法律,人放棄的本來的自由而去換取公民權的自由。”對近代的“權利”、“自由”概念作出了深刻的解釋,這一觀點的提出,是繼承發展了英國哲學家的霍布斯權利“三段論”而提出,可見西方哲學家對於政治的構建產生了巨大的作用,把哲學從“宗教世界”拉到了“世俗世界”再拉到了“政治世界”。

  回想近代中國,飽受列強的侵略,是因為我們沒有堅船利炮,而今我們有了,就真能趕超英美,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嗎?我想還遠遠不夠,中國真正落後的不是軍事、不是經濟、不是政治,而是“人心”啊!中國還缺一個能夠征服人心的“思想體系”,這個“思想體系”既能結合中國國情,又能有先見意識,中國是一個缺乏思想家的國度,而一個沒有思想家的國度,就像沒有舵手的航船,它的未來充滿的危險性、突發性和不可預見性。

  篇三

  自己近來斷斷續續地讀著《西方哲學史》,一是因為興趣,二是因為覺得這很有必要性。先來說說我們為什麼要讀點哲學。

  大家可能是受《毛概》和《馬原》的影響,一聽到哲學就敬而遠之。我們就該去思考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我們對於一門知識沒有渴望,有的反倒是畏懼感和疏遠感,知識應該是用來武裝自己昇華自己的有力武器。如果我們對所學的知識厭惡,只能說明這些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沒有多大的關係,我們幾乎無法意識到他的存在,或者說他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如果有人告訴我他一天不學《高數》就心裡難受,每天不學就寢食難安心中抓狂,我想這種人要麼是瘋子要麼是天才。那麼,對於哲學呢?我們之所以去學習哲學,是因為我們已經把他放在我們的精神行囊中,所以多去了解一點總是沒有錯的。正如胡適之先生說的:哲學是安身立命之學。比如說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二分法",經常在一起聊的"三觀",甚至我們津津樂道的政治問題??????這些都屬於哲學的範疇,如果細心觀察會發現哲學無處不在,而這恰恰也是哲學的偉大之處:將細小的問題進行細緻入微的分析,從而得出一個驚天動地的結論,這很有一種平地驚雷的感覺。

  可能大家會覺得上面的太空太泛,我舉例淺談哲學和我們實際生活的聯絡。比如對於大家比較關心的民主問題,幾乎都認為它是個好東西,我們要儘快實現民主化,可是一定是這樣嗎?

  民主是個好東西,可是他適合現在的我們嗎?如果國家現在提出法治,我絕對舉雙手贊成:可是如果國家說,現在實現全民選舉,權利下放民眾,我誓死反對。不是說我們不想要民主,也不是說民主不是個好東西。這個時候有些人就出來說了:中國不適合民主,就應該強權政治。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可以這麼理解:有一天我們眼睛受傷了,看不見東西,庸醫告訴我們你既然看不見了,那就永遠也不要再看見外面的世界了。這真是無稽之談。我們之所以反對普選反對,激進的民主改革,是因為我們知道那偉大的時刻還沒有到來,想要實現真正的民主需要什麼條件呢?我先舉幾個例子: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戈爾和小布什競選失敗後的講話,十分精彩。大致有這麼個中心思想:國家獨立於於政黨之上,他鼓勵他的選民們支援小布什的政策,一切為國家著想。戈爾身為一個敗選的政治家,我們看不到他的遺憾和失落,更多的是對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深切祝福,這種精神是國人所缺失的;阿根廷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時候和美國的經濟實力是不相上下的,可是在而是世紀中下葉我們看到的是哭泣的阿根廷,寡民政治和暴民政治輪番上演。每個政黨都是靠對上個政黨的仇恨獲取民眾選票上臺希特勒當年就是這麼上臺的,上臺之後搞掉上個政治集團,就這樣每個執政者上臺免不了一次次的血雨腥風,同時也拖垮了阿根廷的經濟,政治不穩定如何發展經濟;高中時候,班裡舉行班會選班長,大家選了一個好欺負的同學故意讓他出醜,班主任氣的沒辦法,只能自己任命;臺灣實現了民主,但是現在有是什麼一種情況呢?阿扁在自己身上來一槍,汙衊給國民黨,然後拉選票執政,基層買賣選票的情況層出不窮。我的故事講完了,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感受。對於未來的民主我們要有信心,同時更要有耐心,他就像初生的太陽,總有一天普照大地,那麼我們能做點什麼:我覺得應該從教育入手,去提高公民素質和全民修養,讓公民有參與國家事務的意識,公民現在沒有這種意識,更需要去不斷參與,不斷地去鍛鍊這一方面的能力,對了,關於公民修養和學位知識水平沒多大關係,西方可能目不識丁的老太太也有參政意識。正如里根所說:民主沒有基因,需要我們一代一代地培養。

  

讀新大眾哲學有感
讀西方哲學史簡史有感
相關知識
讀西方哲學史有感
讀西方哲學史簡史有感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
西方哲學史論文式讀後感
西方哲學史論文式讀後感
西方哲學史閱讀心得
有關西方哲學史論文
有關西方哲學史論文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論文
西方哲學史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