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民族傳統文化
親愛的朋友,當你流連於洋節的霓虹燈裡,可別忘了,你更應該堅守故里,因為那裡有你自己的一縷節日的陽光。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你能喜歡!!!
篇一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西方文化不斷衝擊著我們的心靈,我們的思想。在我們不斷接受著西方新鮮文化的同時,是否想到我們也應該堅守自己的中華文化傳統呢?
記得在初中時,一同學和我說紳士云云,大談“紳士之道”。我一時語頓,不知何言以對。西方的“紳士”一詞竟成為了道德“模範”?可殊不知在中國真正的“模範”不是被成為紳士,而被稱為“君子”。
在生活中,我們已是深受西方外來文化影響了。那在我們的精神上呢?是否有一天,“中國人”將從地球上消失,中華文化傳統只能從古代文獻或者殘破的歷史遺蹟中才能管窺一二呢?
遙想中國的歷史長河,曾經有過多少知名的人物,孔孟之道雖說不上全對,卻也不失為“經典”,至今仍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在我們生活中為人所稱讚的人,並不是精於西方的“紳士”之道,而是實踐了傳統的“君子”之行。在逝去的幾千年裡,中國有多少次“胡族”入侵,從秦漢的匈奴到魏晉的鮮卑,從隋唐的突厥到兩宋的遼金。可為什麼最後消失在歷史長河的是別人而不是漢人?正是因為我們始終堅持著自己的傳統。我們的傳統就是中華民族得以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傳統需要我們的堅守,只有堅守了傳統,才能讓中華民族不斷髮展與強大。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我們的歷史從未被中斷過。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是否應該繼承這些傳統呢?
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多次人口遷移,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堅守自己的傳統。當北人南侵時,中原人為了保住性命,也為了保住傳統,大規模南遷江南。他們忍辱負重,不畏艱險,四海為家。可他們卻始終保持自己的傳統,絲毫不為外物所動,最終形成可特殊的“客家人”。正是由於他們的堅守,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文化,正是因為他們的堅守,擴大了中華的版圖,正是因為他們的堅守,使中華傳統得以繼承發展,永遠不會消失。試想一下,古人尚能如此,為何現在的我們不能做到呢?作為他們的子孫,我們不應該為自己感到羞愧嗎?
我們的傳統需要我們的堅守。要知道,一個民族存在的標誌,正是看他是否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一定能夠繼承先輩們的傳統,這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堅守傳統,也未必就一定要做到“仁義禮信智”。在生活中尊敬長輩,這是保持孝道,關心他人,換位思考,這是踐行仁道,見義勇為,助人為樂,這是義的表現……每當端午、中秋、清明時,除了放假休息,我們安排準備一些“特殊”的有意義的活動,好好過一過咱們的傳統節日,這也是堅守了自己的傳統嘛!總比過什麼聖誕節之類的來得有意義的多吧。
堅守自己的傳統,這不是空喊口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我們作為中華文化傳統的繼承人,就應該將我們的傳統發揚光大。這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做到的事情。
篇二
朋友,當你沉浸在“情人節”的玫瑰花香裡的時候,你可想過,就要到來的“七夕”裡,牛郎織女正在一路奔波,即將相會在鵲橋之上?
朋友,當你戴紅色的聖誕帽,擠在“教堂”裡不亦樂乎的時候,你可曾想起,重陽節那天攜著雙親登高遠望遍插茱萸時的一幕幕?
朋友,當你操著滿口洋話慶祝洋節的時候,你可想到,其實你更應該陪伴自己的長輩傾聽民族古樂的動人琴聲?
朋友,你是否還記得自己的血液裡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
讓我們放下手中的杯盅,關掉音響,坐在陽臺前靜靜的思考吧!
在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長廊中,沉澱了為世人所驚歎的無數瑰寶,僅看中國的節日文化就是一曲唱不盡的民樂,品不透的茶茗。新春佳節,寄意於閤家團圓;清明節,著意緬懷故者,撫慰亡靈;中秋之夜,明月高懸,清輝灑遍人間,親人故友共嬋娟;端午之晨,龍舟競發,唱盡胸中豪情,祭奠古人之忠烈,繼往開來。可以說,每一個佳節都承載著動人的歷史故事,寄託華廈兒女源自民族的本性的希望和祝願。簡言之,佳節既是感受瑰麗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更是聯絡血肉之情的紐帶。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節日,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情結。長江黃河孕育了華廈兒女的勤勞善良以及對故鄉的眷戀,即使漂泊異鄉,身處險境,也能勇於奮起,重返故里,所以,我們要堅守共同的財富,擔起肩上的責任:讓中國節日的神韻代代相傳。
