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頸椎病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9日

  頸椎病發病率佔其他型別頸椎病的78%,當神經性跟型頸椎病發生的時候一般表現為頸肩痛。現在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祖國醫學經歷了幾千年實踐,留下了大量的醫學鉅著,其中也包含了與“頸椎病” 臨床表現有關的理論及治療經驗,並詳細記載了和我們今天所述的各型病變相似的徵象和治療方法。

  祖國醫學的頸、肩、臂痛等症多包括在痺症中,通常認為是外傷、風寒溼邪侵襲、氣血不和、經絡不通所致,而頭暈、目眩、耳鳴則與痰濁、肝風、虛損有關。中醫對頸椎病不僅僅著眼於頸肩背臂等區域性,而且還有機地聯絡臟腑、經絡、氣血等整體進行辨證施治,並將肝、脾、腎等內臟功能與筋骨、肌肉、關節功能有機結合,注意二者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作用。

  頸椎病的中醫學分型和中醫辨證

  ①痺痛型頸椎病:臨床表現為頸部疼痛、上肢放射痛、頸部活動受限。

  1風邪偏勝者:頸肩疼痛,位置不定,或痛在肩,或痛在肘,或痛及手部,關節活動不利,怕風。

  2寒邪偏勝者:頸部疼痛,固定不移,疼痛較劇,甚者不能入睡;疼痛遇到寒冷時加重,熱敷後好轉;頸部僵硬感,活動受限。

  3溼邪偏勝者:頸、背部疼痛,有沉重感;上肢疼痛、肌膚麻木不仁;不願活動,易疲倦;伴有飲食不良、腹脹、大便稀等。病情反覆發作,經久不愈。

  ②眩暈型頸椎病:臨床表現為頭暈目眩、頭昏、頭痛、耳鳴,頸部活動受限,尤不能旋轉,甚至可出現猝倒。

  1氣血兩虛者:眩暈在動作後加重,勞累後發生,休息後好轉,精神疲倦,心慌,記憶力下降,面色蒼白,頭頸無力。

  2肝腎兩虛型:眩暈,精神欠佳,記憶力下降,腰痠耳鳴,聽力下降,視力下降。

  3痰濁中阻型:眩暈,頭昏,頭重,昏昏欲睡,噁心嘔吐,胸悶,食少,腹脹等。

  ③癱瘓型頸椎病:臨床表現為下肢麻力、無力,腿發軟,易跌倒,行走不便,有踏棉花感,甚至可出現大小便障礙。患者常有頭頸疼痛等表現。

  1溼勝型:肢體困重,痿軟無力,下肢麻木,行走易跌倒,或有胸悶,腹腹,食慾不佳等。

  2肝腎虧虛型:下肢痿軟無力腰膝痠軟,頭眩,眼花,耳鳴,性功能下降。病情發展很慢。

  3氣血瘀滯型:下肢疼痛劇烈,位置固定不移,活動加劇;肢體有麻木感。

  頸椎病常見症狀

  1、眩暈

  眩暈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病人的常見症狀。病人因為頸部的伸展或旋轉而改變體位誘發眩暈症狀。前庭神經核缺血性病變引起的眩暈,一般持續時間較短,數秒至數分鐘即消失,發病時病人可有輕度失神及運動失調,表現為行走不穩或斜向一方;迷路缺血性病變引起的眩暈不伴意識障礙。前庭神經病變引起的眩暈屬中樞性眩暈症;迷路缺血性病變屬周圍性眩暈症。部分病人有噁心感,急性發病時病人不能抬頭,少數病人有複視、眼顫、耳鳴及耳聾等症狀。

  2、頭痛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病人在發病時,頭痛和眩暈症狀一般同時存在。其中枕大神經病變是引起頭痛的主要原因,因為椎動脈分支枕動脈供給枕大神經,臨床上椎動脈痙攣引頸椎病。

  起枕大神經缺血而出現枕大神經支配區頭痛症狀,為間歇性跳痛,從一側後頸部向枕部及半側頭部放射,並有灼熱感,少數病人有痛覺過敏,摸及頭部即感疼痛明顯。另外副神經周圍支配的斜方肌,其根性的病變或該肌外傷後可引起斜方肌痙攣,而從斜方肌穿出的枕大神經支受到擠壓誘發臨床症狀,寰椎或樞椎發生移位時也可刺激從中穿出的枕大神經而誘發頭痛。

  3、視覺障礙

  由於頸椎病引起椎-基底動脈系痙攣,繼發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變,少數病人可出現視力減退或視野缺損,嚴重者甚至可以引起失明現象。
 

常見頸椎疾病
常見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相關知識
中醫治療頸椎病
中醫治療頸椎病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頸椎病的中醫治療方法_中醫治療頸椎病的有效偏方
中藥治療頸椎病的注意事項
中醫是怎麼治療頸椎病的
中醫怎麼治療頸椎病好
治療頸椎病的中醫方法
老中醫是如何治療頸椎病的
治療頸椎病的中藥方有哪些
治療頸椎病有哪些中藥偏方