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則賞析作文
儒家的經典之作《論語》主要記錄了孔子的言行,其中也有少量孔門弟子的言行記錄。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記得第一次接觸到《論語》,是在初一第一個學期學《論語十則》。剛開始,覺得這不是一般的無聊。一個現代人,為什麼要去讀這種“遠古時代”的教誨呢?很不以為然。可在我靜下心來細細琢磨這些極富哲理的話,竟也從這裡面讀到一些現代人要做到的為人的素質,是那麼的一針見血。我有點喜歡《論語》了。
後來,又閱讀到于丹老師的《<論語>感悟》,在於丹老師的通俗而經典、樸素而溫暖地詮釋下,讓我更加深刻地瞭解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因為《論語》總是在用最簡短的語錄給我們最深刻的啟示,心靈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人生之道等等無不給我深刻的思想震撼。我也真正感受到了《論語》的意義,那就是像于丹老師總結的那樣:用他們對生活的體驗,總結出一些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用的道理。讀罷此書,有一種來自心靈深處的舒暢與愉悅。不禁發出感嘆:《論語》真是人生路上的指明燈。
掩卷思書,耳畔仍響著孔子的話語,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論語》中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說得多好呀。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又何必不懂裝懂呢?有一次,老師講問題。有一道挺難的,雖說老師講得夠透徹了,可我還是搞得稀裡糊塗的,腦子裡一團亂麻。老師在上頭親切地問道:“這道題還有誰不懂的請舉手。”我本想舉手,可環顧四周,同學們都老態龍鍾地坐在那裡,我就把剛要舉起的手輕輕放下了。怎麼辦?到底該不該舉手呢?可他們好像都懂了,如果我一個人舉了手,那該多丟臉呀。可這道題我確實不懂呀。兩個小人在腦子裡打起了架。耳邊傳來了渾厚的男中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孔老夫子!《論語》中的經典名句再現於腦海中,不,不能不懂裝懂,這隻能害自己。我下定了決心。
一片死一般的寂靜中,老師的目光還在探尋著,一隻手高高地舉了起來,舉得沒有任何怯懦,光明正大地舉了起來,我心裡好自豪。老師又講了一遍,我終於聽懂了。我會心地笑了。心底裡說:“孔夫子,謝謝您!。”
是《論語》,讓我戰勝了自我。對於這曾不正眼看過的《論語》我倍感珍惜。它傳承了孔子的言行,這正是所有人學習的典範。《論語》,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我相信它也會照亮更多更多的人前行的路。在它的燈光下,我們會越走越好,越走越遠!
篇二
最近,我讀了不得一本《論語》。剛開始,我覺得沒意思,就沒在意。下午,閒著沒事,我隨手翻了翻,覺得有點趣,就靜下心來認真地讀了幾篇。我是越來越喜歡這本書了,其中第一篇給我的印象最深,文章這樣寫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說同悅乎?”意思是說“學習以後,能在一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感到很高興嗎?”這正是我學習上應該做到的。
在學校,老師每天都會給我們講授很多知識。我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時間一長,就會忘記許多。如果經常翻開書溫習一遍,就能牢牢地記住。記得有一次聽《超強記憶學習法》電視講座,那位老師這樣教我們:一堂課下來,下課時用三十秒回憶本堂課學習的重點;一天下來,花三分鐘回顧這一天學習的重點;一週下來,花十分鐘回憶本週學習的重點;一個月下來利用一小時回憶本月學習的重點。他所說的正是“學而時習之”的道理,學習的樂趣正是因為記住很多知識而得到快樂,也就“不亦說乎?”了。
我愛讀書,更愛讀《論語》這樣的好書。它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哲理
篇三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裡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汙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語文必修四離騷文言文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