親愛的朋友,當你流連於洋節的霓虹燈裡,可別忘了,你更應該堅守故里,因為那裡有你自己的一縷節日的陽光。
篇三
《百鳥朝鳳》——傳統文化的堅守與沒落
當酷炫的特效、明星的面孔越來越多地成為電影賣座的噱頭,對文化的思考與關照在電影裡越來越不受歡迎。這種現象,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心浮躁的產物,是中國電影的悲哀。
令人含淚欣喜與感激的是,總有一些導演依然堅守著初心在認真做電影。《百鳥朝鳳》,便是這樣一部透著深深的人文關懷的電影。
嗩吶,在90年代以前甚至2000年以前的中國,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婚喪嫁娶,都離不開它。嗩吶經歷了”百鳥朝鳳“的繁榮。那個時候,不只是嗩吶,所有的“匠人”都印掌握一門手藝而格外受人尊敬。鼎盛時,嗩吶匠坐在太師椅上,面前跪倒一片孝子賢孫。而吹奏的人數與曲子——四臺、八臺、與百鳥朝鳳,更是顯示了亡人的品德好壞和排場大小。百鳥朝鳳是對亡人品德好的至高評價,更是對嗩吶匠品德與技藝的至高評價——只有德行高技藝好的徒弟才能得到師傅的真傳,學習這首曲子。於是村裡的人們都以能學上吹嗩吶為榮,更以能得到吹奏百鳥朝鳳為榮。
村民對吹嗩吶人的推崇,嗩吶匠收徒的苛刻,都使嗩吶這門技藝讓人仰視。小時候的天鳴便處在這樣一個時代。然而好景不長,隨著焦家班的解散遊家班的建立,社會也在悄然變化。西洋樂器的湧入與歌舞相間的表演形式吸引著民眾的眼球。不管是因為一時好奇還是持久的吸引,嗩吶這門技藝,便真的從受人冷落,到慢慢無人問津。
外在人們的不聞不問,嗩吶匠自身的養家餬口難以實現,都以必然之勢使嗩吶這門傳統技藝在不可阻擋地走向沒落。
主人公焦三爺與遊天鳴對嗩吶文化的堅守與挽救,可敬、可嘆!嗩吶不能再養家餬口,反而成了耽誤掙錢與生活的累贅,嗩吶匠紛紛自尋出路。焦三爺和天鳴一個一個將匠人們請來,也已經挽救不了沒落的大勢。再湊齊8個人合奏的“8臺”已經實屬不易,所有的努力也許並沒有效果,但是匠人自身的堅守,淳樸的不能將“師父的師父的師父”流傳下來的技藝就這樣丟掉的“匠人精神”支撐著這門技藝。
然而盛極而衰是必然之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堅守更然焦三爺顯得悲壯。最後一曲”泣血“的”百鳥朝鳳“也是嗩吶匠人們的最後一曲悲歌。他們身後那個大大的”奠“字不僅是對亡人的祭奠,更是嗩吶匠們對這門技藝的祭奠。當所有的音樂淡去,只留下嗩吶聲聲悲鳴,8個嗩吶匠和切換的八百里秦川的土地融為一體,敦實的黃土地間演奏著嗩吶悲慼絕美的迴響。仔細想想,這一曲輓歌是匠人們最後的堅守,又何嘗不是嗩吶自己發出的”救救這門技藝“的呼喚??
遊天鳴是堅守的一群人的代表。之前拜師學藝的艱辛與學到至高曲目百鳥朝鳳的榮耀,而今無人問津的技藝,遊天鳴牢記在老師面前發過的誓言。是的,文化局長得出現給人們一絲希望,這樣的 傳統技藝是否真的可以借而今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而得以延續呢???師父的遺言、他一個一個去請嗩吶匠想演奏最後一曲的艱辛,和最後他在師父墓前一個人獨自吹響的”百鳥朝鳳“讓人淚如雨下。一個人演奏,似乎預示了已經沒有人在堅守,也又預示了依然有人在堅守,即使只是一個人。
他堅守的,不僅僅是嗩吶這一門技藝,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和傳承,是在保護中華民族綿延至今的文化精髓。
但是,傳承,從來不是一個人或幾個人的事。傳統技藝與文化不能只靠著匠人們的一腔熱血來維繫著不消亡,更需要我們每個人的文化認同與堅守。這是導演留給觀眾的思考。如何讓這些瀕臨沒落的文化得以傳承,值得深思。
有人說,電影的敘事手法傳統,剪輯與處理並沒有太多亮點。是的,作為一部“尋根”類的電影,它紮根樸實的黃土地,人物也是淳樸的鄉村人物。試想,如果你給身處六十年代的普通大眾穿上現今Ladygaga的服裝,是不是就變成了一出笑話?給長城和敦煌壁畫塗抹上絢麗的色彩是不是顯得突兀與難以接受?電影亦然。電影的敘事最終為故事服務,敘事手法與故事和人物相統一才相得益彰。這樣看來,那些強調敘事手法的本就是本文開頭所說的追求酷炫的特技的一類人,這樣的電影本就不是給他們這些人看的,此種觀點便沒有再議的必要。
相反,電影中清新美麗的蘆葦地、水田......無不組成一張張清新自然的水墨畫,這種中國元素讓人賞心悅目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和導演弘揚傳統文化的暗示。電影中充滿生活氣息的對白情懷滿滿,淳樸的鄉情也讓人懷念。不管你是80後還是90後,那些熟悉的場景都會勾起滿滿的回憶。
最後嗩吶繁榮之後的沒落稍顯急促,轉折的太快,而對現代文化產生的弊端天鳴去找師兄,而各個師兄都不同程度地受現代文明帶來的弊端得病、受傷的處理也稍顯單薄,但是瑕不掩瑜,一部好的電影將它想要傳達的傳達給了觀眾便是成功。無論如何,這種隊傳統文化的關照都值得尊敬。
最後一點, 劇中人名“天鳴”也是吳天明導演自身的寫照吧。
作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